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

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1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這是上世紀80年代譯者徐遲序言中的第一句話。此前,在我具體也沒搞清楚是準備看八年級還是九年級的推薦書目時,看見家裏正好有一本《瓦爾登湖》,本想着抓緊完成讀後感,結果剛一打開這本書,就看到了這句話。“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先是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打開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爲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名其妙,不知所云。”這序言的第一段話,確實是對整本書的一個很好的引入和總結。

《瓦爾登湖》記錄了作者梭羅兩年兩個月在康科德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想,處處表達了對自然的讚美,包含了對當時19世紀社會的分析和批判。作者居住的小木屋雖然簡樸,但是貼近大自然,附近是富庶的森林、湖畔、鳥獸,種菜種豆自給自足,遠離喧囂與繁瑣,以至於偶爾去村子裏聽到“閒談扯淡”也成爲了有趣的新鮮事。在這樣的瓦爾登湖畔,作者進行了創作。書中所有涉及到對景物的描寫,也是用了帶有大自然氣息的優美文字描寫,讀時需要心靜,讀來覺得清新。:精靈之感

同時,書中還進行了大量的比喻、說理,整本書完整地揭露了當時社會上很多人的生活狀態:處於底層的人們,爲了找到一份維持生存的勞動,活得像一部機器一樣,自己卻渾然不覺,到頭來還是渾渾噩噩。而事實上,按照梭羅的說法,維持生存只要食物、空氣、陽光、水就夠了,房屋等等也只是維持熱量用的,而很多人就是爲了這些“添頭”而忙忙碌碌。

人應該意識到自己是人而活着,等等。以上只是部分章節的概括,整本書處處都是這樣的思索,由於沒能達到“靜”,只讀一遍必然會疏漏掉很多語句和細節,以至於不可能理解透徹,這也恰好印證了這是一本需要寧靜的書。

而有趣的是,隨着兩個世紀以來科技越來越迅速地發展,本書所表達的對社會的反思和對自然的嚮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一是發展經濟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其二就是在時代的潮流中,人們究竟何去何從。這些問題,在梭羅著這本書的當時,由於人類社會剛從農業文明邁向工業文明,梭羅只是個孤獨者,但在現在,這卻是值得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書中記錄了很多作者的看法。將這個問題放之社會,這樣一個大問題,即使讀了一遍也說不出什麼道理來。那麼對於我們身邊的生活呢?

首先,讀這本書的收穫,在完成讀後感之餘,整本書從頭到尾都體現着一個“靜”,不論是大自然的寂靜、作者不寂寞的孤寂之外,它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在無關緊要的瑣碎的事物上浪費生命,畢竟信息時代,信息量肯定比18世紀的“閒談扯淡”還要多得多,扯得多。緊接着的,就是我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我們究竟要做些什麼。書臨近末尾,又有一個比喻:“我站在林中,看這森林地上的松林之中,蠕蠕爬行着的一隻昆蟲,我看到它企圖避開我的視線,自己去藏起來,我便問自己,爲什麼它有這樣謙遜的思想,要藏起它的頭避開我,而我,也許可以幫助它,可以給它這個族類若干可喜的消息,這時我禁不住想起我們更偉大的施恩者,大智慧者,他也在俯視着我們這些宛如蟲豸的人。”這居然讓我想到了《三體》中的話。由於《三體》剛剛得獎,之前在外面上課,就看到有同學在看《三體》。

八年級在班裏我們幾個同學推薦過很多次,劇透的不行,推薦到最後一次,班裏有好幾個同學都在傳閱了,現在倒好,一得獎知名度瞬間成九十度增長。只能說,這樣一部小說,在我國能取得這樣的影響力,是因爲此前社會上沒有這樣對於世界的思考,或是我沒能接觸到,而且科幻什麼的也不被人重視。而《瓦爾登湖》早在100多年前就提出的這些問題,肯定也不會像信息時代《三體》得獎以後被傳播地那麼快。《三體》的不同,在於它確實是國內的首個,讓人不由得去思索,拓寬了大部分眼界,而《瓦爾登湖》,則有一種靜的力量,讓人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影響。然而,兩部作品,都能發人深省,都是我只讀了一遍不可能理解透徹出什麼道理來,只當是八年級的推薦書目,拓寬了眼界,豐富了暑假生活。

