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觀後感(精選22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你會有不少感想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百家講壇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百家講壇觀後感(精選22篇)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

在這個假期裏,我在電視這個萬千世界裏觀看到了一個使我受益匪淺的節目——《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由錢文忠教授主持的,解說了《三字經》中的奧妙。

其中,我觀看了第5集,這集是講孝和悌是一種什麼樣的東西,它們能起到什麼樣的作用。錢教授說:“百善孝爲先,孝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尊老愛幼是人的本分。”古往今來,都有很多兒女都很孝順父母,在這個節目中,錢教授告訴了我們一個感人的故事:《二十四孝》裏的黃香在九歲的時候,就非常孝順父母了。在炎炎夏日裏,爲父親扇涼枕蓆;在天寒地凍的時候,黃香躺在父親的牀上爲父親溫暖被褥,父親睡在暖洋洋的牀上,小黃香卻渾身冷冰冰的,他真懂事啊!

做人除了有孝心之外,還有一樣重要的是“友愛兄弟”,《三字經》裏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一定都聽過,小孔融四歲就學會禮讓和孝悌,學會把好的給別人,把壞的給自己,令人動容。

看了這個節目,我懂得了一個道理:孝和悌是永恆的,不會隨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它應是人人都具備的東西。這時,我回想起平時在生活中老和別人斤斤計較,什麼事都不讓別人,傷了人家的心!從今以後,我要孝順父母,關愛他人,做個新一代的小黃香!

讓我們做個有愛心和孝心的人吧,只要你是一個這樣的孝道之人,那麼你就會擁有用不盡的財富!另外,要多看一些有意義的電視節目,那麼你一定會懂得很多的人生哲理!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

今天,我看了百家講壇的解讀《三字經》,裏面的內容令我記憶深刻。錢文忠教授講了人之初性的善惡,他講了曹操的四個兒子,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同樣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相距很大,看起來他們根本不像兄弟。還講了周處,本性不壞,但由於他父母雙亡,沒有良好的後天教育,成了一大害。

但他知道後,誠心改過,爲人們做了許多好事。《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歷史上的唐伯虎,從小繪畫就很有天賦,他的母親送她去沈周那兒學繪畫,學了一兩年,他想:哎!師傅繪畫也不怎麼樣,說不定我比他還好呢!然後,他向師傅提出結束學業,他的師傅知道後也同意他滿師了。

唐伯虎離開之前,師傅做好了酒菜就放在一個唐伯虎沒有去過的房子裏,唐伯虎走進房子,看見裏面居然有四扇門,每一扇門外都有不一樣的景色,他先不吃飯,看看門外的風景。“咚咚咚”他的頭上撞了三個包,終於他知道那些風景是師傅畫出來的,他知道了自己太驕傲了,後來他專心致志地學習。

這告訴我們:學任何一樣東西,必須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三字經》告訴我們:人的本性很善良,並不壞,主要是後天的良好教育以及正確的引導,才能成爲人才。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3

百家講壇是我在科教頻道中最喜歡的欄目之一,可以說是天天都看。看着主講人們在講壇上繪聲繪色、揮灑自如地講述着,時常讓我沉醉其中。

在商傳先生的《永樂大帝》中,我看見了一代明君的成長、發家,在靖難中奪得皇位,君臨天下,治國安邦,御駕親征,直至踏上最後的征途,結束他輝煌的一生。

我又在《漢代風雲人物》中認識了忍辱負重,熟讀兵書的偉大軍事家、戰略家韓信,爲他的命運扼腕;瞭解了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善於聽人勸告,總是問“爲之奈何”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見識了勇猛過人,力能扛鼎,在鉅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最後因爲政治糊塗,失去天下的西楚霸王項羽。

在蒙曼的《武則天》中,我見到了一代女王武曌的入宮、出宮,及再次入宮,由天真的少女蛻變成叱吒風雲的女王,勵精圖治,成就了唐朝的盛世。

錢文忠娓娓道來,在一個個小故事中,《三字經》、《弟子規》也變得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周思源正說三國人物,揭示了許多歷史真相——劉備並不是一個好脾氣的人,鞭打督郵居然是出自於劉備之手,周瑜並不是一個小肚雞腸的人,他反而是一個豁達、心胸寬廣的人,也沒有總在諸葛亮之下。相反,諸葛亮在歷史上只是一個無名小輩,他幾乎成爲《三國演義》的主角的原因竟然是因爲相比之下他去世最晚……

