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4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到底應如何寫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4篇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

讀書筆記一直是自己所不擅長的,甚至連這是怎樣的形式也都不太清晰。無論如何,還是嘗試一下。

這幾日讀的書便是《明朝那些事兒》。這一系列在一段時間內被流傳開來,好評不斷,因爲它的語言輕鬆活潑,以故事的敘述方法來寫歷史,讀起來愉悅身心,雅俗共賞。並且作者融入了自己的思考,也有一定的批判和獨到的看法。

正因爲如此,便找來看了。仔細讀來,的確別有一番韻味。就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講述他的故事的時候,就從多個角度分析。先是分析了當代的歷史環境,繼而表明了朱元璋被逼無奈而開始農民起義,最後逐步解決其它農民起義勢力,從而建立了明朝。最後他開始從他一路的農民起義經歷開始分析它所執行的嚴格的政治制度,如他制定嚴格限制的官員俸祿,謹防貪污,以及他對官員的不信任。他在位期間,屠殺了大量官員,並廢除丞相制度。諸如此類的種種行爲,都是因爲他父母之死是由於官員的貪污造成的,所以就有了這些行爲,他的分析和解釋,使得歷史的事件有規律和法則可循,並且以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並且不失文學風度。

繼而可以來談談明成祖朱棣,他系是朱元璋之後第三位皇帝。但他不是正式傳位的,而是從侄子朱允炆中奪權而來,因爲生活在戰火的硝煙中,懂得軍事知識,世間百態,淒寒冷暖。最後篡位成功後因爲自己是牟取得到的,所以心裏不安,所以修改歷史,修改自己的身世,併爲自己的即位做出了充分的解釋和辯解。還有值得一說的是,他因爲記恨一位學者,把他連中三元的事蹟從歷史中劃去了。此人就是黃觀(可能大家並不知道此人)。朱棣是一個優秀的戰將,他的軍事實力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他即位期間,嚴重打擊了蒙古勢力。但他的篡位的行爲也被自己的兒子所效仿。這一代明君最終死於征戰途中。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各有特點,在作者筆下,兩位君主性格鮮明。能把事情敘述的如此通透清晰,實着不易啊!這部作品確有他的特色。我將繼續閱讀。如果你感興趣,歡迎閱讀。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2

這本書分兩個部分來寫,第一個部分寫的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三個政治家的故事,第二個部分是援助北韓,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在這其中,最讓我深有感觸的不是什麼大的事件,而是發生在抗日援朝這件事當中的一件小事。當時,明朝大將李如鬆用計,想請日本人談判,然後使詐,攻克城池。當日本人的使者來到大營內時,李如鬆的部下李寧,見到日本人,就拿起刀來,砍死了日本使者,差點導致整個計劃的失敗。

李寧去砍日本人的緣由是什麼?歸根結底,還是李寧太沖動了。由此可以知道衝動是一個極爲不好的性格,衝動時,就一切都不會顧慮,也不會考慮後果,因此我們千萬不能衝動。

記得有一天,我在看新聞時,看到了一則消息。有一個年輕人,因爲他的父親對待他很不好,所以就在一時衝動之下,把自己的父親給殺了,最後被判處了11年的有期徒刑。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就是因爲自己的一時衝動,而把自己送進了班房,毀了自己的前途。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衝動可以帶來極大的傷害,我們一定要剋制衝動。

切記,衝動是魔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3

不要做你不擅長的事情。

現在的小孩想幹什麼職業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個年代,科學家絕對是第一選擇。我當年也曾經憧憬過自己拿着試劑瓶在實驗室裏不停地搖晃,搖什麼並不重要,只是那種感覺實在是太好了。

但在長大之後,那些夢想的少年們卻並沒有真的成爲科學家,至少大多數沒有。因爲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無數的人、無數的事都明確無誤地告訴他:“別做夢了,你不是這塊料!這句話倒不一定是打擊,在很多情況下,它是真誠的勸誡。

就好比解縉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編制《永樂大典》纔是他應該做的事情,政治漩渦他玩不動。