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2

一百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時期,一個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長達兩年半光陰,他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裏捕魚、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名著《瓦爾登湖》。

梭羅畢業於世界聞名的哈佛大學,但距毅然選擇扛着鋤頭到瓦爾登湖畔一片再生林處開荒種地,依層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我認爲梭羅選擇心靈既自由同閒適,選擇着簡樸、淡薄既生活。讓人尊敬。試問,誰願意丟下名和利隻身一人退隱到森林之中。在當時那個物慾橫流的時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獨行,挑戰傳統的思想,實在令人敬仰。而梭羅心中的這種魄力,這種不帶世俗觀念的思想,讓我對這本書產生濃厚的興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絲清風,不着痕跡地讓我精神一振——一種快樂的簡樸的生活!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它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在寒假,我有幸讀到了這本書,在這本書中作者對瓦爾登湖的描寫頗爲有趣:“泛舟湖上,四處眺望倒影,我發現了一種無可比擬、不能描述的淡藍色,像浸水的或變色的絲綢,還像青鋒寶劍,比之天空還更接近天藍色,它和那波光的另一面原來的深綠色輪番地閃現,那深綠色與之相比便似乎很混濁了。這是一個玻璃似的帶綠色的藍色,照我所能記憶的,它彷彿是冬天裏,日落以前,西方烏雲中露出的一角晴天。可是你舉起一玻璃杯水,放在空中看,它卻毫無顏色,如同裝了同樣數量的一杯空氣一樣。”這也是十分令我向往的地方。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爲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生命之道,大道至簡,大智無聲,方自成博大,自現精華。

人,匆忙而過,有誰讀得懂自然空然無求的境界?也許,梭羅讀懂了,讀懂了那遠離喧譁的恬靜。距系探求緊實實在在既生活。

佛雲: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胸懷空空,卻留有萬花出香。那裏有藍天的曠遠,白雲的飄逸,溪流的秀美,綠葉的悠然。選擇壯闊?選擇顯貴?選擇平靜?或是選擇隱退?

人應該學會擯棄複雜,學會簡單。在最平凡無實的生活方式中尋求新奇,讓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漸成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湖泊,一個能洗淨自己心靈的湖泊,一個能讓你變得平靜、自在、坦然、簡單的湖泊。可是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像梭羅一樣迴歸本真。擯棄所有的世俗眼光,只求做最真的自己。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反觀現在我們富足的生活,雖然不能像梭羅那樣幽居山林,雖然當年的瓦爾登湖已時過境遷,雖然如今自然在一點一點被人類吞噬,但他們都不妨礙我們每個人在自己心裏保留一片純淨、安逸的瓦爾登湖。正如梭羅所言,我們即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瓦爾登湖》依本書以春天開始,經歷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結束。正表現左一個生命既輪迴。

希望通過依本書,讀出清淡、讀出真諦。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3

這兩天又撿起梭羅的《瓦爾登湖》,這次閱讀同以往閱讀感受不同,這是一本讓人心靜下來的書,特別在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裏,人們的心由於受到外界的誘惑太多,都靜不下心來享受生活,大家疲於奔命地追求“成功”地生活,實際上很多人並不很清楚什麼是“成功”?什麼是“不成功”?自己內心所追求的到底是怎樣的生活?什麼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什麼生活是健康的生活?什麼是生命?什麼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人應該成爲什麼樣的人?這些問題一直在迷惑着我,困惑着我。

徐遲先生講:“《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這次閱讀中我得到同過去閱讀時完全不一樣的收穫,我感覺此書一定要靜下心來閱讀,只有讓整個心沉靜下來,靜靜地讀。心情浮躁時這本書肯定是讀不進去,記得當時我知道這本書時,是由於是美國中學生閱讀極力推薦的一本,當初拿到此書時,只讀了幾頁,實在看不進去,就放下,前兩年由於兒子學校推薦此書,爲了想讓兒子閱讀,強迫自己讀完,但也是非常勉強的,因爲自己讀的過於勉強,兒子讀不進去,我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強迫他讀,最近再一次閱讀,連着兩天靜靜地閱讀卻得到我意想不到的收穫,我發現有些書讀不進去,放着,過幾年人生經歷不同了,心境不同,再去讀時就發現它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像帕斯捷爾納克《日瓦戈醫生》和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就是這樣的,一放就十年,再拿起時,卻不肯放下,這是我閱讀中摸索出的一個經驗,去年十月份讀《日瓦戈醫生》時,心情激動地無法形容,一下讀了兩遍。

