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羅素幸福之路的讀後感

羅索的《幸福之路》雖然寫於大半個世紀前,但書中分析陝樂與不快樂的原因卻是歷久常新。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幸福之路讀後感,僅供參考。

閱讀羅素幸福之路的讀後感

  幸福之路讀後感篇一

我今天給各位介紹一本給我啓示比較多的書,很多時候有困惑,我都會翻這本書看看,尋找一種豁達的思考方式,尋求一種有效的解決方案。這本書就是英國哲學家教育家羅素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是羅素散文中的一本名著,羅素在書中所提供的不是任何抽象的道理,而是他自己人生感悟的結果,所提供的獲得幸福的小竅門也是通過他的“閱歷和觀察”獲得的人生經驗之談,因此,這本書淺顯易懂,讀起來趣味性比較強,而且確實對尋求幸福的人們有啓發作用。羅素的目的是“希望那些遭受不幸而並未享受幸福的衆多男女能夠診斷出自己的症狀並找出擺脫的方法”。他在該書前半部分論述了人類不幸的諸多原因,後半部分則論述了幸福的諸多原因,從而使讀者能夠對照實行,獲得實際效果。羅素是爲了衆生的幸福寫了這本書,所以他在序言裏說:“在以下的篇章裏,既無高深的哲理,也無淵博的徵引。我只是把通情達理的一些意見歸納起來……因爲不少煩惱的人憑着適當的努力可以變得幸福,所以我才寫下這本書。”

現在讓我來就我感觸較多的部分談一下這本書給我的衆多啓示和影響。正如前面所說,這本書 分兩個部分,前半部分談不幸福的原因,現象和本質。他講到人們不幸福一部分是由於社會制度,一部分是由於個人心理。很顯然的,這本書不是探討社會制度的,主要剖析個人的世界觀,倫理道德觀念,生活習慣等給人帶來的不快樂或者快樂。羅素很精闢地分析,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爲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種典型的自我沉溺者,也許你我感到不幸福的時候也在他的分析中吧 ,分別是“畏罪狂”,“自溺狂”,“自大狂”。第一種,畏罪狂 ,是那種沉溺於犯罪意識的人,我理解是那種總是自我責備,失意,理想主義的人,他們的特徵是認爲自己應該如何如何,給自己設計了一幅理想的圖畫,卻和他所知道的實際的自己不斷髮生衝突。說淺些,大概就是早期的教育和人生的真實情況相牴觸使得 他覺得苦惱不幸福。聯繫到我們自己,這種狀況應該是一種生活不適應症。第二種是自溺狂,特徵是慣於自贊自嘆,並希望受人讚歎。我相信這種心理人人都有,但過度的時候就是一種禍害了。換種說法這是強烈的虛榮心,虛榮心得到滿足的時候,除了自己以外,對任何人都感覺不到興趣,但是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覺得失敗和失望,因爲可能他期待的是恭維,到手的卻是冷笑,羅素講,一個人只想要社會欽仰他而對社會本身毫不感到別的興趣的時候,未必能達到他的目的,即使能夠,他也不能完全快樂,因爲人類本能是從不能完全有以自我爲中心的。所以虛榮心過了頭,把每種活動本身的樂趣毀掉了,於是使人不可避免地無精打采,百無聊賴。

第三種是自大狂,他和自溺狂的不同在於他希望大權在握,而非動人憐愛,他竭力要令人畏懼而非令人愛慕。我理解這一型是權力慾比較強的人,若是不能征服別人他就會不快樂,生活中我們會遇到總是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別人的,應該就是這一型的。但是羅素是個辯證看問題的人,他分析這有一種類型說,約束在適當範圍內的權勢可以大大地增加幸福,但把他看作人生唯一的目標時,它就闖了禍。

羅素歸納的三種人是典型的不幸福者的心理狀況,我想還有更多混合的類型,不幸福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以上的症狀。如果把羅素看作醫生的話,前面這部分,論述不幸福的原因是給病人做檢查,說症狀,查病因,接下來系統地論述各種病的症狀,病因等等,他在書中分別論競爭,煩悶和興奮,疲勞,嫉妒,犯罪意識,被虐狂,論畏懼輿論,聽聽這些題目各位就知道都在說不幸福的情形了。

