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11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11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

作者在這個長篇著作的尾聲部分向我們這些讀者闡述了人們對歷史的看法,以及他對歷史的看法。文中流露出的深刻思想和敏銳的洞察力,讓我們不能僅僅用文學家這一詞彙來概括作者的全部,他無疑是偉大的文學家,但他所展示的對歷史的認識,表明了他更是一名理性的學者、歷史唯物的研究者。正如他所說的,他是要用這種並非散文並非詩歌,而是長篇鉅著的形式來展示他對歷史的看法。

歷史的進程由誰決定?歷史的進程並非由英雄人物或集權者的言行所決定,而是要服從自身的規律。而這種客觀存在的規律並不是顯而易見的',需要在一些特殊條件下才能夠被發現:第一,較長的時間尺度;第二,對事件的無數個原因的全面認識……距離這個事件的時間越長,越能夠看到這個事件發生的必然性和事件發展的規律。對事件產生原因認識得越清楚,越能夠看到事件是必然發生的,而不是由任意一個原因引發的。

我們之所以認爲我們的歷史是由集權者來決定的,是因爲我們看到了集權者的自由,但卻沒看到他們的不自由。“英雄人物或集權者的言行不是歷史的推動力”,這個觀點是顯而易見的,因爲發佈命令的人,發出的命令往往得不到執行,也不可能完全按照他本人的意願執行。這在戰爭時期表現尤爲突出。

但從作者的敘述中,我們同時發現,一份戰役簡報,往往可以統一人們的言行,儘管這份戰役簡報可能是失真的,是捏造的。但人們會從混亂和自由的言論中逐漸趨於一致,不論這份簡報的真實度如何,人們的言論都會趨於一致。因此可以看出,趨於一致的言論並不一定代表真實情況,只能是一種集權者主觀思想的擴大的反映。

真正的歷史規律是什麼?如果你沒有對事件有深入全面的瞭解,你是不可能認識到他的必然性。你會更多地看到一種自由的狀態,看到一種偶然性。你會認爲歷史沒有規律可循,你會無所依託,或者杞人憂天。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2

無論是《戰爭與和平》,還是《安娜.卡列寧娜》,托爾斯泰一貫秉承他的風格—把筆墨放在生活富有卻內心空洞黑暗的貴族和受盡壓迫的奴隸身上,這應該與他的生活經歷有密切關係,出身貴族的他早已看透所謂上流社會並且能深切體會到下層社會的疾苦,可以說他本人對貴族生活深惡痛絕,所以才寫出了那樣深刻的文字。

《安娜.卡列寧娜》中男主人公伊萬諾維奇青年時善良正直,卻在慾望驅使下佔有了卡秋莎,並最終拋棄了其母子。後來的日子他從不曾想起這些年少時的事情,也不曾懺悔,無憂無慮地流連於酒宴舞會,偷情、酗酒、追求貴族小姐,紙醉金迷,墮落不堪。直到有一天他作爲陪審團審判了自己淪落在風塵之中的初戀情人卡秋莎。然而,由於他的漫不經心,致使這個無辜的女子被判流放西伯利亞。他也正是在流放之前去探望她而慢慢厭惡了現有的生活,開始懷疑一切的一切所具有的真正價值。最終,卡秋莎流放,他變賣家產相隨。

西伯利亞的`風,寒冷萬分,夾着雪花、走在冰上。遠東的冬天,眼淚也許在流出眼眶前就已經結成了冰。他開始想象自己那從未謀面的孩子,也開始每天如僕人般照顧着妻子,希望博取她的原諒。我想,他在內心深處是愛她的,可是她還是一直拒絕他的求婚,她不希望他的生活因此受到影響,他的名譽土崩瓦解,她只能把愛藏起來,讓初戀的愛人永遠在心中的某個角落靜靜綻放,純真美好。

一路上,他經歷了很多。貴族的心死了,作爲平常人的心靈又復活了,靈魂也跟着復活了,人生亦得到救贖。最終的結局亦喜亦悲,卡秋莎找到歸宿,伊萬也開始了新的生活。其實人生就是這樣,永遠沒有十全十美,就像一句西方諺語:“你不是上帝!”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黑暗與沉淪,只有洗淨這些不見光的污垢才能改變一切。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3

