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戲課文賞析

《社戲》原文有前後兩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作者描寫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如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社戲課文賞析,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社戲課文賞析

  【文章主旨】

《社戲》主要寫“我”少年時代在農村看戲的愉快生活,課文以“社戲”爲線索,按“盼看社戲──去看社戲──懷念社戲”的情節發展過程,描寫了作者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

  【寫作借鑑】

作者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寫出“我”十一二歲時在平橋村夜航到趙莊看社戲的一段生活經歷。作者刻畫了一羣農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現了勞動人民淳樸、善良、友愛、無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農村自由天地中充滿詩情畫意的兒童生活畫卷,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對擺脫封建束縛的自由生活的嚮往。

課文成功地刻畫了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最突出的是雙喜和六一公公。雙喜聰明、能幹、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應靈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充滿自信,又有組織才能和號召力,是孩子們的當然領袖。“我”之所以能看上社戲,主要是因爲有雙喜出主意、打包票。這個形象,是令人深深喜愛並難以忘懷的。成年人裏的六一公公,着墨很少,但幾筆勾勒極其準確,寫出他寬厚、淳樸、好客、熱誠。“我”之所以認爲這一夜戲好、豆好,原因就在於這片樂土上的人好。

景物描寫是這篇作品具有永久魅力的因素之一。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幅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江南水鄉特色。把社戲置於這樣的場景之下,使它自然帶有其他地方的戲不可能有的神韻風致。這樣的寫景,是最成功的景物描寫。

  【課文鑑賞】

《社戲》原文有前後兩部分,課文節選自後一部分。作者描寫幼時一段看社戲的往事,表現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回憶和留戀的心情。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即使如魯迅這樣的鬥士,回憶起童年往事,筆調也是溫馨的。

1、熱情的童年夥伴和淳樸的鄉民:

作者塑造了一羣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友愛熱情。“我”看不成戲,“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開船時“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萬一;看戲時桂生殷切地爲“我”買豆漿舀水;回家的.路上阿發以“我們的大得多”爲由,建議去“偷”自家的豆。這些都是他們無私品質的突出表現。

雙喜是小夥伴中“最聰明的”,好像小夥伴的小領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現得也最爲突出:他心細如髮,聰明伶俐,當“我”看不成戲,“急得要哭”時,雙喜馬上能想出“好主意”,並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筋頭,“我”很失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來安慰“我”,表現了大哥哥般的親切體貼;他敢於負責,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大家都已經厭倦但又不好說回去的時候,又是他提議回家;回程時大家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勸止大家“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又表現了他善於爲他人着想的好品質。

文章還刻畫了淳樸鄉民的形象,以六一公公爲代表。六一公公對於孩子們偷他的豆,只是責備“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聽說摘豆是爲了請客,馬上說“這是應該的”,他並不是吝嗇的人;後來他又親自送豆,表現了他熱情好客的性格。“我”誇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來”,體現了他老實厚道的農民本色。只不過“要中狀元”之類的話是當時的時尚風氣而已,有人據此批評六一公公受封建禮教影響,就有些偏激了。

2、“樂土”是快樂自由的天堂:

作者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爲客人,“在這裏”“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裏“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循,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城鎮宅院中那種蒼白無味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

作者對這樣的“樂土”、這樣的童年往事,“一直到現在”,也念念不忘。其實那夜的戲,看得叫人“打呵欠”“破口喃喃的罵”,那夜晚的豆,第二天吃起來也實在平常。所謂“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是過去那段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生活的標誌。在成人煩惱無限、束縛重重的生活中,這樣的標誌在人的記憶中是越發清晰醒目,指引着人們追求美好生活。

3、江南水鄉的美麗風景畫:

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採用寫意筆法,從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描繪了月夜行船、船頭看戲、午夜歸航這幾幅畫面,情景交融,充滿水鄉特色。色彩如豆麥的“碧綠”,遠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潔”,漁火、燈光的“紅”,航船的“白”;氣味如豆麥和水草的“清香”;聲響如船行的“潺潺”聲,孩子們的笑聲,橫笛的“宛轉,悠揚”,諸方面寫得簡潔乾淨,生動傳神。作者還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如表現船行之快,用遠山來陪襯,“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寫船,“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化靜爲動,勾畫了江南水鄉的風景畫,美不勝收。

  【疑難剖析】

作者爲什麼說平橋村“在我是樂土?

民風淳樸的鄉村,對一個在封建家庭中生長,受各種規矩束縛的孩子來說,確實是快樂自由的天堂。作者作爲客人,“在這裏”“得到優待”,釣到蝦“照例是歸我吃”,小夥伴們對“我”無微不至地體貼照顧,“看社戲”一節這種友愛和照顧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這裏“我”可以免念那些陳腐無用的經書,而且也沒有那麼多規矩可蹈,即使“打了太公”,全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對於自幼就壓抑在封建道德秩序中的“我”而言,這樣的自由是一種多麼寶貴的享受;而且在農村可以親近大自然,“掘蚯蚓”“釣蝦”“放牛”,相對於城鎮宅院中“我”那種受束縛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新鮮有趣極具魅力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