書的後半部分則是開藥方,給病人指引健康的路子。首先分析快樂的可能性,然後論述興致,情愛,論家庭,工作,閒情,努力與捨棄,最後論幸福的人。在這裏我不想說前面那些,我想談談最後一章《幸福的人》,因爲這一章裏,羅素給我們明確地開了幸福的藥方。羅素說,幸福,顯然一部分靠外界環境,一部分靠一個人自己。不說外界環境,他認爲涉及一個人本身的範圍以內,幸福的方子是很簡單的。我演繹成自己的話,就是溫飽,健康,成功的工作,愛情,小範圍的受人尊敬。如果擁有這些足以使人幸福,但是這只是人人可達到的自然的幸福,還有一種幸福是精神的幸福。所有的幸福,人們應該能獲得,唯一的條件是他的熱情和興趣向外而非向內發展。也就是說人們想要幸福,首先要摒棄自我中心,客觀的生活,用真實的興趣跳出自我,而不是老想着自己不快樂的原因。說到這裏,真是無獨有偶,以前曾經有個幾個年輕人去問希臘的哲人蘇格拉底,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快樂?蘇格拉底的回答是:“你們想知道答案的話,先去海邊的山上伐木,然後造一艘大船,完成後我自然會告訴你們。”那幾個年輕人真的去做了,付出了許多汗水,他們完成了,看着自己造的大船,他們已經知道怎樣才能找到快樂。就是如羅素所說,跳出自我,把熱情和興味向外。

其實,我所說的只能讓各位基本瞭解這本書的框架,還有更豐富更多含量的內容,不能一一在這裏介紹,毫無疑問,《幸福之路》這本書會帶我們走上尋求幸福的路,幸福之路其實不玄妙,也不遙遠,在我們的觀念中,在我們的習慣裏。有時我們的困難可能就是自己沒有跳出來,有時我們的`幸福其實就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心境。

最後,希望各位聽了我的贅述有所收穫,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若是有空,也看看羅素的《幸福之路》,跟智者同行,解除自己的困惑,給自己的靈魂進行一次洗禮吧。藉着這本書的名字,繼續自己的幸福之路。

  幸福之路讀後感篇二

馬克思主義告訴過我,任何哲學都是時代的哲學,要想讀懂一本關乎哲學的書你必須要先去了解作者的的生平和所處的時代,我所讀的《幸福之路》是由英國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伯特蘭.羅素所寫。羅素生於英國輝格黨貴族世家。其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維多利亞時代兩度出任首相,並獲封伯爵爵位。其父安伯力·羅素是一位激進的自由主義者,著名的自由主義哲學家約翰·穆勒是伯特蘭·羅素的教父。羅素4歲時失去雙親,由祖母撫養。他的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極爲嚴格,精神上無所畏懼,敢於蔑視習俗。羅素的家庭背景也爲他後來對自由幸福的探討奠定了一定基礎。幸福之路出版於1930年,那個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幾個大國相繼完成,人們已經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相對和平但人們普遍不安,在這個時候羅素的幸福之路孕育而生。幸福之路出生於1930年但他同樣也屬於今天的我們,今天我們處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一切的信息事物都可以說是瞬息萬變,我們在相對和平的世界裏接受更多的變動和不安,越來越發達的信息化,越來越多的機器代替人工,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比1930年更加熱烈,現在社會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都在追求幸福生活,但是幸福的指數卻在不斷下降。在讀了幸福之路後我明白了很多。

幸福之路一共有十七章,我把它分成三個部分,前九章的主要內容像是第一章節的延伸主要在講一個主題—什麼使人不幸,從十到十六章的主要內容像是在回答和解決第十章的問題--如何獲得幸福,第十七章闡明作者的觀點—何謂幸福的人,人人皆可獲得幸福。在這三個部分中給我帶來最大的是第一個部分—什麼使人不幸,他就像是人們自身出現的病變一樣,而且我們只有在知道了這種病變是什麼的時候,纔可以做到對症下藥,不至於漫無方向,什麼使人不幸就是在給通往幸福的路指明方向。

作爲方向作者在第一章什麼使人不幸中指出了我們爲什麼需要這個方向,爲什麼嚮往幸福,在作者的文字中我認爲有兩個理由,一是:每個人的幸福使我們社會走向真正和諧的保障。在文章中我很認同這樣一句話“我們文明時代的非常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尋求一種沒有戰爭的社會制度;然而人類如此不幸,以至於相互殺戮比持久地享受生活的陽光顯得更爲誘人。在這種情況下,再美好的制度也是難以實現的。”當你足夠不幸開始抱怨一切的時候失去信心的時候還有什麼是你不敢做的呢?推而廣之當你自己都是不幸的你有什麼理由去製造社會的幸呢?二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敢自信的說我是幸運的,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覺得自己是不幸福的。別的不說,單單是看最難獲得幸福的人—自我關注過度的人,從羅素筆下的角度來講我們都可以說我們自己是一個罪人,一個自戀者,一個誇大狂。之所以這麼說因爲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教育有一條就是“吾日三省吾身”,也就是教導我們要時刻反省自己所犯的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又有幾個人吧反省到的錯誤全部改正的呢?再則,自戀和自大幾乎可以說是全人類共同的本質,心理學有做過研究表明人都是希望自己是對的是美的是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的,人天生就是自戀和自大的。當然我們大多人在大多時間裏是在正常指標範圍內,但我們知道我們並不是每時每刻都那麼幸福。如果有一條幸福的路我們幹嘛要去選擇不幸呢。