百家講壇,壇壇都是好酒。讓我在娛樂中培養了對歷史的興趣。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4

前段時間,我看了《百家講壇》中的愛上語文,感悟很深。

愛上語文總共有12集,講的都是如何學習中國的古典詩詞。其中我最有印象的是第1集和第6集。

第1集主要講了王安石覺得自己的《泊船瓜洲》中“春風又過江南岸”中的“過”字用的不好,推敲修改了很多次,先後改成了“滿”,“去”,“近”……等,還是不滿意,總覺得有欠缺。直到他看到了一首詩當中的“綠”字,眼前一亮,最終定下了。我想:作爲北宋有名的詩人,王安石寫詩都要修改那麼多次,那我們寫作文修改的次數豈不是更多?我決定以後寫作文一定要多修改,爭取更加完美,使作文無可挑剔!

第6集講的是“言與意之間的轉換”,讓我懂得了怎樣去解讀詩。解讀一首詩,要聯繫詩人的生平去聯想他寫這首詩時的畫面,從而去理解其中的韻味,意思。而言與意這個中介就叫意象。例如,“飽經風霜”這個成語,老師們有兩種教法。第一種是讓同學們先預習這篇文章,再說出這個成語的意思;第二種是由同學們在生活中見到過的飽經風霜的臉,把所見描繪出來。兩種方法都可以學會飽經風霜這個成語,但顯然,第二種方法更能加深大家對成語的印象和理解。這,就是言與意中意象結合的方法。

愛上語文對同學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我建議大家去看看!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5

每天早上起牀就是看《百家講壇》,今天聽的是喻大華教授評說《嘉慶王朝(五)——洪亮吉大案》當把洪亮吉流放新疆後,地方上發生了一場罕見大旱,先是老百姓拜神祈雨,後來各級官員向天求雨,大到極致的官員也沒有用,無奈皇上只好親自向天祈雨還是沒用。實在沒有辦法,想到了大赦天下,仍然仍然是滴雨不下。於是嘉慶想到了洪亮吉,在他親自含淚寫完詔書(相當於自我檢討,嘉慶覺得委屈所以流淚)後,一場大雨傾盆而下。

這是迷信嗎?應該說不是,因爲從老百姓到當官的祈雨應該是過了很久的時間,從時間上來說,也許本來就是到了該降雨的時候,再者嘉慶本身就有點心虛,如果說他對洪亮吉不是心存不安,他不會覺得自己應該受到懲罰,他作爲一國之君能夠自我檢討非常不容易,在他內心深處其實早就知道自己錯了,只是一直不願意承認,直到這場大旱讓他把這份內疚顯露無遺。

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線,這個底線就是牽制自己的行爲,甚至也會讓自己倍受折磨,當自己無法逾越自己的時候,就會產生一些恐懼,於是就會用一些行爲救贖自己。於是人的信仰便產生了,不斷的用一些行爲來救贖,只求自己問心無愧。

但是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沒有了這種種的自我約束,內心沒有一種道德的天平來衡量自己的行爲,全靠着所謂的法律法規來制約,約稱“樹無皮則無命,人無臉則無敵”,那麼,後果無法想象,而一個人真的什麼都不在乎了,活着還有意義嗎?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6

今天中午,我繼續收看了百家講壇這個節目。這次主要講了關於飲食方面的禮節。

在飲食方面,不能挑食,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也是我們時常做不到的。遇到好吃的食物,總會不停地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從來不吃一口。這樣不僅不會營養均衡,在和別人吃飯的時候,也會給對方留下一個不好的印象。我們平時總是隻吃自己喜歡吃的,別人對你的印象自然也很差的。我們看見自己喜歡吃的東西,也不要暴食暴飲。在飲酒方面,我們不能飲酒,而有些家長卻十分喜歡飲酒,我們要經常提醒家長。