《戰爭與和平》不僅描述了一場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戰爭,而且喚起了我們對民族和世界歷史的濃厚興趣,以及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關懷。這是任何描述和研究戰爭的論點都無法替代的。作爲一部偉大而深刻的文學作品,它不能被任何學術理論所取代,因爲它仍然是人們心靈的史詩和生命的史詩。在這裏,我們不僅看到了戰爭和民族的歷史,也看到了生活在戰爭和平轉型中的人和他們的`心靈,看到了他們深深的渴望、痛苦、快樂和追求。

我把娜塔莎比作明月,因爲她像神話一樣美麗,像天賜。

當安德烈公爵遭受失去妻子的痛苦,在慘敗的奧斯特里茨戰役中慘敗時,他覺得自己之前追求的名譽榮耀情感只是一場大夢,被命運欺騙和拋棄。安德烈的情感世界曾經像一棵古老的橡樹:只有它不想屈服於春天的魅力,不想見證春天,也不想見證旭日。但他難以言表的絕望和痛苦無法與女孩的幸福相媲美。當飽經滄桑的安德烈來到羅斯托夫家的莊園時,不是被清脆少女的笑聲所吸引嗎?女孩娜塔莎多快樂啊!

娜塔莎用她強大而年輕的生命力頑強地抵抗了命運的挑戰,忍受了美背後的巨大責任;沒有痛苦,他們抱怨,乞求憐憫,頹廢,表現出失敗,變得醜陋。當莫斯科即將墮落時,娜塔莎願意放棄家庭財富,以治療和運送傷員爲首要任務,創作出一首高貴而美麗的人性。

在經歷了風雨屈辱、苦難之後,還能優雅迷人,脣齒留香,就是不朽。

書中總有悲慘淒涼的場景,生活在戰火連綿的時代的人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剛毅英勇的安德烈幾次觸及死亡底線。雖然他最終沒有逃脫死亡之神,但他的死是偉大而令人欽佩的。死亡離這本書裏所有個人都不遠。也許明天今天就來了。如果明天又來了,總有一天死亡會來臨。但面對死亡,他們可以深深地激勵我。也許這本書有太多的啓示,但對我來說,這確實是最深刻的啓示。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4

文學是通往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文學是一種神奇的精神食糧。文學是一雙無形的翅膀,可以在藍天上翱翔。文學是一座比彩虹更美麗的七色橋樑……

我經常在浩瀚的書海中划船,欣賞書的無限魅力。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羅斯著名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充滿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他的《戰爭與和平》分爲上下兩卷,主要講述了拿破崙和亞歷山大爭奪國土和輸贏的持久戰爭。在這本書中,托爾斯泰有愛有恨。他不僅表達了對路人的支持。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他敘述和討論了眼前發生的事情,並及時做出了一些批評、讚揚或簡單的個人感受,但這種令人興奮的感覺是極其巨大的。

在《戰爭與和平》中,托爾斯泰不僅描述了一個時代的轉型過程,而且增加了那個時代人物的概念。作爲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無論走到哪裏都受到人們的`熱烈歡迎和喜愛,但同樣,亞歷山大也得到了他的國民的支持,這足以證明一個時代的成功或滅亡取決於這個時代最高統治者的影響。

我記得托爾斯泰說過:我認爲蘋果落是因爲細胞組織衰退分解的植物學家和認爲蘋果落後是因爲他想吃而祈禱結果的樹下孩子一樣正確。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詞。如果我們把它與戰爭聯繫起來,我們不妨理解它:他願意拿破倫去莫斯科。他的毀滅是因爲亞歷山大希望他毀滅。他們也無法判斷誰對誰錯。

事實上,這段歷史上的每一個著名人物都不是因爲他們自己的魅力而被記住的,而是因爲一件或幾件事讓世界興奮或震驚,所以人們記住了他們。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他們不能自己,因爲他們所有的行爲都與歷史的過程密切相關,他們的自以爲是通過世界的允許來表達的。

《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敵對或友好關係,展示了人性這是一本值得欣賞的書!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5

