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經典散文

早有耳聞,甘泉有名山,名曰:勞山,可一直無暇而至。今日得寬餘,便自駕與友人到勞山一遊,了卻了我多年的願望。

雨中經典散文

勞山森林公園屬國家級森林公園,距延安70公里,位於甘泉縣城南30公里處的東溝鄉直羅溝內,距210國道18公里。公園總面積52萬畝、溝深達30餘公里。園內景秀林密,古木參天,森林覆蓋率達89%。這裏的景色的確不一般,實屬避暑和遊覽的好去處,令人難忘。

進入山門,時間已是十一點多。天公不作美,颳起了風。四月的寒風把人冷的縮成一團。頂着寒風,我們搭上了開往林區深處的電瓶車。車子緩緩行駛在通往林區的柏油路上,道路的右側是黃土高坡,坡上長滿了各種樹木、雜草,開着各色的野花。車子左側的平坦處是一片人工林,全是些楊柳。樹幹有碗口粗,挺拔高聳,排列整齊,宛若儀仗隊的士兵在接受檢閱。在行進中,天空稀稀拉拉地撒下了雨滴。不一會兒,雨滴連成了線,雨水把樹上的嫩葉沖洗的翠綠翠綠的。此時,鳥兒都縮進窩裏避雨,森林裏顯得格外的幽靜,偶爾從遠處傳來人們的笑聲。我們坐在車上,被這身邊的景色完全吸引,也忘卻了寒冷和往日的煩惱。

過了十多分鐘,車子來到了一個三叉路口,這裏是電瓶車的終點站。一下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前方的一片小樹林。林子不是很密,透過樹林是一道紅砂石壁。石壁上雕刻着兩個醒目的紅色大字——“通幽”。字體爲草書,恰似行雲流水。通幽石壁的對面有一處石峽叫石門,是進山的一個入口。我停下來拍了幾張照片,便與友人朝着石門方向前行。此峽入口處寬約十來米,越向前行,峽谷越發狹窄。兩側山石如刀劈斧削而成,挺拔峭立,越發奇異。最窄處僅可供一人通過,石壁上鐫有“石門”二字。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感。觸目此景,我驚詫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了。過了“石門”,前面路的上方橫着一顆碩大的小葉楊。它的根在我們左側的山坡上長着,粗大的樹幹橫在路的上方,樹梢搭在我們右側的石崖上,自然搭成了一座獨木橋。這樹好像是被風吹倒的,無人能把它扶起,因此任他自由生長。其生命力極強,雖然橫臥於此,但枝葉依然繁茂。友人很機靈地爬上樹幹讓我爲她拍照。拍完照我們繼續前行,便來到了石翠峽。

石翠峽兩岸山石險峻陡峭,石崖上的縫隙里長出茂密參天的樹木,枝杈相通,望不見天空。山道上人爲地設置了一些碩大的“金元寶”。人們說只要踏着金元寶走過去,就會發財。我們便一路踏過了金元寶,以求一年的好運。

過了石翠峽,便來到了薄姬墓。墓冢依山而建,由於年久失修,看上去其實就是一個依附山坡的土丘,只是在前面立有一塊殘缺的石碑。相傳隋煬帝當年遊獵至此,遇一絕色美女,便一見鍾情,後按皇家禮儀欣納爲妃。隋煬帝見此處山色綺麗,便在此修建行宮,終日與薄姬飲酒行樂,樂不思歸。隋煬帝對薄姬寵愛有加,薄姬歿後,隋煬帝感其情重,命人將其厚葬於此。然而,我以爲這一傳說有誤,歷史上的薄姬乃漢文帝劉恆之母。漢、隋兩朝代相隔數百年,薄姬豈能成了隋煬帝的嬪妃呢?值得考證。

過了薄姬墓,我們便來到了蘆葦蕩。這裏的蘆葦不像阿慶嫂家鄉和白洋澱的蘆葦那樣長在水裏,而是長在旱地裏。有人曾經問我,這蘆葦蕩有葦無水如何蕩呢?這裏的蘆葦不是靠水來浮蕩,而是隨風浮蕩。一眼望去,好大的一片葦草,經歷了寒冬的風雪,枯萎了,在微風中輕輕浮動,瑟瑟作響,給人一種淒涼之感。然而,它的根部又孕育出了新的葦秧,充滿生機,蓄勢待發,頓時又給人一種新生的希望。這使得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白居易的詩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蘆葦有着堅強的生命力,不畏環境艱苦,只要春風吹來的時候,便會生機盎然。

一路上,雨不停地下着。我們來到一個草棚下面避雨休息。小憩之後,我們又動身順着遊道繼續前行。遊道越向上越陡,我拉着友人緩緩向上攀爬。遊道兩側隨處可見一些枯死的樹木,其形怪異,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豺狼,有的像石人。這些枯樹雖然給了人一絲悽楚之感,但也說明這裏原始森林年代的久遠。