錢文忠教授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吃相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叫鄭浣,已經當了官,他是一個非常看重吃相的人。有一天,他的遠方孫子要看他,這個孫子是農間種地的,並沒有見過面,也不懂禮節,衣服很破。鄭浣沒有嘲笑他,問他想做什麼?孫子說他想當縣尉。鄭浣便想去找相關的人說一說,並在晚上讓他和他一塊兒吃飯。那天吃的是蒸餅,他發現孫子只掏裏邊的瓤吃,第二天便把他送走了。試想,如果給我們一個蒸餅,相信我們也會吃只瓤,對外面的餅皮視而不見。就是因爲這麼一個小細節,使本來對孫子印象很好的鄭浣,對孫子的印象一下子差到極點。

看完這期節目,我發現在飲食這麼一個小的細節中,我還有很多禮節沒有做到。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7

經常看《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增長了我們的知識,啓發了我們的心靈,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橋樑……它帶領着我們穿越時空,回到過去,讓我們瞭解了我國5000年的歷史,瞭解了古代偉大人物的故事,瞭解了我們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講壇我明白了不少,本以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就是真正的三國,因爲《三國演義》把東漢末年的戰事誇張的淋漓盡致,自從聽了易中天教授品論《三國演義》後才明白真正的三國並不是那麼驚心動魄,只是少了幾分精彩,多了幾分陰險。

《三國演義》裏把諸葛亮說成了一個神機妙算的智多星,關羽、馬超等一幫文武雙全的大將成了諸葛亮手中的一線木偶,只需在危急時刻打開諸葛亮預先準備好的錦囊,依計行事,就能夠安然退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把那些文武雙全的文臣武將貶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國》中,易中天把三國曆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展此刻我們眼前,其實與其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不如說諸葛亮是一個傑出政治家。火燒博望,火燒新野……

我覺得《百家講壇》除了《易中天品三國》,還有更加精彩的評述,比如說劉心武的'《揭祕紅樓夢》;王立羣的《品漢代風雲人物》……這些都是大師級人物在百家講壇上陳述自己的觀點,並且有自己的觀點來證實真正的歷史。我漸漸喜歡上了歷史,所以我就要儘量多看歷史節目,來豐富我的歷史知識。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8

電視上的《百家講壇》大家應該都看過吧!它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真是我的好老師。

近期的主題是錢文忠教授講《弟子規》。《弟子規》經過錢文忠教授的剖析講解,頓時變得淺顯易懂,非常精彩。其中有一期特別讓我受益,接下來就讓我講給給你們聽吧。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這是《弟子規》裏其中的兩句。意思是隻要說話,必須要重而且舒緩,不能急也不能咬字不清楚。錢教授還舉了兩個例子:裴楷,人稱“美男子”,又稱“玉人”。這不光因爲他外表美,而且說話字字句句聲音洪亮,咬字清楚,所以被稱爲“玉人”。侯思正,雖然很有才能,被武則天提拔,但因語速太快,咬字不清,使他沒有再得到很好的重用。

這一期的《百家講壇》給我震撼很大,想想我自己,雖然語速快捷,但有時也吐字不清。真想不到,語速太快,吐字不清還有那麼大的害處呢!以後我一定好好改正。錢文忠教授教給我的這個做人的道理,我會銘記於心,我要不懈的努力,改正自己的缺點!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9

所謂天地人者,即三才者也,這是《三字經》中的說法,“才”一字既寫出了人類對於自然的敬畏,又表達了人類對於自身能力的期望。這句話貫徹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所遵循的既要向自然學習,也堅定不移地相信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

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在她對於論語的解讀中說到要講究天人合一,人類只有認識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電、風、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樹木、魚蟲百獸,而人又是萬物之靈。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運用掌握的知識去改造世界。的確,從人類的起源開始,我們就通過不斷地向大自然和其他生物學習,從燧人氏鑽木取火到打火機的發明,從倉頡造字到如今文化科技的高度繁榮發達……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我們人類不斷的學習,實踐,探索,總結,改進的成果嗎?