這對我們也算是一個警醒,我們也應該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但是,我們擅長什麼呢?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長什麼呢?如何將找自己擅長的這個時間縮短呢?相信這是困擾大多數人的難題。說實話,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長什麼,但我知道這個問題始終還是要我自己來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4

說到閱讀,它真的是我最喜歡的課餘活動。但是如果你想問最喜歡的書,那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兒》。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腐敗之苦。他的家庭非常貧困。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他可能是唯一一無所有的貧苦農民。他通過反叛獲得了中國。牛郎、乞丐、和尚、叛逆者、皇帝,一份非常簡單的簡歷,他沒有受過教育,但可以直接帶領部落爲王位而戰。他是軍事天才,也是人事管理人才。朱元璋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成了一個霸王。正是年輕時的艱苦經歷磨練了朱元璋,使他成熟而有心計。

讀完之後,我感覺很好。朱重八——朱元璋,一個年輕的牧牛人和僧侶,後來成爲英雄和皇帝。我記得朱元璋最著名的一句話——要麼不做,要麼做!我們只能同甘共苦,不能同甘共享!朱元璋稱帝后,刮掉了建明所有的英雄,所有著名的將領——劉基、李善長、藍玉都死在了他的屠刀下。胡魏勇牽連了數萬人,並一個接一個地殺害了他們。不管有多少腐敗官員,都會被無情地殺害。真的,在明朝,官員成爲高風險職業,官員們每天都去法庭,在他們家門口舉行儀式,擁抱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解釋他們的葬禮,然後告別。當他們離開法庭時,他們的家人在門口等着。如果他們看到活着的人回家,他們會慶祝——今天又是新的生活!恐怖!悲傷。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制定了完備的法律——《大明律》,而《大誥》則是判例法。爲了普及法律知識,朱元璋確實花了一些時間思考,規定如果罪犯家裏有《大誥》這本書,罪行就會輕,如果罪行嚴重,那麼家裏的每個人都會保留一本書來保護自己。爲了阻止官員,他成立了皇家衛隊,皇家衛隊有特殊的權力。他們只忠於朱元璋。逮捕者不受任何障礙的阻礙。他們是身兼數職。一旦皇家衛隊出現在大臣家裏,這意味着他們再也不會回來了!

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是焦慮不安,渴望獲得成功,擔心我們的未來還沒有到來,我們越長大,就越感到生活的悲哀。這麼多年後,我們還是那麼小,一點點灰塵。我們什麼時候能變成閃亮的金子?還是我們的餘生都是這樣,命運已經決定了?如果是這樣,生活有什麼意義?曾經我們如此焦慮,如此不耐煩,所以我們什麼也沒做,所以我更加焦慮,甚至悲觀。歷史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一個曾經是癡心妄想的小動物。讓你活幾年,你就會開始做夢!甚至連自己都忍不住嘲笑自己當我們有更多的夢想時,我們必須醒來。爲什麼這麼麻煩?也許很多人已經理解這個真理很久了,但是固執的頭腦總是在掙扎爲什麼還活着。總是想過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活。我總是覺得我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我應該專注於重要的事情。我完全鄙視那些瑣碎的事情,輕蔑地說“毫無意義”。結果,我把自己的生活管理得一團糟,完全無視他們,甚至不理解周圍人的批評——“如果你能說出這意味着什麼,我就去做!”現在想起來真可笑。生活不需要意義,因爲如果你活着,你應該活得好。開始和結束早就註定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你是皇帝還是拾荒者,無一例外,“先變成糞土,再變成泥土”,無論你曾經多麼輝煌,結局都會悲慘,甚至結局越輝煌,越悲慘,因爲你爬得越高,所以你就慘了。我們的起點和終點在一條水平線上。中間過程在這兩點之間起伏不定。連接所有的點是一個有趣的功能。儘管每個人的生活功能都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所有獨立變量都有一定範圍的值。起點和終點的函數值相同,所以最大值越大,差距越大。我想我不能承受太大的差異……這就是當年明月想說的吧。