在作者2-9章裏闡述的8種不幸的來源,在拜倫式的不幸、競爭、厭煩與興奮、疲勞、嫉妒、負罪感、虐待狂、輿論恐懼症中我想談一下與我們在校大學生及其相關的給我感觸很特別的幾個方面,一是:競爭,文章中“如果你隨便問一個美國人,或是一個英國商人,在他的生活中,什麼是對快樂的最大的妨礙?他會說:“生存競爭。”我相信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當今的大學裏,我們有無數競爭,競爭班幹部,競爭學習成績,競爭獎學金,競爭男朋友或女朋友等等,而且前面還有未來的考研競爭和工作競爭以及孩子學習生活的競爭。我們所處的時代和羅素所處的時代變了,但競爭的壓力並沒有改變。這些壓力不斷促進我們馬不停蹄向前趕,我們似乎把競爭的結果當作是我們幸福的源泉。而作者卻在最後告訴我們“把競爭看作生活中的主要事情,這種觀點太殘酷、太頑固,使人的肌肉太緊張,使人的意志太集中,以至於如果將它當作人生的基礎的話,連一二代人都難以延續。經過這樣的一段時間,它一定會引起神經疲勞,各種形式的逃避,對快樂的追求同對工作的追求一樣緊張艱難——因爲鬆馳寬裕已經不可能了——最後,因爲不育症,導致整個家族消亡。不僅工作受到競爭哲學的毒害,休息也一樣深受其害。那種安逸閒適、神經鬆馳的悠閒生活也令人感到厭煩無聊。這一切必然導致連續的加速運轉,其自然的結局便是吸毒和崩潰。治療之方無他,就是承認在一種平衡的生活中,理智的、安適的快樂享受是必要的。”仔細想來我們似乎的確在競爭的泥沼中東倒西歪,迷失了平衡,所以讓我們稍微放慢節奏吧,奏響青春的戀歌。

再者,我認爲在《幸福之路》中述說的包括競爭在內的諸多病症中都隱藏着一個不幸的共通之處:不自知,不自覺。那些競爭嫉妒等都源於對自己認識的不透徹,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失去了本真。我還記得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富商在海邊散步,見到一個漁夫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旁邊放着他的漁網。富商問他爲什麼不去打魚,他說我爲什麼要打魚,富商說這樣你就可以賺錢了,漁夫說我爲什麼要賺多點錢,富商說那樣你就可以買艘漁船了,漁夫又問我爲什麼要買漁船,富商說那你就可以賺大錢了,漁夫說爲什麼我要賺大錢,富商說那樣你就可以和我一樣在海邊散步曬太陽了。漁夫說,可是我現在就可以這樣了啊。在這個故事中如果漁夫整日惶惶不知所終連基本生存都沒解決,那我對他的幸福是不盡然的,也就是說我認爲自知帶來的幸福必須是在滿足了基本生存的條件下(這點只適用於大多數原則,有極少數可以打破這一看法,如:信念強的民族英雄在奮鬥時)而對於這個故事中的富翁就故事中的人格來看,他繞了一個大圈子去追求他的幸福,就是源於他對自知的缺乏。當今時代也有一些錯誤的自知觀,如“寧願在寶馬車裏哭,也不願在自行車上笑”她們對富貴的認識已經超越的對自己的認識,也就難以幸福。沒有自知就難有自覺的動力和勇氣,從而導致我們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逼迫自己,達到世人眼中的目標,而非自己想要的目標。更進一步,我們甚至連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都不知道,何來幸福呢。

幸福離我們那麼遠又那麼近,做一個幸福的人吧。

  幸福之路讀後感篇三

喜歡讀書的人,多能心領神會五 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樂處。不求甚解先不說,真正讓人喜歡上讀書並沉醉其中恰恰正是這“會意”的妙不可言。對於自己,心裏總對日後的人生和成功抱了極大的憧憬,似乎想從書中斟破這人間世和自然的奧祕,而最後大多的書也只是作了個泛泛瀏覽罷了。直到上個學期某個時候,翻開羅素先生的《幸福之路》,讀下來就有暗合於心的會意,寒假又看了一遍,雖然已經是第四遍,但仍然有想拍案跳起的震動。想來也許是以往泛讀的積累加上生活中的經歷,碰上了羅素先生那樣理性簡潔卻熱情深刻的文字,纔有這樣的感覺。

