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大綱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追風箏的人》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大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

我小的時候就對風箏滿懷憧憬,可能是因爲當時還不明白飛機是什麼玩意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晚上擡頭就能看到一閃一閃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讓他看會眨眼的星星,之後老爸告訴我那是風箏尾巴上栓着的燈在高高的雲朵裏穿梭。上七年級時我聽過一篇學姐的朗誦詩,是透過風箏來寫父女間親情的,當時很感動,從此便愛上了風箏放飛的季節——春、秋。我第一篇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的作文也是關於風箏的,彷彿只要提起這個名詞我心裏就會充滿許多完美而溫潤的回憶,此刻在這衆多感動之上恐怕還要加上這本《追風箏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個類比的話這本書在主旨上就應與托爾斯泰的《復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復活》並沒有這種脈脈的溫情,而且由於年齡和間隔時光的關係我已經基本忘卻了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贖過程,此刻只能就書論書,談談《追風箏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阿富汗作家寫的書,對這個國家惟一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內亂和拉登,甚至不僅僅僅是那裏,整個西亞就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取之不盡的石油、永遠裹着全身的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至於具體是阿富汗、伊朗還是伊拉克好像從來都不在我的思考範圍之內。這本書很是驚豔地融進了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阿富汗國家背景,透過書內主人公阿米爾的眼看到了共和、蘇聯入侵和學生軍驚人的破壞力,以童年悠閒的背景與之後回到時所看到的殘酷現實做了比較,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戰爭的殺傷力,這種感覺很像《飄》。

而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那裏還是個充滿歡笑的國度,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齊長大,喝着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個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而已。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取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爲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十分苦惱,他期望自我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生氣。

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了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爲最後的贏家,父親爲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了最忠誠的哈桑。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最後趕走了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之後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裏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之後自伊朗,一個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來,那裏有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阿米爾最終還是回來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着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着贖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最後讓他救回了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裏藏着陰暗,有些人敢於應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取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取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爲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期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2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僕人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的承諾,可是哈桑在被阿米爾陷害不得不離開家後,到離開人世都沒能和阿米爾再次相聚。

在我看來,這個故事之所以打動人心,是因爲故事的主人翁不是普通主僕,他們既是主僕,又是童年的好友,除此之外,他們還是親兄弟。他們複雜的關係突顯了人性中的愛、恐懼、愧疚、贖罪……

一個有社會地位、有金錢權力的家庭,理應沒有什麼值得憂愁的。阿米爾父親是當地赫赫有名的英雄,但是阿米爾卻喜愛文學,絲毫沒有父親鐵骨錚錚的氣質,因此,阿米爾父親總是對兒子感到失望,卻偏愛僕人哈桑,因爲哈桑非常勤懇、乖巧,總是能爲他人挺身而出。阿米爾渴望得到父親的關愛,於是他努力向父親的喜好靠近,最後卻發現自己不合適。因爲阿米爾親眼目睹哈桑被侵犯卻沒有去救他,他無法面對自己的內心,終究陷害哈桑偷東西而把他逼走。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一位主人趕走一位僕人根本不算什麼,其實連我也這麼認爲,但偏偏阿米爾和哈桑的關係早已超越一般主僕,他們從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隱隱中的血緣關係讓一切變得——哈桑一直保護着阿米爾,阿米爾也心安理得享受着,當然,首要原因還是他們是主僕。當哈桑被趕走時,我一度對阿米爾非常失望,認爲他就是父親所說的沒有擔當的人,甚至到後來拉辛汗(阿米爾的好友)告訴阿米爾真相併讓他去接哈桑的孩子索拉博來照顧時,他猶豫了。

但是,書的結局很溫暖。阿米爾最後沒有讓我失望。我非常認真的思考過,無論阿米爾最後有沒有去彌補過錯,我覺得都是不出乎意料的結局。作爲一個有文化、有金錢、有地位的人,不去拯救僕人的孩子,一點也不出奇;但恰恰因爲他們是從小長大的好朋友,阿米爾的內心纔會痛苦,所以他最後選擇了像哈桑曾經保護他一樣,就算會丟掉了性命也去救索拉博。在成長的路上,我慢慢感受到要用勇氣保護身邊重要的人、用真誠待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們會爲了一些小事和他人爭執,會因爲眼前利益而迷失自我,萬幸的是我有一羣不離不棄的摯友。我時常會想起和他們是怎樣相互扶持熬過一些艱難的日子,因爲有他們的保護、他們的堅持,我得以活得真實而少有煩惱,無論走到哪裏都會被他們惦記。與其用摯友形容他們,我更願意告訴別人他們是我的家人,即使沒有血緣關係卻親如兄弟姐妹,在獨生子女的我們一代,這些友情都顯得尤爲珍貴。未來的路還非常非常長,除了陪伴着父母,少不了與他們一起在世界闖蕩,去感受更多不同的風土人情。

其實,每個人的心裏都可能住着一個阿米爾,在面臨任何突然出現的,或悲慘或難以抉擇的境遇時,選擇勇敢還是軟弱、選擇責任還是利益、選擇忠誠還是背叛,如何做出選擇都在一念之間,要知道,無論如何抉擇,最終承擔後果的都將是自己的真心,正如我開篇引用的《追風箏的人》中的那句話,總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而救贖的時間可能溯及一生。

“爲你,千千萬萬遍。”這句話,會一直在我心裏迴盪,會一直提醒我像哈桑一樣去對待每一個愛我的人。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3

