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從中我們收穫新的思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故事講述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傷痛不已。

書的後半部描寫的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此時的阿富汗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哈桑死去。他將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從宿敵手中救回,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

讀這本書,會從中折射出每個人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心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在那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在那個人權不平等的國度,人性的弱點被無限放大,自私,貪婪,懦弱,嫉妒。阿米爾與哈桑這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兩個人,是朋友?是玩伴?亦或者是其它,在兩個人的心中,對方的定義不一樣,在哈桑心中阿米爾是他最好的朋友,所以阿桑忠誠於這段友誼,勇敢的保護他最要好的朋友,把朋友看的比自己還重要;然而在阿米爾的心中,阿桑不過是他的一個玩伴或者是照顧他的一個僕人而已,他沒有珍惜兩人之間的感情,甚至因爲他的嫉妒與懦弱親自扼殺掉了兩個人的友情。不過說阿米爾自私有點過,小孩子都渴望被愛的多一些,尤其是當他身邊只有父親時,他希望得到的是父親全部的愛,他希望自己是父親眼中的驕傲,他希望父親的眼光始終關注的是自己。在沒有達到他希望的時候他沒有安全感,所以部分的性格可能由此而來。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樂善好施之人,是一個堅強勇敢之人,是阿米爾心中的英雄,指引他前行的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吧!尋找哈桑的兒子並想要扶養他長大,路途並不容易,反而讓阿米爾的心中更加坦蕩,可以是一種救贖,只有這樣才真正的打卡了他心中的結,對於阿桑的的愧疚......

追風箏,可能歸根結底是追尋人性中的真善美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故土,踏上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妻子,有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一樣,就是不再微笑,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在上世紀戰火紛飛的阿富汗,曾有着兩個情似手足的男孩在一起度過了短暫的快樂時光。當一切事情發生之前的那段時光是最令我向往的。他們一起追着風箏,共享很純淨的友誼,雖然他們是主僕也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是童年是美好的,甚至能爲彼此許下“爲你,千千萬萬遍”的諾言……

但是時光在飛逝的過程中會帶來許多插曲與變化,身份的迷與背叛的悔恨淡化了他們的友情。阿米爾看到哈桑正在飽受欺凌,但他卻選擇了逃避。友情並不能給與他勇氣,這也是人性的弱點。哈桑是悲傷的,而他在這時知道了阿米爾真實的一面,所以他選擇了離開,離開了昔日的朋友。而這一別,卻是多年……兒時的友誼與美好成爲記憶,無法重現。“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否會實現。我不禁憂傷,爲他們這悲傷孤獨的二十多年而嘆惋,友誼真的這麼脆弱?

不久後,阿富汗陷入戰亂中,阿米爾不得不逃到美國。已爲青年的他仍然心繫着童年的好友哈桑,內心爲痛苦與自責所填滿。而哈桑已與之失去聯繫。我猜那是他們兩人生命中最痛苦的時間段,戰爭中斷了他們本已冷卻的友誼,同時也改變了阿米爾,改變了阿米爾的生活。勞累與貧苦中的阿米爾沒有忘記兒時的那個諾言“爲你,千千萬萬遍”……

而在二十多年後阿米爾終於下定決心重返故鄉,重溫那段友情。但是事實卻讓他失望了,他知曉了一直隱埋了多年的迷……

多年前犯下的罪無法受到心靈上的寬恕,而無情的戰火似乎又是那麼突兀地到來。我不禁假設:若阿米爾選擇幫助哈桑,他們的友情就會延續嗎?答案是未知的,但我希望是肯定的。淡淡的憂傷中我合上這本書,而那句美好的諾言又一次浮現——“爲你,千千萬萬遍。”

真的能“千千萬萬遍”嗎?我總會在當友情和自身利益出現矛盾時想到這句話。爲了那段來之不易的情,我相信我願意的。

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假期裏讀了美國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本小說《追風箏的人》,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贖罪的故事。

