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3篇

追風箏的人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讓這部小說值得矚目,這不僅是一部政治史詩,也是一個關於童年選擇如何影響我們成年生活的極度貼近人性的故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爲你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用。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3篇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1

花了四天時間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晚上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不必再擔心哈桑的命運,不必再猜測阿米爾到底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儘管讀的是譯本,但完全可以感受到作者非同一搬的文字功底。驚奇它對於人物的塑造,正直而有醜聞的父親,嚮往正義卻又搖擺不定的阿米爾,你不可對其中的人物妄加評價,因爲隨着之後的閱讀,他的形象會越來越豐滿的站在你面前,他或許就像你身邊的某個人。

整個故事情節的構架更是出人意料的精彩。友誼,愛情,戰爭,背叛,救贖,這一切雜糅於一體,又好像任何一點都是不可或缺的。

至於語言,更不必多說,是我之所愛。最喜歡的就是語言簡練的文章,它太符合我的胃口,沒有矯揉造作,沒有無病呻吟,每一句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有些段落和句子,我甚至要一口氣讀上三四遍,細細品味之後方肯罷休。

閒下來有時也會想象兔脣哈桑是什麼樣子,阿米爾的妻子是怎樣的賢惠美麗,還有哈桑兒子那細眯着的眼睛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的,讀到這一句時,有一種酸酸的東西一下子涌了上來,爲哈桑,也爲阿米爾。我不知道原着用阿富汗語這句話是怎麼表達的,是不是也有這迷人的韻味。

阿米爾也確實被感動了,可他感動的是一個僕人對主人的忠誠,而我看到的是哈桑對朋友的忠誠。

藍風箏被追到了,阿米爾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這一切是哈桑用莫大的恥辱換來的,阿米爾用自己的眼睛目睹了一切,他就看着它發生。這注定阿米爾的後半生將永不停歇的做着一個噩夢------一條滴血的燈芯絨棉褲躺在一堆破磚瓦上,也註定了他將用自己的生命去救贖自己曾犯下的罪行。

哈桑到底是死了,死的原因竟是爲了維護主人的房子。但他的兒子還在,兒子和他一樣能夠嫺熟的打彈弓,但不同的是他的兒子比他勇敢,當年他只敢拿彈弓嚇唬阿塞夫,他兒子竟真的把玻璃球射到了阿塞夫的左眼裏,這真讓人解氣。

當拉辛汗要求阿米爾去救哈桑的`兒子時,阿米爾竟拒絕了。我真想給阿米爾一個耳光,想想哈桑怎樣對他的,可轉念一想,又有誰真的不怕死呢。最後,無法擺脫內心罪惡感的他還是勇敢的去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這句話從阿里德口中再次說出時,我知道這又怎樣深深地刺痛了阿米爾,這一刻或許他會想起很多。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這是小說的最後兩段。

阿米爾微笑着追着人生的風箏,追着他心中的善良,正直,誠實,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義無返顧的去追。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2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題記

我時常幻想自己能夠預知未來,這樣,有一天我面對未來的那些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平庸,如大多數人一樣忙碌於瑣碎繁雜的生活,糾結於匆匆逝去的時光。既然無法預知未來,便開始依賴回憶,甚至企圖用瑣碎的過去拼湊一個未來。餘華說:“回憶過去,無異於再活一次”。可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爾米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爾米再度踏上闊別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爲了找回“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爾米決定救出哈桑的孩子。在被拳頭捶打的過程中我看到了善良,看到了勇敢,看到了曾經的那份真,看到了“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將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摧毀給別人看。”人生,總是在後悔傷害別人中度過,那麼,人生就有反省。我堅信,反省會讓自己更強大,反省會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和諧,反省會變荊棘爲坦途,化山窮水復爲柳暗花明。青年時的那次追風箏阿米爾的自私、怯懦上海路哈桑,喪失了自己對待友情時最美好最純真的心。但時光的飛逝,歲月的淘洗終不能減輕他心中的那份愧疚,在不斷的反省中,他終於得到了救贖,找到了自己曾失去的美好。《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說:“當一個人回首往事時,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爲而羞愧。”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避免不了犯錯誤。如果做不到反省,只會讓自己錯上加錯,愈陷愈深。反省,是自己的品格高尚。古代的廉頗處處與自己的同事藺相如爲難。當廉頗聽說藺相如對敵狠對友寬的肺腑之言後,反省自己,最終悔悟,於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二人終成好友。因爲廉頗的反省,讓他的品性得到了昇華。反省,讓人與人的關係更加和諧,高爾基說:“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承認錯誤,將會成爲你與他人關係的調和劑”。

讀後感:作者將人性的真實刻畫的淋漓盡致,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豫疑慮;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機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的悲傷孤獨;應當承擔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現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經過了漫長的努力與期待,我們終於邁入了大學的殿堂。滿意與否,我們都必須坦然接受,那是我們親手埋下的種子所結出的果,都說大學是一個大染缸,會在不經意間將我們染成或是或否的模樣。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那是長大的必經之路,就是跪着也得走完,處在大人不大人,孩子不孩子的尷尬年齡,我們在親情、友情、愛情中迷惘彷徨,天上的風箏,隨風而動,心中的風箏,沉澱而美麗,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但請在追逐的途中:勿忘初衷,不失本心。

