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數學教案15篇

作爲一名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教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中數學教案15篇

國中數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瞭解二次根式的意義;

2、掌握用簡單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決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問題;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質和,並能靈活應用;

4、通過二次根式的計算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5、通過二次根式性質和的介紹滲透對稱性、規律性的數學美。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二次根的意義;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

難點:確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範圍。

三、教學方法

啓發式、講練結合。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1、什麼叫平方根、算術平方根?

2、說出下列各式的'意義,並計算

(二)引入新課

新課:二次根式

定義: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對於請同學們討論論應注意的問題,引導學生總結:

(1)式子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嗎?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須保證根號下式子大於等於零,因此字母範圍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問學生:2是二次根式嗎?顯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種式子的“外在形態”。請學生舉出幾個二次根式的例子,並說明爲什麼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由學生分析、回答。

例1當a爲實數時,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 x是怎樣的實數時,式子在實數範圍有意義?

解:略。

說明: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在x是什麼數時,x—3是非負數,式子有意義。

例3當字母取何值時,下列各式爲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義,被開方數必須是非負數,把問題轉化爲解不等式。

解:(1)∵a、b爲任意實數時,都有a2+b2≥0,∴當a、b爲任意實數時,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時,是二次根式。

(3),且x≠0,∴x>0,當x>0時,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當x>2時,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滿足的條件:

分析:這個例題根據二次根式定義,讓學生分析式子中字母應滿足的條件,進一步鞏固二次根式的定義,。即:只有在條件a≥0時才叫二次根式,本題已知各式都爲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開方數都大於等於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於x取任何實數時都有|x|≥0,因此,|x|+0。1>0,於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範圍是全體實數。

(4)由—b2≥0得b2≤0,只有當b=0時,纔有b2=0,因此,字母b所滿足的條件是:b=0。

國中數學教案2

教學建議

知識結構

重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的性質和判定定理。是在平行四邊形的前提下定義的,首先她是平行四邊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特殊之處就是“有一組鄰邊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質和不同於平行四邊形的判定方法。的這些性質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邊形性質與判定的延續,又是以後要學習的正方形的基礎。

本節的難點是性質的靈活應用。由於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同時還具有自己獨特的性質。如果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是,就可以得到許多關於邊、角、對角線的條件,在實際解題中,應該應用哪些條件,怎樣應用這些條件,常常讓許多學生手足無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給予足夠重視。

教法建議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和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建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以下問題:

1.的知識,學生在國小時接觸過一些,可由國小學過的知識作爲引入。

2.在現實中的實例較多,在講解的性質和判定時,教師可自行準備或由學生準備一些生活實例來進行判別應用了哪些性質和判定,既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感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3.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在講授這節內容前,可指導學生按照教材148頁圖4-33所示,製作一個平行四邊形作爲教學過程中的道具,既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參與感,有在教學中有切實的體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更輕鬆些.

4.在對性質的講解中,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個學生分別對事先準備後的圖形進行邊、角、對角線的測量,然後在組內進行整理、歸納.

5.由於和的性質定理證明比較簡單,教師可引導學生分析思路,由學生來進行具體的證明.

6.在性質應用講解中,爲便於理解掌握,教師要注意題目的層次安排。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概念,知道與平行四邊形的關係.

2.掌握的性質.

3.通過運用知識解決具體問題,提高分析能力和觀察能力.

4.通過教具的演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5.根據平行四邊形與矩形、的從屬關係,通過畫圖向學生滲透集合思想.

6.通過性質的學習,體會的圖形美.

二、教法設計

觀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方法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的性質定理.

2.教學難點:把的性質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綜合應用.

3.疑點:與矩形的性質的區別.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具(做一個短邊可以運動的平行四邊形)、投影儀和膠片,常用畫圖工具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師演示教具、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學生觀察討論;學生分析論證方法,教師適時點撥

七、教學步驟

【複習提問】

1.什麼叫做平行四邊形?什麼叫矩形?平行四邊形和矩形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2.矩形中對角線與大邊的夾角爲,求小邊所對的兩條對角線的夾角.

3.矩形的一個角的平分線把較長的邊分成、,求矩形的周長.

【引入新課】

我們已經學習了一種特殊的平行四邊形——矩形,其實還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邊形,這時可將事先按課本中圖4-38做成的一個短邊也可以活動的教具進行演示,如圖,改變平行四邊形的邊,使之一組鄰進相等,引出概念.

【講解新課】

1.定義: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叫做.

講解這個定義時,要抓住概念的本質,應突出兩條:

(1)強調是平行四邊形.

(2)一組鄰邊相等.

2.的性質:

教師強調,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邊形的一切性質,此外由於它比平行四邊形多了“一組鄰邊相等”的條件,和矩形類似,也比平行四邊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質.

下面研究的性質:

師:同學們根據的定義結合圖形猜一下有什麼性質(讓學生們討論,並引導學生分別從邊、角、對角線三個方面分析).

生:因爲是有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所以根據平行四邊形對邊相等的性質可以得到.

性質定理1:的四條邊都相等.

由的四條邊都相等,根據平行四邊形對角線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性質定理2:的對角線互相垂直並且每一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引導學生完成定理的規範證明.

師:觀察右圖,被對角線分成的四個直角三角形有什麼關係?

生:全等.

師:它們的底和高和兩條對角線有什麼關係?

生:分別是兩條對角線的一半.

師:如果設的兩條對角線分別爲、,則的面積是什麼?

生:

教師指出當不易求出對角線長時,就用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般計算方法計算面積.

例2已知:如右圖,是△的角平分線,交於,交於.

求證:四邊形是.

(引導學生用定義來判定.)

例3已知的邊長爲,,對角線,相交於點,如右圖,求這個的對角線長和麪積.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積.

(2)還可以引導學生求出△一邊上的高,即的高,然後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的面積.

【總結、擴展】

1.小結:(打出投影)(圖4)

(1)、平行四邊形、四邊形的從屬關係:

(2)性質:圖5

①具有平行四邊形的所有性質.

②特有性質:四條邊相等;對角線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組對角.

