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精選11篇)

聽課記錄的基本內容聽課記錄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教學過程,說明確點就是教學實錄。二是教學評點,即教學意見。下面是小編帶來的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希望對你有幫助。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精選11篇)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1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教師放錄像(介紹第一國小的校園),然後讓學生觀察主

題圖(課本的圖)

教師提問

①“在圖中你能看到什麼?”(讓同桌互相交流)

②“你看到圖形了嗎?”

學生1:我看到了正方形的藍色地板磚

學生2:我看到了長方形的藍色地磚 ….(接着請好幾個學生回答)

2、點明主題

在這個美麗的校園裏有許多的圖形。其中像正方形、長方形、藍色地磚的形狀和推拉門的形狀,都叫四邊形。

(引出主題:四邊形)

二、探究交流,學習新知識

(1)、塗一塗(教師向每位學生髮一張畫有許多圖形卡片)

教師的問題:在卡片上找出你認爲是四邊形的圖形,並把它塗上顏色。

學生都很認真地找和塗

最後老師展示兩張學生的結果,在學生之間進行評價

(2)、四邊形的特點

教師投影出塗好的四邊形,並問;“觀察一下這些四邊形有什麼特點?”

(讓學生以四人爲一小組進行討論)

小組討論彙報結果:四邊形的特點是有四條邊、四個角

師生共同探究,進一步讓學生髮現和認識到四邊形都有四條直的邊,有四個角

(3)、 舉例進一步深化

請兩個學生到電視前提出長方體的面是四邊形

(得出結論:長方形的六個面是四邊形)

教師還讓學生聯繫周圍的東西有哪些是四邊形

(學生爭先恐後地回答)

三、動手實踐,取得新知識

1、課前教師給每個小組一個信封(裏有很多圖形卡)

教師要求每個小組按不同的分法把圖形卡分組。

討論後小組彙報分類結果:

(1)、按圖形的相似來分

(2)、按圖形的顏色來分…

點評:

利用錄像引起學生的注意。老師根據學生回答在屏幕上隨機出現各種圖形,這加深學生對四形的認識,從而引出新課的主題(四邊形)。

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知四邊形,能夠區分和正確辨認四邊形,並以小禮物獎勵的'形式去表揚學生,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以小組討論形式培養學生間的相互合作;師生共同探究問題的教學設計由淺入深,使學生容易接受知識

教師循循善誘,使學生跟着一起動腦、動手,且讓學生去發表自己的意見,提高課堂氣氛

2、遊戲(準備工具:橡皮根、釘子板)

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圍一個四邊形

教師提問:①“你圍成什麼四邊形”

學生答:①“長方形” 或 “正方形”

教師提問:②“爲什麼圍成的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爲什麼認爲它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先讓學生討論,然後請多個學生回答

再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小組討論,每組項基本原則找一至兩個發言)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邊和角的特點,最後教師在屏幕上顯示總結:

①長方形、正方形的角是直角

②長方形的對邊相等

正方形的四邊相等

2、聯繫實際問題引入另一遊戲:

“我們鎮是毛織重鎮,用毛線編織出美麗的衣服”(迴歸生活)引出遊戲,教師用彩色的橡皮根用手指編織多種四邊形,這時學生自己動手編織出長方形、正方形等圖形。

四、板書:

四 邊 形

四 條 直 的 邊

四 個角

但教師沒有說出正確的分法

以遊戲的形式,讓學生親自動手,提高其積極性,發揮其創造思維,並且讓學生去總結知識點,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使學生在活動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培養學生對家鄉的關注。

反饋學生掌握的知識的程度

板書簡潔而明瞭,突出四邊形的特徵

總評:

這節課教師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教學,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知識點。

通過多種遊戲,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邊形無處不在,並認識四邊形的特徵,進一步掌握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2

一、教學目標:

1、區別1——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並理解其含義。

2、能進行10以內單數和雙數的轉換。

3、激發幼兒對單雙數的興趣,能積極主動的參加數學遊戲。

二、教學準備:

帶10以內數字的蘿蔔圖片若干;貼有單數、雙數標記的紙箱;單數和雙數汽車多輛;音樂《拔蘿蔔》。

三、教學過程:

1、拔蘿蔔:

教師以談話形式導入“拔蘿蔔”。(這裏可播放小段音樂《拔蘿蔔》,調節課堂氣氛,激發幼兒興趣。)

2、數蘿蔔:

1、教師展示六行蘿蔔圖片,請幼兒觀察。

2、教師依次提問,請幼兒一起回答:(爲以後的給蘿蔔找朋友打基礎)

(1)、數一數一共有幾行蘿蔔?

幼兒回答:6行。

(2)、數一數每行有幾個蘿蔔?