我們今天的學生就好比站在中華民族這個五千歲的巨人肩上,我們更應該循着先人的足跡,不斷前進。可是事實卻並非如此,孔子說人要“恕”,但是作爲獨生子女的我們,卻完全沒有恕的概念,只一味的知道惟我獨尊。當然我身上也有諸如此類的各種毛病,所以我們更應向天地學習那種包容萬物的浩然之氣。所謂有容乃大,就是這種境界。

天地人之道,說白了就是爲人處事之道,人與自然之道,作爲新生代的人,完美的處理好這些關係,是在這個社會上的立足之本。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0

今天《百家講壇》講的是愛上語文系列節目中讀詩中的“厚”與“薄”。

掌握一套正確的閱讀詩詞、鑑賞詩詞的方法是我們學習語文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那麼今天老師將會給我們分享哪些閱讀詩詞的“妙招”呢?

老師,有納蘭性德的《長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讀厚,再去讀薄,最後再讀活,讀厚是基礎,讀薄是關鍵,讀活纔是最終的目的。獨厚並不是數量上的,是質量上的一種變化。要解讀《長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許多不同的見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據他的其他詩詞和經歷來感受,這樣就會讀的越來越厚。納蘭性德也有許多稱號來體現他的故事、經歷和性格,用現代話說,納蘭性德是個“天才”“學霸”“專家”“大咖”“情種”。

讀薄關鍵的關鍵在於你能夠聚焦和鎖定這首詩最核心、最有價值的信息。《長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讀成一個字“身”,下片可以讀成“心”字。

讀活就是反覆的讀,有感情的讀,把自己帶進詩裏,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這首詩就被你讀活了。

這就是閱讀詩詞的“妙招”。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1

看于丹的《莊子》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百家講壇》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

《百家講壇》是個好欄目。有時間會常看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2

午休吃飯的時候,趕上央視正在放《百家講壇》。

一位中南大學的男老師正在講春天的詩詞。

打開電視的時候,正好碰到他講到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李清照的詩詞很有名,於是我便聽了會老師的解析。

老師從詩詞講到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感情生活,以及暮年寫這首詩詞時有些惆悵的心情。

我對這首詩詞不熟,問了萬能的度娘,這才得知它的全貌。詩詞很美,我還特地默誦下來。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我很喜歡第一句的風住,塵香,簡單二字卻道出意境,李清照寫這首詩詞時心情惆悵,我默誦多遍,不自覺間,心情竟是也莫名低落起來。

好詩詞真的很有感染力,受這次央視詩詞大會影響,我越發覺得自己應該多學點詩詞,感受我們文化的魅力,雖然記性不大好,背誦過總會忘記,但是被詩詞浸過的心靈,總歸不同。

多學些古詩詞,陶冶下自己的靈魂。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3

今天,我看了趙玉平教授的“百家講壇”之“跟司馬懿學管理”的(1、2、3)篇,受益無窮。在這裏,我認識了司馬懿的足智多謀、爲人謹慎、毫不馬虎,對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來,毫不慌亂,能仔細認真地思考,鎮定無比。對待領導,謙虛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爲他做事細心認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斷升官,以前像是一棟房子的一根水管,現在像是房子頂天立地的一根樑,真是“以前靠着牆,現在頂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會用兵,而且能猜測別人的想法,無所不能,所以屢戰屢勝,霸氣凌人,用一個詞來比喻他的性格實在是再好不過了:冷月狼。而且,在百家講壇裏,我知道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轉彎!可以人往前走,頭往後看。我還知道了,曹操怕有人殺他,竟然裝做夢裏殺人!事情是這樣的:曹操當了丞相,興奮不已,但是他怕有人會在夜裏來此殺他,就對他的手下說:“我最近不知得了什麼病,經常夢見我在夢裏殺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覺,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蓋好來,他聽到了聲音,“刷”的一聲拔出劍,眼睛還閉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腦袋給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見他殺的人,還一直在裝,問其他人,說:“誰殺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說是他自己殺的,他就對他們說,沒辦法,他會夢中殺人。這起到了殺一儆百,殺雞儆猴的作用,讓別人不敢靠近他,這也充分的體現了曹操這種多疑的心。

百家講壇裏講的都十分有道理,我還要去看咯,拜拜!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4

《百家講壇》欄目一貫堅持“讓專家、學者爲百姓服務”的欄目宗旨,欄目在專家、學者和百姓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一座讓專家通向老百姓的橋樑”,從而到達普及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我們主要說說近期的錢文忠講的《三字經》吧: 錢文忠的《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爲素材,講述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許多觀念已融刻在中國人的思想血脈中,如開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數中國人都耳熟能詳。