“爲你,千千萬萬遍,追風箏的孩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

孩提時代,我們跟身邊的玩伴總是那麼地要好,一起爬到很高很高的樹上坐着,一起分享好吃的好喝的,一起淘氣頑皮。這種很鐵的關係,不分性別,無論國度,不論在什麼地方都堅固地存在着,只是形式上可能因地域文化而有不同。主人公阿米爾生活在一個富裕的家庭,他和他家的僕人的兒子哈桑就是這樣一對很要好的玩伴,他們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對抗喜歡欺負別人的孩子,一起放風箏、追風箏。他們生活的國家阿富汗——一個傳統文化氣息濃郁的國度,在某一個小鎮裏,每年冬季都會舉行一次鬥風箏比賽,各家的兒童會比賽看誰的風箏放得最高、誰能夠追得着掉下的風箏。阿米爾就是個非常期待拿到冠軍的孩子,這是因爲他要藉此榮耀從他的父親那裏取得讚美和寵愛。他做到了,他把風箏放到了最高,在比賽的最後,天空上只剩下他那隻風箏在飛,他似乎看到了父親臉上滿意的神態。但是幾乎與此同時他看到了父親臉上着急的表情,在那表情中他明白他還得把倒數第二隻掉下來的風箏追回。於是他讓哈桑替他去追。哈桑爲了阿米爾,開始了又一次的追逐。怎料就這一追,他們的關係再也不似從前。哈桑追風箏時遇到了早有預謀的三個壞孩子,他們說要將哈桑強x了才能將風箏給他。哈桑無可奈何地被壞孩子頭——阿塞夫欺負了,但哈桑不知道其實阿米爾當時就躲在牆角後,阿米爾目睹了整個慘劇的經過。然而他沒有給他的朋友提供援助,他背叛了爲他千千萬萬遍的玩伴,讀後感《追風箏的孩子——追風箏的人讀後感》。阿米爾因此備受良心煎熬,反誣衊哈桑偷東西藉口將哈桑趕走了。19世紀70年代的阿富汗兵荒馬亂,阿米爾隨父親離開了家鄉,卻沒能結束昨日的噩夢。

20多年以後,阿米爾費盡周折回到了家鄉,開始了救贖之旅。此時哈桑已死,阿米爾只好通過救出阿米爾的孩子——索拉博來贖幼年犯下的罪。阿富汗小鎮的昨日光景早已變成今日一派慘敗景象,阿米爾卻偶然得知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阿米爾曾經的猶豫最後變成了救出索拉博的堅定想法。想不到,困住索拉博的正是那該死的阿塞夫。冒着生命危險,最終他救出了阿米爾,將他帶回到自己在美國的家中。

阿米爾最後終於想明白了,爲什麼在小的時候,他的父親那麼喜歡哈桑。他也體會到了父親這樣做是有多無可奈何。他的父親希望能用一生來贖私生子的過錯,而他沒有給父親這樣的機會。阿米爾在被噩夢困擾了許多年以後,終於成功地贖回自己童年的罪行——背叛和侮辱哈桑。也許每個人在生命開始的頭十幾年中,都會犯下這樣那樣的過錯,而後,這種過錯便需要有良心的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償還。文中有個人物說得對:遲早都是要回去面對的。躲得了一時,避不了一世。

死去的哈桑依然逝去,過往的時光美好不復,活着的人不管有沒有犯過大錯的曾經都好,只要盡力去彌補了,也就罷了。回憶中,阿富汗小鎮裏綠草坪上拽着風箏線跑的孩子有幾多歡笑,藍天上飄着的風箏有幾多色彩,追風箏的孩子是他一生中最好的同伴,他對他說:“爲了你,我願意做任何事。爲你,千千萬萬遍。”

然後,追風箏的孩子去了,隨着那些最後一隻被割斷線的風箏,從拽着風箏線跑的孩子的世界裏消失,再也沒有回來。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4

在好友的空間裏看到這篇書評時,我便迫不及待的買了下來,終於讀完了它,合上書時,書中的文字仍以細膩感人的文筆吸引着我。

小說中的哈桑總是穿着綠色的袍子,對着阿米爾大喊:"爲你,千千萬萬遍。"

小說主人公阿米爾同哈桑從小情同手足,在阿富汗的喀布爾,他們一起玩彈弓,打番吉帕牌,坐在"病玉米牆"上讀書聊天。哈桑,那個生下來說出的第一句話是"阿米爾"而不是"爸爸",一個有兔脣的孩子,那個追風箏的人,忠心耿耿的僕人,讓阿米爾愧疚,負罪了一生,也讓我感動了太久太久。

一次最與衆不同的風箏比賽,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那件悲慘的事,令阿米爾無比自責和痛苦,他的背叛或者說是懦弱,其實並沒有傷害到哈桑,哈桑的信條"爲你,千千萬萬遍"似乎是永恆不變的真理,但阿米爾良心的譴責以及他對父愛的渴求,使他逼走了哈桑,爲後來更悲慘的結局埋下了伏筆。阿米爾和父親孤獨地逃往美國,他孤獨地守着得癌症的父親,孤獨地結婚,忍受沒有子嗣的生活,他有着一個巨大無比的風箏沒有去向,但他不敢去追。另一方面,哈桑和他的養父阿里在受到阿米爾的栽贓陷害後回到故里,哈桑長大娶妻生子,後來在阿米爾父親的朋友拉辛汗的請求下,回到他出生長大的阿米爾的房子幫忙經營,但卻爲了保護阿爾米的房子夫妻雙雙被壞人打死,留一個孤兒在恤孤院。可沒想到的是,那個孤兒後來被賣給了當年傷害哈桑的那個人,然後被同樣的傷害。時隔20年後,阿米爾在看望重病中的拉辛汗時,知曉了一個他從不敢相信的祕密:哈桑,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經過拉辛汗的勸說,阿米爾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他明白,血緣,是最重要的;喝同一個女子奶汁長大的兩個人,就是兄弟!雖然這點,他和哈桑,一同被父親欺騙了38年。他父親,用拉辛罕的話來說,是一個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他默默地承受着自己的罪過,他愛着他的兩個兒子,可是他卻只能表現出對哈桑,對一個僕人應有的舉動。他唯一流過的眼淚,就是爲哈桑和阿里離家的那一刻。

於是,阿米爾邁出了重回喀布爾的那一步,重又鼓起勇氣去追他人格中的風箏,爲他父親,他自己,贖罪。爲此,他和阿塞夫決鬥,負傷奔逃,在大使館爲他的侄子尋找移民的出路,飽經摺磨的索拉博在獲得希望後的興高採列,當希望又破滅時,這個孩子終於厭倦,選擇自殺,被救以後嚴重的自閉,在阿米爾拉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放飛那個風箏的時候,他隱蔽的笑,是發自肺腑的。而阿米爾,在割斷對手線後,主動提出爲索拉博追風箏的那一刻,"爲你,千千萬萬遍",沁入骨髓,他終於治癒了他的心病,他也終於得到了他生命的風箏,成爲一個健全完整的自我。

