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感想寫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精選10篇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許多年過去了,人們說陳年舊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終於明白這是錯的,因爲往事會自行爬上來。回首前塵,我意識到在過去二十六年裏,自己始終在窺視着那荒蕪的小徑。”——追風箏的人

每每靜心冥思,追風箏的那些少年,他們都手持着長長地線繩,朝着風的方向,永不停息地奔跑,追逐風箏,追隨內心,追逐風箏,追逐曾經逝去的美好。

哈桑——追風箏的人

哈桑,他是追風箏的好手,追風箏的時候,他從來不看着天空,他追着風箏的影子便可以輕而易舉的第一個拿到風箏。因爲他知道,他知道風箏飛向哪裏,他會拼了命地去追,甚至願爲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在書中反覆出現,每一次都充滿了震撼力與感染力。我喜歡這句話。那麼真誠,那麼純粹。即便是主人讓他吃泥巴,他也會毫不猶豫;即便是面對惡人,他會掩飾恐懼,勇敢的站在主人的前面。他拼了命,爲了主人贏得第一,也要追到那最後的風箏;他會深埋主人的背叛;他會重回戰火瀰漫的喀察爾守護主人空落落的房子;他會爲他的主人——千千萬萬遍。

哈桑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生命,在緊緊的追逐屬於他的風箏——真誠,忠心,善良,直到生命的終結。他的一生雖以悲劇註腳,但幸運的是,他選對了風箏,並義無反顧地追隨。用通透的眼神去看着污濁的世界,用燦爛的微笑去溫暖這冰冷的世界。他來了,他走過,完整,完美,讓人心生敬佩。世間的不公,世間的不幸,更應乘着風把自己放飛到更高更遠的地方,才能只有追到屬於他的人生支點。

阿米爾——追風箏的人

阿米爾,哈桑的主人,哈桑眼裏的朋友,哈桑同父異母的哥哥。他生性懦弱,爲了得到真正的父愛,他背叛了哈桑,藉機趕走他,用一個謊言埋葬了自己原本安然的靈魂,好在上天又給了他一次救贖自己的機會,讓他踏上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去追尋他的風箏——勇敢,誠實,正直。

他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重回故土,戰後慘不忍睹的阿富汗,只爲尋找他的侄兒——哈桑的兒子。他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更爲了解放一顆獲罪的心。儘管傷痕累累,歷盡波折,好在他追逐着,救贖着,“當罪行導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獲救”。在缺失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他終於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人生雖不能完美,但必須完整,誰不會犯錯,誰沒有悔過,但只要我們能重新追逐,追逐那原本屬於我們而暫時缺失的信念,就能使自己重生,重新煥發人的溫情。

卡勒德·胡賽尼——追風箏的人

卡勒德·胡賽尼,這部小說的作者,他也是一個追風箏的人,他有着和阿米爾相似的經歷,同是阿富汗人,同隨父親逃往美國。他用自己的文字爲世界書寫了一個不一樣的阿富汗,當他把這一切如剝洋蔥般一點點展現在大衆面前時,他,追到了,追到了一個遠比他想象中還巨大的風箏。

阿富汗,原來那裏不僅僅有戰爭,有飢餓,曾經還有寧靜和幸福,有歡歌和友情,有信仰和堅守,儘管地位卑微,但骨子裏的倔強和執拗讓人欽佩。

阿富汗,在那戰爭的背後,讓我們還能觸摸到人性中的閃光,阿米爾的父親在靈魂撕扯中完成着自我的救贖,阿米爾的妻子,勇敢的承認自己的污漬,他們有過失但無過錯,他們是可親可愛的人,值得我們銘記。

爲你,千千萬萬遍。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爲我,千千萬萬遍。給自己的靈魂找一方淨土,靜靜地安置,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有任何的虧欠。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看這本書之前,也曾在很多地方看到過“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在讀完《追風箏的人》之後,我纔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感觸,它關乎友情,關乎親情,更代表忠誠,代表愛。

阿米爾和哈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可是因爲身份不同,從他們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的命運就被這些他們所不能理解的標籤所分隔開來。然而,哈桑對阿米爾的情誼與忠誠,從未因這些因素而受到影響。哈桑說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時,那種真摯,那種堅定,超越了任何標籤的束縛。

當哈桑帶阿米爾去找風箏時,他說:“如果你真的要求我啃爛泥,我發誓我會的。”當阿米爾像哈桑扔石榴要求他還手的時候,哈桑將石榴在自己額頭上砸碎,卻問阿米爾:“你滿意了嗎?”

