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暢想曲經典抒情散文

有“自行車之父”美譽的英國人,約翰,k,斯塔利,在1886年造出世界上,第一輛現代自行車,開啓了自行車問世元年。

自行車暢想曲經典抒情散文

末代皇帝溥儀在自傳,“我的前半生”裏說,“他是第一個在紫禁城騎自行車的人,因爲騎自行車還將他住的宮內門檻都鋸斷,方便他騎自行車”。

時空閃回到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聯合四名合夥人,共創了“共享單車”公司。一夜之間,中國大地似雨後春筍般冒出數幾十家“共享單車”公司。赤橙黃綠青藍紫,色彩鮮豔,風格各異超過2000多萬輛共享單車,鋪天蓋地涌上了大中城市街頭巷尾。開始的確給老百姓,提供了騎行便捷的體驗。很快隨着無序發展,過剩,過濫的投放單車,一些“共享單車”公司破產了。從過譽的歡迎,到不斷曝出負面新聞,再到太多城市郊區出現“共享單車”的墳場,呈曇花一現形態。看來,“共享單車”實現經營者,消費者互利雙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堆積如山的“墳場共享單車”成了雞肋,棄如敝屣。造成社會資源極大浪費。依我看這是對資源利用的犯罪?

看到這景象,讓經歷過物資匱乏歲月的人們情何以堪。上世紀60至70年代是計劃經濟。任何物資,生活必須品皆憑證供應。就是小到煤油,火柴,牙膏,白糖,豆腐都是憑證購買。那年代,最好的'職業是“方向盤,聽診器,營業員”,營業員更是讓人羨慕的職業,堪比當下的公務員。小小日用品都得憑證,況且一輛自行車,誰家能擁有,可了不得。

我們家第一輛自行車來之不易。當年一輛自行車大約180元,(縣城一個院子帶三間瓦房才400元)我每月工資35元,可想而知要買一輛自行車,該下多大決心。但是光有錢可不行,買自行車得憑工業券。我所在的工廠,一年每人一張工業券,買一輛自行車得五十張左右工業券。

那時候,自行車在相親找對象必備的“三轉一響”中,佔着主要位置。(三轉是手錶,縫紉機,自行車,一響是收音機,都得憑工業券才能購買)想集齊買自行車的券難度可不小。因爲我上班的地方離家有十多公里,在來回跑了一年多後。母親說“不管咋樣,家裏要買輛自行車”。等攢夠了錢,我在廠裏向同事們要的工業券也集齊,第一輛飛鴿牌(當年只有上海產的鳳凰牌,永久牌,天津產的飛鴿牌)加重自行車成了我的坐騎!

車子買回來後,先買了黑塑料膠帶,將自行車大梁,前叉,後座纏包的嚴嚴實實。每次騎過,總要將車子擦的鋥光瓦亮。下雨天根本捨不得騎,有句話很形象“晴天車馱人,雨天人馱車”。因爲那時的路大部分是土路,雨天泥濘騎不成自行車。

到了80年代,自行車放開銷售,品牌,型號也多了。當然不僅自行車,生活用品也逐漸全部敞開供應了。90年代因孩子上學也要騎自行車,家裏四口人,三輛自行車。在擁有自行車期間,當然也丟失過自行車。據說“有調查問卷,問誰家丟沒丟過自行車,答案几乎一樣,家家丟過自行車”。也算是個小插曲。

十多年前隨孩子們來省城生活。還特地將一輛,伴孩子們上學使用過的鳳凰牌,輕便自行車帶到省城。剛來那幾年,我騎着它從城市最西邊騎一個多小時,到城市最東邊去打工上班。在如潮涌般的自行車騎行大軍中,也領略同在縣城騎自行車不一樣的感受。騎壞了二根自行車中軸,換了三次內,外胎。終於將省會城市各道路摸的清清楚楚。小小一輛自行車,不僅記錄了國家發展的歷史變遷,也承載了普通老百姓太多的故事趣聞。

前幾天外孫四歲生日,給他買了一輛帶鏈子的兒童自行車。拿回車,外孫直接在院子兒童樂園環道里,飛快騎上,一點不陌生,真是奇了。想當年,我已經十七歲,還是在二姐單位學會騎的自行車,整整學了一天,摔了許多次,纔敢上路騎行。往事如煙啊。現在的孩子們接觸新東西快,適應能力超強,只是缺了吃苦體驗?但願現在幸福的孩子和我們國家共同發展,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