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爲你,千千萬萬遍!"--------Foryou,athousandstimesover!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5

“我追。”讀完最後一句,我合上書本,靜靜地感受淚水溼潤眼眶的餘溫。我無法形容內心複雜的感受,就像迷失在縱橫交錯的叉路口,不安的旋暈;像飛蟲落入蜘蛛網,無力的掙扎;像踩在玻璃碎片上,穿透腳心的疼痛,像望着地平線埋下最後一縷光明,不捨與惋惜。第一次那麼靠近一個陌生人——阿富汗。不再是45°低頭,睜開雙眼,瞧,,本·拉登和恐怖主義。而是站到了它的左邊,離心更近的地方。45°仰望天空,微笑,看,那些曾經飛揚在阿富上空的風箏,那些執着的單純的追風箏的人。

  一、追風箏的人——哈桑

哈桑,他是追風箏的好手,他追風箏的時候從來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經常說他追着風箏的影子。其它他只是……知道。是的,他知道。他知道風箏飛向哪裏,他會拼了命地去追,甚至願爲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爲你千千萬萬遍。”哈桑的這句話在書中反覆出現,每一次都充滿了震憾力與感染力。我愛極了這句話。那麼真,那麼純。他會毫不猶豫地吃泥巴來表示對小主人的忠心,他會掩飾恐懼站出來保護他的主人,他會拼了命的爲主人去追最後的風箏,他會深埋主人的背叛,他會重回戰火瀰漫的喀察爾守護主人空落落的房子。他會爲他的主人——千千萬萬遍。在我看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緊緊追着他的風箏——真誠,忠心,善良。直到生命的終結。他的一生註定會是悲劇,幸運的是他選對可風箏,並義無反顧地追隨。他用天使般的眼睛看待這個不公的世界,用整日的微笑去招待這冷酷的世界。他活得那麼完整,那麼獨特。

其實世界從來都是不公的。公平,是自我調節,自我給予的。不幸的人,應不斷追着那乘着不幸之風步步高昇的風箏,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找到人上的支點。

  二、追風箏的人——阿米爾

阿米爾,哈桑的小主人,哈桑眼裏的朋友,哈桑同父異母的.哥哥。他生性懦弱,爲了得到真正的父愛,他背叛了哈桑,藉機趕走他們,將一個謊言隱埋了四分之一個世紀。良心的不安使他踏上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璐,去追尋他的風箏——勇敢,誠實,正直。他放棄了美國安逸的生活,重回故土——戰後慘不忍睹的阿富汗,只爲尋找他的侄兒——哈桑的兒子。他要給他一個安全的生活環境,更爲了解放一顆獲罪的心。最終他還是追到了,儘管傷痕累累,但那是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缺失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後,他終於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人們總說世上沒有完美的人。悲觀的看來,我覺得連完整的人也不多。誰能說自己沒有遺憾過,後悔過。也正因爲遺憾和後悔才趨勢人們不斷地追尋他們人生中所缺失的風箏,只有追到了,他們才能成爲健全的人。

  三、追風箏的人——卡勒德·胡賽尼

出於對這本書的喜愛,我將前言,後記,作者簡介,世界各大名報雜誌的評論反覆閱讀。其實作者自身也是一個追風箏的人,他與小說主人公有相似的經歷:同是阿富汗人,同隨父親逃往美國。當他在創作此小說後,世貿大廈倒塌了,但他在妻子的鼓勵下還是勇敢地將書稿投出。爲的是讓世界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阿富汗。是的,他追到了,追到了遠比他想象中還巨大的風箏。

或許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6

我小的時候就對風箏滿懷憧憬,可能是因爲當時還不知道飛機是什麼玩意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爲晚上擡頭就能看見一閃一閃的眼睛,我抓着爸爸的胳膊讓他看會眨眼的星星,後來老爸告訴我那是風箏尾巴上栓着的燈在高高的雲朵裏穿梭。上七年級時我聽過一篇學姐的朗誦詩,是通過風箏來寫父女間親情的,當時很感動,從此便愛上了風箏放飛的季節——春、秋。我第一篇被當做範文在全班朗讀的也是關於風箏的,彷彿只要提起這個名詞我心裏就會充滿許多美好而溫潤的回憶,現在在這衆多感動之上恐怕還要加上這本《追風箏的人》了。

如果我硬要做個類比的話這本書在主旨上應該與托爾斯泰的《復活》相一致,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復活》並沒有這種脈脈的溫情,而且由於年齡和間隔時間的關係我已經基本忘卻了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自我救贖過程,現在只能就書論書,談談《追風箏的人》了。

在此之前我從來沒有見過阿富汗作家寫的書,對這個國家惟一的印象就是無休止的內亂和拉登,甚至不僅僅是那裏,整個西亞就是鋪天蓋地的黃土、取之不盡的石油、永遠裹着全身的虔誠的伊斯蘭信徒,至於具體是阿富汗、伊朗還是伊拉克好像從來都不在我的考慮範圍之內。這本書很是驚豔地融進了從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的阿富汗國家背景,通過書內主人公阿米爾的眼看見了共和、蘇聯入侵和塔班驚人的破壞力,以童年悠閒的背景與後來返回時所看見的殘酷現實做了對比,赤裸裸地揭露了人性的醜惡和戰爭的殺傷力,這種感覺很像《飄》。

而在一切罪惡都還沒開始的時候,那裏還是個充滿歡笑的國度,有這樣兩個少年——阿米爾和哈桑。他們從小一起長大,喝着同一個乳母的奶水,像兄弟一樣,可地位卻有着天壤之別,阿米爾是少爺,而哈桑只是他的僕人——一個出生後學會的第一句話是他主人名字的僕人而已。阿米爾是懦弱的,在被欺負的時候他總選擇忍氣吞聲,每次都是哈桑爲他出頭,這使阿米爾的父親非常苦惱,他期望自己的兒子能像個男子漢一樣。對於生來就失去母親的阿米爾來講,父親是他惟一的親人,他不願意與人分享父親的愛,哪怕是同他情如手足的哈桑。他總會想出一些小花招惡意地嘲笑哈桑,可哈桑從來都不會生氣。

