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大綱

《追風箏的人》是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作家的作品,作者用平鋪直敘的敘述方式,簡單質樸的文字描述驚天動地的戲劇化情節。下面是小編爲您整理的關於追風箏的人的讀後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大綱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一

一本書的美好,最好能讓人想到童年。

在我們都是孩子的時侯,在大家以一種無知而期盼的眼神迎接未來的時侯,在我們一天天自豪地長成大人的時侯,總有一些事不容我們忘記。那些美好的不負責任的錯誤和自以爲是的小糾糾,無論多久,都尾隨成長,永不相忘。

還記得明明是自己不小心打碎了鄰居家的花瓶,確仗着自己已能說會道而鄰居家的孩子還不能利落說話而硬說不是自己,並以爲真得能瞞天過海。還記得一次兩個小朋友鬧翻了打架被老師訓斥,我違心的告訴老師是那個比我小的孩子的錯,原因是我也害怕那個大個子的孩子日後找我麻煩。而不顧那個小朋友哭着離開。還記得媽媽說和我一起張大的小孩有很嚴重的病而不讓我和他玩。我就刻意的躲避他,他總是拿很多的好吃的來喚我出去玩,久而久之,我會不耐煩的說,你走吧,我不要和你這個病人玩耍。然後我看着他遲疑着慢慢離開我家的小院,出門的時侯抹了一把眼淚。

後來,因爲讀書的關係,遠離了家鄉,遠離了窮鄉僻壤,來到了城市開始完全不同的生活,逐漸淡忘了家鄉和那些一起玩耍的夥伴。遠離了童年的無知。

這就是小時侯的簡單直白的自私和毫無顧及的傷害。多年以後,早已是相隔遙遠,只是我依然不能釋懷,依然不能原諒。雖然他們可能已忙碌的忘了這些,再次見面後是完全與以前的隔離。我們畢竟不是當初的彼此。

追風箏的人講述一個善良,慚愧,自救,安心的故事。複雜的讓人不相信的現實,在喀布爾長久籠罩的混亂中,發生着動人心魄的故事。那是在苦難中提升的至爲保貴的美。

追風箏的人也許給了我們一個機會。當我們已長大,足以面對一前的時侯,在U個人學會自我省悟的時侯,看到這本書,是一種善意的提醒。爲了靈魂的安寧,我們應該去找回,應該去挽救。

那麼,有理由相信,作者確是給了我們一條再次成爲好人的路,要我們去求贖。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二

當我看到《追風箏的人》這個書名,引發了我無限的聯想。又看到它的封面——黃昏的天空。層層斑斕彩雲中有一片通透的蔚藍天空,彷彿把人帶到更深更廣遠的世界。一隻拖着長長尾巴的風箏在餘暉中翩翩起舞。這是一個夢啊!因爲一個書名,因爲一個夢境,我買下了它。而事實證明我這次的決定是對的。

然而有一點我錯了。這不是什麼童話故事,也並非喜劇。

故事的開始,在阿富汗。說起這個我們的鄰國,並不是一個太平世界。我們總會把它與塔利班、戰爭、難民、死亡聯繫在一起。讓我們想起的總會是一張張猙獰的臉、驚恐的臉,沒有輕鬆,更不會有笑容。就是戰爭,進一步推動了悲劇的發生。

似乎一切都是註定的。阿米爾和哈桑,是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主僕,或者說夥伴。阿米爾少爺會說的第一個詞是爸爸,而哈桑會說的第一個詞是阿米爾。那將是他們一生最重要人的名字。阿米爾爲了得到爸爸全部的愛,不惜陷害哈桑一家;哈桑爲了自己的主人,受盡恥辱,最終奉獻出生命。

是阿米爾錯了嗎?他膽小、懦弱、自私,看到哈桑被阿塞夫一羣人欺負,卻佯裝不知道。但他在逃跑的那一刻,心裏是多麼複雜。最終他確定“爲了贏回爸爸,也許哈桑只是必須付出的代價,使我必須宰割的羔羊。。。。。。他只是個哈扎拉人,不是嗎?”事實不是這樣的,哈桑還是阿米爾同父異母的親弟弟。然而這個被爸爸一生深埋的祕密揭開時,哈桑已經死在塔利班的槍下。

是哈桑錯了嗎?當我們讀完這本小說,無不爲他的不幸所悲傷,爲他的忠誠、純真、善良所感動。但經歷了一系列事情,看到主人對他的態度,哈桑還會認爲這一切值得嗎?他爲什麼還要一次次的獻身?難道他也認爲自己只不過是一個低賤的僕人嗎?還是爲了朋友阿米爾,他情願付出一切,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無論是阿米爾還是哈桑,都沒有錯,他們原本都是純真善良的孩子。因爲種族,使他們有了高低貴賤之分,被逼向世界的兩極。

這個故事震撼了每一個人的心靈,他向我們再一次發出最深的吶喊:

我們要和平!我們要平等!