他們剛剛出現在書裏的時候,情同手足。兩個人的感情一直充滿力量,乾淨而持久。每當阿米爾受傷害的時候,哈桑總是衝出來保護他。

然而,人生往往並不是一帆風順,再親近的人也可能會有老死不相往來的一天。我們料不到旦夕驚變,從此之後,曾經的密友只能眼睜睜看着天涯路遠。

當阿米爾看到哈桑被人欺辱卻無所作爲默默離開後,這件事始終折磨着他。阿米爾爲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和痛苦,爲了自己良心的不受譴責,他詆譭阿桑最後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隨父親逃往美國。

陳年舊事也許會被埋葬,也會在不經意間自行爬上來。若干年後,已移居美國併成爲知名小說家的阿米爾接到一個電話,電話那邊是阿米爾父親的好友拉辛汗,他說哈桑已死,要阿米爾回阿富汗,將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從戰亂中的阿富汗帶出來,不僅是因爲他以前辜負了哈桑,還因爲哈桑是阿米爾的同父異母的弟弟……

故事的結局還算美好,阿米爾選擇勇敢地面對自己,在同樣的敵人面前,這一次他勇敢、堅強,解救了阿桑之子索拉博,儘管最後索拉博差點自殺身亡。故事結尾,在美國的土地上,索拉博看着阿米爾爲了他在追風箏的路上奔跑,我想這是這個悲傷的故事最後的溫情。

怯懦、虛僞、善嫉、邪惡、自私…人性有太多弱點,而每個人都多多少少沾染着這樣的黑暗面。阿米爾懦弱、自私,阿桑受辱時他默默走開,這成了他永遠的心結。亦無法避免的是,此後一生,自責和後悔都會伴隨着他。也許每個人的生命裏都有一隻想要挽回的“風箏”,每個人都有令自己痛悔的事,我們無法保證自己的心靈永在陽光的照耀下,但重回那個被時光深埋的地點,面對心靈的考問,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面對過去。

在一次次掙扎與逃離中,故事告訴我們的,還有另一件事,便是救贖。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都曾傷害過別人或是被傷害過,在心靈烙上傷痕後,我們尋求治癒,我們努力救贖,救贖別人,救贖自己。最後阿米爾在自我救贖,他救了自己,也救了哈桑,更救了哈桑的孩子索拉博。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

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這個艱難的過程,亦是阿米爾對自己的救贖。

背叛與救贖,失去和追尋,貫穿我們的成長。一次又一次的翻新過去的自己,只爲更好的走向前方。

“你想要我追那隻風箏給你嗎?”他的喉結吞嚥着上下蠕動。風掠起他的頭髮。我想我看到他點頭。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雖然故事情節單一,卻耐人尋味、扣人心絃,令人久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想,這不僅僅是作者出神入化的細節描寫和對人物的精準刻畫,更是引起了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心靈的進化。