讀了這本小說,我感悟頗多啊。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5

明朝在我們歷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有一點就是北京目前作爲首都,就是起源於明朝朱元璋兒子朱逮,他把南京的都城遷到現在北京。作爲歷史可以給到我們爲什麼他要遷都,其一是防止蒙古人在邊關挑釁,第二朱逮在北方生活幾十年,所以遷都到北京是由國情和喜好互相參雜。那麼作爲皇帝個人喜好,決定很多事件。哪位作爲我們懂得歷史,明白事物規律,就可以以史爲鑑。

明朝建立,在於朱元璋打敗元朝,元朝當時佔領內地,把漢族大部分當做奴隸來使用,使得內心時常爆發一些起義活動,他們也是不斷鎮壓。徹底爆發來源於黃河決堤,其中元朝丞相要求修理決堤,於是找來數萬農民,政府也撥了許多款,由於元朝非常的腐敗,一層層的貪腐,到修黃河農民飯都沒得吃,餓死很多,被打死的也很多,幹活累死的也很多,農民們感到怎麼弄都離不開“死”字。於是着手造反,古代非常相信迷信,於是在黃河修理中,挖到一塊石頭,大概意思是黃河決堤,正是元朝滅亡時。於是農民在實際情況加上精神依託,開始造反。

朱元璋通過各種方式成爲這次反元的一方大的勢力,同樣還有兩個勢力很大,一個是陳友涼,一個是張士誠。陳友諒爲人暴掠,嫉妒賢才,而且還是嫉惡如仇的,他殺死自己內部一些比他能力強的人,自然想開國缺不了人才。對於張士誠他爲了享受,侷限於物質達到一定程度,滿足當下的歡樂。沒有偉大的願景,自然勢力範圍處在當下能力範圍之內。朱元璋不一樣,他起義過程中壓抑自己不爲錢,不爲權,而是圍繞偉大的願景推翻元朝,建立新王朝,其中他的丈人害他,它不但不計前嫌,而且還把統帥位置給他。他招賢納士,手下有許多猛將和謀臣。當然在兩位不爭氣情況下,朱元璋個人能力也是很強的。

當朱元璋打敗張士誠,陳友諒後,接下來對付元朝,由於元朝軍隊在舒適的內地待太放鬆,部隊缺乏戰鬥力,以至於被朱元璋一擊即潰,大將也沒用朱元璋和他手下將士厲害,以至於元朝被很快在內地消滅。在蒙古內,也是通過部隊不斷圍剿而失去地盤。再加上一些蒙古貴族被朱元璋分封內地土地,他們生活安逸,也就失去反擊的動力。其中大部分蒙古人被同化,從當官中有蒙古人就可以看到。

通過了解朱元璋建立明朝過程,瞭解到每個人性格決定適合做什麼樣的事,一些適合的事,就會做出好的效果,一些不適合的事,自然很難做好。同樣對於事件發生的時間和空間也需要一定的融合,這樣我們可以更好的反思自己當下,看看那些性格和行爲需要修改,成爲更優秀的自己。

同樣對於朱元璋身邊許多官員,對於歷史有很深的理解,可是還是逃不出行爲的越線。這就告誡我們懂於實際做是兩碼事,懂並去做纔是核心。

以史爲鑑,能明得失。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6

歷史是什麼?歷史就是那些殘臺斷瓦,古廟荒冢嗎?就是那些發黃的書本嗎?不是,絕對不是。

歷史是過去的事實與經歷。縱觀中國五千年的歷法王朝,那些真相隱情,那些明爭暗鬥,那些議論雜說,都是十分精彩的,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現出來。

從一個貧農朱重八,到後來的太祖朱元璋,其間還有一段艱苦的造反過程。我本並不知道其中的過程與艱險,但讀了這套書後,我便了解了包括這段歷史在內的大明二百年的榮華富貴、兇惡奸邪、創立與毀滅。

對於我們而言,史書枯燥而難懂,對我們的興趣不大,但由當年明月創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動及通俗易懂的,好像歷史的一幕幕就在我們眼前放映,就發生在我們身邊。

歷史是燦爛的,它孕育了許多愛國將士、著名人物;歷史是殘酷的,有許多正義人士爲真理而死,奸詐小人卻一手遮天;歷史也是公正的,因爲到最後一直是正義戰勝邪惡;歷史可以借鑑於當今社會,如今官員的貪污之風,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員那般?

