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入心靈深處的年味隨筆散文

歲月匆匆,時序變遷,轉眼又是一年的開頭。

藏入心靈深處的年味隨筆散文

但江南水鄉——浙江平湖,處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年味,那是我的童年,心目中那艱苦歲月的過年,一直纏繞在自己的心中,讓人難於釋懷。

每到年底,總讓我想到那時的一些細小的年底舊事,當時雖然幼小,但記憶中的點滴,依舊那樣地清晰,總讓人由一種發自內心的衝動,將心中的思考與一些零散的片斷記憶,用文字串連起來,今年春節放假,終於找到了一點空隙,將年味 的一些細節寫下來,以至紀念。

房屋裏面大掃除,這是過年前必須要搞的一次非常徹底的整理、清理工作。往往在臘月二十左右,就在準備清理的工具,一旦有個空閒,就用長竹子,一頭繫上稻草,用繩子紮實,另一頭用雙手握緊,端去房子頂上與側面的垃圾,這個工作,俗稱“端沿塵”,必須在小年夜前完成。每一間房子的頂上與四壁,房子內不常用的東西,暫時搬出屋內,讓房間顯得整潔,整齊乾淨,有面目一新之感覺。。

在臨近年前的冬至這一天,將房前屋後影響房子安全的大樹,要挖掉樹根,鋸掉阻礙交通的樹枝,來一個徹底地清理,有時要叫親戚幫忙,以期在這一天,完成大樹的挖掘工作。

因爲按照當地的`風俗,只有冬至這天,才能可以挖房屋前後的大樹,平時大人是不準挖樹的。大人將房屋前後的大樹上的樹枝理掉,一方面清理了周圍的環境,又一方面,又爲小年夜燒圓團、糕點準備了充足的柴料,是一件一舉二得的事。

寫春聯,貼門聯:記得小時候,家裏沒人會寫春聯,大年三十,吃過年夜飯,就用紅紙,貼在前門與每一件傢俱上,還會貼到豬棚屋的門上,以期六畜興旺,以期新年有個好的收成。

等到我上了國中,我就用自己書寫的春聯,貼在前門上,左右成對,往往在過年前,我早早地趁上街的時刻,悄悄買好了曆書,那上面會有一些好的對聯,可以轉抄到紅紙上,成爲比較適合當時形勢的對聯。小小的對聯,會引來村莊一些識字人的評說。由於我寫的對聯內容適時,往往會引來一些鄰居的好評,熟悉的鄰居,還會讓我也給他家寫上一些對聯,讓春節的客人來家,感覺真的是眼前一亮。

自制甜酒釀:記得小時候,母親臨近年底,總會自己做一些甜酒釀,往往在過年前的二十天,就着手這方面的工作。

母親早早地準備好了做酒釀的酒藥。小時候,記得母親的孃家的天井裏面,種植了一些草藥,其中的一種,正是用來做甜釀的。往往選擇上乘的糯米,先在大鍋內煮成米飯,然後,將飯放入專用的竹器內,攤開成薄的一層,上面散上碾成了粉沫樣的酒藥,拌均、涼透後,即放入專門的容器中密封起來。但此時已經臨近春節,地表溫度嚴重下降,這樣,如果上面沒有覆蓋東西,那麼,很難趕上春節正巧可以美美地飲用。往往在這種情況下,要採取一些保暖的手段。我家常用的辦法,就是將放入糯米與酒藥混合物的容器,放到柴囪內,上面蓋上一些舊棉被、稻草柴,以保證容器的溫度,讓酒釀在春節前可以食用,如果掌控不好,往往會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

但在童年的記憶中,這米酒,是大年夜必備的產品。大年祭祖後,大人小孩一起圍在一個桌子上,父親飲用白酒,而母親和孩子們,一般就用自己製作的甜酒。

做圓團尺糕,一年中,圓團做得最多的,就是過大年。我家六個人往往要做圓團尺糕7蒸,這是一個相當多的數量,一方面當時其他的吃的東西不多,另一方面,春節時節天冷,可以放得久一點。

往往小年夜吃過中飯就開始做了,先做糕,再做圓團。做糕意思一年比一年好,而團圓就是團團圓圓,也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而每一蒸中間放置一個最大的圓團,又稱當家圓團,這個圓團是留給父親吃的。

蒸圓團開始,讓人感覺真正的年味來了。那籠罩在農宅櫥房,從大鍋子內散發的熱氣,充滿了整個櫥房,溫暖了整個家人的心,任何一年中的艱苦,在這個時刻,化作縷縷快樂的暖氣,衝入家庭人員的心窩,櫥房中散發出來的白色暖氣,跟窗外的西北風,一冷一熱,形成了強大的反差,家的幸福,在這一時刻,徹底地放射出來。

蒸熟透一蒸糕團,另一蒸又緊跟着放上,一蒸蒸從大鍋上撤下的圓團與尺糕,放到後門外的凳子上,隨風吹透,在每一塊糕團的中心,點上預先準備的紅色點,喜慶的氛圍,瞬間散發出來。

但大人關照小孩子,開頭幾蒸暫時不能食用,用於大年夜祭祖用的,小孩在大人的叮囑下,考慮壓歲錢等因素,此時,表現相當理智,再想吃,也只得再等等。

幾家人合夥殺年豬: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買到豬肉也有些困難,且價格上又不划算,於是,鄰居幾家合夥,殺一頭年豬,一時成爲一種常態。這樣一來,肉有了,其中的豬內臟也有了,在特殊年代,產生了一些別具一格的辦法來應對過年用肉,讓人產生特殊的記憶元。

尋找豬源、推豬毛用的大容器,成爲必須的工序。有的時候,就在泥地上挖一個坑,將燒好的開水放入坑內,再將殺好的豬,放入坑中推毛,其實,老百姓也有應對特殊情況的獨特辦法,這殺豬涉及的問題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吃年夜飯:是一家人團圓的日子。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當時的制度,將人的戶口緊緊地捆在土地上,所以往往一家人要麼在田裏面工作。家父只在大隊的窯廠上班,最遠也就幾裏外,所以往往一家人在一起過年。不像現在的情況,人在世界各地跑,往往過年在一起不容易, 必須預先早早地定車票或機票,以期來一個團圓!

大人給小孩壓歲錢:現在叫紅包。小時候,在鄉下,當時的一個勞動力約0.8元,所以壓歲錢也是以幾角計算,一個大年,拿到幾元已經開心得不得了,可以買洋片、樸克及有關的學習用品。

隔年火,一般在大年年夜,用銅腳鑼,裏面預先放好龍糠及乾燥的木頭,上面蓋上一些草木灰,再蓋上腳鑼蓋。

母親說,大年七年級起來看了隔年火,眼睛非常明亮,大學聯考體檢時,我的眼睛1.5,說不定跟小時候每年看隔年火有關,哈哈,真靈光!謝謝小時母親的提醒,讓我的眼睛一直很好!

歲月匆匆,又歷一年伊始,時代的鉅變,讓過年顯得有些沒有了年味,但童年在平湖鄉下經歷過年的年味,儘管已經逝去了許多年,但至今想來,依舊是那樣的清晰與記憶猶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