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感想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你們是帶着怎樣的心情去讀的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爲你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感想,希望對您有用。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感想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感想【1】

遇到喜歡的書,總是會一口氣想要知道結局,可惜只看了一半,就已經深深的陷進去了,劇情和文法,讓人爲之癡迷。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或許會成爲這本書最讓人動容的詞句,成爲人們記住這本書的關鍵,只要提到“爲你,千千萬萬遍”,就會想起哈桑和阿米爾少爺的友誼,兩小無猜,一個純真快樂,一個鬼點子多多。

阿米爾學會說的第一句話是“父親”,哈桑比阿米爾小,學會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阿米爾最喜歡父親,哈桑生命裏最重要的是“阿米爾少爺”,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對阿米爾最直白的感情,對待阿米爾少爺,哈桑總是那麼純真,堅持的模樣,讓阿米爾少爺很是放心。

阿米爾最想討好的人是他的父親,哈桑爲自己做的所有,他都視爲理所當然,誰讓哈桑是自己的僕人!哈桑所有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付出,哈桑盡力討好阿米爾,他唯一的夥伴也只有阿米爾少爺。阿米爾總是在內心深處嫉妒哈桑,因爲哈桑這個文盲,總是能準確的預測並追到風箏落下的地方,這是阿米爾不能做到的,還有哈桑總是和阿米爾同分父愛!父親給阿米爾買好東西,總是捎帶着給哈桑一個,阿米爾只想讓父親愛自己一個人,可父親給自己禮物的同時,哈桑也會一起有一個一模一樣的禮物!

又是一年一度的風箏大賽,哈桑和阿米爾異常興奮,阿米爾要證明給父親自己是最棒的,哈桑看到了阿米爾的緊張和不安,總是安慰。阿米爾的風箏割斷藍色風箏奪冠,哈桑露出笑容爲他去追那隻藍色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開心阿米爾奪冠,阿米爾知道哈桑一定會把那個代表勝利的藍色風箏拿回來,收了自己風箏,準備和哈桑一起拿着那個藍色風箏去討父親歡欣。

劇情到這裏,變得殘忍,變得不堪。阿米爾看到了哈桑爲了守護那隻藍色風箏,所做出的隱忍和抗拒,在幾個混蛋富人的強迫下,守護了藍色風箏。阿米爾明明看到了哈桑被人強暴,阿米爾做了什麼,他選擇默默退出,選擇裝作沒看到,選擇排斥哈桑!當哈桑拿着那隻藍色風箏來到他面前,他訓斥了哈桑“你跑到哪裏去了!”。多傻的哈桑,交出風箏就不會受辱了,爲什麼風箏換他的笑容而委屈自己?

阿米爾知道的,他沒有衝出來救你,他是懦夫,卻用石榴砸哈桑,還喊哈桑“懦夫”。阿米爾不和哈桑玩,哈桑也看不到人了,除了睡覺就是睡覺,他隱忍,不給父親說,不給任何人說任何,甚至後來,阿米爾的生日,那幾個富人來爲阿米爾過生日,哈桑還要伺候那些人,給那些人端茶倒水,被他們輕視!阿米爾看到了,他沒去阻止!他若無其事的拆那些堆成山的禮物!

因爲一些原因,我的書看到此處再沒往下看。哈桑只是僕人的兒子,他服侍阿米爾吃飯,他被人輕視,還有阿米爾少爺!可是,他有沒有想過,阿米爾故意不給他講好聽的故事,怕他超過自己?他的“爲你,千千萬萬遍”,換來了什麼?他的`忠心耿耿,又換來了什麼?他有沒有怨恨過阿米爾?

後續的書,我會仔細去看,看阿米爾如何逼走僕人哈桑,又最後是如何救贖的,他的救贖,有誠意嗎?哈桑會原諒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感想【2】

我在《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中看到了兩類人,第一類人包括Baba、Amir和Hassan的媽媽Sanaubar,另一類人是Ali、Hassan、Rahim Khan還有Amir的妻子Soraya。

Baba、Amir和Sanaubar都因爲人性的弱點犯下了人生中的大錯,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Baba與一起長大的僕從Ali的妻子有了私情還生下孩子,他因此無法面對自己的好夥伴,不能與自己的一個親生兒子相認也無法敞開心胸愛和接受另一個兒子,想必對分娩時不幸死去的妻子也充滿愧疚;Amir在同樣和他一起長大的Ali的兒子Hassan被人欺負時選擇了懦弱退縮,給Hassan也給他自己留下了終身的陰影;Sanaubar年輕不安分時拋下了剛出生一週的兒子遠走他鄉,卻在年老色衰時面目全非的回到家鄉。

Ali、Hassan、Rahim Khan還有Soraya他們這幾個人最大的特點則是善良、無私、勇敢、堅定,或許他們沒有那麼聰明,但他們關愛他人勝過自己,總是能替別人着想,毫不吝惜將自己最真最美的愛獻出來,讓大家的生活都變得更加美好。