八、佈置作業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書設計

標題

定義……

性質例2…… 小結:

性質定理1:……例3…… ……

性質定理2:……

十、隨堂練習

教材P151中1、2、3

補充

1.的兩條對角線長分別是3和4,則周長和麪積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長爲80,一對角線爲20,則相鄰兩角的度數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國中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會用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2.通過實例進一步加深對反比例函數的認識,能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反比例函數的意義,理解比例係數的具體的意義.

3.會通過已知自變量的值求相應的反比例函數的值.運用已知反比例函數的值求相應自變量的值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重點:用待定係數法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難點:例3要用科學知識,又要用不等式的知識,學生不易理解.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反比例函數的定義: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對‖√‖,錯‖3‖)

(1)一矩形的面積爲20cm2,相鄰的兩條邊長分別爲x(cm)和y(cm),變量y是變量x的反比例函數.(2)圓的面積公式s??r2中,s與r成正比例.(3)矩形的長爲a,寬爲b,周長爲C,當C爲常量時,a是b的反比例函數.方形的邊長爲x,高爲y,當其體積V爲常量時,y是x的反比例函數.(4)一個正四棱柱的底面正

定時,商和除數成反比例.(5)當被除數(不爲零)一

(6)計劃修建鐵路1200km,則鋪軌天數y(d)是每日鋪軌量x(km/d)的反比例函數.

2、思考:如何確定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數,比例係數是3,則函數解析式是_______

(2)當m爲何值時,函數4是反比例函數,並求出其函數解析式.y?2m?2關鍵是確定比例係數!x

二.新課

1.例2:已知變量y與x成反比例,且當x=2時y=9,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和自變量的取值範圍。小結:要確定一個反比例函數y?k的解析式,只需求出比例係數k。如果已知一對自變量與函數的對應值,x

3時,y=2,求這個函數的解析式和自變量的取值範圍。4就可以先求出比例係數,然後寫出所要求的.反比例函數。2.練習:已知y是關於x的反比例函數,當x=?

3.說一說它們的求法:

(1)已知變量y與x-5成反比例,且當x=2時y=9,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

(2)已知變量y-1與x成反比例,且當x=2時y=9,寫出y與x之間的函數解析式.

4.例3、設汽車前燈電路上的電壓保持不變,選用燈泡的電阻爲R(Ω),通過電流的強度爲I(A)。

(1)已知一個汽車前燈的電阻爲30Ω,通過的電流爲0.40A,求I關於R的函數解析式,並說明比例係數的實際意義。

(2)如果接上新燈泡的電阻大於30Ω,那麼與原來的相比,汽車前燈的亮度將發生什麼變化?

在例3的教學中可作如下啓發:

(1)電流、電阻、電壓之間有何關係?

(2)在電壓U保持不變的前提下,電流強度I與電阻R成哪種函數關係?

(3)前燈的亮度取決於哪個變量的大小?如何決定?

先讓學生嘗試練習,後師生一起點評。

三.鞏固練習:

1.當質量一定時,二氧化碳的體積V與密度p成反比例。且V=5m3時,p=1.98kg/m3

(1)求p與V的函數關係式,並指出自變量的取值範圍。

(2)求V=9m3時,二氧化碳的密度。

四.拓展:

1.已知y與z成正比例,z與x成反比例,當x=-4時,z=3,y=-4.求:

(1)Y關於x的函數解析式;

(2)當z=-1時,x,y的值.

2.已知y?y1?y2,y1與x成正例,y2與x成反比例,並且x?2與x?3時,y的

值都等於10,求y與x之間的函數關係。

五.交流反思

求反比例函數的解析式一般有兩種情形:一種是在已知條件中明確告知變量之間成反比例函數關係,如例2;另一種是變量之間的關係由已學的數量關係直接給出,如例3中的I?

六、佈置作業:P4B組

教學後記:

U由歐姆定律得到。R

國中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理解切線的判定定理,並學會運用。

2、知道判定切線常用的方法有兩種,初步掌握方法的選擇。

教學重點:切線的判定定理和切線判定的方法。

教學難點:切線判定定理中所闡述的圓的切線的兩大要素:一是經過半徑外端;二是直線垂直於這條半徑;學生開始時掌握不好並極容易忽視一.

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

【教師】問題1.怎樣過直線l上一點P作已知直線的垂線?

問題2.直線和圓有幾種位置關係?

問題3.如何判定直線l是⊙O的切線?

啓發:(1)直線l和⊙O的公共點有幾個?

(2)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與半徑的數量關係 如何?

學生答完後,教師強調(2)是判定直線 l是⊙O的切線的常用方法,即: 定理:圓心O到直線l的距離OA 等於圓的半 (如圖1,投影顯示)

再啓發:若把距離OA理解爲 OA⊥l,OA=r;把點A理解爲半徑在圓上的端點 ,請同學們試將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寫成新的命題,此命題就 是這節課要學的“切線的判定定理”(板書課題)

二、引入新課內容

【學生】命題:經過半徑的在圓上的端點且垂直於半 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證明定理:啓發學生分清命題的題設和結論,寫出已 知、求證,分析證明思路,閱讀課本P60。

定理:經過半徑外端並且垂直於這條半徑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定理的證明:已知:直線l經過半徑OA的外端點A,直線l⊥OA,

求證:直線l是⊙O的切線

證明:略

定理的符號語言:∵直線l⊥OA,直線l經過半徑OA的外端A

∴直線l爲⊙O的切線。

是非題:

(1)垂直於圓的半徑的直線一定是這個圓的切線。 ( )

(2)過圓的半徑的外端的直線一定是這個圓的切線。 ( )

三、例題講解

例1、已知:直線AB經過⊙O上的點C,並且OA=OB,CA=CB。

求證:直線AB是⊙O的切線。

引導學生分析:由於AB過⊙O上的點C,所以連結OC,只要證明AB⊥OC即可。

證明:連結OC.