幼兒依次回答:1個、兩個、3個、4個、5個、6個。教師依次把數字1、2、3、4、5、6寫在相應的位置。

3、給蘿蔔找朋友:

(1)、教師說明給蘿蔔找朋友的要求:兩個蘿蔔一組圈在一起。

(2)、分別請幼兒按要求圈出每行的蘿蔔。(每圈一行教師都要嚴格把控,並及時和幼兒研討,使幼兒正確理解單數和雙數,突出教學重點。)

教師小結:兩個蘿蔔一組圈在一起,不能找到好朋友的是單數,能找到好朋友的是雙數。圖上的單數有1、3、5,雙數有2、4、6.

4、擺蘿蔔:(深入探究7——10以內的單數和雙數及體驗單雙數的轉換,以此進一步鞏固幼兒對單雙數的理解與應用,突破教學重難點。)

(1)、請幼兒拿出小椅子下面的'蘿蔔圖片,先擺好6個蘿蔔,請幼兒給蘿蔔兩個兩個找朋友。

擺好後請幼兒彙報結果:6個蘿蔔,2個2個找朋友,沒有剩下,它是雙數。

(2)、教師提問:怎樣變成7個蘿蔔?

幼兒回答:“添上一個。”

教師提問:請幼兒給蘿蔔兩個兩個找朋友,會怎樣?

幼兒之後回答:2個2個找朋友,剩下1個,它是單數。

教師按以上方法,依次進行到給10個蘿蔔。

最後師幼總結:10以內的單數有:1、3、5、7、9,10以內的雙數有:2、4、6、8、10.

5、收蘿蔔:(鞏固練習,初步驗收教學成果。)

教師說明遊戲規則:

(1)、選四名小朋友分別背上標有單數、雙數的小筐。

(2)、其他小朋友一起拔地上的蘿蔔,經過自己判斷蘿蔔上的數字是單數還是雙數後,再放入對應的筐裏。

開始收蘿蔔。

需要教師和幼兒一起檢驗遊戲結果,如發現錯放的請幼兒一起糾錯並改正。

三、課堂延伸:

(加深幼兒對單雙數的認識、理解、鞏固與應用)

運蘿蔔:

先有教師說明遊戲規則:請小朋友分組將單數蘿蔔和雙數蘿蔔分別運到單數汽車和雙數汽車上。

然後遊戲開始,教師巡視,檢查幼兒遊戲成果。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3

一、創設情境導入

出示兩堆蘋果

1、兩堆蘋果:第一堆一一對應排列,第二堆雜亂排列,紅蘋果多還是綠蘋果多?哪一堆能讓你清楚地看出來?

2、同意第一堆的舉手。

3、第二堆爲什麼不能?亂

4、怎麼樣排才能像第一堆?先分開,再對齊。

【評:複習前面學過得比一比的知識,引導學生體會統計的方便性,幫助學生儘快融入其中。還可進一步爲下面的學習作鋪墊,紅蘋果比青蘋果少1個,反過來青蘋果比紅蘋果多1個。】

二、教授新課

1.大象過生日

大象伯伯過生日,小動物們都來祝賀他,都來了哪些小動物呢?

中午,給小動物們準備午餐,每種小動物吃多少?不知道該給小動物們準備多少份食物,我們來幫幫它,好嗎?

先把小動物分下來(學生分)同時3個人進行操作。

排一排(注意對齊)(老師示範)

從這個知道什麼?

每種食物的數量。是大家最想知道的,因爲要準備午餐。

小豬最少,小猴最多。

2.統計的定義

想一想剛纔是怎樣分水果的,又是怎樣幫助大象伯伯的?

學生總結,老師板書:分,排,數,這個過程叫統計。

3.統計表

大象伯伯要到超市去採購食物了,可是他的記性不好,小動物的數量他總是記不清,我們怎麼幫他記住呢?中有5、4、3,怎樣知道小猴幾隻,小豬幾隻?

老師這兒有張表,會不會填?

介紹統計表的作用,引出統計表的需要。

【評:設計故事是爲了創設感興趣的童話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這個故事是學生所熟悉的,便於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產生統計的需要,感受統計的價值。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培養學生數學學習意識和統計意識。】

三、鞏固運用

1.統計鮮花

幫大象伯伯第二個忙,把小動物送的鮮花分一分。怎樣來分?把花拿出來。按顏色、形狀。

分好後怎樣?排一排,排在格子裏。

學生自己動手操作。

2.根據分得情況,完成統計表。(展示學生作業)

看着表你知道了什麼?

每種花的數量,哪種最多,哪種最少。

還知道什麼?

