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婚易俗散文隨筆

家鄉爲古驛站,處於壩區和山區間屬半山區,是文化的交匯地,在爺爺和父親兩輩人間,婚姻習俗和地理位置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娶妻方向和婚姻習俗有着相應改變。

移婚易俗散文隨筆

在爺爺輩時,那時不通大路,壩區小商小販要通過人背馬馱將要運到家鄉山裏面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交換,每到家鄉就要進行歇腳住宿,所以小商小販會把女兒或者親戚或者介紹給村內人家,結成婚親之家方便往來,加之村人多開馬店,經濟條件相對優越,衆多的壩區姑娘紛紛將先進的文化觀念、生活生產理念帶入家鄉。一時間,家鄉學習風氣頓時濃厚起來,小小的山村,還在巖邊的山神廟辦起學堂,衆多孩童紛紛入學讀書,成爲人才輩出之地。

在記憶裏,奶奶總講,那時親戚來歇腳時,四爺爺他們都很小,時間淘氣的將親戚的小石磨當軲轆到處滾着玩,有時還會磕碰壞了邊角。家鄉的青石路旁邊,每個一公里就會有個形似靠椅的歇坎,或爲挖土而成,或爲鑿石而成,以方便過往商人和村人背累時歇歇腳。一般在歇坎周邊會有伸出的石頭,家鄉人叫撐腰石,每次路過都會找幾根木根去石頭間撐起,寓意撐起腰桿趕路,直起腰桿生活,一直以來家鄉人做人都不卑躬屈膝。

改革開放後,衆多的壩區人開始向發達地區學習,姑娘也開始外嫁。恰好家鄉還有個糧管所,收管供餘糧,山裏面的人每年收割兩季完,第一時間要將糧食背來上糧,這個工作一直延續到我們記事後。我們還隱約記得那些穿着少數民族服裝,說着我們聽不懂的苗語、彝語等,腰弓背駝,滿臉汗珠,對家鄉人生活滿眼的渴望,所以要是家裏有姑娘或親戚邊有姑娘,第一時間會考慮和村人聯姻,首先能解決背糧後的勞累和飢餓。那時,飯店旅館相對較少,住宿吃飯全憑感情和親情。一時村中媳婦多爲山中漂亮的美女,家鄉語言生活也開始豐富起來。

在交糧過程中,收糧的人地位極高,權力極大,隨便憑眼一看就知道哪家合格那家不合格。所以家鄉就有兩塊較大的.三合土地板和一塊麪積頗大的土曬場,時日一長,三合土和大曬場都成爲家鄉地名和孩子的樂園。即使家門口稍有一小塊平地,你能能聽到低聲的乞求和滿心的感謝之聲,有時碰到收糧人一時興起,可能一曬就是三四天,能有塊場地、能有個住處吃地,都是上帝極其的恩賜。所以在父親輩裏,也沒有男人做了光棍。

衆多的山裏美麗姑娘來到村裏,風俗也開始相應改變,村裏要是死人,有的少數民族要等到九點以後纔來,剛開始還抱怨幾句,慢慢的也就習慣了。

家鄉的的位置,曾經一時成爲家鄉男人娶妻,娶漂亮人妻的雄厚資本。如今,交通便利就連自稱聰明伶俐的我想取一個山裏漂亮的姑娘也很難。風俗隨着娶妻方向不同而不斷改變,改變得更加豐富也更加凌亂,風俗隨人隨心不斷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