  追風箏的人讀書心得體會3

一時刻的突然變化,就會更從容,面對陳年往事也會更慷慨。但,我更適合平庸,如尋常人一樣瑣碎繁雜的生活,對時間的細枝末節斤斤計較。

既然無法預知未來,那麼人更多的開始依賴回憶,甚至靠那些零星瑣碎的回憶支撐往後的日子,有些回憶很美好,有些回憶很心酸,有些回憶讓人長大,有些回憶讓人顯得很無知,有些回憶慢慢泛黃,有些回憶彷彿就在昨天。有些故事也總是從兒時的回憶展開。

我對阿富汗以及周邊連年征戰的國家和他們的歷史毫無興趣,對我而言,那裏的人民是可憐的,那裏的政府是可悲的,所以當《追風箏的人》這個故事一點一點展現在我面前的時候,我並沒準備好接受一個平靜的,也曾春暖花開,羊肉串香飄整條街的畫面,更沒想到那裏的孩子也可以無憂無慮的追逐風箏。

所以當身爲少爺的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的畫面一出現,所有讀者不禁感嘆,少年時的友誼是那麼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的。他們總是並肩而行,每當阿米爾被人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義無反顧的站出來保護,很多人說這是哈桑天生的奴性,這種觀點我不贊同,我看見他們之間分明有一道友誼的光芒在閃耀。

當阿米爾問哈桑爲什麼確定自己一定會知道被切斷繩線的風箏的掉落地的時候,哈桑肯定的對阿米爾說,我就是知道,然後反問,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所以讀者心中所向往的也就是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潮溼的童年印象,總是和自己最親密的夥伴,席地而坐,互相盟誓,發誓爲對方,甘願上刀山下火海。就如同哈桑洋溢着笑臉對阿米爾說的那樣: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而事實上卻是這樣的:他是主人,他是僕人;他是普什圖,他是哈扎拉;他是遜尼派,他是什葉派,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儘管他們是親密無間的朋友,儘管他們事實上擁有同一位父親。無論是平凡的阿米爾和哈桑,還是高高在上的查希爾國王或者卡爾扎伊,都不得不接受社會爲他們預定的座位——阿米爾不再是阿米爾,哈桑也不再是哈桑,他們必須戴上社會分給他們的面具。

哈桑總是說“爲你,千千萬萬遍”,而生性懦弱的阿米爾卻選擇沉默冷酷的逃避,這樣的悲劇性結果並不單單是個性差異所造成的,在這些年少無知的孩子的潛意識裏早已被灌輸了相應於自身社會地位的“應該”與“不應該”,一個哈扎拉僕人理應爲主人盡忠,而高貴的普什圖少爺不值得爲一個卑賤的哈扎拉僕人冒任何風險。

“阿米爾和哈桑,喀布爾的統治者”,這樣的誓言只能是石榴樹下的童話,“王子與貧兒”不可能成爲兄弟,因爲他們命中註定不平等。包括二十年後,阿米爾重返阿富汗的自我救贖行爲,也只不過是在獲知自己與哈桑的同父異母兄弟關係之後對身世的無奈認可,也就是說,他仍然沒有證明自己已經找到了“重新成爲好人的路”。

我們少年的時候,總是意氣風發,三五結伴,促膝長談。那是在我們其樂融融的環境中構建的虛擬場景,屬於物理學講究的理想狀態,然而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在微弱的友誼遇到挑戰的時刻,只要有一方露出破綻,友誼的橋樑必然坍塌。

於是當阿米爾在看到哈桑被大一些的孩子欺負甚至猥褻的時候,他選擇沉默和逃避;與此同時,哈桑卻爲了阿米爾的風箏堅定不動搖的和對手較量,對手殘忍的揭示阿米爾和哈桑之間的主僕關係,哈桑大聲反駁說兩個人是朋友。躲在角落裏不敢出現的阿米爾聽到這句話不但沒有一點激勵也沒有絲毫感動,他心底裏的怯懦終於將他的靈魂吞噬,於是悲劇發生。

這就是我們對友誼最大的誤解,認爲它是萬能的。

作者對種種苦難和暴行毫不諱言,在寫作中有一種博大寬廣的悲憫之心承載了這片土地和這片土地上人們的所有歡笑和悲傷。沒有因爲對故土的愛而回避了阿富汗社會的種種不公和鄙陋,卻也沒有刻意嘲諷,只是去還原並且理解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的選擇,他們的恐懼,他們的快樂。這使得整本小說有了37度2的體溫,甚至能聽到書頁裏的心跳。如同流水,故事徐徐展開。然後奔騰或是嗚咽,越過急灘,衝出峽谷,最後變成寬廣的河流,沉靜而包容。

即使是存在這樣的問題,《追風箏的人》也還是一本出色的小說。主和僕、貴族和賤民、朋友和兄弟,歷史和現實,種種轉變都被刻畫得生動而細膩。放在歷史的宏大背景下,更洞見人生和人性的複雜。

友誼和愛。

是在困難之中由弱變強的柔韌派還是在權衡利弊之中土崩瓦解的懦弱派。

誰敢真的站出來舉起右手發誓,我從來沒有辜負過任何一段純粹的友誼,誰敢真的擡頭挺胸說自己對朋友忠心不二。

我們總是太自信,對友誼誤解,對自己的愛誤解,對不可能的事信以爲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