互相比較,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幾個,。

【評:重視實踐操作,因爲實踐操作不僅能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統計興趣,而且能培養學生這樣教學,既可使枯燥無味的統計教學變得生動活潑,使學生很輕鬆地掌握了統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並加深學生對操作方法的掌握。的動手能力,並使學生熟練掌握操作的方法。】

四、實踐運用

1.大象伯伯不僅知道了每種小動物的數量,還知道了每種鮮花的.數量。

大象伯伯爲了感謝大家,送來了水果,請小朋友們吃。

看看有哪幾種水果?

分三組來統計水果。每組用一塊小黑板表示,一個同學負責記錄,每種水果喜歡吃的小朋友各有多少個?

2.合成大表。分析全班的統計表,哪組最喜歡吃什麼水果,最不喜歡吃,全班喜歡吃每種水果的人數各是多少(老師在展臺上填表)。

【評:組織教學環節中安排統計水果的活動,激發了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凸現了開展統計活動的必要性,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併產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熱情,幫助他們培養統計意識】

五、總結

今天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怎樣去統計。

雜亂的先分一分,再對齊排一排,爲了好數。

生活中的統計運用。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4

記錄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操作和思考,初步體會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則是不確定的。初步學會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描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豐富學生對隨機現象的感受與理解,體驗數學思維的樂趣。

教學過程:

一、摸球:

1、教師操作:袋裏有球,看看是什麼顏色?(白色、黃色、紅色)

提問:從下面的某個口袋裏任意摸一個球,要想摸到紅球,你會選擇從哪個口袋裏摸?爲什麼?

(貼出三個口袋示意圖,每個袋上標出三種球的個數)

1號袋:5黃1白2號袋:3紅3白3號袋:6紅

爲什麼選擇到1號袋摸?(引出“一定”)爲什麼不到1號袋摸?(引出“不可能”)到2號袋摸1個,也不可能摸到嗎?

2、從2號袋裏任意摸一個球,真的有可能摸到紅球嗎?

(1)學生組內摸球活動:組長負責,每位組員按順序摸一個,記住摸出球的顏色後馬上放回袋內,組長將球搖勻後再讓第二位組員摸。

(2)各小組彙報摸球結果,教師課件隨機記錄:

第一組:白紅紅紅紅紅

第二組:紅白白白白紅

第三組:白白紅紅白紅

第四組(同第一組)

能確定有第N次摸到紅球嗎?只要一直不停的摸下去,總會摸到的,這在數學上叫“可能”。(板書)

3、有幾個組的球老師動了手腳:(課件出示)

袋1袋2袋3

2紅2白2黃5白1紅1紅10白

有可能摸到紅球嗎?1紅100白呢?1紅1000白呢?

小結:都是紅球,一定能摸到紅球;都是白球,不可能摸到紅球;有白球、有紅球,有可能會摸到紅球。

二、放球:

1、出示:1只空口袋,4個紅球,4個黃球和4個白球。

根據給定的要求,在空口袋裏放上適當的球。

(1)要求任意摸1個球,一定是綠球。

(2)不可能摸出綠球。

(3)任意摸一個球,不可能摸出綠球。(要求每個小組至少得出4種不同的摸法)

2、各組對放球的'情況進行交流與辨析。

三、猜球:

1、出示三個口袋:

1號袋:3紅3黃1白2號袋:3紅3黃3號袋:5紅2綠

教師選一個口袋,請一位學生上臺逐個摸球,每摸一個就讓學生進行猜測。

第1次摸出黃球:不可能是幾號袋?

第2次摸出黃球:能確定嗎?

第3次摸出紅球:現在能確定嗎?

讓摸的學生看一個袋裏剩下的球,向他提問:第4次有可能摸到白球嗎?(學生否定,確定是2號袋)

2、兒子的難題:

兒子也要摸球,教師爲他準備了三個袋:

1號袋:2紅2白2黃2號袋:3綠3號袋:2紅2綠

兒子摸了4次:綠、綠、綠、綠

兒子第五次會摸到時什麼球?一定是紅球嗎?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5

一、導入

老師:我們去菜市場買東西用什麼稱呢?

學生:秤、電子秤

老師:那你見過這樣的秤嗎?出示天平

二、 介紹天平

它有兩個托盤,中間有刻度,兩天刻度相等,中間刻度爲0.這就是天平。

三、 探究新知,觀看課件

(一)等式

1、 在天平的兩邊放入砝碼,左盤:20克和30克,右盤:50克,中間刻度指向0,那麼說明天平平衡了。

提問:你能根據此列出一個式子嗎?

學生:20+30=50

2、 觀看課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爲等式?學生一起說: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舉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總結:我們剛剛說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關係,等式是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

5、 舉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嗎?

學生:不是。

6、 齊說兩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這樣的式子又叫什麼呢?

