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

《追風箏的人》偏重個人的情節,從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的親密友誼開始,這段感情成爲貫穿全書的脈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爲你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希望對您有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1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對於這句話,我是承認的。自看完這本書至今,時隔幾個月,對於書中的一些細節已是模糊,但我卻無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種情緒。或許,不會輕易被時間帶走的,纔是最最珍貴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風箏的人》給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情緒——是惋惜?是感動?亦或是欣喜?無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難相似;視角不同,情緒也會有差。爲你,我彷彿有千千萬萬種情緒。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爲一件事情糾結,這種茫然的情節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舊,誰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詞,我也彷彿順理成章地拿它當作藉口,以至於做了一些當時感覺起來超級神聖、而後並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認可的抉擇,我慣性似的天真以爲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的自信,卻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氣,我甚至都不敢付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怯懦!於是,我便找來一大堆理由讓自己釋懷,以讓我覺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種結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現實終究太過骨感。每當夜深人靜,所有我說過敷衍的話便一遍一遍迴盪耳邊,彷彿在強調我那不可原諒的脆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負罪感被體驗到“刻骨銘心”的程度,當然,我無比慶幸我還有感覺,因爲,麻木,纔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嗎?拉辛汗曾在阿米爾爲自己的過錯無比懊惱自責時,告訴他:“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感到來自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來,過錯,是可以被原諒的,儘管我知道這不是終結,那真正的終結是什麼呢?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好像,這是阿米爾給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經歷着阿米爾所經歷過的那一些,好像印證了一句話:所有的過錯,都是同一個本質以不同的故事演繹着。只是我比他慶幸,我有機會讀到他的結局,聽到他最深處自我救贖的聲音,於是,我便記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之前,爭取轉化掉那些“罪惡”,我總相信有種東西叫奇蹟,可以用來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惡”。

除了作爲晚輩,借鑑他的箴言之外,作爲觀衆的我對阿米爾也有着別樣的情感。我羨慕他,羨慕他有阿桑,有拉辛汗。我羨慕阿桑對他的義無反顧,對他的承諾:“爲你,千千萬萬遍。”羨慕拉辛汗對他的始終如一,給他最大的安慰。我又是那麼討厭他,討厭他的懦弱、自私和無情,討厭他傷害阿桑…突然,我害怕起阿米爾來,我驚奇地發現我居然能感同身受,無奈與不知所措,我不單單是他的觀衆,我已經走進了角色,我說我討厭他,我有什麼權利討厭他?我們是那麼相似的一類人,一類軟弱到不能眷顧甚至無情傷害愛自己和自己所愛之人的人,不是嗎?他負了阿桑,而我,卻正在辜負我的那羣朋友和家人。還好他覺悟了:“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年幼的時候做過一些讓自己今後感到羞愧的事,這些事可能如影子一般伴隨自己一生,讓你只能低着頭去看它。可是時光不會掉頭,自己盡力地彌補,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拯救呢?”至於我,是的,我試着覺悟他的覺悟。上帝他老人家還真偷偷地給我留了一扇窗,在嘗試“覺悟”的明瞭:我還有機會去彌補,即坦然地承擔我應盡的責任,這,纔是真正的解脫。原來自我救贖最好的狀態便是心安地竭盡所能。至於最後的結局,我想借用徐志摩對待愛情的觀點來對待: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爲了某個決定而忘了自己,不求完滿,不求驚喜,甚至不求有結果,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里有過那麼一次義無反顧的任性和真誠。

人生總充斥着驚奇,我常這樣說。爲自己的事,我已憂愁了許久,難以釋懷,卻在“回憶”《追風箏的人》時,得到解脫,何等幸運!以前,我認爲,讀書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書中的事物肆意發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評論,便是極好;此刻,我發覺,原來讀書真的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需要像個小孩,跑入書中,走進角色,細細感受這一路的風雨陽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閒,我還可以一把篡奪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觀盡,還自己一個別樣的世界觀。

《追風箏的人》是本美好的書,裏面有太多愧寶。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經歷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再次細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不是嗎?

覺着讀後感走近尾聲,《追風箏的人》的情節還在縈繞,心血來潮的我突然構建起書中的某個場景,我望向長空那一隻只被想象出來的風箏……驚覺:每個人都有一顆善於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個風箏?如果有,那麼,無論它意味着什麼,每當風箏起飛之際,讓我們勇敢地追,爲人,爲己。阿桑的陪伴依舊: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2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也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讀後感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心得3