如果作者僅僅是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故事情節,那它就太平凡了。故事的精彩在於它細膩的景物和心理描寫,每個細節都值得去細細品味。還不只是這樣,通過阿米爾的視角和內心獨白,我們看到他的世界。每一次聚焦都是那麼精準,就像自己親眼所見。我竟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可以拿它來拍一部電影了。

“爲你,千千萬萬遍。”我聽見自己說。

然後我轉過身,我追。

他只是一個微笑,沒有別的了。他沒有讓所有事情恢復正常。他沒有讓任何事情恢復正常。只是一個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樹林中的一片葉子,在驚鳥的飛起中晃動着。

但我會迎接它,張開雙臂。因爲每逢春天到來,它總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許我剛剛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我追。一個成年人在一羣尖叫的孩子中奔跑。但我不在乎。我追,風拂過我的臉龐,我脣上掛着一個像潘傑希爾峽谷那樣大大的微笑。

我追。

結果,阿米爾解脫了,在二十六年的的掙扎折磨之後。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幸福的結局。

然而對我來說,還沒有結束。我會記得這本書,反覆回味着其中閃爍着的人性的光芒。

  追風箏的人讀後感三

就在這樣一個毫無預料的早晨,我讀完了這本書,這本在我手機裏放了很久很久的書,兩個月了吧,從我剛開始找到這本書開始,我也許是被它奇怪的名字吸引了,也許是被它的作者吸引了,一名阿富汗的作家,或者我是被它的內容,兩個男孩在阿富汗的成長故事,那樣簡單的概括,在我看來實在是不能作爲這本小說的簡介,簡單的字裏行間無法透露出故事中始終隱隱存在的那巨大的悲傷,像是一片灰暗的天空,壓得人永遠透不過氣。

追風箏的人,在第一眼看到這個奇怪的標題的時候,我有些茫然,風箏需要追嗎?爲什麼要追風箏,原來這是阿富汗的習俗,每年初春,會有盛大的風箏節,許多的孩子會把使出自己積蓄了一年的力量來使自己的風箏成爲佼佼者。蔚藍的天空中,飄蕩着五顏六色的風箏,每一隻風箏線的盡頭都有一個勇敢的鬥士。當然,所有的風箏要在天空中進行決鬥,就像一場盛大的搏鬥,你必須要把你周圍所有的敵人消滅光,你才能成爲勝利,同樣,你必須把你走位的風箏都打敗,你纔會成爲萬種矚目和讚歎的焦點,那樣會有無限的榮譽和光亮集聚你一身,這在我看來,是一場孩子們之間的交流或者遊戲,但在阿米爾那個時候,這對他來說具備着無尚的重要性,因爲爸爸,因爲父愛,他只有通過這樣才能獲得父親的讚美和笑容,不再是鄙棄的眼光,他迫切需要着!再來說說追,追風箏,也相當重要,你搶到了最後一個被擊落的風箏,那也預示着莫大的榮耀和完全的勝利。於是哈桑,便擔當起了重要的任務,就是把那隻被阿米爾擊落的風箏追到手,故事的高潮也就由此而引發,一切一切的悲傷的來源都在此處慢慢浮現。

從翻開這本書開始,一直就覺得故事中隱藏着讓人透不過氣的難過,整篇小說都是以一種壓抑的感覺寫的,可以看的出來“我”一直在爲過去所幹得事而後悔和難過,阿米爾對於哈桑的歉意也許不是我們能夠體會的,但阿米爾卻是一直煎受着折磨,確實,對於他一個在當時只有13歲的孩子來說,那樣的事情他不會處理,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想再讓自己受折磨,而這折磨的根源就是哈桑,和哈桑那爲他而愚蠢的奉獻精神,他覺得只要將哈桑趕走,永遠不出現在他眼前,他就不用在受到良心的譴責了,但他,當時的他卻不知道那錯了,如果他沒有在當時及時的承認錯誤,他真的會後悔,懺悔一輩子,這樣的悔恨也許將陪着他一起走進墳墓,他將無法釋懷。

從“我”的角度來描寫哈桑所爲“我”受的苦難,更加讓讀者覺得切身體驗,小說中,我們一直是從“我”的眼中看的哈桑,那樣一個爲了阿米爾少爺肯認命,付出一切的小孩,也許在他的骨子裏,也許他與身俱來就被教育成了那樣的性格,我最感動的是哈桑對阿米爾說“爲你,千千萬萬遍!”這樣的話能從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口裏出來,真的是讓人揪心的疼,一直到了後來,他心中一直愛着的阿米爾少爺不再理會他並且還不斷的在他的傷害他,他都沒有背棄他,一直護着他,原諒我,我真的被這孩子給震撼了,爲他我一直覺得心裏挺難受的,總覺得嗓子裏有東西卡住了,讓我有點哽咽。

故事的後來還在繼續,阿里和哈桑一起離開了,接着俄國佔領阿富汗,阿米爾和爸爸也被迫離開,離開了故土,踏上了去往美國的路,後來他和爸爸也一直在美國生活,並且他在美國還娶了妻子,有了安定的生活,只是爸爸去世了,阿米爾的爸爸一直是一個錚錚的鐵漢子,我一直這樣看到。

很多年後的一通電話把阿米爾又重新召回了阿富汗,回來時,他帶了一個孩子,那是哈桑的孩子,哈桑已經死去了,但那個孩子和哈桑一樣,像是以前的哈桑一樣,但唯獨少了一樣,就是不再微笑了,眼神一直那樣的空洞,那個孩子一直悲傷着。風箏,又是風箏,一次偶然的放風箏得機會使得那可憐的孩子輕輕的拉扯了嘴角,其實不管那孩子經歷了多少,他永遠也只是個孩子,就該簡單的生活纔對。

小說的結尾又提到了風箏,從風箏中來,又回到了風箏中去,也許這是最好的結局,很多年前,哈桑爲阿米爾追風箏,“爲你,千千萬萬遍”,很多年後,阿米爾爲哈桑的孩子追風箏,“爲哈桑,千千萬萬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