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季節說收割優美散文

眨眼間又到麥收時,一年一度,不可間隔。民以食爲天,無論麥收還是秋收對國家還是個人都是大事,因爲這關係到國計民生,社稷安危。麥收的演變史見證了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麥收完全靠人力,基本就是一把鐮刀打天下。那個時候機械化程度不高,沒有拖拉機、農用三輪車,運輸就靠平板車,一個人駕轅,一到兩個人拉繩!下面我就描述下當時麥收的整個流程,藉此文向我們偉大的農民羣體致敬!

麥收季節說收割優美散文

下地收割前需要做幾項重要的準備工作。首先要把鐮刀在磨石上磨鋒利,否則會影響收割的進度和效率;剛纔說了收割完後的運輸過程全靠人拉平板車來完成,因此平板車的兩個輪胎一定要把氣打足;下地收割不是去遛彎,因此皮鞋是不能穿的,最好穿布鞋,當然了那個時代的農民是不穿皮鞋的;酷暑炎夏,即使站在太陽下幾分鐘都會汗流浹背,更何況是在烈日下勞作數小時,人體水分的消耗量是相當大的,因此不管是用桶還是壺準備好足夠的水是必須的;最後別忘了在脖子上搭塊毛巾,一天下來,這毛巾不知要擰多少次,每擰一次,汗水都會順着毛巾嘩嘩直流。

好了,準備停當,下地收割。望着眼前大片金黃的麥田,對農民而言是戰爭也是希望。閒言少敘,農民不是詩人而是實幹家,沒有那麼多感慨,說幹就幹。下地彎腰揮鐮,於是“沙沙”的響聲連成一片,那成片的.麥杆在身後瞬間倒下。不知經過幾番來回;不知揮灑幾多汗水;也不知流走了多少的時間!從日出到日落,一大塊麥地終於全被砍倒。接下來要做的是將鋪倒在地上的麥子一捆捆的捆好裝車,運到幾裏地之外的打麥場。

那時候的路只是坑坑窪窪的土路,極難行走,這無疑會更加消耗農民們的體能。但再難也要走,一個人駕轅,另外一到兩人在平板車前面拽繩,像老黃牛、驢子騾子一樣埋頭行走,車軲轆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伴隨一路。運輸過程中的艱辛不必細說,想也能想的出來。幾番艱辛下來,打麥場上的麥子跺成了一片,蔚爲壯觀。

接下來就要開始脫粒了,聽吧,不分白晝,脫粒機的轟鳴聲響徹雲霄。直到打麥場上形成了一堆堆小山似的麥粒。這個時候農民們早已成爲了泥人,身上臉上全是灰塵。看着眼前的豐收,他們發出了由衷的笑容。是啊,農民盼的不就是豐收嗎?還有什麼比大豐收更令他們高興的呢?

麥子打完後要晾曬幾天才能入倉,入倉的過程也是艱苦的,不能等到太陽下山後才入,而要在烈日當空時就要行動,因爲這樣可以防止受潮生蟲。幾個小時下來農民們的身上不知起了多少的痱子。當終於結束入倉的工作後,他們終於可以長長呼一口氣了,這意味着未來的一年不愁吃喝了。

那麼糧食入倉後是不是就可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了呢?當然不是,因爲麥收完了還有麥種!收完麥子還要種上玉米,當然有的地方也可能種其他作物!種玉米的過程是這樣的,一個人拿著名爲“鐝”的農具在前面刨坑,一行行,一列列非常整齊,另外一到兩人跟在後面往坑裏撒上化肥還有兩三粒玉米種,然後用土掩埋好。這個過程非常瑣碎和漫長,幾經日出日落,播種的工作總算大功告成。

但還沒完,接下來就要澆地,等到澆完地後,才代表整個麥收麥種徹底結束,這個過程大約要持續半月到二十天。農民們此時自由了,該打工打工去,該賺錢賺錢去,該幹嘛幹嘛去!

當然了,我上面描述的是過去麥收時的景象與整個流程。現在的農民已經不用這麼辛苦了,隨着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只要捨得花銀子,聯合收割機就像怪獸一樣撲向麥田,幾個來回,麥田變成了麥粒,省時省力!現在麥收整個過程頂多五天就可以完工。這不得不讓人感嘆科技確實纔是真正的第一生產力!

一場久違的雨下了近一個星期。

我該慶幸,東移結束一回來就享受了這大片的清涼。整天,待在家裏,不去任何地方,也確實沒有想法。唯一想的是,靜靜地,享受悠閒,享受溫馨,享受孤獨。

下雨了,家裏的稻穀不能收,清閒是有的,可是田裏熟透了的中稻總還是不時浮現在我的腦海。

很多東西,往往越想得到,就越要承受迂迴。

回來的第三天,舅媽把表妹表弟交給我,說是讓我用開學前的這段時間給他們補習。我笑着答應,但心裏不甚願意。我拒絕了朋友的邀請,沒有出去玩,我跟她們說,我這次回來是要檢討自己的,我要在家裏面壁思過,我要思考人生。計劃沒有實施之前,只是一個想法,一個沒有結果的想法。正如現在,我的生活只能跟着他們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