那個冬天像往年一樣舉行了風箏大賽,阿米爾成爲最後的贏家,父親爲他歡呼雀躍,可他卻從此失掉了最忠誠的哈桑。由於哈桑義無反顧的善良使他每時每刻如坐鍼氈,哈桑像面鏡子一樣會倒映出他一切醜惡的背叛,他終於趕走了哈桑——以一種及其卑劣的方式。後來蘇聯入侵,阿米爾和父親被迫移居美國,在那裏他得到了暫時的安寧,直到二十五年後來自伊朗,一個名叫拉辛汗的朋友告訴他:回阿富汗來,這裏有能再次成爲好人的路。

阿米爾最後還是回來了,已近不惑之年的他卻意外得知已經死去的那個曾被他背叛卻始終愛着他的僕人哈桑,實際是他同父異母的的弟弟,帶着贖罪的心理他踏上了那條再次成爲好人的道路。一路的艱辛、危險、命懸一線,終於讓他救回了哈桑的兒子——他的侄子——索拉博。

追風箏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在追尋一條自我救贖的路,心裏藏着陰暗,有些人敢於面對,像索拉雅和拉辛汗;有些人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彌補,像阿米爾的父親和哈桑的母親;有些人在逃避後選擇再次迴歸,像阿米爾。我想沒有人是哈桑,因爲不會有那樣善良的人存活,所以我們的一生都是個追風箏的過程,期望在追到風箏的那一刻再倒下,然後仰望藍天說一句:“這輩子我不再欠任何人的。”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7

風箏,一個用棉紙、膠水和竹子做成的玩具,卻始終交織着親情、友情……等等。如若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是什麼?我現在脫口而出的一定是這句話“爲你,千千萬萬遍。”

在《追風箏的人》這本書中知曉這句話。直至我合上這本書是,只是覺得有一種別樣的感覺。從前讀書前所未有的感覺。就好像你在深呼氣,卻沒有呼出氣來。我從來不知道一個人被背叛之後,還可以若無其事的繼續爲對方盡心盡力;我從來不知道一個人的愧疚可以轉爲仇恨,我從來不知道友情可以無私到這麼偉大。從口中發自內心的說出:“爲你,千千萬萬遍。”

我爲哈桑那無私而善良的愛所折服,爲阿米爾的懦弱與自私而感到失望,爲年幼的索博所遭受的罪行所揪心,爲跌宕起伏的情節所着迷。

很多夜的夢裏,時常眼前會漆黑一片,耳邊總是聽見有人在淡淡地說:“爲你,千千萬萬遍。”或許是我內心的呼叫,然後星光慢慢亮起,緩慢地令人感覺不到存在,卻又是真實的,無比真實的。我閉上雙眼,然後猛地睜開,就會發現,一顆有一顆,小而無比璀璨的繁星點綴了整片天空。天藍色的風箏在天空中翱翔着,我發現自己奔跑在遼闊的草原上,背後是繁星點點。我總是在不停的奔騰中醒來。我相信,夢是人認知的表現。

“爲你,千千萬萬遍。”彷彿還在迴盪,那是孩子的稚嫩聲音,卻又是男人低沉的聲音。它們重疊在一起,相仿又不同。是那樣的真摯而真誠,卻又是那樣的傷感。從前的他們啊,稚嫩美好宛若個夢,生活在阿富汗。童年的時光,總讓人不忍去打碎,看着它散落一地的心碎。是朋友,還是主僕。他們說不清,誰也說不清,卻是那麼簡單。風箏伴隨了他們的童年,卻又是被已知風箏無情地劃條一生無法彌補的傷痕。

這本書裏,哈桑註定是個悲劇人物。在一場追風箏的比賽中好哈桑總是爲了阿米爾什麼也願意去做。但是當哈桑正真需要好朋友的幫助時,阿米爾怯懦的選擇袖手旁觀。於是曾經的好朋友就這樣留下了傷痕,阿米爾也陷入了沉重的自我救贖當中,阿米爾在知道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時,阿米爾接受不了父親的謊言和隱瞞,但是陳年舊事是可以被埋葬的,阿米爾爲了彌補心中的缺失,他費盡周折找到了哈桑的兒子。然而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他歷盡艱辛,與當年侮辱哈桑的那夥流氓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花盡心思,讓受到嚴重創傷的哈桑之子重新找回了生命的意義,並將他帶回美國的家。

而阿米爾,也同樣不是個懦弱的人。懦弱的人怎會二十幾年之後,再次重返動亂的家鄉,爲了哈桑。懦弱的人又怎會爲了一個哈扎僕人的兒子,而與多年之後強壯的阿塞夫相爭鬥。懦弱的人又怎會在索博割腕自殺後,在醫院裏的毯子上做着多年未曾做過的行禮,重新願意相信神的存在。他並非聖人,也並非惡魔。他並非勇敢,也並非懦弱。他只是那個願意爲別人追逐風箏的人。

爲你,千千萬萬遍。當年缺失的勇氣,多年後爲你尋回。當年爲他追風箏的人,如今你正爲他追着風箏。追趕着內心,追逐着過去,追逐着曾經的你與他,追逐着請求寬恕的勇氣,追逐着那屬於愛的救贖。如此殘忍而又美麗,這不正是生命?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着那隻迷失的風箏。但我卻願意爲你拼死去追逐。只爲那句“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8

時間很貪婪——有時候,它會獨自吞噬所有的細節。”對於這句話,我是承認的。自看完這本書至今,時隔幾個月,對於書中的一些細節已是模糊,但我卻無法消除它留下的某種情緒。或許,不會輕易被時間帶走的,纔是最最珍貴的。

我一直在琢磨,《追風箏的人》給我留下的究竟是一種怎樣複雜的情緒——是惋惜?是感動?亦或是欣喜?無解。我想,心境不同,感受便難相似;視角不同,情緒也會有差。爲你,我彷彿有千千萬萬種情緒。