學生:方程

老師:看來這位學生已經預習了本節內容,值得表揚。

2、 對,就是方程,像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反覆讀。舉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關係。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三)板書

20+30=50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四、 練習

判斷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爲什麼?

五、 總結:何爲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關係的式子叫做等式。

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

聽課意見:

1、從生活中事物導入,來吸引學生們的眼球。

2、在課堂安排上具有邏輯性:等量關係——→等式——→方程

3、在板書上,注重用彩筆區分,清晰的描繪出了概念。

4、在課堂中照顧到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一視同仁。

5、在強調重點時,採用多讀、多唸的方法,加深學生們的印象。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6

一、情境導入:

1、 師:小朋友,我們先來聽一個童話故事:

在螞蟻王國裏有一座小橋。有一天,一陣狂風把小一個扶手給刮斷了。這可怎麼辦呢?小螞蟻們準備再用木頭做一根扶手。小朋友,你們知道扶手有多長嗎?

生:不知道

師:扶手到底有多長呢?我這裏有一根和扶手一樣長的小棒。哪位小朋友願意用我盤子裏的工具量一量扶手有多長?

生1選用子,擺出來有5個棋子那麼長。

生2選用回形針,擺出來有6個回形針那麼長。

生3選用正方體,擺出來有4個正方體那麼長。

2、質疑

師:這可奇怪了,同樣長的扶手,可量出來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生:是因爲選用的工具不一樣)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最好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學生活動:(聽故事,看大屏,用桌上的工具量長度。)

評:一開始就以童話故事的方式引入課堂,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抓住了。然後教師充分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比如棋子、回形針、正方體等作爲測量物體的工具,讓學生感受到用不同的工具去測量,標準不一樣,那麼產生的結果也不一樣。從而引發認知衝突,產生學習新知的迫切需要。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了人們經過長期的.探索才建立了統一的長度單位。)

二、認識釐米

1、 觀察直尺

師:下面我們就來認識尺子。請大家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尺子上有很多數。

師:對,你們按順序讀一讀。尺子最左端的數是幾?

生:0。

師:猜一猜,尺子上的0表示什麼?

生:表示起點。

師:對,0對着的這根長刻度線就表示起點,我們給它取個名字,叫0刻度。(板書)

你們還發現了什麼?

生:尺子上有很多線,有長有短。還有“cm”。

師:“cm”就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今天我們就一塊兒來認識釐米。(板書課題)

(評:通過學生自主觀察、探究以及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讓學生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爲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了基礎。)

三、用釐米量

1、 估幾釐米

師:我們估計一下,這座小橋大約幾釐米長?(學生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

2、 量幾釐米

學生量,老師巡視。選取幾位學生演示,並評一評誰的方法好。然後互相說說是怎麼量的。

師:螞蟻們知道了扶手的長度,一定能很快做好一根新扶手,你們想不想去看看?

(評:這裏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釐米量。教師讓學生之間互相說一說,在量的基礎之上再用說的方式來鞏固測量的方法,使學生熟練掌握這一環節的新知識。而且選取學生進行演示,那麼學生容易出現的錯誤也就一目瞭然。分析了以後能讓學生對這些錯誤有一個比較深的印象,那麼自己嘗試時便會有意識地去避免這些錯誤。)

四、探究交流:

1.把自學中的收穫和問題與小夥伴分享、交流。

2.請同組的小夥伴解決自己不懂的問題。

3.小組長把小夥伴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好。

4.小組彙報本組同學的收穫。

5.報告員把小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請其他小組的同學解答。

(組內交流後再全班交流)

精講釋疑: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教師要重點講解讓學生知道直尺上有些什麼,讓每個學生都認識1釐米和幾釐米,建立1釐米的概念,並用直尺正確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五、總結

總結本節課所知識。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7

一、 發散思維,引出課題

例題:將-4,+3,+4,-3分成兩組。

1·將-4、-3分在一組,將+4、+3分爲另一組,就是將負數分爲一組,正數分爲另一組。

2·我將-4,+4分在一組,將-3,+3分爲另一組,就是把數是否相同作爲分組的依據。

3·我把-4與+3分在一組,把+4與-3分在另一組。理由是兩個數的符號不同,符號後面的數也不相同。

二、比較概括,提煉定義

一般地,一個數由兩部分構成,即符號和剛纔提到的“符號後面的數”,考慮這兩個方面,大家也就採用了三種不同的分法。兩個方面都不相同是一種分法,把“符號”是否相同作爲分組的依據,得到的是已經學過的一組正數和一組負數,把“符號後面的數”是否相同作爲分組的依據,得到了-4與+4、+3與-3這樣成對的數,那麼它們又應該叫什麼數呢?

這就是見天我們這節課需要你學習的內容:相反數。

爲什麼叫相反數而不叫別的數呢?