∵OA=OB,CA=CB,

∴AB⊥OC

又∵直線AB經過半徑OC的外端C

∴直線AB是⊙O的切線。

練習1、如圖,已知⊙O的半徑爲R,直線AB經過⊙O上的點A,並且AB=R,∠OBA=45°。求證:直線AB是⊙O的切線。

練習2、如圖,已知AB爲⊙O的直徑,C爲⊙O上一點,AD⊥CD於點D,AC平分∠BAD。

求證:CD是⊙O的切線。

例2、如圖,已知AB是⊙O的直徑,點D在AB的延長線上,且BD=OB,過點D作射線DE,使∠ADE=30°。

求證:DE是⊙O的切線。

思考題: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線交BC於D,以D爲圓心,BD爲半徑作圓,問⊙D的切線有幾條?是哪幾條?爲什麼?

四、小結

1.切線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的'方法:

①定義:直線和圓有唯一公共點。

②數量關係:直線到圓心的距離等於該圓半徑(即d = r)。[

③切線的判定定理:經過半徑外端且與這條半徑垂直的直線是圓的切線。

3.證明一條直線是圓的切線的輔助線和證法規律。

凡是已知公共點(如:直線經過圓上的點;直線和圓有一個公共點;)往往是"連結"圓心和公共點,證明"垂直"(直線和半徑);若不知公共點,則過圓心作一條線段垂直於直線,證明所作的線段等於半徑。即已知公共點,“連半徑,證垂直”;不知公共點,則“作垂直,證半徑”。

五、佈置作業:略

《切線的判定》教後體會

本課例《切線的判定》作爲市考試院調研課型兼區級研討課,我以“教師爲引導,學生爲主體”的二期課改的理念出發,通過學生自我活動得到數學結論作爲教學重點,呈現學生真實的思維過程爲教學宗旨,進行教學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本質的、有效的理解。本節課切實反映了平時的教學情況,爲前來調研和研討的老師提供了真實的樣本。反思本節課,有以下幾個成功與不足之處:

成功之處:

一、 教材的二度設計順應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這批學生習慣於單一知識點的學習,即得出一個知識點,必須由淺入深反覆進行練習,鞏固後方能加以提升與綜合,否則就會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條件和結論,導致錯誤,久之便會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本教時課本上將切線判定定理和性質定理的導出作爲第一課時,兩個定理的運用和切線的兩種常用的判定方法作爲第二課時,學生往往會因第一時間得不到及時的鞏固,對定理本質的東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運用時抓不住關鍵,解題僅僅停留在模仿層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學生更是因知識點多不知所措,在雲裏霧裏。二度設計將切線的判定方法作爲第一課時,切線的性質定理以及兩個定理的綜合運用作爲第二課時,這樣的設計即是對前面所學的“直線與圓相切的判定方法”的複習,又是對後面學習綜合運用兩個定理,合理選擇兩種方法判定切線作了鋪墊,教學呈現了一個循序漸進、溫過知新的過程。從學生的反饋情況判斷,教學效果較爲理想。

二、重視學生數感的培養呼應了課改的理念

數感類似與語感、樂感、美感,擁有了感覺,知識便會融會貫通,學習就會輕鬆。擁有數感,不僅會對數學知識反應靈敏,更會在生活中不知不覺運用數學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本節課中,兩個例題由教師誘導,學生髮現完成的,而三個習題則完全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會做和做得複雜的學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擊出思維的火花,難以忘懷。讓學生嘗試總結規律,也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在本節課中,輔助線的規律是由學生得出,事實證明,學生有這樣的理解、概括和表達能力。通過思考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個結論往往是刻骨銘心的,長此以往,對數和形的感覺會越來越好。

不足之處:

一、這節課沒有“高潮”,沒有讓學生特別興奮激起求知慾的情境,整個教學過程是在一個平靜、和諧的氛圍中完成的。

二、課的引入太直截了當,脫離不了應試教學的味道。

三、教學風格的定勢使所授知識不能很合理地與生活實際相聯繫,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深刻感悟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地充實自己,拓寬知識面,努力突破已有的教學形狀,適應現代教育,適應現代學生。課堂教學中,敢於實驗,捨得放手,儘量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教師只提供給學生現實情境、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真正實現《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的“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國中數學教案5

第一課時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初步瞭解統計知識是應用廣泛的數學內容 .

2.瞭解平均數的意義,會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3.當一組數據的數值較大時,會用簡算公式計算一組數據的平均數 .

(二)能力訓練點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計算能力 .

(三)德育滲透點

1.培養學生認真、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

2.滲透數學來源於實踐,反地來又作用於實踐的觀點 .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本課的學習,滲透數學公式的簡單美和結構的嚴謹美,展示了寓深奧於淺顯,寓紛繁於嚴謹的辯證統一的數學美 .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教學重點:平均數的概念及其計算 .

2.教學難點:平均數的簡化計算 .

3.教學疑點:平均數簡化公式的應用,a如何選擇 .

4.解決辦法:分清兩個公式,公式②的運用要選擇一個適當的a .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與數據打交道,例如,電視臺每天晚上都要預報第二天當地的最低氣溫與最高氣溫,商店每天都要結算一下當天的營業額,每個班次的飛機都要統計一下乘客的人數等.這些都涉及數據的計算問題.請同學們思考下面問題.(教師出示幻燈片)

爲了從甲乙兩名學生中選拔一人蔘加射擊比賽,對他們的射擊水平進行了測驗.兩人在相同條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環數如下:

甲 7 8 6 8 6 5 9 10 7 4

乙 9 5 7 8 7 6 8 6 7 7

1.怎樣比較兩個人的成績?2.應選哪一個人蔘加射擊比賽?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思考,並可以分成小組討論解決辦法.

對於這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感到無從下手,部分學生可能想到去比較兩組數據的平均,讓學生動手具體算一下兩組數據的平均數結果它們相等在學生無法解決此問題的情況下,教師說明,這正是本章要解決的問題之一(寫出課題).這樣做的目的是教師有意創設問題情境、製造懸念,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引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注意,還能誘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濃厚興趣.

(二)整體感知

解決類似上述的問題要用到統計學的知識,統計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數據並據之做出推斷的科學,它以概率論爲基礎,着重研究如何根據樣本的性質去推測總體的性質.在當今的信息時代,統計學的應用非常廣泛,以至於它已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本章我們將學習統計學的一些初步知識.

(三)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們首先來學習平均數.

1.(出示幻燈片)請同學看下面問題:

某班第一小組一次數學測驗的成績如下:

86 91 100 72 93 89 90 85 75 95

這個小組的平均成績是多少?

