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日記的讀書筆記

到書店裏購這本書時,年輕的女服務生很是驚訝,問到:你買這本書嗎?別人唯恐聽到艾滋病這幾個字呢。我想,艾滋病我們得重視,買這本書,既是用來警示自己,又是用來教育孩子,當然,我的孩子還太小,對那些孩子大些的父母來說更顯得必要。)

女生日記的讀書筆記

她是一個有志、有趣、有情調的女孩子。享受生活體驗青春的情愛,創造自己人生的價值,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的女孩子。

她是一個有着好聽的名字,心底有善、品行有德、性情有愛的女孩子。她雖然並不漂亮,但個性極強,學業一流,她優秀的學習成績可以讓我們想象到她青春蓬勃的朝氣。

他是一個隱瞞真實年齡、婚姻狀況、國籍,更重要的他是一個隱瞞自己的疾病(艾滋病)的男子。

就是這樣兩個年輕人產生一個絕對真實的愛情故事。一個單純、普通的女孩子由於愛上一位異國的男孩子染上了艾滋病,她先是跌入絕望的深淵,後來終於重新振作起來,決心繼續走完人生的路。

愛一個人無罪,她之所以有今天,無非是她的愛情帶來的後果,可是她已經寬恕了他,儘管有一萬個理由來恨他,可是我在她的日記裏。看不到朱力亞對他的恨。在央視《面對面》節目裏,也問她的愛情,可是她很平靜地說:“他也許是不想讓我更痛苦吧,反正已經那樣了,我晚知道一天不就少痛苦一天?再說他已經死了。”說這些話她的眼裏充滿柔情,我們都會想到那應該是一個悽美的愛情!她寬恕他,拒絕在書中用他的照片,也許在朱力亞心中,要讓他們的'愛情永留心間。寬容,一個多麼簡單詞語,又是多麼難以做到的事呢?那麼人們寬恕她,社會寬恕她嗎?

一提到艾滋病,人們就會想到許多的道德隱喻,就把它與性放縱,性錯亂還有一些骯髒的詞彙聯繫在一起。在網上,她的日記後面的留言裏,有不少人罵她,侮辱她。實際上,當我讀完《艾滋女生日記》後,第一感覺就是不應該歧視他們。因爲在我國有相當一部分人並不是因爲性傳染上的,也因爲正如李銀河所說的:許多性-愛是沒有錯的。更因爲孤立和指責他們,一方面會使他們自暴自棄,另一方面也會使有些人產生報復社會的逆反心。有目共睹,許多艾滋病人不願公開身份,還有很多不願去治療的隱形病人,我們不同情或者說歧視他們,造成的後果就是他們對社會潛在的威脅增大!

外國人首先提出預防艾滋病最主要的就是要忠誠與節慾。(而我們呢?最明顯的是在大量發放安全套,安全係數能有多大呢?)更需要強調的是大學生正如某大學的教授給朱力亞的留言:大學生性觀念逐漸開放,對於性行爲的態度也更加積極健康,但對於艾滋病的相關知識缺乏足夠的瞭解。許多人對艾滋病人的同情,關愛心理與恐懼,排斥心理並存。其性觀念的開放與艾滋病防範知識的缺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說她的病從大的方面說是源於國人“生不逢時”的性解放,(六、七十年代是我們反性禁慾的年代,從八十年代開始,西方艾滋病爆發,人家進入安全性或者無性時代,咱們悄然進行性革命,性解放)也不完全是根源。因爲從小方面來說,婚前性行爲,在未婚人羣中佔十之八-九。“這不是什麼違背社會道德的事,甚至連社會行爲規範也不大違反。”(李銀河語)時至今日,談戀愛與性行爲已經不能算什麼道德問題。問題是她沒能很好地保護自己。她寫這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同齡人從她不幸的經歷中吸取教訓。

有位網友這樣說,“戀愛與性行爲都是個人絕對隱私的事情,他人根本就無權干涉,是外籍也好,是國人也罷,都是她所想發生的人而已,沒有任何可以讓人鄙夷和唾棄的,每個戀愛都應該受人尊重。”是的,我們,不可以漠視,更不能謾罵與侮辱給他們,這無疑是給病人傷口上撒鹽。

有位獨生子,在大學裏也染上了艾滋病,在北京地壇醫院臨死的時候,抓住母親的手,拼命地打自己的頭說:“媽,我錯了,你打我吧!”母親反過來抓住兒子的手打自己:“兒子,是媽媽錯了,媽媽應早一點告訴你,要保護好自己!你打媽媽吧!”是啊,不光他一個人,有許多大學生在大學裏不是學知識,學技能,而是學戀愛,談戀愛,乃至“被愛情衝昏頭腦”。自殺的,染病的,荒廢學業的。

朱力亞說:“作爲年輕人有權支配自己的身體和情感,這並沒有錯。可以愉悅,但要安全第一。”但不弄怎麼說,無論是大學生還是我們走入社會的人們,都應該以此爲警示,因爲艾滋病離我們並不遠,我國目前有100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專家們估計再過5年可能會達到1000萬人。享受生活沉迷於快樂的同時,不要忘記保護自己,健康生存是我們人類生存的第一要義。

“每個人生命是寶貴的,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一定要把握好自己,走穩人生的每一步。”朱力亞這樣說。

“平安夜裏

我劃亮了幸福的火柴

如果幸福只藏在火柴的光亮裏

那將是多麼可怕的事……”

實際上,朱力亞已經成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劃亮了一根叫愛情的火柴,渴望愛情,但那是一個燦爛的火花,也是一根灼傷她的火柴。她寫下這本書,是划着了另一根火柴,是渴望溫暖的火柴,她只是渴望得到同情、關愛、友誼。那麼她將飛往一個沒有寒冷,沒有孤獨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