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爲一件事情糾結,這種茫然的情節似乎在善意提醒着我——只要青春依舊,誰都可以迷茫。迷茫貌似成了青春的代名詞,我也彷彿順理成章地拿它當作藉口,以至於做了一些當時感覺起來超級神聖、而後並不被人甚至是自己認可的抉擇,我慣性似的天真以爲自己可以,好像有着一種與生俱來的天然的自信,卻少了一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的勇氣,我甚至都不敢付出,這是一種怎樣的怯懦!於是,我便找來一大堆理由讓自己釋懷,以讓我覺得即便我得不到那種結果,也是情有可原。

然而,現實終究太過骨感。每當夜深人靜,所有我說過敷衍的話便一遍一遍迴盪耳邊,彷彿在強調我那不可原諒的脆弱,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負罪感被體驗到“刻骨銘心”的程度,當然,我無比慶幸我還有感覺,因爲,麻木,纔是最大的悲哀,不是嗎?拉辛汗曾在阿米爾爲自己的過錯無比懊惱自責時,告訴他:“沒有良心、沒有美德的人不會痛苦。”我感到來自這世界深深的暖意,原來,過錯,是可以被原諒的,儘管我知道這不是終結,那真正的終結是什麼呢?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地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好像,這是阿米爾給我的答案。是的,我正以不同的形式經歷着阿米爾所經歷過的那一些,好像印證了一句話:所有的過錯,都是同一個本質以不同的故事演繹着。只是我比他慶幸,我有機會讀到他的結局,聽到他最深處自我救贖的聲音,於是,我便記住了它。在“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之前,爭取轉化掉那些“罪惡”,我總相信有種東西叫奇蹟,可以用來代替好像已成定局的“罪惡”。

人生總充斥着驚奇,我常這樣說。爲自己的事,我已憂愁了許久,難以釋懷,卻在“回憶”《追風箏的人》時,得到解脫,何等幸運!以前,我認爲,讀書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可以像一位老者,看着書中的事物肆意發展而泰然自若,若稍加評論,便是極好;此刻,我發覺,原來讀書真的可以讓人的經歷變得豐富,我需要像個小孩,跑入書中,走進角色,細細感受這一路的風雨陽光。如果恰逢男主得閒,我還可以一把篡奪女主的身份,陪他把世界觀盡,還自己一個別樣的世界觀。

《追風箏的人》是本美好的書,裏面有太多愧寶。例如,我不懂阿富汗人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我能看到的太表面,我的已有經歷不支持我理解更深層次的東西,再次細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不是嗎?

覺着讀後感走近尾聲,《追風箏的人》的情節還在縈繞,心血來潮的我突然構建起書中的某個場景,我望向長空那一隻只被想象出來的風箏……驚覺:每個人都有一顆善於仰望天空的心。是否你的心中也有一個風箏?如果有,那麼,無論它意味着什麼,每當風箏起飛之際,讓我們勇敢地追,爲人,爲己。阿桑的陪伴依舊:爲你,千千萬萬遍。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9

《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雖然故事情節單一,卻耐人尋味、扣人心絃,令人久久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我想,這不僅僅是作者出神入化的細節描寫和對人物的精準刻畫,更是引起了讀者的情感共鳴,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經歷了內心的掙扎和心靈的進化。

爲你,千千萬萬遍。阿米爾和哈桑一起長大,情同手足、形影不離。但是,一主一僕;一個是普什圖族,一個是哈扎拉族;一個遜尼派,一個什葉派。這些標籤從他們一出生就被無情的貼上,儘管他們是形影不離的朋友,儘管他們擁有同一位父親,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截然不同。哈桑無論多麼勇敢、善良、正直,即使他總是毫不猶豫的站出來保護他以爲最親密無間的摯友阿米爾少爺,卻永遠不能被自己的親生父親及同父異母的弟弟認可,也不能得到一份誠摯的友誼。阿米爾膽小懦弱,單親的愛讓他自私、妒嫉,他害怕與哈桑共享父愛,一直對哈桑的無私付出給予冷漠和逃避,總是取笑哈桑,事後卻又用一些舊玩具和編故事來彌補,以求自己內心好過。在阿米爾身邊,哈桑則感到快樂和滿足,他願意爲阿米爾少爺去做任何事,甚至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少爺的豪宅付出了生命。“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小說裏哈桑對阿米爾少爺重複了太多次數又太沉重的話,這句話裏不僅包含了哈桑對阿米爾少爺忠誠的友誼,還有哈桑身份的卑微和對生活的深深恐懼。那些無法改變的標籤,讓哈桑給了阿米爾少無法承受其重量的付出,也是毀了哈桑的罪魁禍首。

貧富差距、種族歧視還有人性的懦弱,只會使人更醜陋;和平安定、全民小康纔是人們幸福和自由生活的保障。

自我的救贖。小說的主線是圍繞阿米爾少爺的自我救贖展開,小說的倒敘手法讓這條主線一顯無遺。年少時的阿米爾所犯的錯誤,一直在深深地困擾着他,他無法擺脫內心的愧疚,無法原諒自己,也無法真正輕鬆地生活。當管家拉辛汗死前打電話告訴他,讓他回喀布爾,因爲“那裏有再次成爲一個好人的路”時,阿米爾義無反顧的回到了戰亂中滿目瘡痍的故鄉。爲了填補年少時欠下的債,他不顧生命危險、拼盡全力的拯救了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在這條救贖之路上,當被惡霸阿塞夫打到嘴脣開裂、肋骨骨折的時候,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以至於情不自禁的大笑起來。對哈桑的債,他背的太久太深沉,每還一份都是對自己的救贖。這不禁讓我回想,倘若當初阿米爾挺身而出,興許他和哈桑又是會過着另一種幸福的生活吧?但人生不可能重來,我們只能不斷地在餘生一邊還債,一邊祈禱自己以後的每一次選擇都是對的,我們在苦難中受傷或傷害別人,然後善良的人用一輩子去愧疚和救贖。然而不是每個人都像阿米爾那樣幸運,能夠在錯誤中覺醒並完成自我救贖。

希望所有犯過錯誤的人,都能夠正視自己,拋下世俗的包袱,去誠心悔過並付諸行動,完成我們每個有錯之人的自我救贖。我相信,當我們真正這麼做時,世界將會越來越美好。

追風箏的人。在小說中,追風箏是使阿米爾犯下錯誤的事,而追風箏的人則是阿米爾人生的債主。我想也許那隻斷線的風箏,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在追逐的善良的、完美的人生吧。當有一天我們不再醜陋和罪惡,追到了那隻斷線的風箏,我們就獲得了內心的安寧和坦蕩,擁有了人生的一份輕鬆和無愧。

