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

[摘要] 詩人海涅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課題。”跨入2006年,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該何去何從?在歷經“千萬次的問”後,跳出課堂,進行理性思考,原本朦朦朧朧的答案已經漸漸清晰。“曾經在幽幽暗暗反反覆覆中追問,才知道平平淡淡從從容容纔是真。”

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

隨着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對課改的理解也在不斷加深。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斷實踐着課程改革的成果,人文語文、對話語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理念進入課堂,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可喜的變化。在欣喜之餘,我發現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弱化、積累運用的語言素材變少了。這到底是怎麼了?我不斷地在追問自己。

人文語文、對話語文、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新的理念進入課堂,勿容質疑是對傳統語文課堂教學弊端的一種矯正。這是在語文課改過程中出現了問題,那問題到底出在哪呢?我又重新審讀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於語文的課程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進行思考。我開始作爲自己課堂教學幫觀者的姿態,審視自己的語文課堂教學,是否重視進行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訓練?站在課堂之外,透過課堂欣喜歡樂的浮華審視:我只是重視了課改的形式,跟着課改的感覺走,以爲自己已經抓住了語文課改夢的手。其實自己只是形而上學,忽略了語文課程基本特點----工具性 ,弱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透過浮雲,向更遠更廣的'地方望去,許多致力於語文課改的同行們似乎也存在着同樣問題。

一、當前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現狀分析

現狀一:各類“新”的教學名詞紛至沓來,亂花漸欲教師眼。課改以來,語文教學從“滿堂灌”到“滿堂問”再到“滿堂讀”的新時期,而有些經過排練的課例,華而不實的新招不斷涌現,讓人無所適從。例如有老師上《西門豹》這篇課文,通過讓學生完成一張《關於造成鄴田地荒蕪、人煙稀少的原因的調查報告》和讓學生組成小組研究“西門豹的辦法到底巧妙在那裏?”使課堂變成了一個氛圍濃厚的“研究場”。例如一位老師上《只有一個地球》這篇文章時,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設計教學:演講: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些什麼?畫畫:環保宣傳畫或描述村莊又美麗-毀滅過程的連環畫、漫畫。配樂表演:角色可以是樹木、小鳥、花草、人、洪水等。測算、列表:根據《珍愛家園》所提供的數據,測算砍伐每公頃森林可以帶來多少損失,製成表格。歌唱:採用自己熟悉的曲調的節奏和旋律,填寫適合於課文內容的歌詞,如“環保之歌”並歌唱。這些作秀的課堂讓人眼花繚亂、不知所云;這些所謂的觀摩課讓人無所適從、大惑不解。自己也跟着課改的節奏走,卻越走越迷茫。轟轟烈烈的一節課結束了,學生學到了什麼?我的教學目標又達到了什麼?我的心裏沒有底,學生也茫然。我曾經私下裏問學生,看他們如何看待這樣的語文課。他們的回答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一個詞“好玩”。我愕然、無語。

現狀二:課改背景下的應試教育使教師身心俱疲。現實中的老師都面對着同樣的問題:你的考試成績該如何保證,怎麼面對家長的質詢?特別是畢業班的教師,更要問你重點中學你班錄取了幾名?這些考試成績都和你的評先評優掛鉤,都和你的職稱評定接軌,都直接關係到你期末獎金的發放。這些無形的壓力,壓的教師喘不過氣來。進行課改似乎成了吃力不討好的事。現實中素質教育雖然喊得轟轟烈烈,但應試教育仍抓得紮紮實實。同樣在考試的壓力下,學生不得不機械地讀、背、抄、學、默、考。不能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卻增加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不解與厭煩。試想一下,如果擺脫了考試的羈絆,讓語文教師身心解放,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去學習,成就自己個性化的教學,成就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語文教學的春天豈不是指日可待!

現狀三:班額大,瑣事多,教師學習時間無法保證。現在國小語文教師絕大多是班主任,班級管理在平時的工作中佔有很大的分量。國小班額少則六七十人,多則八九十人,這麼多的學生,作業批改就是個大問題。上級主管部門每年的活動繁多,教師的學生的,層出不窮,教師疲於對付,怎能有精力置身於課改。教案、摘抄、反思,這些對於教育教學必須要做的,非常重要的,不得馬虎。教師們也深知,每項活動都有他開展的理由,都需要認真對待。可是,時間從哪兒來?沒有時間怎麼有精力醉身於課改教研?還有一些老教師,他們輕車熟路,沒有時間也不願投身課改,他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成績和獎金。

二、對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的理性思考

我們不能埋怨,我們必須進行課改。而新課堂如何架構並不能僅憑自己的一腔熱情和勇氣而一蹴而就。面對語文閱讀課堂日益走向繁鬧,面對各類“新”的教學名詞紛至沓來,面對“先進”的教學技術手段開始亂花漸欲迷人眼,親歷新課堂實踐的我們卻對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產生了莫大的困惑:語文課,到底該如何上?

跳出語文課堂,審視語文教學。我認爲語文課堂必須是迴歸語文本體,必須富有教育價值,必須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1.教師要重視文本的審讀,做好課堂預設。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程度,決定着課堂教學的深度。教師必須重視課前準備:朗讀到位、層次清晰、抓住重點、瞭解學情。張化萬老師說:“國小語文備課:預則立,不預則廢。”周益民老師說“走進文本,是備課的首要環節。”於永正老師曾經深有感觸地說“不備課,我是不敢登上講臺的。”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爲了上一節課,我是一輩子都在備課。”可見,我們要重視文本的審讀,摒棄外在的形式。

2.摒棄喧囂與浮華,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它才能煥發強大的生命力;語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爲基礎,它才能成爲有源之水,源遠流長,發揮語文育人的作用。我們必須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孩子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要講究方法,以讀爲主,嚴格要求。不能爲了迎合而一味的做秀,搞得語文課堂華而不實,只求花哨,不求實效。崔巒先生曾指出:“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紮實、樸實。而要真真切切地做到這‘三實’,需要教師捧出一顆對教育虔誠,對學生真誠的心;一顆淡泊名利,無私忘我的心。

3.積極進行課改,集江河之水匯成海洋。教師時間少,還要善於擠出時間進行學習。當班主任的語文老師,可以把權力下放,讓學生進行自主管理,這樣不但讓學生鍛鍊了能力還減輕了自己的負擔,只需要進行必要的指導就行了。作業的佈置要講究實效,作業要少而精。摘抄反思在平時的學習中養成習慣,既學習了又完成了任務。這樣一來,時間就有了保證。博採衆長,化爲我用,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就不遠了。

語文教師們,我們站在課堂之外審視自己的語文閱讀教學,理性的思考。我們堅信,摒棄所有的喧囂與浮華,讓語文迴歸本體纔是正路;我們深信,一堂富有教育價值的語文課,必定在“浮華落盡見真淳”的簡約風格中顯示幾分沉甸甸的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