小班教師教育隨筆

幼兒教育是啓蒙教育,也是人類奠基的教育,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班教師教育隨筆,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小班教師教育隨筆

  小班教師教育隨筆1

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爲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班有一位叫佳佳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她一直拉着姥姥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說:"姥姥,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佳佳滿眼含淚地鬆開姥姥的手。佳佳的姥姥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佳佳的鼻子不好,要靠嘴來呼吸,吃飯時要用嘴一邊呼吸一邊吃,這樣吃飯的速度就較慢,她害怕老師批評、指責她,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佳佳。在活動區遊戲時,佳佳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佳佳,你喜歡玩什麼?"她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佳佳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她一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着講着,佳佳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佳佳,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佳佳講故事,佳佳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爲了減輕佳佳進餐的緊張心情,武老師給她少盛了一些飯菜,可是當一部分小朋友吃完飯,離開座位後,佳佳哭了起來,我忙走過去,問她:“佳佳,你怎麼啦?”“我吃不下”,“佳佳,彆着急,你瞧,就剩下這麼一點點了,來,我幫你!”佳佳在我們的耐心幫助下,終於把飯吃完了,儘管她是最後一個吃完飯的,但是我們沒有批評她,反而給她以鼓勵,以信心,幫助她逐步克服緊張、自卑的心理,逐漸培養她進餐的良好習慣。

第二天,佳佳和姥姥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姥姥手裏還拿着幾本書,她對我說:“李老師,太謝謝你們了,佳佳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姥姥,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着佳佳姥姥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麼重要。

通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小班教師教育隨筆2

一位著名的演員去孤兒院做善事,許多孩子開心地圍在他身邊等着分到好吃的糖果。只有一個男孩遠遠躲在角落向他張望。演員走過去問他:“你躲得這麼遠,是害怕我嗎?”男孩低着頭,一聲不吭。演員遞給他一個蘋果後摸了摸他的頭,剛想離開。男孩突然小聲地說:“我看過你演的大俠,很威武……”演員笑着說:“只要你想做,以後一定比我還出色。”男孩無助地說:“不會的,爸爸媽媽都不要我了,我想我一定很差勁。”演員一愣,隨即笑着對他說:“一個好演員最重要的是先做好自己,如果連面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遇見困難就挺不起腰桿,那麼他怎麼演好別人呀?”男孩驚訝地問:“你是說只要我鼓足勇氣就能成爲你這樣的.人嗎?”演員開心地說:“當然,你還小,只要肯努力,你一定會的。”男孩突然笑了,腰板很自然地直了直,說話的聲音也變得洪亮了,他說:“我努力!”……

毋庸置疑,這是一堂極其精彩的“喚醒教育示範課”。有所不同的是——課堂搬到了孤兒院,老師換成了著名演員,與其互動的孤兒們替代了課堂上的學生……恰恰是因爲喚醒,才讓那個男孩變得格外從容,才讓故事中的“課堂”“教師”也變得格外從容。

其實,自我纔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只有在面對困難時相信自我,纔會擁有實現願望的動力。然而對於那些和故事中的小男孩一樣的孩子來說,由於其自身的一些不足,或者因爲生活上孤苦無靠,或者因爲學習上的屢屢失敗,或者因爲自我能力上的落後於人……讓他們身陷在自我迷失的沼澤裏難以自拔。育人者及時用自己的真誠和關愛幫助這些如花朵般的孩子解開心結,喚醒他們心中沉睡的自我,纔是教育不應淡忘的美麗初衷,纔會讓教育過程充滿從容魅力。

多一些喚醒的“前置關注”,纔會生成多一些的“美麗契機”。和這位演員的孤兒院之行一樣,任何施教過程總會出現和類似這位男孩一樣的情形,自卑、無助、消沉的心理陰影捉弄着他們的情緒,不僅僅會自我鄙視“躲到一旁”,會自暴自棄“毫無反應”,也會自輕自賤“肆意胡爲”,做出許多“不應該”或者“很討厭”的舉動。育人者應該借鑑這位演員的做法,清楚喚醒其自我纔是自己最美的施教活動,不但不能迴避和無視,反而應該主動關注他們——瞭解過程中偏多一些時間、熟悉方式上偏多一些耐心、接近過程中偏多一些熱心……讓他們儘可能快地領略到“被偏愛的感覺”,儘可能快地認識到“原來的種種不該”,儘可能多地發現和利用“偏愛關注”過程中出現的積極因素,即時抓住“喚醒契機”,用“即時情形”叩開“喚醒之門”。