今天上午,大雨滂沱,我靜靜地跟隨梭羅走進了他的精神世界,整顆心完全沉迷於他的文字中,才真正地有點讀懂他,所以這本書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瓦爾登湖》應屬於心靈之書,你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忘記周圍的一切,同梭羅一起在大自然中思考生命和生活。現在我有點明白像陶淵明、托爾斯泰、海明威等,都和梭羅一樣遠離都市,過着一種簡單純樸和寧靜的田園生活。只有生活簡單,不爲生活所累,不被那些無聊瑣碎的事所牽拌,我們的生活不在無謂的匆忙中被瑣碎的事損耗和浪費,讓整個身心與大自然融爲一體,纔會有時間有精力對人和世界進行深刻地思考。

梭羅,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自然主義者,他崇尚過一種簡樸的生活,他熱愛大自然,遠離都市,隱居瓦爾登湖畔,過一種田園式的生活,他想通過自己的這次隱居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爲: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更多地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若人生活簡樸,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我一直認爲人真正的幸福就是來自內心的寧靜,這是物質生活無法給予的。只有內心寧靜和平靜,才能真正知道你的內心需要和追求,才能平和接受一切,面對一切,這也是我旅遊途中領悟到,所以人一定要走進大自然,當你面對美麗的大自然風光,面對高山流水,面對天地之間的大美和草原的遼闊,當你站在一望無際的戈壁灘上,這時你才能真正體會到的幸福,是物質生活無法帶給你的那種幸福。這種幸福我也講不清,只是每當我從西部歸來,人雖回來,心卻留在那裏的感覺,我一直喜歡在路上的感覺,只有在路上,我纔會真正地靜心去思考,去感悟。也許經過這些年的行走,讓我的心和梭羅所倡導理念更加接近,所以再去看他的書,忽然發現他寫的正是我內心所追求的,所思考的,就認爲這是一本好書,實際上一本書的好壞,應該因人而異,同讀書人的心有關,你認爲好的,並不是別人會喜歡,有些書正好寫出我想說出的話和正思考的問題,我就很激動,然後就極力推薦這本書,說這本書是好書,但此書曾經是我無法看進去的書,書的好壞還同人的心境有關,不能一概而論說它的好壞,沒有統一標準。放下此書,得到對看書的一點點看法,並不全是對《瓦爾登湖》感悟。

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4

一邊讀《瓦爾登湖》,會一邊在腦海裏刻畫梭羅的樣子:一雙深邃的眸子,堅毅的面孔,滄桑的鬍子。不禁會好奇,生命中怎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深刻的一個人……梭羅的一生是寂寞的,而自己似乎又對這寂寞樂在其中。梭羅曾說:“我喜歡獨處。我從沒遇到過比孤獨更好的伴侶”。

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頭,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材,在瓦爾登湖畔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並在小木屋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來到瓦爾登湖畔之後,他認爲找到了一種理想的生活模式。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生活。1847年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住在愛默生家裏。此後他患了肺病,於1862年病逝於康科德城,年僅45歲。他筆下的《瓦爾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僅沒有引起大衆的注意,甚至連一些本來應該親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對之冷落甚或譏評。它似乎永遠不會引起轟動和喧囂,它始終默然地等待了一個世紀,依然不倦怠的孤獨的不緊不慢的對每一個讀者敘說着一個男人在湖畔寂寞的光陰。

梭羅的一生是恬靜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爾登湖春日生機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天湖畔蟲聲嚶嚶的小道上,記錄下秋日裏的落英繽紛、天高氣爽,描繪出冬季雪花墜落的軌跡和冰晶的形狀……他就這樣“活過每一個季節;呼吸空氣,喝水,品嚐水果,讓自己感受它們對你的影響”。《瓦爾登湖》記載着他在小木屋中度過的每一個恬淡、安詳而簡單的日子,文字如美夢中的呼吸一般輕盈,淡淡的味道讓人心曠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於世俗中的人們:“我雖不富甲天下,卻擁有無數個豔陽天和夏日”。