雖然在中國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惡沒有定論,然而《三字經》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觀念體現了中國文化對人類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經》一方面認爲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強調後天環境對於人成長的重要性,所謂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講得就是這個道理。我們能夠找到很多歷史故事來印證成長及教育環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衝四人同是曹操的兒子,但由於成長經歷不同,差距越來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經》認爲,對於孩子來說,如果沒有良好的後天環境,再善良的天性都會受到污染。同時,學習是一種生命的過程,學任何一樣東西,務必專心致志、持之以恆,一心一意地去經歷,纔會有所成。

這就是錢文忠講《三字經》的根本目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5

我對宋史很不瞭解,一次,我在電腦上搜關於歷史的百家講壇視頻,看到了袁騰老師做客百家講壇講述專題《兩宋風雲》之《康王趙構》,聽着袁老師精彩的講述,這段歷史一下子就迷住了我,也使我從中受益匪淺。

《兩宋風雲》這個專題給我們展現了從北宋靖康之變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禪位這4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在此之中,一個又一個精彩之幕不斷上演。若將中華5000年的歷史比作深藍色的天空,那麼這40多年的歷史就是這廣闊天空中的一顆閃亮的星星。看完了30集的講述,不僅讓我對宋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更多的瞭解,而且使我學到了不少的東西。

40多年來,宋金兩國雖有幾次議和,但仍處於戰爭狀態。一場場著名的戰事令人拍案叫絕,一次次錯誤的決定讓人嗟嘆不已,一位位英雄人物在深入瞭解他們後,更使人頓生敬佩之情。老師說,事物應該一分爲二地去看待。雖然諸位人物身上有許多的缺點,但我們更應懂得汲取其中的精華之處。正如《論語》所講:“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宋高宗的樸素節儉,秦檜的富有心計,嶽的忠心、勇敢,韋賢妃的冰雪聰明,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去認真體會和學習的。

兩宋風雲只是歷史長河中的短短一瞬,彷彿劃破夜空的一顆明亮的彗星,讓人感受到之中的悲壯,讓人惋惜它的匆促。它雖然是歷史中最精彩的一幕,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作爲新一代的青少年,我們更應好好學習,實現人生的價值,併爲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6

百家講壇是我少有喜歡看的科教類節目。遺忘看的那些教育節目都覺得很是乏味、枯燥總覺得有些紙上談兵的感覺,但是百家講壇給我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比如今天看的這期節目,我就受益匪淺。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啓發。特別是其中的一個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讓我感觸很大。她說。我們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樣。只要看好最後一隻羊就好了。最後一隻羊趕上了。其他的羊就會跑得快了。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頭羊沾沾自喜。卻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經落下了很多了。和這個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個木桶是由許多片木板組成了的。要看這一個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塊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塊木板。

這讓我想到了我的學生。其實你看一看。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其實在日常的學習中。並不需要老師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是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我們只有抓好了學習落後的學生的成績。那麼我們一個班的成績也就會好了。那些學習暫時落後的學生就像是那隻最後的羊一樣。只有抓好他們的成績纔是最主要的。當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當性。我們對於學習一帆風順的學生還要有更高一層的要求。要讓他們有一定的學習方法。能夠自主學習。老師只是給予一定的指導就好了。

這一次的讓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國現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這是爲什麼?就是由於我們的教育事業有了些許偏差,應早些意識到這個問題。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7

老子和莊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很有智慧,就連孔子也曾向他請教。老子和莊子的思想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深深的影響着中國人。

老子的人生智慧便是弱者生存,鋼亡而弱存。老子提倡做人要柔一點,弱一點,低調一點,遇事要懂得以柔克剛。這讓我想起了張三丰的太極拳,據說當時張三丰正在樹林中練功,看到一隻蛇和一隻烏龜正在惡鬥,便靜靜的站在一旁仔細的觀察起來。蛇的動作迅速而凌厲,烏龜的動作緩慢而精準,神奇的化解了蛇的進攻,最後居然一口咬住蛇頭,贏得了這場惡鬥,佇立在一旁觀看的張三丰被這出奇制勝,以柔克剛的招式給震撼了,之後由此悟出了“太極”的概念,以柔克剛,獨步天下,傲視羣雄。這和老子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而太極拳也淋漓盡致的體現了老子思想的精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