教師引導學生動筆計算,並找一名學生到黑板板演,講完引例後,引導學生歸納出求平均數方法,這樣做使學生對平均數的計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認識 .

2.平均數的.概念及計算公式

一般地,如果有n個數 .

那麼 ①

叫做這n個數的平均數, 讀作“x撥” .

這是在國中數學課本中第一次出現帶有省略號的用字母表示的n個數相加的一般寫法 .學生對此可能會感到比較抽象,不太習慣,要向學生強調,採用這種寫法是簡化表示,是爲了使問題的討論具有一般性 .教師應通過對公式的剖析,使學生正確理解公式,並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義 .

3.平均數計算公式①的應用

例1 一個地區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氣溫依次是(單位:℃):

-6,-5,-7,-6,-4,-5,-7,-8,-7

求它們的平均氣溫 .

讓學生動手計算,以鞏固平均數計算公式(一名學生板演)

教師應強調:①解題格式 .②在統計學裏處理的數據包括負數 .③在本章中,如無特殊說明,平均數計算結果保留的位數與原數據相同 .

例2 從一批機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稱得它們的質量如下(單位:千克):

210 208 200 205 202 218 206 214 215 207 195 207 218 192 202 216 185 227 187 215

計算它們的平均質量 .(用投影儀打出)

引導學生兩人一組完成計算,然後一起對答案 .由於數據較大,計算較繁,可能會出現不同的答案 .正好爲下面提出簡化計算公式作好鋪墊 .

教師提出問題:像例2這樣,數據較大,計算較繁,因而容易出錯,有沒有較爲簡便的算法呢?引導學生觀察數據有什麼特點?都接近於哪一個數?啓發學生討論,尋找簡便算法 .

學生回答:數據都在200左右波動,可將各數據同時減去200,轉而計算一組數值較小的新數據的平均數,至此讓學生再一次兩人一組用簡便方法計算例2,並與前面計算的結果相比較是否一樣 .

講完例2後,教師指出幾點:常數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 讀作“x——撇——撥”;;簡化計算的結果與前面毛算的結果相同 .

通過學生的動手計算,若產生困難或錯誤,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同時也使學生對公式②的推導更容易接受 .

3.推導公式②

一般地,當一組數據 的各個數值較大時,可將各數據同時減去一個適當的常數a,得到,

那麼 ,

因此,

即 ②

爲了加深學生對公式②的認識,再讓學生指出例2的 、 、 各是什麼?(學生回答)

課堂練習:

教材P148中~P149中1,2,3

(四)總結、擴展

知識小結:1.統計學是一門與數據打交道的學問,應用十分廣泛 .本章將要學習的是統計學的初步知識 .

2.求n個數據的平均數的公式① .

3.平均數的簡化計算公式② .這個公式很重要,要學會運用 .

方法小結:通過本節課我們學到了示一組數據平均數的方法 .當數據比較小時,可用公式①直接計算 .當數據比較大,而且都在某一個數左右波動時,可選用公式②進行計算 .

八、佈置作業

教材P153中1、2、3、4 .

國中數學教案6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五四學制)數學》(供天津用)八年級下冊第十章整式第一節整式加減第2小節整式的加減。

二、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是學生掌握了“整式”有關概念的延展學習,爲後繼學習整式運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數知識奠定基礎,是“數”向“式”的正式過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級學生已具有了較強的數的運算技能和“合併”的意識(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時也具有初步的觀察、歸納、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結合教材,立足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宗旨,我採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有針對性、多樣式的`問題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和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學習。通過學習活動不但培養學生化簡意識,提升數學運算技能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同類項的含義,並能辨別同類項。

2、掌握合併同類項的方法,熟練的合併同類項。

3、掌握整式加減運算的方法,熟練進行運算。

(二)過程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同類項定義、合併同類項的方法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能力。

2、通過合併同類項、整式加減運算的練習活動,提高學生運算技能,提升運算的準確率培養學生化簡意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過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初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三)情感價值目標:

1、通過交流協商、分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敢於探索未知問題的精神。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合併同類項

五、教學關鍵:

同類項的概念

六、教學準備:

教師:

1、篩選數學題目,精心設置問題情境。

2、製作大小不等的兩個長方體紙盒實物模型,並能展開。

3、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要凸顯①單項式中係數、字母、指數的特徵②長方體紙盒立體圖、展開圖。)

學生:

1、複習有關單項式的概念、有理數四則運算及去括號的法則)

2、每小組製作大小不等的兩個長方體紙盒模型。

國中數學教案7

一、內容特點

在知識與方法上類似於數系的第一次擴張。也是後繼內容學習的基礎。

內容定位:瞭解無理數、實數概念,瞭解(算術)平方根的概念;會用根號表示數的(算術)平方根,會求平方根、立方根,用有理數估計一個無理數的大致範圍,實數簡單的四則運算(不要求分母有理化)。

二、設計思路

整體設計思路:

無理數的引入----無理數的表示----實數及其相關概念(包括實數運算),實數的應用貫穿於內容的.始終。

學習對象----實數概念及其運算;學習過程----通過拼圖活動引進無理數,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說明如何表示無理數,進而建立實數概念;以類比,歸納探索的方式,尋求實數的運算法則;學習方式----操作、猜測、抽象、驗證、類比、推理等。

具體過程:

首先通過拼圖活動和計算器探索活動,給出無理數的概念,然後通過具體問題的解決,引入平方根和立方根的概念和開方運算。最後教科書總結實數的概念及其分類,並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實數的相關概念、運算律和運算性質等。

第一節:數怎麼又不夠用了:通過拼圖活動,讓學生感受無理數產生的實際背景和引入的必要性;藉助計算器探索無理數是無限不循環小數,並從中體會無限逼近的思想;會判斷一個數是有理數還是無理數。

第二、三節:平方根、立方根:如何表示正方形的邊長?它的值到底是多少?並引入算術平方根、平方根、立方根等概念和開方運算。

第四節:公園有多寬: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際中,對於無理數我們常常通過估算來求它的近似值,爲此這一節內容介紹估算的方法,包括通過估算比較大小,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等,其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數感。