歷史是篇精彩絕倫的小說。人物、出場及爭鬥都把握得準確、淋漓盡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議論文,古今中外,議論紛紛,衆說一罈,百家爭辯,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歷史絕不是單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繽紛、真假難辨、興盛衰敗。

其實歷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歷史都可以寫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證明了這一點,這本書帶來的不僅如此,還使我們正確地意識到了對待歷史的態度和參考。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7

在五年級的時候,我看到班上同學那幾天都捧着一本書看得津津有味,我留意了一下!原來他看着的是一個名叫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我認爲是一部歷史書,一定很難懂。偶然的機會,我看到市圖書館也有這套書,借來看看的。啊!受益匪淺!

《明朝那些事兒》以通俗的方式,很幽默的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並將講述至明末的幾百年歷史。特別是第五本之《帝國飄搖》,主要講的嚴世蕃入獄,嚴嵩倒臺,一直到明朝將領領導沿海人民一起抗擊逶寇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儘管是明朝從富強走向衰退的過程,但她也是奸臣倒臺,人民生活重新安定的一個階段。特別是打擊日本鬼子侵略的事情,聯想到中國的抗日戰爭的歷史,真的解氣!

一直之前我聽說的都是中國的八年抗日戰爭,原來我們的鄰居國的日本一直在欺負我們中國,殺戮搶劫我們的人民。書中有一句話叫“不打不服”,對日本人的強擄,只有硬起來反抗,把他們打回老家去,一直打到他們服氣,從戚繼光到李舜臣等將領,打得日本人氣焰消滅,狼狽而逃!痛快!我看得很是感動,爲我們中國的前輩們的英雄氣概!

同時《明朝那些事兒》之《帝國飄搖》,語言很幽默詼諧,通俗易懂,很多事情打個比方過了我也很明白了!原來歷史上是這樣爭爭吵吵的!老百姓很辛苦,整天爲生計煩惱!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真是值得去珍惜!原來我們是這樣的幸福安定!

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去看看。我真的很喜歡這套書,更喜歡這第五部的歷史!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8

我在暑假裏看了一本書,名叫《明朝那些事兒》,深有感觸。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記敘了從元末1344年農民起義,朱元璋建立明朝,到崇禎帝在煤山自盡,明朝滅亡,近三百多年的歷史。

這本書裏,刻畫了許許多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完美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本色。其中,有橫掃北元、戰無不勝的傳奇名將徐達、常遇春;有獨攬大權,挾持皇帝親征,最後在土木堡戰敗,皇帝被俘的太監王振;在北京保衛戰中,挺身而出,挽救大明王朝國運的民族英雄于謙;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令倭寇聞風喪膽的戚繼光;還有抗美援朝,大敗日軍的李如鬆等等。

這些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時,爲國盡忠,讓我敬佩萬分;而那些貪官、小人,讓國家衰敗,讓朝政混亂,貪污,爲人所不齒,讓人痛恨。這一位位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彷彿就在我面前,與我交談。

但這本書並不像《明史》《明實錄》那樣枯燥無味。此書語言十分幽默。它以通俗的小說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戲劇演員的幽默,爲我們講述了明朝的歷史。《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認爲最好的書。這樣的文章,簡直是亙古未有,多一個字是狗尾續貂,少一個字卻又言猶未盡,文字表達幾乎渾然天成,近乎是十全十美。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它讓我認識到了一個王朝的興衰。在生活中,我要以書中的偉人爲榜樣,爲人要正直、守信,時刻激勵自己要努力學習,將來長大要爲祖國的發展與富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9

現在是北京時間20xx年3月21日下午2點鐘,我閱讀完了這本書。歷時幾個月,中間也參雜了很多事,或許緊要或許平常,但終究淡出。

一直對於歷史方面比較感興趣,所以總是讀讀寫寫的。但奈何記性太差,書中很多名句、情節,那些深刻的、淺薄的、殺伐決斷的、畏畏縮縮的人、事、物,已經快要忘記。但感覺不會騙人,歷史是這樣,生活也是這樣。所以,關於此書,我想記下一些感受,以便自己尋找。