用愛去愛,我們可以從愛變成恨;但神聖的愛不能改變。不管是死還是什麼都不能破壞它。它是心靈的本質。"橋爆炸了嗎?"軍官發問。"當然。"另一位軍官洋洋得意地說。"代價是多少?代價是多少?""不值一提,兩傷一亡。"軍官聳聳肩並不重要。看到這裏,我忍不住捏緊拳頭。有沒有這樣把生命當兒戲?但轉念又想,這不就是戰爭嗎?死定要有死傷,但是,這種把生命當兒戲,無動於衷的事,不就是隻有軍官階級的人才能做到的嗎?今天,在戰場上,你衝鋒陷陣,明天的今天,你可能會沉睡在這個充滿鮮血的修羅場。這部小說穿插在上流社會,不侷限於一個角落。壯麗的場景是他成爲經典的原因。

人物性格鮮明,令人難忘。彼埃爾、安德烈、尼古拉等,似乎只要你穿越時空,你仍然可以觸摸到那些血液,那些真正的悲傷和對未來的希望,所以在人們面前。出生時,人的各種慾望、醜陋的一面盡情展現。慾望,貪婪,更多。庫圖拉夫也是如此。他不在乎聽別人說他是獨眼龍。他在軍事上兢兢業業,忠於國家,盡力而爲。最後,由於別人的不滿,軍權轉移。其實只是呢喃一句,"我的時代終於過去了…"

也許,就像列夫一樣·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說:每個人都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的蘋果一樣,有些人有很大的缺陷,因爲上帝特別喜歡他的香味。也許他是被上帝咬得很多的蘋果,所以他是上帝最喜歡的.人。常州金壇市第二中學一年級和平的前奏,總是需要流血和犧牲。沒人知道明天太陽能不能依稀升起。在狹窄的車間裏,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原諒。當戰爭結束,拿破崙時代徹底過去,奧軍勝利時,大家都知道真正的黎明終於來了。是的,來了,經過戰爭的洗禮,這和平的曲調奏響了,旋律快動人。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6

古人以舉秀爲榮,窮苦人民以讀書爲唯一出路,富家子弟也是從國小習閱讀各類書籍,閱讀從古至今就不曾離開過人們的視野。即使在這個信息發展的高速時代,我們也不曾離開過閱讀。

今天,我想與大家說一說《戰爭與和平》這本書。它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也是他本人的代表作,創作於1863年——1869年。

戰爭與和平這兩個詞想必大家不會陌生,即使是在這個和平年代,在世界上仍然有着人們被戰爭的笑顏籠罩着,他們渴望和平,寧靜的生活,他們承受着國與國之間利益戰爭帶來的痛苦,這本書體現了作家反對戰爭,對戰爭各方的受難都給予了深切的`同情。《戰爭與和平》雖然描寫的不是農民生活,但是在描寫戰爭與主人公安德烈之外,作者也塑造了很多其他的“悲慘”人物,來表達自己對他們的同情。

這一切都體現了被侮辱者與被損害者的人道主義思想。雖然故事發生在貴族階層,但很明顯,受到迫害的絕不只是小說裏的貴族,受到戰爭迫害的也不只是主人公安德烈,而是千百萬的勞動人民。

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沒有經歷過戰爭,我們應該瞭解戰爭,明白其中的痛苦才能更加珍惜無數先烈用生命換來的美好今天。

和平是人們的嚮往,閱讀是走近真理的方式,實踐是實現嚮往的工具。我們讀名著廣闊的不只是見解與視野。更是向學者以及名著作家精神學習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合理利用時間,適當的加深我們的閱讀量。我們要多讀書,讀名著,讀一本好書能使我們整個人都得到昇華,是提升自我修養的好方法,在珍惜現今的和平生活下更要好好閱讀。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7

託翁反覆強調的歷史觀:歷史並非英雄史,英雄絕不是時代的操縱者,而是順應時代的產物。所謂的勝利者,能夠看透時代的本質,懂得那潛在的“力量”,順勢而爲。

戰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有着無法估量的複雜性。我們對於它的靜態瞭解遠遠不夠,況且它還是處於動態變化中的。在此情景下,科學理性的分析往往不能帶來預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爾一樣,對現實生活很不滿意,一向在努力給自我的生活賦予一個理性的解釋,給生活賦予意義,使自我能坦然理解當下的生活。安德烈臨死前擁抱了上帝獲得解脫,比埃爾沉浸於日常生活的幸福,以政治改革爲己任。最終並沒有找到那個“理性解釋”,但似乎已到達了自我想要的結果。

