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關於培訓的美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編者按:爲期三週的上海培訓結束了,但學習和思考仍在繼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鄉之水,可借清源。”改變不了的我們無需改變,可以改變的我們必須改變。如何將別人的先進的教學理念,優秀的教學經驗應用到我們的教學管理實踐中,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爲愛所以樂此不疲,因爲找到方向所以勇往直前。未來的日子裏,我會繼續修煉自己,與同事、學生一起,讓我們都能在人生中最對的時候邂逅最美的自己。

老師關於培訓的美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三個年頭,時間在見證我成長的同時,也暴露出我的迷茫:教學水平停滯不前、育人方法過於簡單、理論研究不能突破……我清醒地意識到,光憑熱愛並不能完全解決上述實際問題,光憑熱愛更不能完成自我修煉。而要突破這個瓶頸,非專業的引領與點撥不可。非常感謝領導在這個時候給了我去上海學習的機會。我們都知道,外出學習機會難得,能夠去到上海進行爲期三週的學習那就更加難得了,對此我除了珍惜機會、認真學習之外沒有更好的回報方式。記得在學期初的班主任分享會上,我的發言稿叫做《取經路上》,其中寫道:教育這一條路也是一條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取經路。上海之行就是我取經路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我給今天的發言稿取名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爲“藉助外力,改己缺失。”如果我們把別人好的地方借鑑過來,不論是對自身成長還是對學校發展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尋找可以攻玉的“他山之石”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也是一個很值得期待的過程,此次上海學習就是這樣一個過程。不論是第一週的理論學習,還是後兩週在閔行區實驗國小的跟崗學習都讓我深感震撼,也深受啓發。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分享此次培訓的心得體會

一.專家講壇,更新理念

第一週理論學習共聽了5場精彩的講座。講座過程中,專家們妙語連珠,說者有心,聽者更有心,他們在不經意間說出的話都時常引起我對自己教學行爲和專業成長的思考和反思。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講座有張海校長的《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仇忠海校長的《優秀校長的成功之路》和吳金瑜校長的《課堂教學改革的邏輯起點與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雖然講座中很多觀點都是從學校領導者的角度出發的,有些高深的'理論也是現階段的我吸收不了的。但轉換身份,作爲一名普通老師也可以從中找到很多實用的觀點借爲己用。

張海校長的《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是我們聽的第一場講座。他從 “消除職業倦怠”、“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調節教師心態”這三方面闡述如何提升教師的職業幸福感。通過他的講座我知道了“三葉草模型”的理論,何爲“三葉草”?也就是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的興趣、能力與價值,這三者互相作用、互相推動,缺少任何一樣都會產生不良的情緒和心態。缺少興趣會產生倦怠,缺少能力會產生焦慮,缺少價值會產生失落。我認爲這個理論放在學生身上也同樣適用:有些孩子上課一條蟲,下課一條龍,一寫作業就悶悶不樂,一考試就唉聲嘆氣,這何嘗不是一種倦怠?用張校長的話來說,這問題首先就出在了興趣上。如果學生對學習一點兒興趣都沒有,那上課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一種煎熬。有些孩子平時上課還比較認真,但遇到不會的問題就焦躁不安,原來這種焦慮的情緒源自能力的缺乏。還有些孩子明明成績還不錯,但平時卻牢騷不斷,原來是其個人的價值沒有得到肯定而產生了失落。通過張校長的講座我找到了教學中某些問題的根源,我知道要讓“三葉草”趕緊轉動起來,把孩子的興趣通過深化培養成能力,然後用能力找到平臺來兌現價值,再用價值強化興趣,做到多關注學生,眼裏有學生。

整整兩個半小時的講座,仇忠海校長非常清晰地從學校管理和隊伍建設兩個方面,用詳實生動的案例,與大家分享了他的辦學歷程。仇校長以其獨特的人格力量,帶領全校教職工,開拓創新,科學管理,把一所名不見經傳的學校辦成了滬上名校,令我深深感動;仇校長提出了“全面發展、人文見長”的辦學理念,並通過課程開發、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的創設等一系列措施,使人文教育逐步形成了學校的辦學特色,着實令我敬佩。仇校長例舉的每一個看似平凡的小故事中,都蘊含着不平凡的內涵。他的“管人管事不如管心;與人爲善、成人之美、常懷感激之心;教育的真諦在於對真善美的永恆追求” 等經典語句我都深深記在心裏。

吳金瑜校長用豐富的理論知識,幽默的語言,具體的實例給我們講述了課堂教學改革在國內、國外的現狀及發展情況。同時通過自身的實踐經驗,給我們指明瞭課堂教學改革方向,分析了目前課改存在的阻力,肯定了當前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借“聞、說、親”三個字概括了目前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必要性。吳校長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我們的課堂應該是讓孩子成功,而不是讓他們失敗,應該是讓孩子愉悅的,而不是讓他們痛苦的。我想現在的孩子們需要的是互動對話的,讓他們可以主動參與並完成學習的課堂,這是我今後需要思索的方向。

二.名校跟崗,開拓視野

閔行區實驗國小是我們第二階段跟崗的學校,它是一所百年老校,有四個校區,每個校區的風格和特色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不管到哪個校區都能感到濃濃的教育氛圍和兒童氣息。大塊鮮亮暖色的牆面文化,構圖童趣,吸引眼球,“笑臉牆”、“心靈泡泡”、“社團瞬間”……無不展示着孩子們精彩紛呈的校園生活和成長收穫;走廊、樓梯、天台到處都是孩子們的作品,“塗鴉牆”、“沙龍角”、“創意區”……無不盡顯教育的功能。我們除了參觀四個校區以外還觀摩了閔行區經典閱讀研討活動、深入地走進了實小的課堂、參與了一次語文年級教研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習了一些閱讀指導的方法,心得分享在我們工作室的公衆號上,文章叫做《有一種美好叫豁然開朗》,感興趣的老師可以去看一看,在這裏就不贅述了。除了閱讀教學以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要數實小的“前移後續”式的教研活動,初聽這個理念我就很感興趣,通過親身參與和查閱資料對其有了初步的瞭解。“前移”是指正式研究之前進行的相關性、預備性、鋪墊性研究;“後續”是指正式研究之後進行的延伸性、拓展性和提升性研究。簡單來說分爲“備課、試教、說課評課、後續”四個環節。這種教研活動將以往只是一兩個參與者的研究變爲更多人乃至整個教研組、學科組的自覺行爲,提升了團隊資源共享效應。是一種注重課前集體備課,課後評課研討的教研方式,課前與課後的時間要幾倍於課堂教學時間,它強調備課組內每一位老師的參與性,注重教研的過程和經驗積累,其核心在於課前準備和課後研討,目的在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成長。“前移”這一部分在我們通常的觀念裏可能是教研組長或是授課者的事,可是在實小,卻變成了每位老師的事,大到整體的教學框架設計,小到一句過渡語,都是集體的智慧。這種抱團取暖式的教學方式對於教師成長很有幫助。而且在“後續”環節中通過課堂重建、教學反思隨筆等方式讓每一個教師都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進步。


【本文作者:黃莎。(公衆號:分宜二小語文工作室)】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