爲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和哈桑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形影不離。但是,一主一僕;一個是普什圖族,一個是哈扎拉族;一個遜尼派,一個什葉派。這些標籤從他們一出生就被無情的貼上,儘管他們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儘管他們擁有同一位父親,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哈桑無論多麼勇敢、善良、正直,即使他總是毫不猶豫的站出來保護他以爲最親密無間的摯友阿米爾少爺,卻永遠不能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及同父異母的弟弟認可,也不能得到一份誠摯的友誼。阿米爾膽小懦弱,單親的愛讓他自私、妒嫉,他害怕與哈桑共享父愛,一直對哈桑的無私付出給予冷漠和逃避,總是取笑哈桑,事後卻又用一些舊玩具和編故事來彌補,以求自己內心好過。在阿米爾身邊,哈桑則感到快樂和滿足,他願意爲阿米爾少爺去做任何事,甚至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少爺的豪宅付出了生命。“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小說裏哈桑對阿米爾少爺重複了太多次數又太沉重的話,這句話裏不僅包含了哈桑對阿米爾少爺忠誠的友誼,還有哈桑身份的卑微和對生活的深深恐懼。那些無法改變的標籤,讓哈桑給了阿米爾少無法承受其重量的付出,也是毀了哈桑的罪魁禍首。

貧富差距、種族歧視還有人性的懦弱,只會使人更醜陋;和平安定、全民小康纔是人們幸福和自由生活的保障。

自我的救贖。小說的主線是圍繞阿米爾少爺的自我救贖展開,小說的倒敘手法讓這條主線一顯無遺。年少時的阿米爾所犯的.錯誤,一直在深深地困擾着他,他無法擺脫內心的愧疚,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真正輕鬆地生活。當管家拉辛汗死前打電話告訴他,讓他回喀布爾,因爲“那裏有再次成爲一個好人的路”時,阿米爾義無反顧的回到了戰亂中滿目瘡痍的故鄉。爲了填補年少時欠下的債,他不顧生命危險、拼盡全力的拯救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這條救贖之路上,當被惡霸阿塞夫打到嘴脣開裂、肋骨骨折的時候,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以至於情不自禁的大笑起來。對哈桑的債,他背的太久太深沉,每還一份都是對自己的救贖。這不禁讓我回想,倘若當初阿米爾挺身而出,興許他和哈桑又是會過着另一種幸福的生活吧?但人生不可能重來,我們只能不斷地在餘生一邊還債,一邊祈禱自己以後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對的,我們在苦難中受傷或傷害別人,然後善良的人用一輩子去愧疚和救贖。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像阿米爾那樣幸運,能夠在錯誤中覺醒並完成自我救贖。

希望所有犯過錯誤的人,都能夠正視自己,拋下世俗的包袱,去誠心悔過並付諸行動,完成我們每個有錯之人的自我救贖。我相信,當我們真正這麼做時,世界將會越來越美好。

追風箏的人。在小說中,追風箏是使阿米爾犯下錯誤的事,而追風箏的人則是阿米爾人生的債主。我想也許那隻斷線的風箏,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的善良的、完美的人生吧。當有一天我們不再醜陋和罪惡,追到了那隻斷線的風箏,我們就獲得了內心的安寧和坦蕩,擁有了人生的一份輕鬆和無愧。

小說的結束,索拉博和阿米爾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每一個平凡的家庭所擁有的幸福一樣。也許後來,阿米爾的救贖之路還在繼續,但是他的故事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深思,我們是否擁有這樣的勇氣,去直面自己的過錯,並用餘生給予彌補呢?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同他爸爸的僕人的孩子哈桑本是一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玩耍時所犯下的錯誤都由哈桑獨自承擔下來,當阿米爾被別的孩子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無所畏懼的爲阿米爾擋下來,在一次風箏比賽中,哈桑爲了讓阿米爾得到他爸爸的喜愛,獨自一人憑藉他精湛的追風箏技巧爲阿米爾追最後的藍風箏,但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便決定去找哈桑,在一個巷子裏他終於找到了哈桑,卻發現哈桑正在被阿塞夫欺負,作者由於懦弱只敢在角落裏看着哈桑被欺負。後來由於作者受良心的譴責,每晚都失眠心情低落,爲了讓自己好受,就把一些錢放在了哈桑的枕頭下面讓他爸爸發現從而讓哈桑一家離開了。後來由於軍隊組織的執政,阿米爾一家也不得不移民美國。