小說的結束,索拉博和阿米爾一家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就像我們每一個平凡的家庭所擁有的幸福一樣。也許後來,阿米爾的救贖之路還在繼續,但是他的故事值得我們所有人去深思,我們是否擁有這樣的勇氣,去直面自己的過錯,並用餘生給予彌補呢?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0

合上書皮,靜心感受內心的澎湃波濤,腦中的思緒紛雜,彷彿看完一場懸疑大片,影院燈光驟然亮起,還依然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殘垣斷壁的阿富汗、空氣好似固體般令人窒息、漂浮着的塵灰混雜着糞便的氣味,人與動物沒有分別。

卡勒德·胡塞尼用細膩精準的筆法向我描繪了一個原本純真熱情的美麗國度如何被戰火摧殘迅速凋零、一對原本親密無間的朋友如何因爲種族歧視而分崩離析、一位滿懷懺悔的“叛徒”如何踏上他的贖罪之旅。

童年時光裏有很多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例如那棵鬱蔥的石榴樹下阿米爾向哈桑細讀故事以及他的小小嘲弄;例如面對“吃耳朵的阿塞夫”時哈桑的挺身而出;例如送走阿里和哈桑時父親的痛哭流涕。但前半部分的精華應該在那個追風箏的冬天。阿米爾一點點小心經營的他與父親之間微薄的感情,都附着在剌手的玻璃線上。正如阿米爾說出口的第一句話是“爸爸”,而哈桑說出口的是“阿米爾”一樣。哈桑也在努力經營着他與阿米爾的感情,那都寄託在爲阿米爾追的最後一隻藍風箏上。26年後阿米爾回憶起哈桑追風箏時的樣子----

“他追風箏的時候從來不用看着天空,大家經常說他追着風箏的影子,但他們不知道我知道的事情,你爸爸不是在追什麼影子,他只是……知道”

我感慨良多,一是在那個陰冷的小巷,阿米爾注視着哈桑被強 暴卻沒有站出來——他不過是有着懦弱天性的凡夫俗子。童年的選擇直接影響成年生活,他的懦弱是草叢中的毒蛇,湖底的水怪,將忠誠的夥伴推向深淵。《弟子規·餘力學文》中有言“敝聰明,壞心志。聖與賢,可訓致”,一泓清泉現萬物,半彎新月透人心。阿米爾的行爲折射出那個因種族歧視而不平等的年代,沛然萬象中,人們因習慣了苦難而逐漸把慈悲蓋在冷漠的一個角落。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裏面,風箏是象徵性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誠實。於哈桑,風箏是他與阿米爾少爺最純澈的友誼,也是“爲你,千千萬萬遍”的承諾。對阿米爾來說,風箏是隱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爲健全的人,成爲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還有就是父親對待兩個兒子的不同態度也間接影響了他們的人生——

他是被拉扯成兩半的男人。阿米爾是有名分的一半,社會承認的,合法的一半,不知不覺充當的父親疚恨的化身。哈桑是另一半,沒有名分,沒有特權的一半,那繼承了爸爸身上純潔高貴品質的另一半,也許,在爸爸內心某處祕密的地方,這是他當成真正兒子的一半。

分別的愛是水,澆灌了阿米爾內心妒忌的邪惡種子,也將兩人越推越遠。也許父親是正直豪爽的成功商人,但他絕不是一個成功的父親。他將物質留給阿米爾,將精神留給哈桑,導致了阿米爾爲了爭奪父愛,不惜陷害哈桑,將他趕出家門。這也爲現代家庭教育敲響警鐘!

《列子·湯問》如是說“性婉而從物,不競不爭;柔心而若骨,不驕不忌”,其實不爭是一種慈悲,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爲污染?但有嫉恨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讓我們隨喜、隨業、隨順、隨緣,待人以溫柔之道。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的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1

《追風箏的人》講述了12歲的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他父親僕人的兒子哈桑之間的友情故事。作者雖沒有華麗的文筆,但卻用那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出三代人之間的友誼與溫情、背叛與救贖,帶給我極大的震撼與感動。

當僕人哈桑——阿米爾最好的夥伴,被以阿塞夫爲首的其他富家少爺圍在角落裏施以暴力時,阿米爾——哈桑最信任的朋友,卻蜷縮在陰暗的角落裏默默注視。他沒有挺身而出——像哈桑過去無數次爲他挺身而出那樣,接受一切可能發生在他身上的後果。他有時間也有機會去扭轉那個黃昏發生的事情,但他沒有,他是個懦夫,是個失敗者。

可命運的指針並沒有停止,阿米爾因爲懦弱而極端害怕直至慚愧不已。他無法面對哈桑,最後甚至栽贓他,讓他永遠離開了這個家。

那隻藍色的風箏——一切罪惡的源頭,它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使阿米爾一生揹負着慚愧與悔恨,直至等來靈魂的救贖。

當中年的阿米爾偶然得知哈桑的消息時,他不顧危險,踏上了前往家鄉阿富汗的路,開始了靈魂的救贖。但時間是可怕的,因爲它可以讓一切都改變。記憶中那個溫暖而充滿回憶的家早已變成了殘垣敗瓦。他目睹了阿富汗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的慘狀,同時也見到了兒時的老管家拉辛汗,並得知了哈桑的死訊。

哈桑死了,阿米爾的救贖卻沒有停止。哈桑唯一的兒子索拉博落入了阿米爾兒時的宿敵、那個欺負哈桑的人——阿塞夫手中。兒時的懦弱和愧疚纏繞着中年的阿米爾……一場救贖再次開始。

