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聶隱娘》觀後感及人物分析

私下認爲《刺客聶隱娘》是極好的電影,雖說電影被一減再減,候導更是惜字如金。所以整部電影下來,普通觀衆自然也只記得漫長的空鏡頭,美輪美奐的風景。有的中途離場、有的呼呼大睡,有的罵罵咧咧。觀影後,聽至一妹子說言,“還不如在廁所聽一個多小時的音樂。”這的確是需要無比的善意領悟,觀摩的好片。一改武俠古裝電影的常態,講述安史之亂後,唐王朝那段逝的往事。事實上,它並不是在故事,舒淇飾演女主的窈七(聶隱娘)總共所說的話不超過20句,它並非是對白就能參透的電影。取而代之的各種的留白,各種長鏡頭、空鏡頭,婆娑斑斕的樹影、空明靜謐的夜空、山霧繚繞的朦朧、華燈初上的美好,所有場景都沒得那麼不可方物,似在夢中,抑或仙境。但倘若你只記得那些美妙絕倫的風景,那麼你不僅沒有理會導演的一片至誠,更完全沒有懂得該片的精髓。

《刺客聶隱娘》觀後感及人物分析

該片並非豫讓、專諸、聶政似的“士爲知己者死”,不同於慣性思維的打打殺殺的江湖兒女,也異與徐克的快意恩仇,區別於張藝謀空洞的大場景片,差異於陳凱歌的大篇似說理的說教片。候導用非常人的方式,慢慢悠講述那個時代,那段故事。

從一開場,就明白此片的評價一定會是兩個極端,懂它的人自然心領神會,不懂它的人理所嗤之以鼻。似在秉燈夜讀一本古籍,艱澀難懂的字裏行間中,卻流露生動形象的面容。於是乎越讀越上癮,越讀越能參透。而候導像是另外一個“王維”,並非“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是“景中有言,情中有言”,惜字如金中卻是字字珠璣,如若不動腦,欲破其中奧祕自然是無可能的。

言歸正傳,回到片中。此片有一樣重要的物件,一直貫穿始終,揭示着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命運。沒錯,就是玉玦。所謂玉玦,較之於完玉,是有缺口的玉。所謂“玦”字,似有分別。而整個電影,也大致有決絕、分割、毅然離之意。劇中人命運也非自我可以掌控,無一不是活在那個時代的一種無可奈何,心裏各番矛盾,命運如此多舛,不得不和過告別、決絕。此玉玦既是點睛之筆,也是劇情發展的暗示。下面進行人物分析:

勢力一:

唐勢力 :

角色分析一:嘉誠公主

來理理主線,故事發生在晚唐,也是那個盛世大唐在經歷安史之亂後,外強中乾,中央權力削弱,藩鎮崛起,其中最強的藩鎮當屬張震飾演的田季安,所在魏博。唐爲了緩解與魏博的關係,運用千古以來“和親”制度,外嫁嘉誠公主於魏博,平一時之亂,獲一方太平,解朝廷危機。然而,公主自然是不願意的。從影片中,舒淇她媽(嘉誠公主的錄事官),在給隱娘講公主之死時,講出公主初期不願意,唐王就將轎子換成金轎子,公主不得已了魏博,不得以與之前唐王朝的生活了斷,留下兩對玉玦作爲信物,一塊贈與隱娘,一塊贈與田季安,意爲兩人永結其好。並遣散帶來的隨從和奴僕,還其自由。可見公主的意志蠻堅定,用一人之軀,換國之太平。在這裏,不得不提下“青鸞舞鏡”的典故,青鸞三年不鳴,懸鏡照之,青鸞見影悲鳴,終宵舞鏡,亡。公主何嘗不是那青鸞,隻身一人來到魏博,孤獨而沒有同類,孤立而左右無援。她唯能盡一己之力,安國之太平。但對於魏博,她又是矛盾的,在此後,其胞姐嘉信公主(道姑,舒淇她師傅)決定刺殺魏博主公,嘉誠攔下。當然這段影片中,未能體現。

角色分析二:聶隱娘(小名:窈七,舒淇飾)

自小與張震所飾的田季安,魏博主公青梅竹馬,有婚約,但于田季安之母,處於政治利益考慮,棒打鴛鴦,悔其婚約,致使田季安娶洛州刺史元誼之女(田元氏,魏博主母)。隱娘失常,被送之道姑嘉信公主處,方纔保命,成爲刺客。舒淇所飾的隱娘並非豫讓、專諸版的“士爲知己者死,”而是,基於局勢,舍一人之命,保大唐基業。爲此,道姑給她的任務殺堂兄,也就是舊情人田季安,魏博自當大亂。

作爲刺客,精準的劍術理當是首位。在片頭以黑白兩色的形式,呈現出隱娘往日刺殺場景,一刀斃命。

事實上,隱娘看似外表冷酷不清,不苟言笑卻是一個多情之人。在刺殺大僚時,“見小兒可愛,未忍下手。”可以看出隱娘還是有情,有惻隱之心,也註定之後會刺殺田季安失敗,註定和師傅決絕。