一個正數,一個負數,表示的意義相反,所以叫相反數。

符號不同、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一個數前面添上不同的符號後得到的兩個數叫相反數。

師:請你舉例說明。

如5前面添上“+”“-”得到的+5和-5是相反數。

課本上說“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爲相反數”

“只有符號不同”說明其它的都相同,包含了“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意思。

只有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爲相反數。

“只有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言外之意是“符號不同” ,與課本上的說法是一致的。由此可見,同樣的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在數學學習中,對此我們應該多加註意。需要說明的是,課本用“只有符號不同”包含“符號後面的數相同”的意思,好處是使相反數的概念更精煉,同時也避免了使用“符號後面的數”這一說法容易引起的誤會,關於這一點,以後我們還將看到。

師:“互”就是“相互”的.意思,如+4是-4的相反數,也可以說-4是+4的相反數,即+4與-4互爲相反數。請大家一起把“+3與-3互爲相反數”的意思說具體一點。

課本上特別指出(板書):0的相反數是0。

口答練習:說出下列各數的相反數:

-7, -0.5, 0, 6, +1.5

三、數形結合,深入討論

例 請在數軸上標出表示+4的相反數的點.

0 4

從數軸上看,相反數的另外一個特點是:表示每一對相反數的點到原點的距離相等

相反數的概念中“只有符號不同”包含着其它的相同,就是“符號後面的數相同”,在數軸上就是距離相等。

掌握了老師提到的分析問題的方法。關於相反數,我們是從“符號”和“符號後面的數”兩個方面去研究的,這兩方面的特點既包含在相反數的概念中,又體現在數軸上,將二者結合起來考慮將有助於以後的數學學習。

到現在爲止,關於零的特殊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衆:零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零的相反數還是零;零不能作除數。

練習及解答(略)

附(部分板書)

只有符號不同的兩個數,叫做互爲相反數。 零的相反數還是零。

符號 相反 相反 分居原點兩側

到原點距離相等

通過這次七年級(三)班李紅鴿老師的課,發現了自己的不足,加油!

願所有的人開心快樂!!!!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8

一、複習

1、背乘法口訣1-7的。

2、我說你答 舉例:6×7=

3、開火車,師說生答。

4、兩人一組互背檢查。

5、換式子。把老師說的口訣改成運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二、新授

1、師:先看一個故事(白雪公主)

師:一共有幾個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個。

師:說說裏面的數學信息。 生:一共有7個小矮人,每人3個果子,問一共有幾個果子。

師:那麼換成運算式,怎麼寫呢?先說加法的。 生:3+3+3+3+3+3+3=21(個) (板書)

師:這是幾個3,用到的乘法口訣是什麼? 生:7個3,三七二十一。

師: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個)。雖說乘法算式比較簡單,但要先想清楚裏面的關係。

2、那麼再看看圖裏小矮人的盤子,數學信息是什麼?

生:有漢堡和薯條。

師:好,完整地說。 生:每個小矮人的盤子裏有2個漢堡。

師:好,每個小矮人的盤子裏有2個漢堡,7個小矮人一共有幾個漢堡?怎麼怎麼寫運算式呢? 生:2×7=14(個)

師:薯條呢? 生:7×7=49(個)

師:他們用到的乘法口訣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師:好,你還能發現什麼呢? 生:一共有幾個杯子、花……

師:好,看這些式子,我們都用到了乘法口訣(板書口訣)。這樣跟7有關的運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訣。

三、練習

1、練一練

第一題:

師:誰能把題目完整準確的讀出來。

生:(讀)

師: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橫的'、再看豎的各有幾塊。

師:有幾列、幾行,那麼算式呢?

生:4×7=28(塊)

第二、三題 (開火車)

第四題先讀題目,再找同學回答。

2、書上的習題

自己寫——檢查——檢查好寫1、2題——挑同學說答案

3、延伸

師:那麼,看同學們有想到嗎?一句乘法口訣能寫出2個除法算式嗎?試一試

4、思考題:不出聲,想想什麼意思——老師給解釋一遍題目——自己做——做好找老師對答案。

意見:

總結環節是:複習、導入——看圖找信息——口訣——加式——乘式——有一舉三——總結引題目——練習。整體很完整,課堂效果很好,不過如果在舉例計算時,多試幾個更好。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9

一、導入新課

1.師生談話,交流有關國旗的知識。

師:每週一,老師參加學校的升旗活動,心中都會感到一種神聖和激動,誰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關於國旗的知識?