多一些喚醒的“深度寬容”,纔會呈現多一些的“美麗呵護”。處於成長旺盛期的孩子各方面的身心特徵都不穩定,自信、自主、自立等各種自我意識的養成需要一個反覆的過程,不能奢望自己的教育可以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當他們不斷出現讓自己無奈、尷尬、失望等狀況時,育人者必須打消和他們斤斤計較的念頭,而應該多一些寬容的做法,冷靜一些,客觀一些,耐心一些,在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同時,更應注意呵護其自尊心,激發其積極性,讓其能儘快融人到積極的實踐活動中。

多一些喚醒的“換位理解”,纔會贏得多一些的“美麗認同”。面對不同情形的自卑、自輕狀況,面對由此而滋生出的排斥、牴觸、逆反等各種表現,育人者不應聽之任之、灰心喪氣,更不可冷漠以對、輕言放棄,應該多一些換位思考,多去回想自己在這個成長階段時的所想所爲,放低姿態去主動接近孩子,主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平等地進行溝通,多嘗試用自己的經歷感染他們、理解他們,也注意多一些坦誠的方式去引導他們體驗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期待,讓他們可以嘗試用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自己,不斷對自己產生信心。

教育哲學家杜威說:“教育上從來就沒有無所謂的小事情。”有時只有特別的關愛才能喚醒一些孩子的正視自我、相信自我的意識,才能讓他們融人到和諧、健康、陽光的成長軌道上。也只有這樣,我們的育人工作纔會事半功倍,纔會呈現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從容景緻。

  小班教師教育隨筆3

我們該如何辦好教育呢?我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個公益視頻,深刻而又通俗地表達了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即任何一個維度的教育,它的極致體現是對人行爲的影響。比如在飯店裏,服務員上菜慢了點,有的大人感到不耐煩就會大聲嚷嚷;過紅綠燈時,看到沒車,就牽着孩子的手急匆匆地闖人行道上的紅燈。這些行爲的改變是否也是教育前進的標誌?也就是我一直在說的,“大手”的方向決定了“小手”的行爲。所有在孩子身上能產生教育作用的人與環境都要有自然的教育意識,這種意識就如吃飯穿衣一樣滲透於生活的各個細節,不刻意,不強求,而是一種自然的素養。

作爲一名基層校長,我也在思考:給學校、教師減負,學校應該承擔什麼?我想起一句話: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突破是生命。各種繁雜的文件、評比、會議等就如同外界施予學校的壓力,讓學校、教師、學生都淪爲單一的“食物”,學校如今需要追求的,是前行的主動性和從內突破的視野與規劃。主動地思考與探索比起被動地應付,會更有難度與挑戰。所以,校長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意識,真正把辦學與育人相結合。有些當下看不到成績但以後會有長遠發展的事,要耐得了寂寞去堅守;有些當下有顯著成績但今後會有發展隱患的事,要捨得了名利去摒棄。在我身邊,這樣的校長和教師也有不少。比如有一位老校長,退休前把他總結的關於學生習慣養成教育的內容編成了兒歌,自已出錢打印成冊送給學校。他說自己一輩子育人,感覺到孩子的習慣養成太重要了。還有我身邊的一些教師,爲學生策劃各種有意義的節日活動,十幾年如一日堅持寫教學日記,等等。

當然,社會也要爲教育營造合適的氣候和土壤,教育主管部門要做好服務工作,不能總是“管”字當頭,各種與教育相關的責任部門不能相互推諉、指責。教育的純粹,首先是育人環境的純粹,當教育夾雜了太多偏離本質的任務與聲音時,這種雜、鬧、煩、累會漸漸讓教育人疲憊乃至迷失方向。要過濾掉一些不必要的雜事、雜音,讓大家看到更清晰的現在與未來。

記得有位學者曾說過:如果把教育比作一顆衆手托起的鑽石,我們大家可以把它切成36個切面,切成幾百上千個切面。如果問怎樣才能辦好教育,那麼也有36個甚至幾百上千個答案。而我在**上的呼籲,只是從教育的一個切面來回答怎樣辦好教育:讓教育迴歸純粹,讓生命迴歸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