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七年級讀後感

【第1篇】

《追風箏的人》七年級讀後感

一口氣讀完了《追風箏的人》。故事就像是在一個殘舊的留聲機裏放着一張磨花的舊唱片,讀完了,那悲傷的斷斷續續的不完整的旋律還是在耳邊悽鳴。我閉上眼靜靜聆聽,一個個斑駁的畫面在我腦中拼接,時而閃爍雪花時而閃過片段……

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的一件悲慘不堪的事,令阿米爾感到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成年後的阿米爾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桑的背叛。爲了贖罪,阿米爾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爲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卻發現一個驚天謊言,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在內心的掙扎中,最後選擇前往戰火紛亂的阿富汗,將哈桑的孩子救出來。從哈桑當初堅定地“爲你,千千萬萬遍”,到最後阿米爾對哈桑兒子索博拉的“爲你,千千萬萬遍。”世間,最終走過了一個輪迴,劃上了半個句號。

我們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都會曾不惜一切去追逐當下最執着的想要的事物,它也許只是爸爸的專寵、兄弟的情誼。所有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爲我們那時心中的風箏,我們奔跑着,一直向前,眼中心裏想的都是它。可是當時光滾滾向前,我們是否發現曾經執着追尋的、或爲此放棄了的是否都是值得的呢?爲了得到,我們曾選擇放棄、背叛、謊言、隱忍……可是那短暫的得到又會怎樣那,幸福和快樂只是慢慢的`淹沒在自責、愧疚和恐懼中!可是人就是這樣,總會活在某個時限內,那裏的世界也許是幾年之後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但這又是我們無法突破的。

爲你,千千萬萬遍,也許遍體鱗傷還是會義無反顧,這,就是人生吧……

【第2篇】

追那風箏,追那生命。——題記

阿米爾無疑是最典型的追風箏的人,他的人生從未搭救好友哈桑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棄好友而去,愧疚的種子一直埋在阿米爾的心裏,慢慢長成一棵遮天巨樹,遮住心底的陽光。一直生活在陰影裏的阿米爾,在不斷的懊悔中發現了自己心中的風箏,那是代表善良的贖罪。

贖罪的風箏掙扎在亂雨狂流的閃電中,正如贖罪的阿米爾行走在坎坷的黑夜裏。他無處安身,跌跌撞撞地撲倒在水窪裏,悽風苦雨在耳邊奏起哀歌。

阿米爾摸索着贖罪,摸索着成長,他爲曾經的懦弱付出了千百倍的代價,那是流血甚至死亡。但阿米爾無悔,他深深地知道自己曾經用階級歧視的利刃刺傷了善良的哈桑,而哈桑卻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險呵護着他們的友誼。長大的阿米爾最終明白,友誼是生命的一部分,他追逐心中贖罪的風箏,即使在贖回自己的生命,也是在贖回記憶裏哈桑的生命。

初升的朝陽鋪開一片燦爛的霞光,溫柔的光芒裏有一個身影悄然矗立,一回頭,正是脣角模糊的微笑。

這就是我想象中的哈桑了,善良,溫和,堅韌的哈桑。我不知該怎樣描繪這樣一個少年,他的風箏隨着柔風飄起,划起一道道潔白的圓弧,陽光跟隨着風箏,也跟着哈桑的腳步。在哈桑手裏,風箏宛如風間精靈,溫文爾雅,翩翩如玉,正如輕盈地追逐風箏的哈桑。

哈桑是追風箏的人,追逐溫暖與光明的風箏,他渴望生命的平等,他的存在,像是打破階級制度一樣的光明。但哈桑更像一隻風箏,一隻代表着生命與希望的風箏。

讀《追風箏的人》,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作者對生命之純粹和本真的描繪。書中無論是贖罪的阿米爾,還是光明化身的哈桑,都持着一顆敬畏生命的心。在追逐風箏的過程中,他們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尊重生命。

合上書本的時候,正是 涼 風乍起的初秋。於是帶上風箏去到一處小山坡,看風箏搖搖擺擺在天空的時候,雲絲絲縷縷散開在天際,顯得蔚藍天空那樣高遠,正是歲月長河裏生命悠悠的模樣。想起書中曲折的故事,有陰惡,有罪案,但生命的蓬勃一直蘊在每個人心中的風箏裏,就像那隻正在飛舞的風箏。

箏尾飄搖,帶着生命的輕奇和鄭重。我追逐的旅程,也已經開始,前方的路很遠,路盡頭,有鮮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