2.引出國旗規格問題。讓學生讀兔博士網站的內容。

3.估計學校所掛國旗的規格。

二、新課學習

1.結合學校所掛國旗的規格寫出長和寬的比。

2.化簡所寫的比,並交流結果。

3.由長和寬的比類推寬和長的比。

長和寬的最簡比是3:2,反過來,寬和長的比就是2:3了,他們是有關聯的。

4.任選兩種規格的國旗,分別求出長和寬或寬和長的比值。

師:對,同學們看網站中給我們提供了五種規格的國旗,我們現在就從中任選兩種,分別求出長和寬或寬和長的比值。

學生在練習本上試作。

5.觀察交流計算結果,彙報自己的發現。

交流中,教師把學生所求的比值按“長和寬的比值”“寬和長的比值”分類板書,方便引導學生觀察計算結果

6.引導學生觀察寫出的比和比值,找出發現的規律。

師:剛纔,同學們任選了兩種不同規格的國旗,分別求出了長和寬或寬和長的比值,現在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結果,你發現了什麼?

7.認識比例,通過兩個比的`比值相等,把兩個比用等號聯起來,建立比例的數學模型。

我們就可以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接,寫成下面的形式如:

240:160=144:96

師:(板書)好,這樣我們就接觸到了我們今天要學的新知識--比例(板書)你能具體說說什麼是比例嗎?

8.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師: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比例的基本性質:

1.提出試一試問題,讓學生用計算器計算。

2.交流計算結果,說一說發現了什麼。認識比例的基本性質。

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等號兩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它們的積就相等了。

三、結論總結

同學們,這節課你學得愉快嗎?誰能說說你的收穫是什麼?

四、課堂練習

1.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7:3和21:9

(2)0.5:24和1.5:3.6

2. 2袋大米重16千克,5袋同樣的大米重40千克。分別求出大米質量和袋數的比值,並判斷它們能否組成比例。

五、作業佈置

六、板書設計

比例的意義及基本性質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叫做比例的項。兩端的項叫做比例的外項,中間的項叫做比例的內項。

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

聽課點評:認識比例,知道比例的內項和外項。理解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判斷兩個比是否成比例。結合不同規格的國旗長和寬的比,經歷認識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體會通過隱含的數學規律,豐富關於國旗的知識,培養愛國旗、愛祖國的情感。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掌握“1千克=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能力目標:讓學生經歷“稱”的過程,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對重量進一步的體驗,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活動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與人分享,培養學生統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以多種形式的操作感知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難點: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觀念,培養學生估量物體質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天平、砝碼、硬幣、檯秤、電子秤、人體秤、兩袋鹽、水果、奶、快餐面、沙子、大米等各種物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遊戲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先來做個遊戲好嗎?請三名同學到前面來做背一背的遊戲,誰想來?

生:(3名同學分別是胖、中、瘦)

師:請你們三個互相背一背,然後說說自己對同學的體重有什麼感受?

生1:我覺得沈春鵬最重,王宇洋最輕。

生2:我覺得沈春鵬比高一民重。

生3:我覺得王宇洋很輕。

師:看來,人是有輕有重的。那我們身邊的物體是不是這樣呢?現在就請你任選兩種不同的物體,用兩隻手掂一掂,互相說說你的感受。

生:(掂物體,感知輕重)

生1:一袋鹽和一袋奶比,鹽比較重,奶比較輕。

生2:一桶浴液比一袋方便麪重。

生3:一塊橡皮比一本字典輕很多。

……

師:看來我們身邊的物體也是有輕有重的。以前我們學習過計量長度的單位有哪些?

生:有米、分米、釐米、毫米,還有千米。

師:那你知道在生活中有哪些計量物體重量的單位呢?

生1:我知道克、千克和噸。

生2:我還知道公斤和斤。

生3:我還知道毫克。

師:你們知道得真多,看來你們在生活中細心觀察了。在這些單位中,克、千克、毫克和噸都是國際上通用的重量單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千克和克。(板書課題)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師:要知道物體到底有多重,可以怎麼辦?

生:應該用秤稱一稱。

師:你們都認識什麼秤?

生1:我認識彈簧秤。

生2:我認識檯秤。

生3:我認識電子秤和天平。

師:今天我們主要要用到檯秤和天平。在你們的桌上都放着規格一樣的袋鹽,兩袋鹽有多重呢?

生:1000克。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因爲我看到袋上寫着一袋鹽是500克,那兩袋鹽就重1000克。

師:我們用秤稱一稱,驗證一下好嗎?誰會看這種檯秤,說說怎麼看?