歷史對於我來說,意味着什麼呢?我也不清楚。我只知道我想看,想了解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人與事。這本書的結尾作者說過不相信以史爲鑑,同樣的,我也不信。這個世界沒有什麼感同身受存在的。如今的我們只能透過史書去了解那些過去的故事,何謂感同身受,以史爲鑑?不過一套客觀說辭罷了。所以我覺得歷史對於每個人的意義應該是不同的,筆下的字和歷史上的字,你看後的感受和我看後的感受不會相同。但這也只有自己去捫心自問了,自問我比較偏違心主義一點,如果我活在明朝,那我應該是王守仁的弟子了。

剛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是懵的,就這樣結束了嗎?我是如此想的,後來往下翻,發現還真是。歷史還真是啊,荒誕無稽的、離經叛道的、飄渺得沒有方向,同是又是正經虔誠的、簡單有序的、真實得有着太多你想要否認的東西。我不想要講這本書裏哪裏有多精彩?因爲我想對於歷史本身來說,它想聽到的也不是讓讀者讚歎它有多精彩,而是這個事實應該讓別人明白懂得。如果你明白了,懂得了,那麼這本書的意義也就不言而喻了。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0

感謝!感謝當年明月!

讀《明》前,我是個對歷史毫無興趣的孩子,不知道究竟是當年讀書時歷任歷史老師心照不宣的古板無趣,還是自身本就對於歷史不感興趣,總之結果就是歷史考試成績始終徘徊及格線上一點點,永遠是拉分科目,偶爾能考到80分以上,就像過年一樣喜氣洋洋。

讀《明》後,才首次知道原來歷史可以很精彩,至少,可以讓我這個理科生讀起來很精彩。原來講歷史的人,也可以不是古板教條像個老學究一樣的!

另外,最大的收穫,應該是自身的轉變了。

我的性格中有着很幼稚的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很講究黑白分明,世間萬事萬物,一定要分出個清晰的是非對錯,好就是好,壞就是壞,絕不存在什麼中間地帶。長大後這種極端的.認知稍稍有了些許改進,可是我性格中另一部分幼稚的表現就是喜歡給理論找實踐支持,沒有活生生的案例拍在面前,就算我天天讀《相對論》也不能完全徹底地接受“相對黑白”,而《明》就是那個活生生拍在我面前的案例。於是,我從一個凌厲極端的小孩子,漸漸心甘情願地向着成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感謝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1

這件武器,從一道命令開始。佈置完防務後,袁崇煥叫來下屬,讓他立即到山海關,找到高第,向他請求一件事。

這位部下清楚,這是去討援兵,但他也很迷茫,高先生跑得比兔子都快,才把兵撤回去,怎麼可能派兵呢?

“此行必定無果,援兵是不會來的。”袁崇煥鎮定地回答:“我要你去,不是討援兵的。”

“請你轉告高大人,我不要他的援兵,只希望他做一件事。”“如發現任何自寧遠逃回的士兵或將領,格殺勿論!”這件武器的名字,叫做決心。

我沒有朝廷的支持,我沒有老師的指導,我沒有上級的援兵,我沒有勝利的把握,我沒有幸存的希望。

但是,我有一個堅定的信念。我不會後退,我會堅守在這裏,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即使同歸於盡,也絕不後退。

這就是我的決心。

所以在正月二十四日的那一天,戰爭即將開始之前,袁崇煥召集了他的所有部下,在一片驚愕聲中,向他們跪拜。他坦白地告訴所有人,不會有援兵,不會有幫手,寧遠已經被徹底拋棄。但是我不想放棄,我將堅守在這裏,直到最後一刻。然後他咬破中指寫下血書,鄭重地立下了這個誓言。我不知道士兵們的反應,但我知道,在那場戰鬥中,在所有堅守城池的人身上,只有勇氣、堅定和無畏,沒有懦弱。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2

這個星期,我終於讀完了當年明月的心血之作《明朝那些事》。本書以通俗小說的形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美國喜劇演員的幽默,來爲我們展示幾百年前的風風雨雨。它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這本書裏,自始至終都蘊含着一種力量,一種永恆的、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力量,支持着戚繼光抗擊倭寇,不畏困難;支持着于謙打響“北京保衛戰”,力挽狂瀾,延續了大明兩百多年的歷史;支持着海瑞冒着殺頭的危險,“擡棺罵嘉靖”——這種力量,叫愛國!