二十年後,當阿米爾重回故土看望病重的父親的合夥人拉辛汗時卻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祕密,哈桑竟然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爲了表示對哈桑的歉意作者孤身一人前往戰亂連連的故土尋找死去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作者卻驚奇的發現索拉博竟然在舊敵阿塞夫手上並與之進行決鬥,最後索拉博用彈弓擊傷了阿塞夫的左眼併成功的逃脫了。幾年後阿米爾收養了索拉博,並將他帶到了美國。小說最後以作者在美國放風箏,成功擊落敵方後索拉博爲他追風箏而結尾。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震撼,因爲我們是和平時代的孩子,是共產主義下的孩子,我們無法理解戰爭的殘暴,我們無法理解爲什麼哈桑會無謂的將阿米爾擋在身後而阿米爾卻無所作爲。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哈桑對於阿米爾的濃濃的愛,那以跨越了階級,是發自內心的愛。而阿米爾雖然也和哈桑做了朋友但在他的心中他只是一個玩伴,因爲他只在沒人陪他玩兒的時候纔去找他,對於他來說哈桑只是一個無聊的時候可以玩兒的東西,艱難的時候可以犧牲的東西。然而隨着時間的流逝,阿米爾也逐漸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不畏艱難前往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兒子,也如同哈桑幼年時保護他一樣在阿塞夫的手下保護哈桑的兒子。全文開頭和結尾都有風箏,而“追逐風箏的人”也不只是說哈桑追逐風箏,也是說阿米爾追逐哈桑的性格逐漸變成一個他爸爸希望的那一種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早就聽聞這是一本好書,近日捧書讀之,果然被其所震撼。讀罷,思緒翻涌,在我腦海中交織成一幅畫面:天空廣漠,雪花飄落,空氣寒冷得令人刻骨銘心,追風箏的孩子們歡笑着奔跑,追逐飛逝的光影,追逐愛與幸福。這一幕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兩代人之間反覆地上演着,但每一次的重複之間,都夾雜着生活的變遷,這幅畫面也隨着主人公命運的變化被不斷染上新的顏色,從孩童天真的視野墮入世事變遷的悲哀之中。

追風箏的人說:“爲你,千千萬萬遍。”

沒有虛矯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作者對祖國的愛顯然與對造成它今日滄桑的恨一樣深,他輕筆淡描,爲我們真實的還原了阿富汗喀布爾,娓娓道來一段人性的救贖。“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那個追風箏的人對愛義無反顧的承諾,也是他表達忠心的堅定誓言。哈桑眼眸裏射出來堅定如利箭卻又澄澈得溫暖人心的眼神直達另一個少年的心扉,二十多年來不停歇地煎熬拷問着少年懦弱的靈魂。親情、友情,歡笑、背叛,汗水、血水,樹蔭傾瀉的陽光,順窗而下的雨水,最珍貴的感情,最鄙夷的沉默,獨自嚥下的淚水,難以置信的身世,執着奉獻的生命,連同風箏和那張帶着兔脣的圓臉在阿富汗這片被宗教信仰與真誠熱情纏繞,被戰火摧殘的土地上交織成鏗鏘有力而震撼人心的吶喊:“爲你,千千萬萬遍”……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風箏,它代表親情、友情、和愛情,代表正直、善良和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代表着他人格中必不可少卻又恰恰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對最愛你的人來說,你是他的風箏,是他心中的至寶。他會窮其一生追逐你,義無反顧保護你,只是願意爲你千千萬萬遍,但也許,他也會成爲另一個人努力追逐的風箏。而對我們自己而言,我們也有自己所愛的,也需要去追逐那些生命中不曾擁有過的美好。

於是,我們常常仰望着別人的項背而忽略了總是站在自己背後默默付出的人。如果哪天命運的微笑讓你轉身回眸,恰巧望進了他那雙真摯的眼眸,你會幸福一生。但如果沒有,或許你會毫無所知,亦或許你會像阿米爾那樣追悔一生。