一個人讀書分很多的階段,各時期的口味也不一樣,和當時的心態和個人經歷大有關係。如果喜歡思考,免不了對現在和過去探究一番,自己雖然涉世尚淺,但也瞭解和看到了這個紛繁的人世,心中很多的迷惑也希望能被解開,爲以後的路途作指導。而羅素娓娓道來的人生體悟像是專爲我開闢了一張手術檯,有條不紊,層層深入的將我的靈魂進行解剖,然後剔出一個個發生病變的精神元素,分析它們的成因和表徵,探討可行的救治方案。絲絲入扣,正合我心。自然,提供最終救治方案的無疑是我自己。肉體的疾病可以指望醫生的妙手回春,而靈魂的病變只有自己才能正本清源。這沒有絲毫的不妥,我也無方寸的不安。因爲靈魂的病變是其成長過程中極易經歷的階段,而治癒則定會經歷一個煉獄的過程,這就是對生存意義和終極目標反覆的追問和思辨。正如蘇格拉底所言:未經思索的人生不值一過!雖然不可避免的在靈魂進化的路上迷途。但是,靈魂之疾並不可怕,因爲一旦治癒,便可以進入一個新的境界,有幸目睹絕好的景緻。

羅素本人也經歷了由不幸福到幸福這個過程,他在五歲的時候就認爲人生漫長的不可忍受,到了少年時更是憎恨人生,乃至多次站到自殺邊緣,幸而有對於數學的渴求才得以生的希望。然而到了寫這本書的時候,他已經充分感受到了人生的樂趣,並且發覺到人生是多麼享受的一個過程。他的一句名言就能充分說明“我的一生始終爲以下三種激情所支配,對真理不可遏止的探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止的同情,對愛情不可遏止的追求.”

羅素這本書分兩部分來正反分析,先分析了“不幸福”的原因,而後討論了幸福的原因。人性中導致自己不幸福的因素不少,書中論證了憂鬱、競爭、疲勞、嫉妒、犯罪、被虐和畏懼輿論這些不幸福的原因,對幸福生活的影響,並針對性的介紹了和建議了應對舉措。第二部分說的是正面的導致幸福生活的一些因素:熱情、情愛、家庭、工作、閒適、努力和捨棄等。羅素此文中所論幸福的對象已經限制指那些假定有充分的收入,可以不愁吃住,有充分的健康可以作普通的肉體活動的人們。有了這個對象的作爲前提和限制,才能把文章做下去。而這個在我看來也道出了目前社會很大一部分人的精神困窘狀況,因爲如今有那麼多完全滿足幸福條件卻往往不幸的人們,其原因不是別的,只是由於精神和思想的錯位,但是卻少有人能真正明白,在名和利的過度追求中喪失了幸福。那些感受到幸福的人,他們有着對於一切事務的興致,興致之於人生正如飢餓之於食物,一個人感興趣的事情越多,快樂的機會也越多,而受命運播弄的可能性也越少,如果他失掉其中一樣,還有別的選擇。他們對於感情和家庭,對於工作和閒暇,對於努力和取捨,不僅能夠駕馭,且能夠從中體會到幸福滋味。

從整體上看,這篇文章構思宏大而慎密,作爲偉大的數學家和哲學家,羅素的論證與分段都體現簡潔和諧之美,平實親切,層層解出答案。我讀了多遍,每次都能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樂趣和充實,雖然幸福之路是需要實踐和時間的,但是那種漸漸瞭然參透的感覺是如此的每秒。最後用這本書中的一段話作爲結束,當然,對於我,也是體會很深的一點。

就是羅素先生倡導的非自我中心,因爲過分的探究自我包含着自我與世界的對立,好比把自己幽禁在自己之內的情慾的可怕監獄中。而對外關切的“非自我中心”視野則使得自我與世界的對立消失,人與物的對立消失了,意識界與無意識界的對立消失了,個人與社會的對立消失了,人類與宇宙的對立消失了??然後才能“如是深切的和生命的長流結合之下,至高至大的歡樂方能覓得”。

一旦我們對他人或身外之物產生了真正興趣時,那麼自我剋制學說所包含的自我與他人的對立使立刻化爲烏有。由於有了這種興趣,人才會感到自己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而不象檯球自身只是一個堅硬的實體,除了互相碰撞以外,不再與其它檯球發生任何關係。所有的不幸都基於某種分裂或不和諧:意識和無意識之間的不和諧,導致自我的分裂;由於自我和社會的連結要靠客觀興趣和愛的力量,一旦缺乏這種力量,又會導致自我和社會的不和諧。一個人,如果他是幸福的,就決不會遭受這兩種分裂所帶來的痛苦;他的人格既不分裂來對抗自我,也不分裂來排斥世界。這樣的人覺得自己是宇宙的公民,自由地享受着它給予的壯麗景象和快樂的時光;他不被死亡的念頭所困擾,因爲他感到他與後繼者之間並不存在真正的鴻溝。

將自我完全自然地融化於生命之流中去吧,美妙無窮的幸福在向你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