生:現在什麼也沒放,指針指向0,如果指向1就是1千克,指向2就是千克。

師:也就是指針指向幾,就是幾千克。請每個小組選兩名同學拿着兩袋鹽到前面來稱一稱。

生:(分別稱出2袋鹽的重量)正好1千克。

(2)掂一掂。

師:請同學們把2袋鹽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一下這1千克的重量。

生:(操作感受)

(3)估一估。

師:同學們都感受到了1千克的重量,現在我們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請同學們藉助1千克鹽的重量帶給我們的感受,估計一下你們小組的水果幾個大約重1千克,看看哪個小組估計得最準確。

生:(用袋裝水果,估計重量)

生1:我們小組估計8個蘋果大約重1千克。

生2:我們小組估計6個桃子大約重1千克。

生3:我們小組估計11個橘子大約重1千克。

師:現在你們就來稱一稱吧。

生:(把小組估計的水果放在秤上稱。)

生1:(8個蘋果)多了一點。

生2:(6個桃子)也多了一點。

生3:(11個橘子)還是多一點。

師:那你們(生3)能不能調整一下?

生:拿下來1個橘子。

師:大家快看,這回差不多是1千克。同學們真了不起,第一次估計1千克的重量就已經很接近了。剛纔,小組在活動的'時候,老師發現有1個小組的做法和大家不太一樣,我們聽聽他們是怎麼做的。

生:我們小組先是掂一掂2袋鹽,再掂一掂5個桃子的重量,感覺有些輕,就又加了1個桃子,再掂一掂,差不多,才認爲6個桃子的重量大約是1千克。

師:你們覺得這種方法怎麼樣?

生:這種方法很好,可以估計的更準確一些。

師:他們一邊估計,一邊比較,有一種嚴謹的學習態度,希望其他同學也能象他們小組學習。

[評析:這個活動是討論—體驗—交流—再體驗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估得比較準確的方法。當學生體驗完,交流後有了進一步感受後,他們產生了再次體驗、探究的需要。而這時讓學生再次體驗,學生的感受更深刻,人人都得到成功的體驗。]

(4)找一找。

師:我們知道了1千克的重量,在你們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大約重1千克的?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2袋掛麪、4袋奶……

(5)猜一猜。

師:老師這有兩樣東西,(出示:一大堆棉花,一小堆鐵釘)你們猜猜哪個重?

生1:棉花重。

師:爲什麼?

生1:因爲棉花那麼一大堆,比鐵釘多,所以棉花重。

生2:我猜可能一樣重,因爲鐵沉。

師:到底誰說得對?你們自己想辦法驗證吧。

生:(有的掂一掂,有的稱一稱)一樣重。

師:那我想問問,剛纔說棉花重的同學,你們現在有什麼想法?

生:物體的輕重不能光看堆大,堆小。

師:是啊,物體的的體積大,但不一定重;體積小,不一定就輕。

[評析:設計“比一比”的遊戲活動,學生很喜歡。孩子想獲勝的心理促使他們在活動時積極開動腦筋。整個活動學生是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完成的。交流時,讓學生感受到分享的快樂,讓學生在輕鬆、平等的氛圍裏暢所欲言。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猜想—驗證這一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6)拎一拎。

師:老師這還有些東西(大米:2千克,沙子:3千克,油:5千克)同學們拎一拎,感受這些物體大約重幾千克?再看看下面的標籤。

生:(分組拎物品,感受幾千克的重量。)

(7)說一說。

師:除了這些,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重量的還有哪些?

生:青菜、麪粉……人體的體重。

師:想稱稱自己的體重嗎?好,到前面稱稱吧,一個人稱,另一個人讀數。

生1:王帥的體重是29千克。

生2:徐哲的體重是28公斤。

師:28公斤也就是28千克。

2、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師:同學們知道了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的重量,我這有一枚2分硬幣,我們稱稱它的重量。(放在臺秤上)

生:太輕了,指針根本沒動。

師:那這枚2分硬幣還能不能用千克做單位表示它的重量呢?那應該用什麼單位來表示呢?

生:用“克”做單位。

師:想知道它的重量嗎?我們可以用天平稱一秤。(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並稱重)這枚2分硬幣有多重?

生:1克。

師: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小組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生:(動手操作,感知1克)

生1:太輕了,我好象一點感覺也沒有。

生2:太輕了,手裏好象什麼都沒有。

師:這1克的重量非常輕,看看學具盒裏還有哪些物體的重量大約是1克?

生:扣、2個曲別針、一個小藥片……

生:3粒花生大約重1克。

師:我們稱稱看,3粒花生的重量是不是1克?(在天平上稱超過1克,減1粒,再減1粒。)大家看,像這樣的1粒花生的重量大約是1克。

師:用手掂一掂你身邊的比較小的文具,估計一下它的重量。

生:一支鉛筆大約20克,一塊小橡皮大約1克,一張紙大約5克……

3、建立千克與克的聯繫。

師:老師這有一大袋和一小袋米,小組互相掂一掂,估計一下它們的重量。

[評析:學生經歷感知實際重量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情感,在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自然也培養了學生的積極情感與態度,進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生1:我估計大袋大約100克。

生2:我估計大袋約重150克。

師:老師告訴大家,課前老師已經稱好了它的重量,是200克。那小袋的呢?

