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纔能有深度的思考

編者按:用古人的方法來結合自身觀念,運用古文來講述自己的觀點。

怎麼樣纔能有深度的思考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易.繫辭上》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易.繫辭上》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伏羲畫卦,文王系彖,周公系爻,孔子做傳。演繹了華夏文明的開端,浩瀚宇宙中開啓文明之光。

伏羲氏仰觀俯察,遠求近取,變點作畫,演繹八卦,在洪荒夢寐時代,開啓一道縫隙,探索文明的曙光。對於今日依然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觀察

上古時代,古人類緊靠“肉身和長期的生存實踐”對自然進行認識和探索,演繹一套天人之學。爲求得生存及面臨生死的生存考驗,需要對天、地、人的長期觀察。以便適應惡劣的自然環境,並創作出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空間:水、食物、洞穴等。爲了躲避災難,爲了解決飢餓,爲了應對寒暑。他們不得不保持高度的敏感性並不敢懈怠,直至終老和繁衍千萬年。這樣的能力也遺傳給子子孫孫,“山雨欲來風滿樓”,讓我們可以聽風見雨,這是一種基於經驗觀察而得出數據,並作出的判斷和分析。

深思

google,只有靠僅有的“少量而深刻的經驗信息”,作爲思考的基礎。需要極爲細緻的“深度思考”。對經歷的失敗和獲得的成功進行審慎的總結,或許從鑽木取火、結繩記事、結網捕魚等開始,從這些具體的生存考驗中不斷的認識自己和自然。

《道德經》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故去彼取此”。今人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更需要“虛極靜篤”的內觀修煉。而不至於淺薄和浮躁。

系統

“通神明之德”乃認識大自然的規律,“類萬物之情”對世間萬物屬性進行分析。並演繹出八卦、伏羲六十四卦、陰陽五行等,這是古人應對自然和生存的工具。再用這套工具去指導他們的狩獵和農事活動。這套工具有非常精密的系統思維,內涵天地萬物,終極目的是追求“天地人的和諧”。

而今,人們流於“淺層、割裂、片段”思考。對於系統思維的'修煉,上古聖人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完美的工具。

實踐

“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給《河圖》《洛書》一個神話傳說。但真實的情節是,《河圖》《洛書》也經歷了漫長的人類實踐,經歷“細緻的觀察、安靜的內省、系統的歸納”而昇華的作品,並非從天而降。

其二在於“聖人則之”。聖人“如何則之”。這個則的過程也包含了“經驗、反思、總結、應用”的往復過程,而形成一套緊密的系統。並用這套系統繼續“解讀和探索”這個未知的世界和自然,以及人類自身。

作者|張朝歡

公衆號:歡言美學

本文爲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