美麗的故事都是悲傷的,這部小說以十九世紀七十年代的阿富汗跟之後的美國爲社會背景,講述了一段沒有前景的友誼,一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說的高潮如此殘忍又如此美麗,但就像《休斯頓紀事報》在評論此書所說的那樣:“此書是一部睿智併發人深思的小說:贖罪並不必然等同於幸福。”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跟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着親情、友情、感情。在主人公阿米爾的眼裏,這也曾一度能彌合父親與自我的鴻溝,但也因爲自我的懦弱,他背叛了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兔脣的人,那個說出的第一個字是自我名字的人,那個竟然是自我同父異母的弟弟的人——哈桑。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純潔善良的寫照,是哈桑挺身而出的見證,是哈桑忠志不渝的承諾。這一句話,看似簡單卻又十分沉重的言語,讓阿米爾對自我的懦弱跟背叛再也承受不住,最後的選取只能是務必有一個要離開。當哈桑承認那個本不該承認的錯誤,他跟父親早已明白,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也許會有些痛苦,但生活會繼續。兩人相離,走向了各自的人生軌道。二十年後,哈桑在學生軍統治之下死去,而已經事業有成的阿米爾在得知父親的罪行跟驚人的祕密——哈桑跟自我是兄弟後,他帶着自我跟父親的罪行贖罪般的努力,最後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他也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對於阿米爾的父親,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而阿米爾,也第一次像個男子漢一樣,在滿目瘡痍跟學生軍殘酷的統治現實中,找尋回自我二十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能夠是親情、友情、感情,也能夠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一個不能保護自我的男孩,長大之後什麼東西都保護不了”,這是父親在阿米爾兒童時代無奈的評價。而成年的阿米爾,一向在對哈桑背叛的陰霾下生活着,他揹負着罪惡感,最終,他帶着救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對哈桑來說,風箏代表着忠誠、忠心、毫無回報的付出。他明白阿米爾少爺看到了小巷裏面的一切,明白他在那,袖手旁觀。哈桑明知阿米爾背叛了自我,然而那次手錶風波中還是再次救了他,這個自我盡心盡力去服侍的人,這個自我認爲跟他是朋友的人,這個自我終被他所背叛的人。難怪阿米爾時至今日也不能夠直視像哈桑這樣的人,這種說出的每個字都當真的人。因爲他明白:哈桑就是這樣,他真是純潔的該死,跟他在一齊,你永遠覺得自我是個騙子。可無論怎樣,哈桑,還是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追風箏的人。

生活就像是散開的拼圖,每一塊都有讓人想起生活原本就應是另一種樣貌,讓人想起那個尚未盛放就已經凋謝的夢。讀過《追風箏的人》,不禁讓我想起今年倫敦奧運會田徑賽場上那十三億人矚目的未盛放的星,中國飛人劉翔。因爲舊傷復發,在衝向第一欄時碰掉欄杆,從而無成績意外出局,劉翔,你的傷,我們的痛,雖然我們不願看到四年前北京奧運會上因傷退賽的杯具再度重演,但我明白了,有一種悲壯叫做堅持。這一次,劉翔沒有像四年前那樣,而是單腳跳完全程,帶着破碎的夢想在透過終點前親吻欄架,那一刻,全國的觀衆爲之動容,爲之心痛,但是,我們大家相信,劉翔會是中國男子田徑賽場上永不可磨滅的閃亮。我一向都喜歡劉翔的笑容,自信、真實、大度、從容、淡定,就像那飛翔在藍天的風箏,而他,就是那個追風箏的人。我想,劉翔的風箏早已經翱翔在天際了,在20xx年雅典奧運會上,在20xx年大阪世錦賽上,在20xx年廣州亞運會上,我們都早已看到,他的那盞風箏飛得又高又遠。其實,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劉翔也是,他追逐着夢想,追逐着衝向終點那一刻的釋放,追逐着站在領獎臺上那一刻的榮耀。《追風箏的人》中有說道:在阿富汗,結局纔是最重要的,他們想明白的是結局是不是幸福。而我在劉翔的微博中卻看到這樣的幾句話:我很享受這些年來努力的過程!更享受拼搏的過程!這也源於我對跨欄的摯愛!我想,對於那些像劉翔一樣的奧運健兒們來說,結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們享受那個爲之而奮鬥的過程。“我不在乎,我能等。那就像酸蘋果。只要等到蘋果熟透,就不會生病。”小說中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如是說。而對劉翔而言,八年來的等待,他也不會在乎,他能等,並且也會等到一向追尋而再放飛風箏的時候。

對我來說,讀過《追風箏的人》後,我感悟到了一些東西。勇氣也許不能夠所向披靡,膽怯卻根本無濟於事。做人就應要有擔當,要勇往直前,永不放下。就算是在荊棘中,也要奮不顧身的綻放。不要相信宿命,去追尋自我想要的,不要絕望,不要輕易說放下。一切事情都由自我掌握,其實做一件事,覺得你做到或者做不到,僅在一念之間。有些東西,不是準備好了一切再等你去做的,而是要學會自我去爭取,自我去努力。做一個追風箏的人,擁有自我的理想跟信仰,無論它渺小或是偉大,也無論它是簡單或是困難,不試一試,又怎樣會明白呢。其實呢,除了你以外,一切都是未知數。所以說,要相信,追夢者,總會有美夢之時。追風箏的人,爲了自我的夢,全力以赴的去追吧!