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Baba、Amir和Sanaubar都完成了各自曾犯下罪行的救贖,而Ali、Hassan、Rahim Khan以及Soraya這幾個人的閃光點也在戰火和生活的洗禮下越發突出。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書中的Ali和Hassan他們彷彿一生沒有做過任何錯事,但我想即使他們真的犯了錯,性格中善良勇敢的那份特質也會指引着他們,第一時間面對並妥善解決;而文中作爲故事線索之一的風箏,給我的感覺就彷彿是對人生的一個隱喻,每個人的人生就像風箏,手中的線控制着風箏的方向。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感想【3】

《追風箏的人》讓我想起了國小學過的富蘭克的《哨子》,作者用相同的筆觸隱喻,將風箏的象徵意義展現得一覽無餘。

故事地點設在三十年代的阿富汗,貧窮、創傷、戰亂、種族歧視的國家。人物各具鮮明特色,內容關乎友情、背叛、救贖。情節殘忍、美麗,稍微不落中國式俗套。

“世間只有一種罪行那就是盜竊,當你說謊,你剝奪了某人得知真相的權利”…

阿米爾不知道一向嚴厲、正直,、勇敢的爸爸居然與自己的僕人的妻子有染;他也不知道忠心耿耿的僕人竟然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他更未預料到三十年後自己會與仇家阿塞夫再度重逢…

阿米爾總是極力去引起爸爸的注意,討得爸爸的歡喜,甚至他未意識到這需用他一生的代價去償還,哈桑則是與生俱來的善良、忠心、重情重義。“爲你,千千萬萬遍”踐行了他的諾言。

本來故事的情節按照讀者的思維和作者既定的軌道順勢展,結果阿米爾父親的死,以及拉辛汗告訴阿米爾的祕密,拉開了阿米爾人生轉折的帷幕,故事又發展成另一種狀況。

死了的人再不能遵守活着的約定,而活着的人要揹負死去人的痛苦。沒有比這更令人悲痛欲絕和難以接受。

安拉總是佑護他的虔誠信徒且不斷的賜予機會讓他們迷途知返。

在對爸爸的死帶來的傷痛還未來得及平復的阿米爾,又聽到了昔日玩伴哈桑已故的消息,阿米爾簡直不能相信,哈桑一直是他心裏的瘡疾,不能觸摸,甚至不能自愈。始終在那揪着他的心。對於哈桑,曾經背叛過他的阿米爾有萬千的遺憾和愧疚也難以傳達和彌補,可拉辛汗告訴他,阿米爾在美國組建家庭,成爲作者,功成名就的時候,哈桑也結婚了,並且和他不一樣的是,哈桑還有個孩子---他的侄子,這給阿米爾機會暗示他的舊傷可以被治癒罪孽可以被贖清,“因爲那裏有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如果鐵定一件事,人們總是會迸發全身的力量和不同尋常的勇氣。

況且,在曾今年少時,阿米爾有過多少次的退卻,恐懼,和歉疚現在安拉還給他留了補償的路。如此五味雜陳的內心掙扎之後,最終自我救贖的勇氣及父親引導的力量讓阿米爾戰勝了自私、戰勝了膽怯、戰勝了懦弱、戰勝了害怕死亡。他拿着哈桑和孩子的照片返回曾經的阿富汗---那個可以讓他靈魂得以平靜和安穩的地方,開始了尋找索拉博的旅途。

安拉的眷顧

幾番周折最終找到了,可看到索拉博遭受的苦難讓他心如刀割,下定決心要帶走他回美國生活,結果命運的錯位安排讓他再度與宿敵重逢,與宿敵阿塞夫清算了成年舊賬後,體無完膚的阿米爾對索博拉回美國的希望蓋過了對自己身體的絕望。可讓他更惱火的事索拉博還不能辦理領養,索拉博的信任在那一刻徹底毀滅,還是個兒童的他經歷的悲慘,長時間的逆來順受讓他遠比比同齡人更成熟老練,比他父親個性更突出。索拉博不願意再回恤孤院苟且偷生,當阿米爾朋友安排索拉博可以領養的時候,厭倦了一切的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好在索拉博最終搶救過來,安全回到美國脫離苦海,作者前後呼應在文末收尾再次寫到了阿米爾爲索博拉追風箏的情景就宛如哈桑曾經爲他做義無反顧的情形“爲你,千千萬萬遍”。

心會迷路人會犯錯是由人的劣根性決定的,無論客觀提供條件抑或是主觀創造條件我們都要去修正和補充自己的過失和紕漏,讓良知經受得住道德的拷問,成爲一個品行崇高的人是社會的主流同時也是時代的主流,我們迎合主流但不隨波逐流。我理解的追風箏是爲友誼矢志不渝的虔誠信仰,爲自己氣逾霄漢的必死決心,以及爲救贖破釜沉舟的非凡勇氣。

魂若有靈,天鑑我心。如果傳達不到他的人就傳達給他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