老子曾問他的弟子們,天下最弱的是什麼?弟子們答,是水。老子又問,那天下最戰無不勝的是什麼?弟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此時,老子悠然答曰,水能滅火,水滴石穿,則天下至柔即爲天下至鋼,柔能克剛,弱能勝強,無爲則無不爲。

我不禁愕然,這高深莫測的語言中包含着人世間最真摯的道理,旋即,我恍然大悟。有時候,退讓並不是懦弱,這恰恰是一種人生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8

近一段時間來,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欄目紅極一時,其間的易中天品“三國”、閻崇年評“清史”、張瑞芳說“聊齋”、劉心武談“紅樓”。雖其褒貶不一,衆說紛紜,但是卻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視率大大提高。這種現象從某種程度上對我們中學歷史老師也有不少啓示,《百家講壇》卻能深受大衆歡迎肯定有其優秀之處,所以對於歷史教師來說,學習、借鑑《百家講壇》的長處也是很有必要的。

“課程懸念化”就是值得歷史教師學習的重要技巧。懸念的設置是爲了引起觀衆緊張而期盼的情緒,《百家講壇》的學者充分利用懸念作爲牽引,極大地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在歷史教學中,懸念同樣能夠運用於新課導入、授課過程、課堂小結等各個環節,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使授課場景波瀾起伏,給學生留下無盡思考和品味。

“場景生動化”也是值得歷史教師借鑑的。所謂的場景,包括授課過程中的語言、肢體動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講壇》超多運用上述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講座的幽默感並吸引了觀衆的注意力。這一點,歷史教師通過借鑑與鑽研,一樣能夠做到。

“知識故事化”是《百家講壇》值得借鑑的另一大“法寶”。之所以此刻的學生對歷史不感興趣,重要原因在於,歷史教師將精彩的歷史史實和活生生的歷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條理論,完全消磨了學生的興趣。相反,《百家講壇》那種故事化的講述卻充滿了跌宕起伏、引人入勝、感人至深的情節,這也是其深受大衆喜愛的重要原因。歷史教師如果能嘗試着將歷史知識進行故事化的改造,並在講故事的過程通過各種教學方法來完成《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那麼這樣的歷史教學必須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19

今天中午,我打開電視機,又開始看百家講壇了。

這次主要講了對事情瞭解不夠清楚明白時,不能輕易發表意見,不能任意傳播不合儀禮的事,不要輕易答應。說話時,對於沒有把握的事,千萬不能亂講亂說。這樣有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並且,對一些謠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傳播。錢文忠教授說了一句話:“謠言止於智者。”謠言對於智者來說已經沒有用了。所以,我們對那些瞭解不夠清楚的事情千萬不能傳播,萬一它是一句謠言呢?而對於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諾別人。如果已經承諾了,那就要想方設法地去做到,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信任。

錢文忠教授還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名字叫《荊棘刻猴》。從前,有一個皇帝,非常喜愛收藏各種奇珍異寶。有一天,一個衛國人來找到他,說他能在荊棘尖上刻一隻猴子。其實他根本就刻不成。過了幾天,皇帝問他刻好了沒有?可是他根本就沒有刻。他只好說:“刻好了,但是你必須半年不進後宮,半年不吃肉、不喝酒。還要趕上一個雨後天晴的日子,並且要在那陰晴轉換的一瞬間才能看見。”

後來,一個鐵匠聽說了這件事,來問皇帝:“看見那隻猴子了嗎?”皇帝說沒有,並不把那些衛國人說的要求說了一遍。鐵匠聽後說:“你可以問他有沒有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衛國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來。原來早已逃跑了。承諾是沉重的,衛國人本來就做不到,可他還是承諾了,最後進入了進退都錯這種地步。我們千萬不能學他,要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

看完這期節目後,我學到了很多,以後一定按照《弟子規》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0

放假回家的時候,爸媽推薦我有時間的時候看看中央科教頻道的《百家講壇》欄目。

對於這一個節目,我以前就有耳聞,前幾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師品三國,于丹老師講論語,講的很好,很爲人津津樂道,也成了一段時間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