故事的最後,阿米爾救回了索拉博,可此時的索拉博卻因精神上的傷痛而完全失去了感情。唯有說起風箏——阿米爾和哈桑最喜歡的玩物時,纔會不自覺地笑起來……

爲什麼阿米爾生活在天堂般的美國,遠離硝煙瀰漫的故土,卻依然有着揮之不去的愁緒,仍然想着那個令他魂牽夢繞的阿富汗?是哈桑,那個兔脣的哈桑,那個陪伴他度過漫長歲月的哈桑,那個他最愧對的人,讓他的心靈永遠處在懺悔和不安中。也許故事的結局並不完美,索拉博的沉默不語讓我悲傷痛心,但他放風箏時的一絲笑容,又讓我覺得如釋重負。也許人的一生也是這樣,犯錯、錯過、再用一生時間去挽回,去彌補。

其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是阿米爾,都在不斷追尋着那早已逝去的哈桑,或哭或笑,或疲倦或欣慰。我想,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是友情,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更能從中體會到共鳴和真摯的情感,也會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不安;親人有困難時的無能爲力;失去信念時的彷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推託,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愧疚、不安和無助……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修飾和包裝,是一個人面臨變化時來不及思考而由心底流露出來的情感。作者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銳的刀,撥開層層僞裝,直至人性最深處,將人性的真實刻畫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後,生活的大門終於向阿米爾敞開,他也得到了靈魂的救贖,明白了彼此的意義——以生命爲代價。

讀完這本書,那隻藍色的風箏始終在我腦海裏高飛着,盤旋着,看似自由,卻又受着約束。而我們的人生,不也是這樣嗎?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2

早就聽人介紹過熱銷書《追風箏的人》,在忙裏偷閒的翻看幾頁後,竟被書中情節深深吸引,巧妙、驚人的情節交錯,細膩的勾勒出家庭與友誼,背叛與救贖。文中多次出現的風箏既可以是親情、友情、愛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

“爲你,千千萬萬遍”書中反覆出現這個句子,阿里對父親的忠誠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阿里是父親的僕人,也是一同成大的夥伴,情同兄弟,阿里的兒子——阿桑,一個兔脣哈扎拉男孩,是與我——阿米爾少爺一同長大的夥伴,我們一起遊戲,哈桑願爲我做一切一切,哈桑與我的童年故事豐富而有趣,哈桑對我的忠誠表達就是“爲你,千千萬萬遍”,哪怕是我做錯事,替我承擔責罵,還是在危險時挺身而出。

哈桑爲父親打理生活中的一切,因種族的摩擦,戰爭的洗禮,哈桑爲固有的信念——照管主人的房子,被塔班分子開槍打死,此時的我卻已與父親逃離戰爭,遠在美國。雖然以前的歲月已成爲永遠的泡影,但在美國的打拼卻教育我真實的認識社會,我的生活如畫卷般綿延往復,日子在溫暖中流逝,但哈桑卻是我記憶中永遠抹不去的傷痛,因爲父親對他的疼愛使我嫉妒,我在矛盾中與哈桑交往,但當哈桑爲我追到藍色風箏,贏得風箏大賽時卻遭到小夥伴的侮辱與欺負,而我卻沒敢站出來制止,以致於扭頭跑開。自責、愧疚糾纏着我,於是我設計哈桑偷盜的現場,趕走他們,以至於哈桑臨走也沒說出真相。哈桑來走我那段恥辱痛苦的回憶,但那僅僅是暫時,因爲那回憶像毒蛇一樣每每在夢境中舔舐着我。哈桑成爲我最想忘記又遺忘不的人。我善良的良知、細膩的情感、軟弱的天性是我總徘徊於內疚與自責中,在自我折磨中反省,在自我壓抑中企圖遺忘。

一個偶然的機會,父親的朋友拉辛汗告訴我事情的真相,我竟與哈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而哈桑與妻子死後,他們的孩子——我的侄子索拉博還在飽受戰火、飢餓、死亡的威脅,我在焦慮、恐慌、無助、憤怒中逐漸成熟,開始承擔自己的使命,終於我冒着生命危險接出索拉博,在我的細心地呵護中索拉博逐漸接納我,我在關懷索拉博中得到心靈的救贖,我願爲索拉博在公園中繼續追逐風箏。人性、人情之美在故事中綿延伸展,宛如一杯綠茶,清香綿長而醇正,故事中哈桑的幾近固執的忠誠讓人感動,我細膩的情緒變化勾勒出一個膽小、軟弱的孩子成長的歷程。

書中的情感不僅僅是親情,不僅僅是友情,只要是能夠沉下心來閱讀的人,都會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動,也會從中折射出自己曾經有過的心緒,比如傷害別人時的快意和猶疑;危機關頭的懦弱無助;親人面臨危險時的慌亂無措;愛情乍到時的浮躁不安;失去親人時的悲傷孤獨;應該擔當責任時的自私推諉,以及時常涌上心頭的自責、自卑和贖罪的衝動……這樣的情感沒有任何的虛僞做作,是一個人在面臨變化的那一刻來不及思索的真實反應,是一個人在夜深人靜時最私密的捫胸自問。胡賽尼的筆猶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將人性的真實刻畫得近乎殘酷,卻又毫不譁衆取寵。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着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3

讀完《追風箏的人》,感觸頗多,一部不是純文學的作品,更偏政治、民族、種族、階級題材,讀完之後心情浮浮沉沉,異常沉重。內心有千言萬語,卻不知該如何表達。一句話,就是通過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運描寫,映射阿富汗政治的動亂,種族歧視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作者講述故事的方式很舒服,他筆下的阿富汗看上去很真實,我們現在知道的阿富汗像是一個地獄的國度,但是作者寫出了它曾經美好的樣子。阿米爾和哈桑的童年和我們沒有什麼區別,反而因爲彼此陪伴,顯得比現在的孩子還更加幸福一點。哈桑是個從頭到尾從裏到外無可挑剔的孩子,不管是性格還是爲人處事,都是個純淨乾淨得彷彿天使一樣的人。作者從主角的視角敘述,實際上我們也不知道哈桑是不是真的就是個天使,因爲阿米爾視角的哈桑實在是個集世間所有美好的品性於一體的人,在這樣的人身邊生活,我覺得壓力還蠻大的,其實上阿米爾性格中的很多部分都是一個人類身上很正常有的感情,比如阿米爾小時候很自私,又很膽小,沒什麼男子漢氣概,做事最先想到自己,這些思想都還算是正常的。但是他身邊有個哈桑,和這個近乎完美的人類生活的時候,阿米爾身上的人類很正常的缺點就被放得很大,以至於我看的時候也會先罵一罵阿米爾。