第五節:用計算器開方:會用計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經歷運用計算器探求數學規律的活動,發展合情推理的能力。

第六節:實數。總結實數的概念及其分類,並用類比的方法引入實數的相關概念、運算律和運算性質等。

三、一些建議

1.注重概念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概念的形成的過程中,逐步理解所學的概念;關注學生對無理數和實數概念的意義理解。

2.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和交流,重視學生的分析、概括、交流等能力的考察。

3.注意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清楚新舊知識的區別和聯繫。

4.淡化二次根式的概念。

國中數學教案8

國中數學分層次教學案例

【案例主題:】學生參與教學,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活動、合作、自由、民主、創新。

【背景:】我在進行數學七年級上冊圖形的認識的應用教學時,處理定理時,隨着教學過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題:課本p123證明兩個角之間的關係,

請同學們總結一下他們可能出現的情況。

【活動過程】師:誰能總結一下判定兩個角比較大小的方法?(學生都在緊張的思考中)(突然間,我發現一名平時學習較困難的學生閆家銜這次第一個舉起了手,很驚奇,便馬上讓他發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飛躍。)

生:我認爲前面,度量,而剛纔第一條,第二條的疊合法。(這時,教室裏鴉雀無聲,個別同學在譏笑,這位學生頓時有些難堪,想坐下去,我趕緊制止。)

師:很好!那你準備應該怎麼做呢?生:嗯,(一下子來勁了):接着這位同學上黑板畫了圖,寫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師:剛纔閆家銜同學真的不錯,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還給出了說理,我和全班同學都爲你今天的表現感到非常高興(教室裏響起一片掌聲)。要有勇氣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現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後的表現一定會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讓我們一同來總結一下菱形的證明方法。

在師生的共同研討下得出了這些方法。

師:今天的課程內容還有一項,那就是請閆家銜同學談談這堂課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發言,我怕說的不對會被同學們笑話,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幾天才預習過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發現不是這樣??我今後還會努力發言的??

【理念反思】:從這一個學生的舉手發言到說得頭頭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學生需要一個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間,作爲老師,我們需要給學生一個自由的民主的氛圍,能充分培養學生的自信,使“學困生”也能產生髮言的慾望,也能對問題暢所欲言,教師還應能及時捕捉到這一閃光點,給每一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也就是說要使學生全部積極參與教學,因爲它集中體現了現代課程理念:活動、合作、自由、民主、創新。

1、活動、合作是現代課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參與,才能合作創新。

2、民主是現代課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體現是在課程實施中學生能夠平等地參與。沒有主動參與,只有被動接受,就沒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沒有民主,學生的參與

就不是主動性參與,而是被動的、消極的參與。

3、在提問時,應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如:“請你幫助設計一下,有幾種方案等問題?這樣纔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的空間,學生在這個空間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開想象,才能暢所欲言。

4、在課堂上,老師應不只關注“優等生”,而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困生”和“學優生”同時享有尊嚴和擁有一份自信。特別是發現到一個學困生在舉了手時,應及時給“學困生”展示的機會,讓他們發言,學生在發言中,雖然有時不能把問題完全解決,老師也要充分的肯定這個學生的成績和能夠大膽發言的勇氣。

國中數學教案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理解的意義,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學生學會由上的已知點說出它所表示的數,能將有理數用上的點表示出來;

3.使學生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初步理解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難點:正確理解有理數與上點的對應關係.

課堂教學過程 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1.國小裏曾用“射線”上的點來表示數,你能在射線上表示出1和2嗎?

2.用“射線”能不能表示有理數?爲什麼?

3.你認爲把“射線”做怎樣的`改動,才能用來表示有理數呢?

待學生回答後,教師指出,這就是我們本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

二、講授新課

讓學生觀察掛圖——放大的溫度計,同時教師給予語言指導:利用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在溫度計上有刻度,刻度上標有讀數,根據溫度計的液麪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讀出不同的數,從而得到所測的溫度.在0上10個刻度,表示10℃;在0下5個刻度,表示-5℃.

與溫度計類似,我們也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方法如下(邊說邊畫):

1.畫一條水平的直線,在這條直線上任取一點作爲原點(通常取適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數,也可偏向左邊)用這點表示0(相當於溫度計上的0℃);

2.規定直線上從原點向右爲正方向(箭頭所指的方向),那麼從原點向左爲負方向(相當於溫度計上0℃以上爲正,0℃以下爲負);

3.選取適當的長度作爲單位長度,在直線上,從原點向右,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爲1,2,3,…從原點向左,每隔一個長度單位取一點,依次表示爲-1,-2,-3,…

提問:我們能不能用這條直線表示任何有理數?(可列舉幾個數)

在此基礎上,給出的定義,即規定了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的直線叫做.

進而提問學生:在上,已知一點P表示數-5,如果上的原點不選在原來位置,而改選在另一位置,那麼P對應的數是否還是-5?如果單位長度改變呢?如果直線的正方向改變呢?

通過上述提問,向學生指出:的三要素——原點、正方向和單位長度,缺一不可.

三、運用舉例 變式練習

例1 畫一個,並在上畫出表示下列各數的點:

例2 指出上A,B,C,D,E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課堂練習

示出來.

2.說出下面上A,B,C,D,O,M各點表示什麼數?

最後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正有理數可用原點右邊的點表示,負有理數可用原點左邊的點表示,零用原點表示.

四、小結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後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數學工具,它使數和直線上的點建立了對應關係,它揭示了數和形之間的內在聯繫,爲我們研究問題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節課要求同學們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確地畫出,在此還要提醒同學們,所有的有理數都可用上的點來表示,但是反過來不成立,即上的點並不是都表示有理數,至於上的哪些點不能表示有理數,這個問題以後再研究.

五、作業

1.在下面上:

(1)分別指出表示-2,3,-4,0,1各數的點.

(2)A,H,D,E,O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2.在下面上,A,B,C,D各點分別表示什麼數?