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地攀爬,終於來到一個平坦的地方——林海觀景處。觀景處原來是一處農家院落,有幾孔破舊的土窯洞,院子里長滿了蘆葦,整個院落已經荒蕪了。在路邊,有幾個茅草搭建的亭子。我們坐在亭子下面歇息,一邊遠眺林海,欣賞着林海的壯觀景色。我驚歎於這裏的林海了。林海浩瀚遼闊,連綿起伏,惟餘莽莽,不見邊際,令人心曠神怡。一週工作帶來的疲憊和煩惱頃刻間蕩然無存,心情輕鬆了許多。我們在這裏坐了許久,真有點捨不得離開。這裏的森林是陝北唯一保護完好的原始森林,堪稱陝北的天然植物園和野生動物的樂園。據說這裏的植物品種有600多種,野生動物60多種。我爲陝北能有這樣的原始森林而深感驚歎和自豪。

雨小了,由於時間關係,我們不得不動身下山。與上山相比,下山要輕鬆多了。我攙扶着友人很快就來到青岡。隔溝而望,雲海翻滾,林海茫茫,對面的山樑和山坡上都是密密的原始森林。春天的樹葉經過雨水的洗滌,不沾一點灰塵,青翠欲滴。林間傳來鳥兒的鳴叫聲,此起彼伏,宛如一曲悠揚的樂曲,在微風流淌。

下得青岡,便是一座棧橋。原來這裏本無路,爲了方便遊客,管委會在這裏修了連通谷底到青岡上面的通道。通道依崖而建,這便被稱爲“棧橋”。走下棧橋,我們來到一個平臺處,駐足仰望山崗之上,樹冠如巨傘一般遮蓋着山谷,偶爾透過枝葉間的縫隙方能看到零碎的天空和烏雲。密林深處,百鳥相鳴,此起彼伏,鳥語不絕。我簡直沉醉於這裏的美景雅境了,真想與友人一直仙居於此,過着世外桃園的生活,然而這是多麼奢侈的夢想啊!這種快樂,這種美景只屬於哪些自由自在的'鳥兒,而不屬於我們這些身處紅塵的人類。

在平臺上停頓了片刻,我們繼續順着山道下行。置身於密林間,山道崎嶇,遊人緩慢地行走在羊腸小道上。山道兩側不時地可以看到一些盛開的野花,有白色的,紫色的,也有其他顏色的,五彩繽紛,香味幽濃。我們邊走邊欣賞着兩側的景色。忽然,一顆高入雲端的大樹映入眼簾。走近一看,樹下立有一塊石碑。石碑的上端雕刻着“樹王”二字,下面的正文對此樹進行了詳盡的介紹。這是一顆小葉楊,它是這裏最古老最粗最高的一棵樹。此樹高達28米,胸徑150多釐米,需要三個人環抱才能抱住,樹齡已有130多年,高大挺拔,枝繁葉茂,巍峨聳立,具有“王者”之風範,堪稱景區第一楊,故名“樹王”。

告別樹王,我們沿着小道繼續前行。小道的兩旁全是粗大的參天古樹。瞧,左前方有一簇三胞胎的古樹。它們出自同一根基,粗細一樣,樹像也基本相同,高約二三十米,樹冠繁茂,鬱鬱蔥蔥。酷似一家的三兄弟一樣,緊緊地擁抱在一起,不離不棄。

不知不覺中,我們便來到最後一處景觀——千尺峽。進入千尺峽,道路立刻變窄,路面僅有一米多寬。兩側石壁不是太高,約有七八米,石質爲紅砂石,由於風雨的侵蝕,怪石嶙峋,奇特異常,右側的石壁上佈滿了青苔,溼漉漉,毛茸茸,綠瑩瑩的。兩側石壁的上端長滿了樹木,仰首而視,僅能看見一線天色。千尺峽名不虛傳,峽谷悠長,峯迴路轉,真有點像《西遊記》中的龍宮,我簡直沉迷於這神奇的仙境了。我邊走邊拍攝,足足走了近二十鍾,才走出峽谷。走出峽口,回頭望去,峽口右側的石壁上雕刻着“千尺峽”三個紅色大字,非常顯眼。再向峽谷內望去,峽谷悠長深邃,望不到盡頭。轉頭前行,便豁然開朗,眼前便是電瓶車的終點站“通幽”處。

在返回的途中,我一直在考慮回家後要寫點文字,記錄下這次旅程,以便日後也有點回味東西。人生一世,不恰似一次旅行嗎?我們每個人是不是也都應該在自己的旅程中留下一些美好的,值得回味的東西呢?我與友人攜手同行,相互攙扶,克服種種困難,最後我們終於領略到了勞山的全部美景,也感受到了人生相伴而行的快樂,這便是我們此行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