在尋求過程中,安德烈找到了“真”,即娜塔莎的純真,但這份純真卻給他帶來了新的傷害,間接將他領向死亡。而比埃爾首先找到了“善”,加入了教派,妄想經過“善”實現自我的價值,但依舊體會到的是和以前一樣的虛假。

安德烈臨死前意外地與阿納託利和娜塔莎重逢,這些以往給他帶來傷害的人同樣正在面臨痛苦,面臨失去他們最珍視東西的痛苦,而此時的安德烈感受到的不是“恨”,相反卻是“愛”,是一種上帝的“博愛”,即對生活達成諒解,坦然理解生活“美”的一面。

比埃爾在失去一切以後遇到了普拉東,普拉東身上具有一種天真的樂觀,受其感染,比埃爾放棄了對理性思考的盲目追求,開始學會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平凡的日常生活,所做的這一切,自我的所有努力,對自我和生活有任何改變嗎?並沒有!最終只是與生活達成諒解而獲得內心的平靜,而這是不是也能夠看作是一種屈服?無論你的夢想有多偉大,無論你對探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最終還是迴歸到平凡的洪流,被大潮裹挾着消失在時代的潮流中。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8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人的思想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與看法,以是,通常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裏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佈局安排方面,要處理好這樣一部浩瀚的作品原本是非常困難的,托爾斯泰卻能夠依附自己的藝術天賦,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穿來插去,井然有序,分絕不亂。而且,托爾斯泰似乎特別擅長描繪那種高難度的'大場面,戰爭、舞會、宴席,他可以用極簡短的話把每個人的性格及生理和盤托出,卻從無顧此失彼雜亂無章的感覺,這是其他任何作家都望塵莫及的。

語言方面,《戰爭與和平》始終保持一種質樸大氣且異乎尋常的風格,它並不旗幟鮮明,但內蘊深邃,使人一看便知是託氏文字,比起莎士比亞的雕章琢句來,要強出許多。

今天,我向大家介紹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本書。

應該說,《戰爭與和平》這部書最大的成就在於其思想性,那是無與倫比的。但是,在其它方面,它的成就也同樣不凡。

這本書的主要情節是圍繞着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的,生動地描寫了一八零五年至一八二零年俄國社會的龐大汗青變亂。列寧曾說:“神聖的跪拜讀後感 藏羚羊的跪拜讀後感 《戰爭與和平》當之無愧的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

《戰爭與和平》生動地描寫了一八零零至一八二零年,俄國和法國之間的戰爭,作者——列夫托爾斯泰,在這部作品裏體現俄國人民在戰爭中體現出來的愛國精力,還有貴族家庭的帶頭充軍和捐錢給俄國,使軍民們士氣大增和老黎民同仇敵氣,浴血奮戰。我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知道武裝的強大是可以打敗的,打不敗全國人們同仇敵氣,團結不屈的精力。

讀了這本書,我的感觸很深,以前,我曾很天真的想,戰爭多好呀!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9

手捧《戰爭與和平》,彷彿就置身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時代。這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鉅著,他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宏偉壯闊、生動逼真的歷史畫卷。我在書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同時認識了很多鮮明的人物,給予了我很多的啓發。

書中安德烈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厭惡上流社會的虛僞,積極參軍作戰,看到妻子難產死去,一系列的打擊使他心灰意冷。但隨後他漸漸振作起來,娜塔莎激起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於是他再次走上了戰場。他經歷了反反覆覆、時而興奮、時而落寞的痛苦的內心掙扎過程,他的一生都在思考生命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人應該怎麼樣生活?最終,他爲了嚮往的和平生活付出了自己生命。

而他的好友皮埃爾寬厚善良、樂於施捨、不修邊幅,他和安德烈一樣不安於自己的生活,卻認真探索人生的目的和意義,把解決農民的痛苦、祖國的前途當作自己的最終目標。我覺得皮埃爾是英雄,他傾盡家產組織民團,親赴戰場與士兵生死與共......爲了國家的`和平,他放棄了個人的利益,冒着生命危險去刺殺拿破崙,他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靈。