然而,阿米爾與哈桑的悲慘結局,源於不平等。在兒時的阿米爾眼中,哈桑是個哈扎拉人,一點兒都不值得尊重。他們本是血脈相連的親兄弟,卻被一些陰暗罪惡的原因掩蓋真相,使他們變成了主僕關係,這本身就是一種命運的不公。但是阿米爾懦弱的心靈使他對這份不平等變本加厲,他對種族的歧視使他虐他千千萬萬遍,即使他爲他千千萬萬遍,義無反顧,不曾後悔。恰恰就是這份不平等,將這兩個親密無間的好夥伴越扯越遠,使他們各歸殊途。

這份不平等的愛,讓阿米爾二十多年來對自己的劣行不斷捫心自問,備受煎熬。殘酷的現實,讓他不得不屈服於命運的輪迴,像當年哈桑千千萬萬遍做他的炮灰那樣,無怨無悔地爲哈桑的遺孤默默付出,只爲獲得靈魂的救贖。他努力地追逐着風箏,追逐回那份他早就該擁有的善良,那份他本就該平等付出的愛。

面對愛,我們需要保持理智;接受愛,我們需要平等付出。我們是天空中無數風箏中渺小的一直,而那些曾關心我們的朋友,教育我們的老師,爲我們無限付出的親人則是在你身後追逐你的人。你可以在他們的牽引下勇往直前,但不能期盼着掙脫他們,而是努力盤旋而上,爲他們帶去一陣風,溫暖他們的心底。

愛需要平等的付出,切莫將你冷漠的利劍指向那些真正愛你的人,而辜負了他們追風箏時所承受的傷痛。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以風箏爲主線,對巴基斯坦等地進行描寫。對於阿米爾內心一直以來的愧疚始終無法得到更好的釋放,他多麼希望哈桑能打他一頓…… 讓我們還能像以前一般快樂的玩耍。 卻……

在山上,我用石榴扔哈桑,試圖激怒他。他只是站在那兒,一動不動,紅色的果汁染在他襯衣上,跟鮮血一樣。然後他從我手裏拿過一個石榴,在自己額頭上磨碎。現在你滿意了嗎?他悽然說,你覺得好受一些了嗎?我從不曾覺得高興,從不曾覺得好受一些,根本就沒有過。但我現在感覺到了。我體無完膚——我當時並不清楚有多糟糕,後來才知道——但心病已愈。終於痊癒了,我大笑。

“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多麼的有重量,代表的不僅僅是一份簡簡單單的友情,更是超越了親情 一份最簡單最質樸的“愛”。原本在阿米爾看來是多麼的荒謬,到他終於體會的這句話的含義時是多麼的無法原諒自己

世間的千變萬化,“哈桑似”的情意少之又少或是更加不能渴望。不得奢求別人無條件的付出,唯有問一句:憑什麼?

“人性”很奇妙,一撇一捺,構成人,註定是一個孤獨的個體;古代把豎心旁稱爲人內心的思想活動,生是由內至外的表現。

童年的回憶已經漸漸淡忘在你我的記憶,小說以童年爲基,以童年的印記爲結。如此的“純潔無暇”,對於哈桑的那句“對不起”,已成爲一種遺憾。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翻開封面,走進那片火紅的晚霞,空中的風箏獵獵作響,耳邊又想起那真摯的諾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作者筆下的阿富汗溫馨閒適,卻因不同種族之間的摩擦而現緊張,充滿令人回縈難忘的景象。

全書講述的是阿米爾和他的僕人哈桑的友誼故事。沒有虛驕贅文,沒有無病呻吟,只有精煉的篇章,細膩地勾勒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作者寫出了自己的懺悔,自私,哈桑的忠心,寬容。

哈桑善良,重情義,他毫無保留地爲阿米爾付出,不惜自己被人欺負,他把阿米爾當自己的至親一樣看待。哈桑的勇敢無畏,他默默地滋潤、保護着阿米爾。當我看到哈桑遇難,心中像灌了鉛一樣沉重。