因爲上學,所以看電視少。趁放假的時候這纔有機會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開始看的是趙玉平老師講的《劉備的謀略》,才聽了一會我就入迷了。趙老師的語言很風趣,而且很接地氣,時不時地以古論今,讓人聽了不乏味,不僅學習了知識,更是一丁點也不覺得的累。

我聽了一集又一集,很感興趣,一直到飯點了,爸媽叫我吃飯的時候,還有點戀戀不捨的按了暫停。

吃飯期間,我和爸媽聊起來剛剛聽到的新知識,把其中評論劉備,呂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們自身還有周邊人聯繫起來。看得出來,爸媽聽的也很開心,也許,他們也覺得這個欄目對於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窺一斑而知全貌,雖然我纔看了一個老師所講的,但我真覺得《百家講壇》是個特別好特別好的節目。以前學歷史,就覺得是老師一行行地對着課本念,留一些知識點,感覺很枯燥,而通過這個欄目,這些老師如此精彩的講解,一下子發現歷史真的是太有趣了,聽那些偉大的古人的事蹟發現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真實的普通人,卻是比我們更勤奮努力,以銅爲鏡正衣冠,以史爲鏡知興替,這個欄目讓我更深地明白了這些字裏行間的意義。

大愛《百家講壇》,希望這個欄目越辦越好!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1

在這些天來,我一直在收看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是由教授于丹講的《論語》。她在這裏講述瞭如何以道德的觀念,來對待人生。對待身邊的一切事情。聽着她的演講,我一次次地感悟着。暢想着……於是我寫出了自己對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論語》就是講道德的,

剛纔看到了中央電視臺播發的對待中國遊客提出了幾條建議和意見,讓大家遵守道德的規範,其實這些建議都是在《論語》裏說過的話,也是孔子讓人在小時候樹立的禮貌行爲。如果我們在小時侯都能學學"論語","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在課堂上的課堂筆記,後來讓學生們整理出來的教材。其實如果這些良好的品德就會從小樹立起來。那麼每個中國人的素質就會提高一些。就不會有說隨地吐痰和出口不遜的事情出現。于丹教授說:學論語對創造和諧社會有着一定的積極作用。這就是當前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播放學習論語的原因。

論語裏述說的就是要學會感激。于丹教授說:學會了感激,就學會了如何樂觀的生活。她還說:如果你對經常爲一些小事流淚,那麼你就看不不見星星和太陽。對世界上的萬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單調,而會顯得更加美好。一個人要懂得學會感激,感激是一個人應樹立的美德。也是一個人應該具有的素質。古人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是啊,我認同于丹教授的觀點,也同意論語裏說的哲理性的話語。我認爲:要記住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錯,那是一種豁達和寬容的體現。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你的心胸就會是寬廣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你的胸懷是無比的寬大。人生是一場戰鬥,需要你有技巧,讓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講壇觀後感 篇22

今天看了百家講壇,這次王立羣教授主要講的是“合縱連橫”,說實話,剛剛聽到這個詞的確有點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來說說什麼叫合縱連橫吧!

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講一個關於合縱連橫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國的使臣張儀來到楚國,對楚懷王說:“秦王願意和大王結成兄弟之國。大王如果能同齊國斷交,秦國願獻地六百里,兩國永遠和好。”楚懷王聽了非常高興,便一口答應下來,並派使者同張儀一起來到秦國,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剛入秦國境內,張儀就假裝從車上摔下來,稱病不出,拒絕會見楚國的使者。楚懷王見秦王遲遲不肯獻地,以爲秦王擔心楚與齊的斷交不夠徹底,於是又派人北上大罵齊王。齊王被惹怒了,堅決和楚國絕交,並且與秦國建立了聯盟關係。當楚使再次向張儀索討獻地時,張儀卻說:“哪有六百里地獻給你們,一定是聽錯了,只有六裏寬嘛。”楚懷王發覺上了當,決定發兵攻秦,結果受到秦、齊兩國夾攻,楚國大敗而歸。接着,在藍田交戰中,楚國又被秦國打敗,割給秦國兩個城市。從此,楚國就一蹶不振。這就是張儀採用連橫政策,幫助秦王離間敵國聯盟,擴張秦國勢力的典型例子。

合縱連橫就是一種外交的國策選擇,關係着一個國家的未來,其歷史作用受到人們的重視,也是智慧的一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