在道姑佈置完刺殺田季安任務之後,隱娘返家。母親說到嘉誠公主的死時,蒙面而哭。作爲刺客理所應當不應有任何感情,對於田季安,對於公主,她還是愛着的。三次魏博試探田季安,每一次都要得手之際,棄而不殺,也甚至於後來救田季安寵妾----瑚姬。她是善的,還是那個曾經在田季安病危之際,立於角落,寸步不離的窈七。爲此,她並沒有完成師傅的任務,也在後來和道姑決裂。導演巧妙地用一黑一白兩種穿着,師傅各有一方的畫面暗示了一切。

隱孃的最終結局還算不錯,放下了所謂殺一人拯救天下的大任,護送磨鏡少年了新羅。(由於,電影版本刪除太多,不再分析磨鏡少年)由出世到歸隱,完美體現“刺客生涯原是夢”。

角色分析三:嘉信公主

對於這個角色,我本不想分析。但鑑於和嘉誠公主有個對比,我把結論和嘉誠公主的分析都放這。嘉信和嘉誠公主就勢力而已,都是屬於唐朝勢力。但兩人性格不同,在面對相同的大背景之下,有着兩極端的選擇。嘉誠如之前所言,選擇舍一人而成全萬人。而嘉信則是認爲殺一人可以安天下。於是,派出隱娘刺殺田季安。結果是嘉誠公主用一人之力,維繫着唐王朝和魏博的穩定。嘉信把隱娘當做殺人工具,但以失敗告終。劇中僅“先斷其愛,然後殺之”明顯就能看出嘉信的心狠。

勢力二:

魏博勢力:

角色分析一:田季安(張震飾)

最大藩鎮魏博節度使,剛愎懦弱,看似愚蠢無救,卻不失奸詐狡猾。因爲庶出,爲了穩定自我地位,當上魏博主公,拋棄兒時伴侶,迎娶洛州刺史之女爲正妻。其實,田季安的處境可以說的算是四面楚歌,危機四伏。一方面,唐王朝這邊,大權旁落,對於藩鎮魏博,欲除之。但勢力衰微,則拉攏魏博,派公主和親,安插勢力黨羽可見一斑。另一方面,年輕的藩鎮勢力中,愛恨交加、虎視眈眈。此外,在魏博勢力中,田季安的正妻更不是省油的燈。當年,元氏投靠田氏家族,是有政治野心的,時刻想取田氏,而代之。(這點,田元氏處有分析)在如此危險的處境中,田季安自然不會好過,雖說沒有任何政治遠見和主公氣度,但田季安也不是蠢主,能夠準確的識別出田興裝病,將其貶官發配。以三年之前的活埋事件爲由,派隱娘他爹護送。半夜跑田元氏處,言之三年活埋舊事不能重演,巧妙的暗示了田興在路上,讓田元氏(精精兒)與隱娘互相搏殺,以取漁翁之利。

角色分析二:瑚姬

瑚姬,田季安之妾,能歌善舞,爲田季安所寵愛。一度覺得瑚姬並沒有看起來的單純,面對一個剛愎自用的男人,一步不慎便可惹怒他,失寵愛。而瑚姬偏偏處理的相當到位,面對隱娘來還玉玦時,田季安說出和隱孃的種種過往。瑚姬只是慢慢靠在田季安的肩上,淡淡一句“爲窈七不平”,明明是高情商的表現。換成普通女人,心愛之人說與往日戀人之事,並對此還有念想,大多數女人定會變得面目可憎,哭天告地,高呼“你不愛我”之類的經典橋段。然而瑚姬並沒有,巧妙藏下自己的小心思,站在男方的立場,更讓自己變成楚楚可憐。難怪,田季安會寵信於她。在此之後,有身孕的瑚姬用雞血僞冒月事,試圖瞞天過海,躲過田元氏一族的迫害。這一點點上看來,瑚姬也懂內廷中田元氏勢力巨大,選擇明哲保身。事後被田元氏的“紙人事件”所傷,險些致命,也多虧隱娘救下。只奈後面無人可靠,無枝可依,只能靠無能的田季安,下場定會很慘。

勢力三:

魏博勢力:

外來勢力,姻親勢力

角色分析:田元氏

田元氏,一個識大體,懂全局的野心家,並且是一個頂尖高手(精精兒)從最初的嫁到魏博家田氏家中,就一直在暗中積累力量,欲取而代之田氏。女人得不到不夫君的寵愛,選擇謀權,也並非易事。雖說,田元氏的手段和策略並不高明,但對付一個田季安、瑚姬什麼的綽綽有餘。田元氏深知田季安不愛自己,所以每次田季安來,都會叫上孩子們一塊,與夫君共享天倫,試圖用孩子牽制住夫君,也達到成效。當得之瑚姬懷孕,欲用侍鬼之術——紙人殺人。東窗事發,田季安前來問罪時,隨有子護,母以子貴,仍面不改色。田季安無奈不能爲瑚姬報仇,唯有拿劍亂砍一通,氣憤而歸。田元氏只是淡定坐下,叫奴僕打掃殘局。其實,她早就知道,這個男人奈何不了她,自己兒子已經成爲世子和夫君臨朝聽政。更何況田季安那種懦弱的性格,事情也不了了之。也只能逮捕用紙人做法的空空兒,背後元兇逍遙法外。從對紙人事件的'調查中,可以發現魏博前主公,爲空空兒的紙人所殺,如此看來,該女真可謂處心積慮,不斷靠近權力中心,真正接手魏博指日可待。

事實上無論是哪種勢力都不逃脫不了大背景,人的命運往往是不能完全自主選擇的。只能說在現有的位置上,權衡利弊,做到最優選擇,無愧於心。對於隱娘,歸隱無疑是最佳之選,情不知所往,就留在此處。回首相望時,此番皆夢而已。由於,寫作倉促,不當之處還望海涵。

作者無獨有偶

並不是受不了聶隱娘裏文白夾雜的對白。並不是不適應侯式冗長沉悶的長鏡頭。並不是不接受(和商業片比)鏡頭裏的隱而不發,鏡頭間的故意留白,給觀衆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

侯導的經典之作《悲情城市》,一樣的固定機位靜止鏡頭,接近於實際時間的電影時間,大段的沉默留白,我反反覆覆看過三遍,並真心認爲那是部該進入華人電影殿堂級的偉大作品。

懷着巨大的期望而來,帶着巨大的失望離開。聶隱娘和墨鏡少年牽着馬走入林間,鼓點開始密集地響起,我心裏一戈登,這就要結束了?千萬別!這都哪跟哪兒啊!然後字幕就roll上了,倏忽間有種被兒戲的感覺。

我本以爲不會像我那些被商業片慣壞了,受不了5秒以上的不動鏡頭的朋友,我本以爲我能欣賞得了你的。

……

大致的情節並非沒有看懂。但恕我直言,中心人物聶隱娘沒有任何一點打動到我,也未和劇中任何人物產生一點共振。我只想問侯導,你到底想說啥?

若這是一個電影學院學生的畢業作品,算有點意思:不長的篇幅裏,已有足夠糾葛的人物關係,讓現代人領略千年前的一個截然不同的武俠、道義的世界,哪怕是驚鴻一瞥。但您這電影,近億的投資,這麼好的演員,這麼國際水準的製作班底,這麼大的陣仗,就讓我們看點兒這個?

據說電影原片有被大幅的刪減,很多起承轉合的戲都被刪掉,從而影響了全片的完整性。但刪減原因爲何?(不覺得可能有什麼政治不正確的地方)如果真被迫刪減至如此,以致連基本的人物關係、情節都交代不清,貿然在影院上映是否算對觀衆負責?不要跟我說爲什麼不事先做足功課。我沒見過任何好的電影,需要觀衆提前做大量的功課以理解其"偉大性"。如果你不能在電影院就打動到觀衆(哪怕一個鏡頭,一句話,讓他們覺得100分鐘坐在這裏值了),對不起,你已輸了。

不錯。許多畫面太美,那種鮮豔中帶着哀愁的色調是激起我興趣的重要原因。大遠景鏡頭中巨大峽谷中穿行的馬隊,或莽野下草甸邊緩緩移動的陣仗,時時提醒我人在自然中的渺小;那長焦鏡頭中模糊的景深,多麼像是一幅恬淡致遠、重意境不重精確的中國山水畫;那寥寥數語對白,提醒我古人的那份一字千金的鄭重……它讓我想起《臥虎藏龍》中的那個江湖(如果說《臥》是藏青色的,這是冷豔的)那是一個我願爲之耽溺的世界,無論它曾真實存在,還是隻存於文人的想象中。

但僅只於此。電影本身給我太多太多問號。聶隱娘內心的轉變在哪裏?多年後她對田季安是怎樣一種感覺?磨鏡少年從哪兒竄出來的?周韻演的田妻爲何要做那些事?胡姬爲何要掩蓋懷孕?蒙面女刺客又是哪兒出來的?關鍵的關鍵,任何人物都沒有讓我產生同理心。他們就像一羣傀儡,在導演的操縱下執行着各自的劇情。

不要跟我由青鸞起舞扯到孤獨,告訴我影片的主題的是孤獨--幾乎一切文藝片的基本主題都是孤獨,選擇孤獨做主題不自然等同於你就牛逼了,你得讓我也感受到他們的孤獨。不要把敘事的失敗標榜爲"反敘事",不要把乾癟的人物塑造稱爲"寫意",把前言不搭後語的剪輯算作"留白",不要把自我感動自詡爲天下人不解風情,不要把票房的失敗歸咎於遺世獨立、高處不勝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