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隊的吃水坑優美散文

在我的記憶中,自打記事起"吃水坑"就在那裏,緊挨着連裏俱樂部正門的南面,,所謂的"吃水坑"就是供應全連幾百號職工,家屬,男女老少吃喝之用的大"滲水坑""澇壩坑"。是父輩們用鐵杴,一杴杴,一層層挖出來的,深大約有四,五米,面積有半個籃球場那麼大。那時候地下水位高,也沒有污染,隨便向下挖幾米就能冒出清澈甘甜的地下水,那時候,沒有見過自流井,也不會做自來水的夢,全連吃喝洗用都靠這個大吃水坑了。

連隊的吃水坑優美散文

吃水坑一般都挖在連部的'中心,方便各家各戶。吃水坑的邊上有一個大人們用圓木和木板搭建的棧橋,通向水坑三分之一處,打水需要吊杆,在棧橋的頭上立一根高高的樹幹,頂上綁一根鐵鏈環,再在鐵鏈上橫綁一根同樣長的樹幹,叫做吊杆,吊杆的一頭捆上大鐵疙瘩之類的重物,另一頭拴上帶鐵鉤掛水桶的長繩,不用時,綁鐵塊的那頭重重的垂下,而有鐵鉤的那頭高高翹起,掛水桶鐵鉤的高度保持在大人們剛好擡手能抅的着的空中,打水時,走到棧橋頭拽着掛鉤繩使勁往下拉,掰開鐵鉤上的卡扣,將水桶掛上,把水桶使勁沉入吃水坑裏,灌滿水,在一點一點的往上拽。拽上來後,水桶放在棧橋上,然後用扁擔挑着就可以回家了。我和夥伴們調皮,曾大着膽子學着大人們的樣子試着打了幾次水,可能是年齡小的緣故,從來也沒有把水打上來過。

那時候每家都有一根扁擔,兩隻水桶。除了俱樂部開會,放電影,連隊早晨和傍晚比較熱鬧的地方就屬吃水坑邊了,水坑邊忙碌着挑水的父輩們,母親們也可以在水坑邊柳樹下,洗着衣服,說着閒話,吃水坑邊一派生活的氣息。

一年中,春夏季節打水都比較方便安全,但到了寒冬,情況就不同了,吃水坑上結滿了厚厚冰層,只有下水桶的地方有一個深深的冰窟窿,吃水坑棧橋上也結滿了冰溜,走上去站不穩當,有時大人們也會在上面撒些爐灰,煤灰之類的防滑,大人們冬天挑水都很小心謹慎,彎腰打水不敢有半點馬虎,幾乎是用腳一點點挪着靠近吃水坑邊,所以冬天家家戶戶用水都比較節約。

到了八十年代初,終於有一支機制打井隊進駐到了我們的連隊,給連隊打了一口自流井,也不知道是哪一年,那個吃水坑也被大人們填埋了,我們也都十五,六歲了,放了學,也可以幫着家裏到自流井上挑水去了,早年連隊的吃水坑,家裏的扁擔和水桶早已釘進了我記憶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