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課《告別》教學設計

一、 情境導入:

國中語文課《告別》教學設計

“小時候,我常常依偎在媽媽身旁,聽她講白雪公主的故事。那時,我真想走進大森林,去找那七個小矮人,和他們一同玩耍。長大後,我仍然渴望回到媽媽身邊,享受愛的溫存。我要變成一朵花,爲她散發香氣;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她的臉;變成一個夢兒,從眼皮的微縫中,鑽進她睡眠的深處;又要變成她的影子,伴隨她直到永遠。泰戈爾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純潔的兒童世界,勾起我們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泰戈爾的詩《告別》讓我們共同領略泰戈爾詩特殊的藝術魅力。

二、資料助讀:

1、文學常識——散文詩

散文詩,兼有詩與散文特點的一種現代抒情文學體裁。

它融合了詩的表現性和散文描寫性的某些特點。有詩的意境,給讀者以美和想象,內容上保留了散文性細節;形式上,有散文的外觀,不分行,不押韻,但不乏內在的音樂美和節奏感。通常形式短小靈活。

2、作者簡介

泰戈爾(1861—1941),印度近代著名詩人、作家、社會活動家。他自幼喜愛吟詩,16歲就寫了長詩〈〈加惠加尼〉〉。他的一生寫了詩集50餘冊,中、長篇小說12部,短篇小說百餘篇,劇本20餘部。代表作〈〈新月集〉〉〈〈飛鳥集〉〉。詩歌格調清新具有民族風格,他的創作對印度文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3、《新月集》在中國的影響:

我們現代傑出的詩人徐志摩、郭沫若都是泰戈爾的崇拜者郭沫若讀詩時說:“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風味。和向來所讀過的英詩不同,和中國的舊詩之崇尚格律雕琢也大有區別。”

三、 品讀課文:

活動一:讀一讀

1.齊讀課文

選幾位學生評價全班齊讀效果。

教師點撥文章朗讀的整體基調:溫馨、活潑、親切、甜蜜。

2.深情朗讀

每位學生先挑自己喜歡的段落自由地讀。

選幾位學生朗讀他喜歡的段落,追問,爲什麼喜歡這一段落(把朗讀和文意理解融爲一體),並根據其朗讀情況作有針對性的指導。

注意:教師指導過程中,適當穿插教師範讀和集體朗讀。

朗讀的目標是:要能讀出畫面、讀出形象、讀出情感

關於讀出畫面:

文章的畫面感很強,畫面之間可以做稍長一些的停頓,以給人想象和回味的空間;每一個畫面呈現時要能讀好輕重、緩急、起伏,以突出鏡頭感,如第四段中,“微語”、“笑聲”、“閃進”等都可以稍作強調。

關於讀出形象:

孩子的形象比較容易把握,要讀出孩子的天真、調皮、活潑、撒嬌來。

(文中出現了“偷偷地”、“閃進”、“飛”等詞,要讀出孩子說這些詞語時的天真調皮的語調。)

母親的形象是聖潔的、溫婉的、慈愛的,要能用舒緩的語調、舒展的情緒讀出一個愛孩子、思念孩子的聖潔母親的形象。

關於讀出情感:

讀出孩子在調皮中對媽媽的愛和依戀之情。

讀出媽媽說“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人裏,他現在是在我的身體裏,在我的靈魂裏”時的豐富的含義。

例如:

①“是我走的時候了,媽媽,我走了。”——孩子想象着,他要離開媽媽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當媽媽清早伸出雙臂要抱他的時候,卻驚詫地發現孩子不見了。

朗讀要讀出那種不捨之情,因此語調低沉,語速稍慢。

②“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詩人用兒童的心理,讓那孩子變成清風,變成“漣漪”,變成清風是爲了撫摸媽媽,變成漣漪是爲了媽媽。

此處對媽媽的那份不捨,全通過作者的想象表現出來了,而朗讀時除了注意語調、語速外,還可對一些字詞作重讀處理,如“撫摸”、“吻了又吻”等。

③“當雨點在樹葉中淅瀝時,你在牀上, 會聽見我的微語;當電光從開着的窗口閃進你的屋裏時,我的`笑聲也偕了它一同閃進了。”——深夜,在母親思念孩子不能成眠時,他會從羣星裏向母親唱催眠曲;他要乘着月光偷偷地躺在母親溫暖的懷裏;他還要變成一個夢兒,鑽到母親的睡眠深處與她相會;融化在節日的笛聲裏在母親的心頭震盪。

同上面一句一樣,此處對媽媽的那份不捨,也是通過作者的想象表現出來了,而朗讀時除了注意語調、語速外,也可對一些字詞作重讀處理,如“微語”、“笑聲”、“閃進”等。

活動二:說一說

思考:孩子爲什麼要離開媽媽?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參考:

孩子想象着,他要離開媽媽了,他要趁着微明的天光,偷偷地溜走,當媽媽清早伸出雙臂要抱他的時候,卻驚詫地發現孩子不見了。調皮的孩子到哪裏去了呢?他得意地告訴媽媽:“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哦,原來他化爲了一股清風,一朵漣漪,仍然陪伴在母親身邊。

活動三:品一品

此環節爲深度解讀,是對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深層挖掘。這是教學難點,要注意做好鋪墊和引導。

1、深度品讀文章的三、四、五段:

問:孩子真的離開母親了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同座交流。再全班交流。

分析:

他得意地告訴媽媽:“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哦,原來他化爲了一股清風,一朵漣漪,仍然陪伴在母親身邊。文章通過孩子向母親告別,願化作“清風”“月光”和“夢”,表達了孩子對母親的依依不捨。

2、調皮的孩子究竟在哪裏?

分析:

作者最後通過母親道出了他的所在:“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人裏,他現在是在我的身體裏,在我的靈魂裏。”全詩通過作者的描繪,一個頑皮、可愛的兒童形象活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給人以感染。(板書:童心)

3、文章最後一句“他呀,他現在是在我的瞳仁裏,他現在是子啊我的身體裏,在我的靈魂裏”,應該怎樣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