其實很早之前就聽說過這本書了。曾經看見同班同學在看,那時候沒有太在意。直到這學期老師給我們發了閱讀的材料裏面有《追風箏的人》裏面的片段,我開始這本書產生了興趣。在讀這本書之前已經被老師和同學劇透了劇情,但絲毫沒有影響我讀下去。幾天前已經讀完這本書,與大家分享一下。這本書以第一人稱講了阿米爾的故事。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僕人關於風箏的故事,關於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阿米爾是阿富汗的一個富家少爺,從小就失去了母親。他與他家裏的僕人哈桑有着親密的關係。哈桑開口的第一句話不是“爸爸”,是“阿米爾”。這句話戳中心窩,也暗示着他們兩個人之間再也分不開的情誼,或者說,是哈桑對阿米爾永遠也割捨不掉的情誼。但同時他們又是主僕關係,在阿米爾心中等級觀念是存在的。但是,在一場風箏比賽後,他和哈桑原本美好的友誼關係就變得非常的尷尬。那場風箏比賽也是阿米爾一生中永遠的痛,永遠的傷疤。爲什麼會這樣呢?我們先來講一下哈桑與爸爸的關係。哈桑的爸爸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做地毯生意,在當地受人尊敬。他對哈桑有着很高的期望,他希望哈桑能夠繼承他的興趣愛好,能夠成爲像他一樣的男子漢。令人惋惜的是哈桑並沒有繼承他爸爸任何男子漢的基因。他是一個自私並且懦弱的人,在與哈桑玩耍時慫恿哈桑用彈弓將胡桃射向鄰居家的狗、朝山羊擲石頭等惡作劇被發現後從來都由哈桑來揹負,並且以爲理所當然。阿米爾也有着強烈的妒忌心,因爲父親對哈桑超常的關懷使他覺得哈桑分去了本應屬於他的父親的愛,所以總是千方百計的不讓父親帶哈桑出門。所以,在那場盛大的風箏比賽中他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得到父親的肯定,在那場比賽中哈桑也對他說出了那句本書中令人最感動的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結果阿米爾如願以償地得到了冠軍,因此也得到了父親的讚揚和肯定。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哈桑爲了幫阿米爾少爺追那隻風箏被阿塞夫強姦了,最可恨的是阿米爾躲在牆後面目睹了,卻沒有施以援手。這發生的事真的很令人憤慨。並且由此引發了小說的後續發展。在風箏大賽後,阿米爾感到愧疚,他很希望哈桑能夠和他述說這一切,這樣他的內心就能好受一些。可是哈桑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並沒有與他說很多話。阿米爾內心過不去,哈桑越是不說話,他內心越是愧疚,越是痛苦。他知道爸爸最討厭的就是偷竊,於是做了一件事,誣陷哈桑偷竊。接着,哈桑和他父親阿里離開了阿米爾家。看到這裏,讓我觸動最大的就是哈桑離開前爸爸的表情以及動作,爸爸請求阿里留下,並嚎啕大哭。甚至說:“求求你。”其實這裏可以看出爸爸沒有把阿里當成僕人,而是當成朋友。在爸爸看來,他們之間是平等的。

接着,阿富汗國內發生戰爭,阿米爾和爸爸逃到了美國去生活。書裏面也有很多部分在講述阿米爾在美國上學,然後爸爸得了癌症,阿米爾娶了一位將軍的女兒索拉雅這些事情。這裏面有一個伏筆就是阿米爾和索拉雅沒有孩子。正當阿米爾和他妻子在美國過着還不錯的生活的時候,一個電話讓隱藏在阿米爾心中的傷疤得以顯現出來。同時,拉辛汗說的一句話“來吧,這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讓阿米爾思想很久,最終他決定回去。然而當他回去阿富汗的時候,everything had changed.不再是以前那個有着美好童年的阿富汗了,而是充滿了恐懼、不安、惶恐的阿富汗。當阿米爾見到拉辛汗的時候,拉辛汗已經時日不多,即將離去。最讓阿米爾震驚的是哈桑竟然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他當時心裏極度複雜,有對父親的不解,怨恨。對這個事實感到迷茫。他想到了父親對他說的話(你的問題就是總有人爲你挺身而出)。從小到大,哈桑爲他挺身而出面對別人的欺負,爸爸爲他挺身而出幫他提親。現在他們都已不在,阿米爾也已經三十八歲了。他終於決定要挺身而出,走上了救贖的道路,就是去找索拉博(哈桑的兒子)。然而戲劇性的是,索拉博竟然在殘忍而又可怕的塔利班手裏,更令人無語的是那個塔利班就是阿塞夫。經歷過一番打鬥,阿米爾終於傷痕累累地帶索拉博離開了那個可怕的地方。最後阿米爾帶索拉博到了美國生活。在這本書的最後,阿米爾幫索拉博去追風箏,說出了小時候哈桑對他說的那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接下來,我說下這本書令我感動的幾個點。

第一個就是哈桑對阿米爾的那種友誼。他願意爲他去做任何事,即使阿米爾誣陷他,他也沒有說什麼。他一直是在默默地付出。在後來他給阿米爾的那封信裏面可以看到雖然他和阿米爾幾十年沒見,他仍然牽掛着他,哈桑視阿米爾爲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

第二個是阿米爾的父親。在逃去巴基斯坦的路上,被俄國兵攔住。俄國兵無恥地要求車上的一個有丈夫的女人關係,他丈夫那時候很害怕。但是爸爸展現了硬漢精神,說出了“我吃一千顆子彈也不許他撒野。”那時候我完全被震撼到了,一個人能夠爲一個陌生人而甘願捨棄自己的生命。

第三個是阿米爾回去救索拉博的時候被阿塞夫打的場景。當阿米爾的肋骨一根根被打斷,他沒有哀嚎,而是大笑。他好像在這一時刻完成了他自我的救贖。以前哈桑爲了他被強姦,現在他爲了哈桑的兒子被打斷肋骨,鼻樑。一切的不公平彷彿在這一刻化爲烏有。一切的恩恩怨怨彷彿已經一筆勾銷。

最後送大家一句: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風箏,我們要勇敢地去追,不顧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