完美的事物往往是個令人心痛的夢,卻也往往是個不願醒來的夢。加州美夢跟喀布爾夢魘,抉擇、證明、救贖,是輪迴還是重新開始,我想,對於阿米爾來講,他做了最正確的選取。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雖然佈滿荊棘,是血跟淚的交織,但他會勇敢的應對,這一次,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我追。風拂過臉龐,掛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在脣上,我追。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爸爸用善行救贖了罪惡,阿米爾追尋完整的人格,哈桑追尋的是忠誠。在最深的友誼和情感裏,一種複雜、深沉和深入骨子的呼吸在阿米爾爲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的最後一次風箏畫上句點。

哈桑從不會擡頭看風箏在空中的軌跡,也不會低頭追風箏的影子,但他從來都知道風箏在什麼地方,就如同我們知道自己的心願在哪。重要的是勇敢去追,不論代價什麼,不論是否遍體鱗傷,不論將來是否獻出自己的生命。它或許是理想、自由、救贖、和愛,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一個不能爲了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長大之後只能是個懦夫。阿米爾不但懦弱的不能爲他的“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忠貞朋友挺身而出,而且連爲因自己的懦弱,自責而造成的對他人的傷害去贖罪的勇氣都沒有,他甚至膽小的爲自己的心安理得挺身而出都不敢。

懦弱的人,第一反應總是拒絕那些肯爲他挺身而出的人。哈桑和阿米爾都對那天小巷裏的事情心照不宣,當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膽小而受到良心的譴責時,哈桑又一次爲他,千千萬萬中的一次,可是他拒絕接受哈桑的示好,他根本無法接受如此道德低下的自己,哈桑的樂觀大度更加讓他倍受良心的譴責。懦弱,自私,最終讓阿米爾失去了爲他千千萬萬遍的摯友兼同父兄弟,最後剩下的只有他一人爲自己和父親贖罪,沒有人能再爲他挺身。

這一次,剩他一個人爲索拉博追風箏,不,不是爲索拉博,是爲他自己,爲他自己追回那些失去的,痛心的,已經來不及挽回的回憶。過去是哈桑爲他千千萬萬遍,往後是阿米爾爲他千千萬萬遍。

就像最後譯後記裏寫的,風箏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等等一切可以讓人覺得人之所以爲人的東西,所以,不管現在你擁有的是什麼,一定要加倍珍惜,千萬不要吝嗇自己的情感,千萬不要等到時過境遷,滄海桑田了纔想起當年那個爲你千千萬萬遍的人,才猛然醒悟要去追那隻風箏。

我希望看到的是哈桑和阿米爾兩個人共同仰望着同一方向,邁着一致的步伐共同追求同一隻風箏。而不是過去你爲我,如今我爲你。那樣不合適,真的不合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一個好的作家,總是把各種細節描寫的特別吸引人。最吸引我的,每次都是阿米爾的心裏描述。

追風箏的人,每個人都在追風箏。表面上,是在指哈桑在風箏大賽時是追風箏的人,是爲了不起的高手。風箏還代表着哈桑和阿米爾的感情,他在追逐風箏的同時,其實是在追逐情誼。

阿米爾和他的爸爸,一生也都在追風箏,他們則追的是內心的救贖。爸爸對阿里和哈桑的愧疚,所以,他在不停的做着慈善來彌補愧疚。阿米爾,追風箏晚了一些,雖然一直在內心自責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會爲當年爲哈桑做的行爲找藉口。一直到確定要解救索拉博的時候,他纔開始,真正的追風箏,內心的掙扎才真正的像風箏一樣高飛,得以解脫。

結局,是我想看到的,我更想看到的,其實是哈桑也能活下來,能親自聽到阿米爾公開承認他們的感情,不然,哈桑內心其實也一直困惑難過吧。最後希望索拉博可以和阿米爾敞開心扉,開心的生活下去。