阿米爾,比起哈桑,他顯得那麼自私,那麼懦弱。因爲他的出生,他便失去了母親。他的父親因此對他冷淡,反而對哈桑很好,於是阿米爾嫉妒哈桑,厭惡哈桑,最後逼走了哈桑,背叛了哈桑對他的信任。但阿米爾懦弱的性格與他的生長環境有關。阿米爾很富有,他的父親是個硬漢,所有事都喜歡自己承擔,這也造就了阿米爾如此軟弱的性格。

危急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所有的一切都在哈桑之子放飛的風箏中得到了原諒與補償。應該承擔的責任,我們無法推卸;應該克服的困難,我們無法逃避;應該面對的人生,我們無法選擇。

這就是生命,它要求我們在風風雨雨中勇於前進,敢於承擔,在點點滴滴中勇於前進,敢於承擔,在點點中細細回味每一份苦與甜,慢慢體會每一份情與怨。

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也許有些苦澀與酸楚。但人生就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來挽回。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爲你,千千萬萬遍。

世事總是如此,那些枉顧正直與善良的人往往都能過得很好。

一個人,若是想要一生堂堂正正,不畏人言就不能有懦夫的行徑,此時的怯懦,就可能造成彼時莫大的遺憾,或許終生都將沉溺在悔恨的泥淖裏無法自拔,想要去彌補就得跋涉千山萬水,耗費一生的時光。

阿米爾是幸運的,同時也是不幸的。幸運之處在於他遇見了那個願意“爲你,千千萬萬遍”的哈桑,拋卻所有外界的身份與地位不說,哈桑的情意是無可取代的,就像他自己所說的“哈桑對我的情意,之前沒有過,以後也不會再有”,哈桑對他始終保持着一種剛剛好的距離,從來不會去計較旁人對他們關係的挑撥,也不會怨恨阿米爾對他的疏遠,甚至傷害,既然你不想被打擾,那我就默默離開,成全你想要的生活。

相比之下,阿米爾卻太過薄情,即使後來他彌補了過錯,卻也留下了永久的遺憾。當他看到哈桑被傷害選擇了旁觀的時候,就註定了這一生終將活在自責之中,即使那時的他只是個孩子,那哈桑又何嘗不是,哈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保護爲他追回的風箏,卻讓自己遭受了如此大的傷害,這又豈能以他是一個孩子來作爲理由去原諒呢,越是艱難的選擇才越能考驗人真正的情意,哈桑自始至終都不曾怪過他,而他卻因內疚不敢面對而遷怒於哈桑,這未免太過自私絕情,這一份傷害並不是他後來的彌補所能消弭的,遺憾總歸是留下了。

請一定珍惜那個肯“爲你,千千萬萬遍”的人,一時的傷害或者就會留下一生的遺憾,我心願每一個像哈桑一樣的朋友都能平安喜樂[愛心]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終於故事還是迴歸了故事裏的生活,對於阿米爾來說,最後的風箏是對自己的救贖、對過去的塵封也是對新生活新的期盼;對於哈桑來說,風箏是對兄弟、對自己朋友的忠誠,對他來說一切只化作一句“爲你,千千萬萬遍”的無悔付出。風箏就像是人物之間關係的紐帶,寄託着親情、友情也有愛情,同時風箏也是對嚮往生活和他人(每個人心裏在乎的人)肯定的追求!

阿米爾的父親,他的一生都像是和不同熊的搏鬥,正如他年輕時那樣;他閱歷豐富、體驗了人生酸甜,雖然人無完人,但他最終找到了救贖自己的途徑,用自己的方式幫助他人,回饋社會。

哈桑阿富汗社會環境下的不幸者,但他於他而言他有信念,不畏人言的勇氣,自信與果敢,守護自己所想的那份純真。或許是小說主人公對哈桑的愧疚與懷念,使得哈桑的人物描寫深入人心,但同時阿米爾的內心針扎與變化也具有一定的代入感,或許這也是這本書受很多人喜歡的原因之一吧!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故土,踏上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妻子,有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一樣,就是不再微笑,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