3.下列各小題先分別畫出,然後在上畫出表示大括號內的一組數的點:

(1){-5,2,-1,-3,0}; (2){-4,2.5,-1.5,3.5};

國中數學教案10

一、目的要求

1、使學生初步理解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概念。

2、使學生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條件,確定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的解析式。

二、內容分析

1、國中主要是通過幾種簡單的函數的初步介紹來學習函數的,前面三小節,先學習函數的概念與表示法,這是爲學習後面的幾種具體的函數作準備的,從本節開始,將依次學習一次函數(包括正比例函數)、二次函數與反比例函數的有關知識,大體上,每種函數是按函數的解析式、圖象及性質這個順序講述的,通過這些具體函數的學習,學生可以加深對函數意義、函數表示法的認識,並且,結合這些內容,學生還會逐步熟悉函數的知識及有關的數學思想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2、舊教材在講幾個具體的函數時,是按先講正反比例函數,後講一次、二次函數順序編排的,這是適當照顧了學生在國小數學中學了正反比例關係的知識,注意了中國小的銜接,新教材則是安排先學習一次函數,並且,把正比例函數作爲一次函數的特例予以介紹,而最後才學習反比例函數,爲什麼這樣安排呢?第一,這樣安排,比較符合學生由易到難的認識規津,從函數角度看,一次函數的解析式、圖象與性質都是比較簡單的,相對來說,反比例函數就要複雜一些了,特別是,反比例函數的圖象是由兩條曲線組成的,先學習反比例函數難度可能要大一些。第二,把正比例函數作爲一次函數的特例介紹,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益,又便於學生了解正比例函數與一次函數的關係,從而,可以更好地理解這兩種函數的概念、圖象與性質。

3、“函數及其圖象”這一章的重點是一次函數的概念、圖象和性質,一方面,在學生初次接觸函數的有關內容時,一定要結合具體函數進行學習,因此,全章的主要內容,是側重在具體函數的.講述上的。另一方面,在大綱規定的幾種具體函數中,一次函數是最基本的,教科書對一次函數的討論也比較全面。通過一次函數的學習,學生可以對函數的研究方法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與瞭解,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學習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學習方法。

三、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1、什麼是函數?

2、函數有哪幾種表示方法?

3、舉出幾個函數的例子。

新課講解:

可以選用提問時學生舉出的例子,也可以直接採用教科書中的四個函數的例子。然後讓學生觀察這些例子(實際上均是一次函數的解析式),y=x,s=3t等。觀察時,可以按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這些式子表示的是什麼關係?(在學生明確這些式子表示函數關係後,可指出,這是函數。)

(2)這些函數中的自變量是什麼?函數是什麼?(在學生分清後,可指出,式子中等號左邊的y與s是函數,等號右邊是一個代數式,其中的字母x與t是自變量。)

(3)在這些函數式中,表示函數的自變量的式子,分別是關於自變量的什麼式呢?(這題牽扯到有關整式的基本概念,表示函數的自變量的式子也就是等號右邊的式子,都是關於自變量的一次式。)

(4)x的'一次式的一般形式是什麼?(結合一元一次方程的有關知識,可以知道,x的一次式是kx+b(k≠0)的形式。)

由以上的層層設問,最後給出一次函數的定義。

一般地,如果y=kx+b(k,b是常數,k≠0)那麼,y叫做x的一次函數。

對這個定義,要注意:

(1)x是變量,k,b是常數;

(2)k≠0 (當k=0時,式子變形成y=b的形式。b是x的0次式,y=b叫做常數函數,這點,不一定向學生講述。)

由一次函數出發,當常數b=0時,一次函數kx+b(k≠0)就成爲:y=kx(k是常數,k≠0)我們把這樣的函數叫正比例函數。

在講述正比例函數時,首先,要注意適當複習國小學過的正比例關係,國小數學是這樣陳述的:

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着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係叫做正比例關係。

寫成式子是(一定)

需指出,國小因爲沒有學過負數,實際的例子都是k>0的例子,對於正比例函數,k也爲負數。

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找出一次函數與正比例函數之間的關係:正比例函數是特殊的一次函數。

課堂練習:

教科書13、4節練習第1題.

國中數學教案11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確畫出.

2.能將已知數在上表示出來,能說出上已知點所表示的數.

(二)能力訓練點

1.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逐步形成應用數學的意識.

2.對學生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滲透點

使學生初步瞭解數學來源於實踐,反過來又服務於實踐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四)美育滲透點

通過畫,給學生以圖形美的教育,同時由於數形的結合,學生會得到和諧美的'享受.

二、學法引導

1.教學方法:根據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原則,始終貫穿“激發情趣—手腦並用—啓發誘導—反饋矯正”的教學方法.

2.學生學法:動手畫,動腦概括的三要素,動手、動腦做練習.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正確掌握畫法和用上的點表示有理數.

2.難點:有理數和上的點的對應關係。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電腦、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師生同步畫,學生概括三要素,師出示投影,生動手動腦練習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大家知識溫度計的用途是什麼?

生:溫度計可以測量溫度

(出示投影1)

三個溫度計.其中一個溫度計的液麪在0上20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麪在0下5個刻度,一個溫度計的液麪在0刻度.

師:三個溫度計所表示的溫度是多少?

生:2℃,-5℃,0℃.

我們能否用類似溫度計的圖形表示有理數呢?

這種表示數的圖形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板書課題).

【教法說明】從溫度計用標有讀數的刻度來表示溫度的高低這個事實出發,引出本節課所要學的內容—.再從溫度計這個實物形象抽象出來研究.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學生受到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訓練,培養了用數學的意識.

(二)探索新知,講授新課

1.的畫法

與溫度計類似,可以在一條直線上畫出刻度,標上讀數,用直線上的點表示正數、負數和零,具體做法如下:

第一步:畫直線定原點原點表示0(相當於溫度計上的0℃).

第二步:規定從原點向右的爲正方向那麼相反的方向(從原點向左)則爲負方向.(相當於溫度計上℃以上爲正,0℃以下爲負).

第三步:選擇適當的長度爲單位長度(相當於溫度計上每1℃佔1小格的長度).

【教法說明】教師邊講解邊示範,學生跟着一起畫圖.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和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把類比作爲一種重要方法貫穿於概念形成過程的始終,讓學生在認知過程中領悟這種思想方法.

讓學生觀察畫好的直線,思考以下問題:

(出示投影1)

(1)原點表示什麼數?

(2)原點右方表示什麼數?原點左方表示什麼數?