生:大約50克。

師:對了。每組大小兩袋米合起來重多少克?

生:重250克。

師:那計算一下,4組合起來呢?

生:1000克。

師:來,我們把這些大米放檯秤上稱一稱,讀出數來?

生:1千克。

師:通過實際稱重,我們又知道這些大米的重量是1千克,(指板書:1千克 1000克)這兩個數量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1千克=1000克

師:(板書結論)我們還可以用字母來表示千克和克,有誰知道?

生:千克用字母k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

師:那我們還可以寫成1kg=1000g

三、總結延伸:

師: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際操作,親身感受並瞭解了千克和克的實際重量。我們看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課後,請同學們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生活中更多的實際問題。

點評:

本課教學流暢、自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色:

一、從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

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老師通過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生活又蘊涵着數學問題的活動,讓學生不僅可以多次體驗常見的物體的重量,逐步建立起重量單位的正確觀念,而且還在這一過程中瞭解一些有關的常識;通過感知,拉近了抽象的“重量”與形象的距離,使學生感到容易理解。而讓學生去掂一掂物品的重量這一活動,就是將數學知識應用於生活,使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體驗、理解數學知識,證明我們學習的數學是有用的數學。從這些方面,讓學生切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事物。

二、提供學生充分實踐和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得到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斯托利亞爾在《數學教育學》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是數學活動的教育”現代教學論主張:“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本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在活動中學習數學,在活動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思想和方法,在活動中,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學生之間存在着個體差異,所以各人思維也不盡相同,思維的交流常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學習別人的方法和想法,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可以更多地滿足認可與欣賞的需要,從而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認識數學,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互助互學,集思廣益,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養成與別人合作與交流的習慣。

三、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時老師採用了學生喜歡的學習方法,讓學生主動探求、主動合作、主動獲取知識,形成技能,親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國小數學聽課的記錄 11

一、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關於比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

預設: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與分數以及除法之間的關係等。

2.你能直接說出700÷25的商嗎?

(1)你是怎麼想的?

(2)依據是什麼?

3.你還記得分數的基本性質嗎?舉例說明。

評析: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於是此環節意在通過複習、回憶讓學生溝通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重現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爲類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質埋下伏筆。同時,還有機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感受知識之間存在着緊密的內在聯繫。

二、新課學習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1.師:我們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存在着極其密切的聯繫,而除法具有商不變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聯想這兩個性質,想一想:在比中又會有怎樣的規律或性質?

預設:比的基本性質。

2.學生紛紛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預設: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3.根據學生的猜想教師板書: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評析:比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的學習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學生在掌握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能聯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驗證比的基本性質

師: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數一樣,也具有屬於它自己的規律性質,那麼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一樣呢?這需要我們通過研究證明。接下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並驗證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

1.教師說明合作要求。

(1)獨立完成:寫出一個比,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2)小組討論學習。

①每個同學分別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依次交流(其他同學表明是否贊同此同學的結論)。

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則舉例說明,然後由組內同學再次進行討論研究。

③選派一個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發言。

2.集體交流(要求小組發言代表結合具體的例子在展臺上進行講解)。

預設: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進行驗證;根據比值驗證。

3.全班驗證。

4.完善歸納,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質。

上題中○內可以怎樣填?□內可以填任意數嗎?爲什麼?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說明理由,教師完善板書。

(2)學生打開書本讀一讀比的基本性質,教師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5.質疑辨析,深化認識。

利用比的基本性質做出準確判斷:

(1) ( )

(2)比的前項乘3,要使比值不變,比的後項應除以3。 ( )

評析:基於猜想的學習必定需要來自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行驗證,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但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合作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合作交流,這樣可以促使每個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交流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時也真正內化了來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用途嗎?什麼是最簡分數?

今天我們發現的比的基本性質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簡比,進而得到一個最簡整數比。

理解最簡整數比的含義。

1.引導學生自學最簡整數比的相關知識。

預設:前項、後項互質的整數比稱爲最簡整數比。

2.從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簡整數比,並簡述理由。

3:4; 18:12; 19:10; 0.75:2。

初步應用。

1.化簡前項、後項都是整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例1)

學生獨立嘗試,化簡後交流。

2.化簡前項、後項出現分數、小數的比。(課件出示)

3.歸納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總結出了將各類比化爲最簡整數比的方法。化4.方法補充,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化簡比?(求比值)

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不同?

預設:化簡比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比,求比值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數。

三、板書設計

比的基本性質

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聽課評析: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並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初步掌握化簡比的方法。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溝通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繫,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數學能力。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