喜歡哈桑,單純,爲友情而戰。喜歡阿米爾的爸爸,雖然犯過錯,但是一位真正的漢子。喜歡阿米爾的妻子,善良g敢做敢當敢愛敢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爲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閱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爲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爲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裏,一個名爲喀布爾的地方,一羣孩子追着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裏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爲此哈桑發誓,“爲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爲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爲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爲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爲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在阿米爾通過贏得鬥風箏比賽得到父親的認可時,哈桑承諾阿米爾一定會追到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總是說着這句話,這句讓多少人感動的忠誠之言啊!哈桑的確是當地追風箏的高手,風箏追到了,但哈桑卻被幾個年齡大些的孩子侮辱,阿米爾躲在暗處親眼目睹了一切,他卻不曾挺身而出保護哈桑。到底是他的怯懦還是他身爲主的身份在作祟?或者這只是人性的一部分?故事還在繼續,阿米爾開始被羞愧和痛苦折磨,陷入了對自己自私、怯懦的自責中而不能自拔。爲了逃避這樣的情緒,他將莫須有的偷竊罪名強壓在哈桑的身上,讓父親趕走他們,哈桑也毫無怨言地承認了偷竊行爲黯然離開。對哈桑的背叛使阿米爾付出了人生中最慘痛的代價,二十六年的沉重的罪惡感、悔恨與痛苦一直折磨着他。這也暴露了人性的虛僞和脆弱。風箏在阿米爾的回憶反覆出現,每次看到飛翔在高空的風箏,都會提醒他的友誼、成功、痛苦和失望以及他當初對哈桑的背叛。

以至於多少年後,阿米爾知道了哈桑與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但那時,哈桑早已因爲守護喀布爾那所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於塔X利班殘暴分子的槍下。哈桑離開了,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還在充滿硝煙的喀布爾等待他去救贖。

阿米爾小時候因爲戰爭不得已與父親逃到了美國,他們在美國開始了新生活。阿米爾從小就愛寫小說,但阿米爾的父親並不支持他,認爲這是他懦弱的表現。到了美國他還是沒有放棄他一直追尋的夢想。在經歷戰爭又到異鄉奮鬥的他們把美國當作一個埋葬往事的地方,但阿米爾卻沒埋葬夢想和當年與哈桑相處的點點滴滴。一個下午,阿米爾接到了來自父親生前好友阿辛汗的電話,就是那時他得知了哈桑的身世與索拉博的存在。阿辛汗給他指了條明路:“那兒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阿米爾戰勝了怯懦,冒着生命的危險,從被塔X利班佔領的喀布爾救回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異國他鄉,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放風箏,他向索拉博讚揚哈桑,也承認了自己一直逃避的事實——哈桑的勇敢!在與另外一隻風箏相鬥取得勝利後,阿米爾承諾會爲索拉博追回風箏,他說着當初哈桑對他的忠誠表白,“爲你,千千萬萬遍!”

一個人擁有自己的靈魂和人性,同時它們築成了自己的夢想,夢想引領成長!《追風箏的人》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哈桑夢想着母愛、友誼、自由;阿米爾夢想着父親的認可、自己小說的成功、遺失的美好人性;阿米爾和哈桑的父親夢想着事業、利益……不論你的夢想是否高尚,是否遠大,即使是一次考試0。5分的進步,即使是一份獨立完成的晚飯,更甚是一次成功的登山,請擁緊它們,向着陽光奔去,衝着未來跑去!不用怕,不用退,不後悔,不孤單!因爲成長一路,夢想相伴!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這是一本令人震撼的小說,看完後讓我有很多感想。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應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可以代表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小說開頭和結尾重疊在一起,成爲兩幅相似的畫面:廣漠的天空,雪花飄落,空氣寒冷而清澈,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生活都發生着劇烈的變化,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並沒有很華麗的文筆,他僅僅是用那淡柔的文字細膩 的勾勒了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其他富家少爺圍困在角落裏施以暴力與侮辱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直到淚流滿面卻仍不敢挺身幫助哈桑時,我聽到了心碎的聲音。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到後來阿米爾獲悉哈桑竟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悔恨與傷痛糾結。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卻不顧危險,前往家鄉阿富汗,開始了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終於回到家鄉的阿米爾,目睹了家鄉的變化,戰亂不斷,民不聊生。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見到了荒廢的家,也得知了,哈桑的死訊。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

一場救贖再次開始。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至以完全失去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那哈桑和阿米爾童年最喜愛的玩物時,纔會不知覺的笑起來……書的後半段寫得是主人公心靈的救贖。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追到了心中漂移已久的風箏,重新成爲一個堂堂正正的男子漢,生活的大門終於又向他敞開了。阿米爾的結局,相比較而言,是幸福的。他終於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作者用細膩平淡的筆觸,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語言平實而力透紙背,感強烈真摯而不造作,彷彿一位老朋友向你訴說他曾經的故事。“爲你,千千萬萬遍!”銘刻在心底的聲音是永恆的忠誠誓言,哈桑堅定澄澈洞察一切的眼神從一個少年的眼中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震撼人心又回味悠長的交響曲:“爲你,千千萬萬遍”。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許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