(3)表示+2的點在什麼位置?表示-1的點在什麼位置?

(4)原點向右0.5個單位長度的A點表示什麼數?原點向左個單位長度的B點表示什麼數?

根據老師畫圖的步驟,學生思考在一條水平的直線上都畫出什麼?然後歸納出的定義。

學生活動:同學們思考,並要求同桌相互敘述,互相糾正補充,語句通順後舉手回答.大家思考準備更正或補充。

國中數學教案12

今天小編爲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關國中數學教案之公式的相關內容,以供大家閱讀!

教學設計示例一——公式

教學目標

1.瞭解公式的意義,使學生能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公式來源於實踐又反作用於實踐。

教學建議

一、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具體例子瞭解公式、應用公式.

難點: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量之間的關係並抽象爲具體的公式,要注意從中反應出來的歸納的思想方法。

 二、重點、難點分析

人們從一些實際問題中抽象出許多常用的、基本的數量關係,往往寫成公式,以便應用。如本課中梯形、圓的面積公式。應用這些公式時,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義,以及這些字母之間的數量關係,然後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數求出所需的未知數。具體計算時,就是求代數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藉助運算推導出來;有的公式,則可以通過實驗,從得到的反映數量關係的一些數據(如數據表)出發,用數學方法歸納出來。用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決一些問題,會給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帶來很多方便。

三、知識結構

本節一開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見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題循序漸進的講解了公式的直接應用、公式的先推導後應用以及通過觀察歸納推導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整節內容滲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

四、教法建議

1.對於給定的可以直接應用的公式,首先在給出具體例子的前提下,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清晰地認識公式中每一個字母、數字的意義,以及這些數量之間的對應關係,在具體例子的基礎上,使學生參與挖倔其中蘊涵的思想,明確公式的應用具有普遍性,達到對公式的靈活應用。

2.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認識有時問題的解決並沒有現成的公式可套,這就需要學生自己嘗試探求數量之間的關係,在已有公式的基礎上,通過分析和具體運算推導新公式。

3.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學生應觀察哪些量是不變的,哪些量是變化的,明確數量之間的對應變化規律,依據規律列出公式,再根據公式進一步地解決問題。這種從特殊到一般、再從一般到特殊認識過程,有助於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設計示例二——公式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使學生能利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理解公式與代數式的關係.

(二)能力訓練點

1.利用數學公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導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數學來源於生產實踐,又反過來服務於生產實踐.

(四)美育滲透點

數學公式是用簡潔的數學形式來闡明自然規定,解決實際問題,形成了色彩斑斕的多種數學方法,從而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公式的簡潔美.

二、學法引導

1.數學方法:引導發現法,以複習提問國小裏學過的.公式爲基礎、突破難點

2.學生學法:觀察分析推導計算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利用舊公式推導出新的圖形的計算公式.

2.難點:同重點.

3.疑點:把要求的圖形如何分解成已經熟悉的圖形的和或差.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自制膠片。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教者投影顯示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圖形,學生思考,師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啓發學生求圖形的面積,師生總結求圖形面積的公式.

七、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景,複習引入

師:同學們已經知道,代數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用字母表示數,用字母表示數有很多應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們在國小裏學過許多公式,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公式,教法說明,讓學生一開始就參與課堂教學,使學生在後面利用公式計算感到不生疏.

在學生說出幾個公式後,師提出本節課我們應在國小學習的基礎上,研究如何運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公式

師:國小裏學過哪些面積公式?

板書:S=ah

(出示投影1)。解釋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

【教法說明】讓學生感知用割補法求圖形的面積。

(二)探索求知,講授新課

師:下面利用面積公式進行有關計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圖是一個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積公式求這個梯形的面積S。

師生共同分析:1.根據梯形面積計算公式,要計算梯形面積,必須知道哪些量?這些現在知道嗎?

2.題中“M”是什麼意思?(師補充說明釐米可寫作cm,千米寫作km,平方釐米寫作等)

學生口述解題過程,教師予以指正並指出,強調解題的規範性.

【教法說明】1.通過分析,引導學生在一個實際問題中,必須明確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計算時,要先寫出公式,然後代入計算,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

(出示投影3)

例2如圖是一個環形,外圓半徑,內圓半徑求這個環形的面積

學生討論:1.環形是怎樣形成的.2.如何求環形的面積討論後請學生板演,其他同學做在練習本上,教育巡迴指導.

評講時注意1.如果有學生作了簡便計算,則給予表揚和鼓勵:如果沒有學生這樣計算,則啓發學生這樣計算.

2.本題實際上是由圓的面積公式推導出環形面積公式.

3.進一步強調解題的規範性

教法說明,讓學生做例題,學生能自己評判對與錯,優與劣,是獲取知識的一個很好的途徑.

測試反饋,鞏固練習

(出示投影4)

1.計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積

2.已知長方形的長是寬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寬,那麼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是多少?當時,求t

3.已知圓的半徑,,求圓的周長C和麪積S

4.從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車上坡時每小時走千米,下坡時每小時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時間公式。

(2)若千米/時,千米/時,求從A地到B地所用的時間。

學生活動:分兩次完成,每次兩題,兩人板演,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做好後同桌交換評判,第一次可請兩位基礎較差的同學板演,第二次請中等層次的學生板演.

【教法說明】面向全體,分層教學,能照顧兩極,使所有的同學有所發展.

師:公式本身是用等號聯接起來的代數式,許多公式在實際中都有重要的用處,可以用公式直接計算還可以利用公式推導出新的公式.

 八、隨堂練習

(一)填空

1.圓的半徑爲R,它的面積________,周長_____________

2.平行四邊形的底邊長是,高是,它的面積_____________;如果,,那麼_________

3.圓錐的底面半徑爲,高是,那麼它的體積__________如果,,那麼_________

(二)一種塑料三角板形狀,尺寸如圖,它的厚度是,求它的體積V,如果,,,V是多少?

九、佈置作業

(一)必做題課本第xx頁x、x、x第xx頁x組x

(二)選做題課本第xx頁xx組x

國中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經歷收集數據、分析數據的活動,體會統計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收集統計在生活中應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數據的方法。

3、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整理所學習的統計圖,和統計量,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過各種統計圖的特點,掌握整理收集數據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出示預習提綱:

1、我們學習了哪幾種統計圖?

