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抄襲的經歷散文

自從我喜歡看書以後,就很少再拿起手機拍一拍天上的雲了。

關於抄襲的經歷散文

那天,晚上閒來無聊,就跑去看看自己曾經寫過的日誌,從《For 賈》那篇開始看,現在看那篇日誌的感覺,就像不是我寫的一樣,也不知道是因爲時間久了,還是我現在的想法跟那時不一樣,總之我像個第三者一個樣,看那篇日誌,有種很奇怪的感覺。原本是寫給一個朋友的,現在看來,我感覺我像在寫給自己。

那篇日誌是一年半前寫的,而我感覺我自己本質上的成長與改變,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說真的,我不知道那個時候哪裏來的勇氣去寫那些東西給我的朋友,因爲那時候的我,同樣也許是人生中最受挫的一段時間,大學聯考失利、感情失敗、青春不在、前途灰暗。其實就實際情況而言,青春應該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最爲綻放的,一方面畢竟是剛剛開始脫離家庭的過分的桎梏,第一次開始享受真正的自由;另一方面就算一切失利,因爲畢竟還年輕,所以一切都不算太晚,只要可以重新振奮,一切的失利也都只是暫時的。那時候的我也不知道爲什麼能那麼樂觀,還有心思去安慰別人,心真大。不管怎麼說,我相信對於同齡人來說,一定是準備好迎接下一段更美好的青春,交新的朋友,過新的生活,學新的知識,還有處新的對象什麼的。但我於我而言,我打算慢慢的將這段本該是最美好而又多彩的青春,粉刷成一片秋黃色,因爲我喜歡秋天的寂靜,所以在這種環境裏,我更能舒心自在的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因爲這也許就是所謂先天的“基本恐懼”影響,導致了我現在所形成的這樣的人格。

再向後看一看這些我寫的日誌,我又發現了兩個問題:1.我寫每篇日誌的風格,十分類似當時所看的那本書。2.我所寫的我自身的一切,從來沒有離開過我自身的“成長”。

寫《臘月十五》的時候,我看的是《過得剛好》,郭德綱的書,他很喜歡古文國學,所以偶爾書中會出現文言文,所以《臘月十五》那篇日誌是用很不熟練的文言文寫的。《情緒與理智的撕扯》和《矇蔽》是在看《懺悔錄》的時候寫的,我自認爲與盧梭產生了共鳴,那本書寫的很長,也很灰暗,盧梭的一生過的都不盡人意,即使也有過全盛時期,不過也沒持續多久,最後離世的時候也是一貧如洗。所以那兩篇日誌也很灰暗。其他的幾篇也差不多,都與當時看的書有直接的關係,當然也有些是當時的經歷,就此看來,成長、閱歷這些東西,不僅在實踐中能夠獲得,書籍同樣能使人得到成長。只不過人與人不一樣,成長的方式也必然不同,而且能促使一個人成長的,絕對不只是某一個單一的瞬間,那個瞬間後面一定有更多的原因。所以並不用強求一個人看不看書,他若想看,誰也攔不住,若不想看縱使醍醐灌頂,也終究是揠苗助長。

記得上高中的時候,我特別的喜歡拍天上的雲,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只要我覺得好看,我就會拍下來,那個時候的我一定不會想到現在的我居然會變成一個書呆子,那時候的我說好聽點叫無憂無慮,說現實點兒叫無頭蒼蠅。不過好在我當時就已經養成了一個我自認爲會保持到死的習慣:記錄。我記了好多個本,每個本有每個本應該記錄的東西,我成績不好大概就是因爲這個原因吧,上課的筆記我從來都沒怎麼好好寫過,卻記錄了我的青春。我知道自己是一個身體記憶比腦力記憶更好的人,所以我更需要這些筆記了,剛開始是日記,後來是一些不明覺厲的話,接着是看人物傳記的時候會根據時間順序記錄人物的重大事件。我感覺如果我上高中時候能和現在看書的時候一樣努力,我怎麼也能混個本科文憑了。不過我自己也知道,我永遠不可能那麼做,即使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因爲我天生就是一個喜歡顧左右而言其他的'人。

高中的時候,我其實也有成長過,不過跟現在的成長,本質上存在着很大的差異,因爲那個時候有個“目標”,我奔着她前進,試圖做到她喜歡的一切,我去模仿,去做一些在的我看來如此可笑的事情,真的越看那時的自己越像一隻無頭蒼蠅,同樣的時間,如果我放在了文化課和專業課上,現在也應該應該在吉藝了吧,不過我倒是慶幸我最後沒有上藝術學院,因爲我現在對藝術有了重新的理解,這個理解放在下篇日誌,現在還是來說成長的問題。高中的我一直在“模仿”一個角色,試圖去成爲另一個人,形成另一種人格,最後的下場可想而知,邯鄲學步,雞飛蛋打。

有一段時間,我覺得我變得堅強了,我覺得這一切的傷痛我都能夠忍受了,我以爲是我自己看開了吧,到現在我才知道,那是逃避,是麻木。所謂麻木其實是一種變相的極端緊張,那並不代表我真的堅強了,那時的我其實是最脆弱的,我不敢面對那些傷,只要我一放鬆,我就會痛,我也不敢面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表面上我是在堅強面對,其實只是在用其他的事情進行內心的逃避罷了。但就是這一次次的失去,一次次的崩潰,就是這些挫折,爲我現在的成長,埋下了許多伏筆。

值得慶幸的是,我算是找回了自己,在書中找回了自己。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其實就是爲了變得更加趨近於完美,而且堅強也不是做給人看的,所以時至今日我十分討厭一句話“表面堅強,內心脆弱”。如果真的能擁有一個真是從容的內心,又何需一個虛假堅強的外殼呢?這一切都恰恰證實了,那個時候的我,不夠真實,不夠縱容,因爲那時候的我是在刻意的模仿另一種人,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成長。我重新回到了回到了起點,重新開始跑,我知道這重回起點的意義,就是別人比我多跑了18年。不過我不怕從頭再來,因爲我知道這一次我是對的,我明白了成長的真正意義,只要方向是對的,哪怕是龜速也是快的,人類其實生下來就知道什麼是自己最想要的,什麼是自己真正的生活方式,只不過受到旁人的影響,人類自己會漸漸忘記了怎樣生活纔是對的,所以這個尋找自己的旅程又何嘗不也是一種成長呢? 而且,只要開始成長了,就沒有停下的理由。就像時間一樣,所謂精通就是永恆的持續。所以,對於一個人而言,成長的路上是不分階段的,本就沒有所謂的幼稚與成熟,因爲成長是一輩子的課程。成長這條路上我只要努力做到不讓自己感到失望就好,即使如果我的成長必然是要伴隨着失去與崩潰的,我也敢直面這一切了,我終是明白了一個道理:痛,是別人給的;傷,卻是自己好的。如今那個“目標”,也已經變成了一份“執念”,某些方面我真的認命了,所以我就更有必要再另一方面完成的更好。

如今我真的很感謝我自己有“記錄”這麼個好習慣,當我默默的看過自己寫過的那些東西的時候,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成長,不得不說我感動了自己。我在這一年半累積下來的文字中,我慢慢的讀懂了自己。

最後提一句,我寫這篇日誌的時候看的書叫《你的孤獨,雖敗猶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