看完覺得實際上他是個很了不起的人,他很清楚自己身上的罪孽,很有自知之明,最後轉變之後踏上再次成爲好人的路,正視了自己的錯並畢生爲自己做過的事贖罪,這是一般人都很難做到的事。而最後他被阿賽夫打得半死的時卻發自真心的笑着,覺得自己內心真正舒坦了,他多年困擾在內心的罪實際上也是他自己加上去的,也是哈桑給他的。一個沒有對所謂正的價值觀的人是感受不到自己犯過的錯,也沒有勇氣承擔責任,但阿米爾很幸運,他身邊有很多善良的人,他父親、拉辛漢、阿里等等,這些人在影響着他、監督着他、愛着他,所以阿米爾能爲自己的罪困擾那邊多年,揹負了內心譴責那麼多年,等到他最終解脫的時候,他才成爲了一個完整也偉大的人類。

追風箏的人,風箏實際上指的是人類最美好的那些情感∶善良,無私,愛意,責任,友誼。作者描寫哈桑追尋着風箏,但我們看到的一直在追尋風箏的人實際上是阿米爾,他一追就是幾十年,大半人生。在這本書許許多多感動人心的文字話語之前,我看完覺得最觸動我的卻是兩個畫面,第一個是哈桑和阿米爾坐上樹枝,阿米爾看到哈桑雙手張開,風箏就直徑投入他的懷抱的那個畫面;一個是最終阿米爾帶着索拉博放風箏,追着風箏奔跑的那個畫面。作者描寫哈桑是追風箏的高手,不用怎麼追,風箏總能落入他手裏,而阿米爾卻只能去追尋,最後一段一連兩個“我追”,體現出了實際上的追風箏的人確實是阿米爾。這兩個畫面重疊在一起,實際上也告訴了我們兩個人性格,差異大卻最後殊途同歸。擁有和被風箏愛着的人,和用自己一生追尋着風箏的人同樣偉大。看完結局,心中的震撼仍在縈繞。文中兩位主角奇妙的組合,演繹一段奇妙的友誼,有堅貞的忠心,有懦弱的背叛,一切源於風箏,一切又都結束於風箏。

一路成長的歷程,一路追尋的困頓,每個人都是追風箏的人。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然而追尋之物卻發生了變化。我說不清楚這個度是在哪兒,只是有幾絲惋惜,只是希望我們將知道風箏所落之處,花費畢生而求得之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4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啊!因爲一個書名,因爲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鬆,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爲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爲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佯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的槍下。

是哈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他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爲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於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寫,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通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麼精準,就像自己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可以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着。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後。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覆回味着其中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芒。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15

風箏,在我看來是自由的象徵。但是當我讀過《追風箏的人》後,對我的觀念進行了改變。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望着遠方的風箏,我們追尋,我們仰望,在追逐風箏的路途中,我們詮釋着世界。

故事是這樣的,該書講述的是在阿富汗,那片飽受戰爭摧殘的土地上,兩個小夥伴的故事,確切的說是兩個兄弟間的故事。對於阿富汗,或許太多的中國人都是很陌生的,而作爲美國人來說,給那片國土上的一些人帶來了一段難以遺忘的慘痛記憶,但對於阿富汗的人們也存在着諸多的疑問,雖然美國人在阿富汗的戰爭中取得他們所謂的勝利。而作爲一名出生在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作家,阿富汗的根依舊保留在他心中,血液裏是割不斷的阿富汗情節。寫一本關於那片國土上的故事,對於作者來說,更像是在講述他或是他身邊的人,娓娓道來,讓你隨着故事脈絡的發展,陪伴作者親歷阿富汗,去感受他們的故事。

故事在一次次傷害中展開,還是讓我從阿米爾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哈桑開始講起吧。雖然哈桑對阿米爾有着異乎尋常的忠誠,阿米爾卻一次又一次的侮辱他,傷害他,背叛他。阿米爾的行爲確實可以稱得上“卑劣”二字,可是我相信,每一個讀者都會發自內心的原諒他。因爲每一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阿米爾,他懦弱、膽怯、過於敏感、滿心嫉妒,但也正是這個阿米爾,內心柔軟,有着超乎常人的道德感,對自己無比苛刻。正因如此,在受到無法抗拒的誘惑和無法言喻的苦痛而對最忠誠的哈桑作惡的同時,他一生都爲此揹負着沉重的十字架,永遠也無法原諒自己對哈桑的背叛。直到他歷盡千難萬險,瞭解了身世的祕密,設法收養了哈桑的遺孤,他纔得到了最終的救贖。

爲你,千千萬萬遍!與性格複雜的阿米爾相比,哈桑簡單得像個符號。他忠誠、勇敢、善良,他說的第一個單詞“阿米爾”決定了他的命運,決定了他只爲阿米爾而活。阿米爾視他爲僕人,看着別人打他見死不救,嘲笑他不識字,甚至用收到的禮物誣陷他偷竊:但只要與阿米爾相關,他什麼都能原諒——雖然我不確定他是否真的無怨無悔。但是,從他最後爲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死,我想,他真的從來不曾後悔過。他用生命實現了他的誓言:“爲你,千千萬萬遍!”他那種不含任何雜質的純粹信任、忠誠和愛,讓兔脣的他成爲了我心中一個天使般的存在。

看了這本書對責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喜歡這本書的風格,它所包含的東西很多:責任、誠實、愛情、友情、寬恕和贖罪。每個人都有可能犯下錯誤,但關鍵是承擔錯誤的勇氣,在很多時候,因爲腦袋瓜裏一時錯誤的念頭,導致錯誤的行爲,傷害到其他人,礙於面子,礙於需要承擔的責任,我們有時候選擇逃避,逃避我們的錯誤,逃避我們對其他人的傷害。

這本書就較深刻得寫出作者爲了彌補自己曾經的錯誤,歷經千辛萬苦去贖罪的過程,讓人感受人格的魅力。

風箏,這本書的主線,是親情、是愛情、是友情,是正直、是善良、是誠實,是人格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才能是健全的人。每個人心中都有風箏,無論它意味什麼,都要勇敢地去追逐。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