梭羅的一生是智慧的。隱逸的生活中,梭羅總沉心思索。對現代科技文明給人們帶來的物質享受,梭羅並不排斥,只是批評我們沒有很好地利用它,“弄巧成拙”,他這樣評價。“我們接通了越洋的電纜,卻用它詢問阿德萊德王妃是否得了咳喘,並未用它交流人類的思想。我們建成了鐵路,卻坐着它去城裏消磨時光。”但是,梭羅對社會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批判,而更在於指導。對社會中存在的問題他會毫不猶豫地揭露,同時也負責任地指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我們發現自己根本無法抵禦今天這個紛繁複雜的物質世界的引誘,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簡樸。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是複雜的,但我們的知識使我們能夠選擇一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夠的勇氣將其他多餘的東西摒棄,全然不顧同時代人如何對我們指手畫腳。

《瓦爾登湖》中不乏分析生活,批判習俗處,見解獨特,耐人尋味。它是一部蘊含了深刻哲理的散文。細細讀過《瓦爾登湖》的人都有體會,人們應該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梭羅短暫的一生中,都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

他認爲: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時至今日,在物慾橫流的大千社會中,人們開始迷失和彷徨,梭羅精神變得更加珍貴和重要。一部《瓦爾登湖》中凝結的感悟與體會,值得用一生去參悟和實踐。如何尋覓內心的平和與從容,如何感受寂寞中的快樂,如何從雜亂的人際網中脫身,重新審視自己,也許從《瓦爾登湖》中,你會得到啓發……

瓦爾登湖已不單是那一片湖,那些在生活中感悟真諦,追尋簡單的人們夢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正如梭羅所說:“一本真正的好書教給我的遠不止只是閱讀它。我必須很快將它放在一邊,然後按照它來生活。我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不單指那一片湖,在追求簡單,追尋生活真諦的人的心中,都有不一樣的瓦爾登。只要跟梭羅一樣始於閱讀,終於行動,相信我們都會到達夢中的瓦爾登,祝福未來。

名著《瓦爾登湖》讀後感範文5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爲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份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已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些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書中,他描寫到,他的工具僅有一個斧頭,但他很快便造好了一座堅實得足以避風擋雨的小木屋。原來,找着住的地方,是那麼簡單。隨後,這間木屋的前後填充了他自種的蔬果地。原來,填飽肚子,是那麼簡單。再後,他不定期地用這些收成去和村民物物交換,原本空曠的屋子由此裝點得頗具姿彩。原來,構築起一個心靈的港灣,還是那麼簡單。

這一點,正是梭羅與陶淵明不相似的地方。陶淵明如此沉浸於對生活的幻境。他的清高孤傲,落落寡合,不是世間每一個人能夠企及的。但之我見,這其間,卻缺少一種源於心境底部的樸素與淡泊。而梭羅則不然,他明確自己簡樸的生活所需,並用自己的雙手卻爲自己儘可能簡單地創造出這些。從而騰出時間來,坐在湖畔,暢然呼吸,定神觀察,貼身傾聽,沉靜思考。老子便曾這樣說過,道,既不是唯心,也不是唯物;或既是唯心,又是唯物。二者絕不可被人爲地割裂開來。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梭羅在瓦爾登湖畔居住的兩年又兩個月裏,僅用很少的時間憑藉自己的雙手維持生計,而將大部分時間用來接近自然、探索自然,最後使自己和自然融爲一體。梭羅面對着湖,眺望着湖,他思考,他沉思,由感性變爲理性。

縱觀閱讀全書的過程,梭羅在我的印象裏,已不再那般強調“避世”的概念。梭羅來到湖畔居住了兩年零兩個月餘兩天——他彷彿爲自己掐準了秒錶一般,準時告別。他能意識到自己何時不再需要繼續地沉寂,於是,“到時候了,可以走了。”一句“可以走了”,才使自始至終的湖畔生活統一地聯結成一片,而且句號完滿——還是那麼簡單,而沒有造作和僞飾,也沒有對生活的消極。而這恰是《瓦爾登湖》這部著作的本質、關鍵,以及可貴。

《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說,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