我的父母,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教育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我有責”。我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懂一些,可自從拜讀了《明朝那些事》後,我看到了張居正、徐階、夏炎等人的愛國事蹟,才真正懂得了愛國的含義,我從中汲取了無窮的力量。

我希望大家能喜歡《明朝那些事》。因爲,我從這套書中,我不但看到了大明王朝三百年間的風雨飄搖,還看到了一種精神,一種不滅的精神,經過歷史與時間的沉澱,讓後人爲夢想不停奮鬥、努力的精神。

還值得一提的是,這本書生動幽默。也許有人說,歷史不能幽默。但我認爲,讓老百姓看得懂的讀着輕鬆的歷史,纔是優秀的歷史書。

《明朝那些事》,爲你歡呼!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3

最近,班裏《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特別火,聽同學說好看的不得了,我經不住誘惑,也買了一套看。

這本書語言風趣幽默,時不時蹦出來點《三國殺》之類的小插曲也讓人覺得十分親切,這才促使我再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看完了整整7本。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明朝從太祖皇帝朱元璋38年登基到年清軍入關,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興衰,在這條長河中有于謙、楊漣這些忠臣,有死太監王振、魏忠賢這些奸臣,有浙黨和宦黨、東林黨和庵黨的明爭暗鬥,有嚴嵩和徐階、高拱和張居正的首輔之爭。

在忠臣裏,我最喜歡于謙,一年級的時候我就會背“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于謙小的時候就很聰明,可當他站在城樓上決定與也先決一死戰的時候他還是沒帶兵打仗過得一個小小的兵部侍郎。我想敵衆我寡,于謙絕對不會贏的。可是當他報出自己的作戰計劃時所有人都團結一心,最終大獲全勝,也先不知道,這叫決心和信念。

在皇帝裏我最喜歡朱元璋,從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貧農到建立了27年的王朝的明太祖。把元朝的領地一點點的收入囊中,最後建立了明朝,表現出了他過人的能力。

在奸臣裏,我最討厭魏忠賢,沒有他,明朝可能就不會滅亡。這都是因爲不管事的木工皇帝朱由校,如果我是朱由校,早就把他拉出去凌遲滅九族了。

當然了,歷史是不能改變的,歷史就是是用來借古喻今,告誡後人的。總之,《明朝那些事兒》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大家可以去多看看哦!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 篇14

剛看完第一步明朝那些事兒,把裏面的人作爲研究主體,可以發現,其實就是前期朱元璋帶領一大堆將領攻城略地,後期朱元璋將他們一一屠殺的故事。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 良狗烹,高度概括了飛鳥和良弓的前半生輝煌和後半生落寞。讀完之後,不滿足於現象的概括,而志在追求現象背後的根源,於是做了如下思考。

作者在書中多次提到,性格決定命運,在常遇春屠殺投降的士兵的時候,在常玉立了戰功驕奢狂妄的時候。但是,真的是性格決定了他們的命運嗎?

將所有的大臣作爲一個全集,搜索他們的交集,會發現性格迥異,真正的共同點是——在前期打敵人的時候表現過於優秀,被朱元璋懷疑一旦自己不在,這些人要反起來,新皇帝hold不住。

所以決定他們命運的,不是性格,而是結構性衝突。他們前期的表現,就決定了後期的結局,不管是清廉,或者腐敗,總是可以找個藉口幹掉的。

我想,唯一可能解決的方法大概也是從結構性衝突入手,只要將自己徹底廢掉,變良弓爲廢柴,比如成功之後突然生活腐化,天天沉迷低級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