戰火最終停止了,和平終於來到。而書中的這些人物在十幾年的戰爭中慢慢成長,爲祖國和平挺身而出,這是另我最爲感動的。

我們身處在和平年代,卻在這個寒假迎來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新型冠狀病毒。很多人在這場疫情中不顧自己的安危,衝在一線,正是有他們的無私付出,才迎來了這場疫情的勝利。不管是戰爭還是和平年代,英雄一直在我們的身邊。作爲祖國的下一代,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愛國精神,好好學習,珍惜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0

托爾斯泰曾說:“它不是傳奇,不是長詩,尤其不是歷史記事”。的確,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說,應該是包羅萬象的。我們置身其中,似乎可以掌控大局,但又感覺如沙礫般渺小。因而,凡是讀過《戰爭與和平》的人,都在心理構造了一部屬於自己的《戰爭與和平》。在我看來,它是一羣年輕人在時代的大格局下對人生的不同選擇,或喜或悲,引人深思。

性格決定選擇,書中的每一個人物,包括那些並不重要的配角如伊波利特,莫特瑪,小尼古拉等。都有他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選擇。性格不是一成不變的,書中許多人物的性格,都隨着時代或多或少改變着。如皮埃爾,從單身到結婚,從私生子到繼承人,從海倫到娜塔莎,從雅各賓派到共濟會,從戰爭前到戰中戰後,從貴族老爺到俘虜再到釋放,從初出道時的年輕氣盛到後來的好學深思。他的`性格一直處於一種無法停止的狀態,每經歷一件事情,他都產生一些新的思想,並不知不覺中完成改變。

再如安德烈,他的一生經歷過很多大的變故,從軍、負傷、喪妻,對娜塔莎的愛情到放手,甚至死亡。相對於皮埃‘而言,他性格的變化是比較突然的,這與他所處的環境和自身性格有關。讀後感他冷靜,聰明,善良,敏感,但遇事往往缺少皮埃爾的那種氣度,所以常常後悔,安德烈死在戰場,深感可惜,但除此之外,我找不到一個更好的結局開安排他,畢竟他在臨死時徹悟了。

娜塔莎很可愛,不過略顯輕浮了些,所以一經阿納托裏誘惑便放棄了對安德烈的愛情。經歷了戰火洗禮後的娜塔莎成熟多了,沉靜多了,但同時她又失去了以往的活潑與快樂。以至,傑尼索夫再見到她時,竟會大吃一驚。但,無論這些變化多麼不可思議,我們都會覺得它合情合理。

無論他們怎樣變化,皮埃爾還是皮埃爾,娜塔莎還是娜塔莎,安德烈還是安德烈,他們天生具有的根本性格是永遠不會變的,他們的選擇是俄國青年的代表,在戰爭的洗禮下,他們又使俄國充滿讓世界戰慄的力量。

戰爭與和平讀後感 篇11

如果說當我手捧《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是懷着崇敬的情緒的話,那麼,當我讀完《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時,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正因,在此之前,關於俄羅斯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我已經聽說不少,這天,當我完整地學習了《戰爭與和平》這部小說後,對小說及其作者有了更深的認識。

《戰爭與和平》以保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華西里四大貴族家庭在戰爭與和平年代裏的生活爲情節線索,生動地展現了1805年至1820年間,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茨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莫斯科大火、拿破崙軍隊潰退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表現了戰士們的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精神,歌頌了俄國人同仇敵愾精神和人民力量的偉大勝利。場面壯觀,結構清晰,具有強烈時代感。體會最深的是,這部小說人物形象十分鮮明、富有個性。如安得烈性格內向,意志堅定,有較強的社會活動潛質;彼埃爾心直口快,易動感情,缺少實際活動潛質,更側重於道德理想的追求;女主人公娜塔莎則是個情感豐富,生機勃勃,熱愛大自然,接近人民,具有民族氣質的女生。他們在保衛祖國的戰爭中得到了鍛鍊和成長,這幾個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較高的認識價值和審美價值。而以庫拉金爲代表的宮廷貴族的貪婪、虛僞和墮落的'個性,也被赤裸裸地刻畫出來,並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我覺得,《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對我來說,雖然有點深奧而新鮮,但透過這次學習,對這樣的世界名著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學習慾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