2、這幾種統計圖各有什麼特點?

3、概率的知識有哪些?

二、展示與交流

(一)提出問題

1、(出示問題情境)我們班要和希望國小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級,怎麼樣向他們介紹我們班的`一些情況呢?(指名回答)

2、師:先獨立列出幾個你想調查的問題。(寫在練習本上)

3、四人小組交流,整理出你們小組都比較感興趣的,又能實施的3個問題。(小組彙報、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彙報交流(師羅列在黑板上)

師:大家想調查這麼多的問題,現在我們班選擇其中有價值又能實施的問題進行調查。(師根據生的回答進行歸納、整理)

(二)收集數據和整理數據

1、師:調查這幾個問題,你需要收集哪些數據?怎麼樣收集這些數據?與同伴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

2、師:開展實際調查的話,如何進行調查比較有效?在調查的時候,大家需要注意什麼?

(三)開展調查

1、針對學生提出的某個問題,先組織小組有效的開展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活動,然後把數據記錄下來,並進行整理。

2、師:誰來說一說你們小組是怎麼樣分工,怎麼樣調查和記錄數據的?(指名彙報)

3、全班彙總、整理、歸納各小組數據。(板書)

4、師:分析上面的數據,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師:根據整理的數據,想一想繪製什麼統計圖比較好呢?

6、師:根據這些信息,你還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四)回顧統計活動

1、師:在剛纔的統計活動,我們都做了些什麼?你能按順序說一說嗎?

師板書:提出問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

2、收集在生活中應用統計的例子,並說說這些例子中的數據告訴人們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學彙報,其他同學注意聽,並指出這個同學舉的例子中你可以獲得什麼信息?

3、結合生活中的例子說說收集數據有哪些方法?

(1)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引導學生結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題中收集來

的實例)來說說自己的方法。

(2)師歸納:常用的收集數據的方法有:查閱資料、詢問他人、調查實驗等。

4、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對統計表和統計圖進行了系統的學習,回憶一下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統計圖,對這些統計圖,你已經知道了哪些知識?

國中數學教案14

一、指導思想

教育教學工作是一個頭緒衆多的系統工程,在紛繁的頭緒中需要各項工作有序進展,尤爲重要的是強化常規,做好細節,教學常規是對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要求,落實教學常規是學校教學工作得以正常有序開展的根本保證。只有搞好教學常規纔有可能獲得成功的教育。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體現於教學各個步驟的細節中,空洞地談教學能力是蒼白的,只有用教師的'備課情況、講課細節、作業批改情況。教學常規培養着教師的基本功,決定着教師的教學能力,可以說教師的教學水平就是在這些常規細節中培養起來。

二、檢查反饋

本次檢查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檢查內容完整、全面。現將檢查情況總結如下教案方面的特點與不足。

特點:

1、絕大多數教案設計完整,教學重點、難點突出,設置得當,緊緊圍繞新課標,例如:劉興華、孫菊、江文等能突出對學科素養的高度關注。教師撰寫的課後反思能體現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新方法,能側重對自己教法和學生學法的指導,並且還能對自己不得法的教學手段、方式、方法進行深刻地解剖,能很好地體現課堂教學的反思意識,反思深刻、務實、有針對性。

2、教學環節齊全,注重引語與小結,使教學設計前後呼應,環節完整。

3、注重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注重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4、教案能體現多媒體教學手段,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不足:

1、教案後的教學反思不夠認真、不夠詳細,沒能對本堂課的得與失作出記錄與小結,從中也可以看出我們對課後反思還不夠重視。

2、個別教師教案過於簡單。

作業方面的特點與不足

特點:

1、能按進度佈置作業,作業設置量度適中,難易適中,上交率較高,且都能做到全批全改。

2、作業批改公平、公正,有一定的等級評定。教師批改要求嚴格、細緻,能夠反映學生作業中的錯誤做法及糾正措施。

不足:

1、對於學生書寫的工整性,還需加強教育。

2、教師在批閱作業時,要稍細心些,發現問題就讓學生當時改正,學生也就會逐漸養成做事認真的習慣。

國中數學教案15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啓發?

這個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樣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學的方法啓發了我們,可以用嘗試,檢驗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隻要將x=1,2,3,4,……代人方程(2)的兩邊,看哪個數能使兩邊的值相等,這個數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爲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此檢驗一下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爲“二分之一”,那麼答案是多少?

同學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現了什麼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爲這裏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麼辦?

這正是我們本章要解決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2、補充練習:檢驗下列各括號內的數是不是它前面方程的解。

(1)x-3(x+2)=6+x(x=3,x=-4)

(2)2y(y-1)=3(y=-1,y=2)

(3)5(x-1)(x-2)=0(x=0,x=1,x=2)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解一元一次方程

1、方程的'簡單變形

教學目的

通過天平實驗,讓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歸納出方程的兩種變形,並能利用它們將簡單的方程變形以求出未知數的值。

重點、難點

1、重點:方程的兩種變形。

2、難點:由具體實例抽象出方程的兩種變形。

教學過程

一、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列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列出的方程有的我們不會解,我們知道解方程就是把方程變形成x=a形式,本節課,我們將學習如何將方程變形。

二、新授

讓我們先做個實驗,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天平和若干砝碼。

測量一些物體的質量時,我們將它放在天干的左盤內,在右盤內放上砝碼,當天平處於平衡狀態時,顯然兩邊的質量相等。

如果我們在兩盤內同時加入相同質量的砝碼,這時天平仍然平衡,天平兩邊盤內同時拿去相同質量的砝碼,天平仍然平衡。

如果把天平看成一個方程,課本第4頁上的圖,你能從天平上砝碼的變化聯想到方程的變形嗎?

讓同學們觀察圖6.2.1的左邊的天平;天平的左盤內有一個大砝碼和2個小砝碼,右盤上有5個小砝碼,天平平衡,表示左右兩盤的質量相等。如果我們用x表示大砝碼的質量,1表示小砝碼的質量,那麼可用方程x+2=5表示天平兩盤內物體的質量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