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9篇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1

反比例關係是一種重要的數量關係,它滲透了初步的函數思想。所以本節課體現了以下2點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9篇

1、溫故知新,滲透難點。

本節課《成反比例的量》中重點和難點都是學生理解“成反比例”這個概念,而這個概念的得出要從研究數量關係入手,實質上是對數量之間關係一種新的定義,一種新的內在揭示。對於學生來說,數量關係並不陌生,在以前的應用題學習中是反覆強調過的,本節課的教學並不僅僅停留在數量關係上,而是要從一個新的數學角度來加以研究,用一種新的數學思想來加以理解,用一種新的數學語言來加以定義。“成反比例的量”與數量關係是有本質聯繫的,都是研究兩種數量之間的關係,而且是兩種數量之間相乘的關係,因此在複習題中我讓學生大量的複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係,並且聯繫教材複習了教材及練習中涉及到的一些數量關係,滲透了難點。

2、重概念的形成過程,加強思維訓練。

學習數學概念的最終目的是應用於實際,去靈活解決實際問題,而實現這個目標歸根結底依賴於對概念的本質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學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設計多種教學環節,利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體驗得出概念的思維過程,先做到對概念本質的理解,再順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質外殼---即用語句表達。

例如我在教學《成反比例的量》時,我通過複習常見的數量關係,從生活事例中引出數量關係,然後給這種數量關係一種新的理解,將這種數量關係重新定義爲成反比例關係,給具備這種數量關係的數量重新定義爲成反比例的量,沿着這條線索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體驗了概念形成的過程。爲幫助學生建構“反比例”的意義,課堂流程重點設計兩大板塊。其一是“選擇材料、主體解讀”的“原型體驗”板塊。在這一板塊中,藉助三則具體材料讓學生經歷商量選擇、獨立解讀、交流互評和推薦典型等數學活動,積累了較多的與反比例有關的信息和感性認識;其二是交流思維、點化引領的數學化生成板塊。在這一板塊中,學生立足小組間的交流和思維共享,藉助教師適時介入的適度點撥,生成了“反比例”數學概念,並通過回饋材料的概念解釋促進了理解的深入,並能利用概念準確的判斷兩種量是否成反比例。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2

《解比例》這節課實際上是一節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課。在解比例中,要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再運用解方程的方法解比例。在把含有未知項的比例式改寫成方程時,要注意外項(或內項)乘積等於內項(外項)乘積的運用,不能用錯。所以,在學習《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一課時,一定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現在回顧這節課,知識點教授總體來說比較順利,不過也有幾個地方是值得反思和注意的:

反思之一:變換思維,隨機應變調整非預設生成。

開始出示的第一個複習就使我始料未及。題目是這樣的:口算每組中兩個比的比值,再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2:8和9:27;1/4:1/8和1/8:1/16。我出這道題目的用意本來是想出兩個能組成比例的題目,但是其中的2:8和9:27因爲比值不相等,不能組成比例,當學生口算出比值,說出不能組成比例時,我一時慌了,真懊惱備課之前沒有先算一下,後面內容的順序要被打散了,怎麼辦?能否補救?也許是急了吧!急中生智,我馬上反應過來:如果改動其中一個數,再看能不能組成比例?這個問題一出,學生的腦筋立馬轉動起來,答案也隨之即出:“把27改成36,這樣9:36的比值也是1/4,這樣兩個比就能組成比例了。”回答的多好,我在爲學生高興的同時,也在爲自己的小機智暗自慶幸!(不過以後可不要再犯哦)後來在講到課後練習題時有這樣一道題目:下面哪些組中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1)6、4、18和12;(2)4、5、6和8;(3)4、3、1/3和1/4;(4)3/5、1/5、9和3。此道練習題與我的複習小岔曲雖然形式不同,但細細品味也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鍛鍊學生判斷幾個數能否組成比例。

反思之二:抓住重點,順水推舟解決非預設生成。

複習“根據比例的意義,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數。3:5=6:( );( )/15=2/5”時,要學生說一說是怎樣想的?這題的要求是根據比例的意義來解答的,但是有一位學生沒有運用比例的意義來回答我,她用的是比例的基本性質,用5×6算出兩個內項的積再除以一個外項3等於另一個外項10,雖然她沒有明確說用兩個內項相乘的積等於兩個外項相乘的積來解答,但她說出了其中的意思,這不就是本節新課的重點所在嗎,現在被她提前說出來了,這說明該同學已經熟練的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質,學生已經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來求一個未知項了,這不正是我所希望他們掌握的麼?順水推舟,應該及時調整教案,直接進入今天的新授重點,不過我今天卻沒有這麼做,這說明我對教材和教案的把握程度還不夠,沒有做到胸有成竹。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3

讓學生真正成爲活動的主動者,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在圖形的教學中,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注重操作,注重實踐,可以讓教學達到最高效。

就正如探究圓錐體積計算方法的學習過程,學生可以不再是實驗演示的被動的觀看者,而是參與操作的主動探索者,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新活的數學知識,同時也獲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學習的科學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悅以及探究失敗的深刻反思,在這樣的學習中,學生會逐步變的有思想、會思考、會逐漸發現自身的價值。同時,在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讓一些學習困難的學生也有參與的興趣,讓他們也能感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使他們懂得他們也可以通過玩掌握到數學的知識。

讓每個學生都經歷“猜想估計---設計實驗驗證---發現算法”的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在教師適當的引導下給於學生根據自己的設想自由探究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之間的關係,圓錐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讓每個學生都經歷一次探究學習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習困難的學生該學習方法也是降低了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的難度。

出現了驗證等底等高的圓錐體和圓柱體體積的方法。涌現出了對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中“1/3”的不同理解,實現了學習策略的多樣化,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雖然學生的學習用具是固定的,但是他們所採用的方式卻是不一樣的。這也證明了學生是有着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的。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4

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操作和演示,講解和嘗試練習相結合的方法,使新課與練習有機地融爲一體,做到講與練,相結合。

1、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對於圓柱體側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嚴格遵循主體性原則,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發現,促進知識的遷移,使學生輕鬆地理解掌握圓柱側面面積的計算方法,較好地突破難點。

2、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相結合

通過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和探索圓柱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新知。

3、講解與練習相結合

本節課,改變了傳統的先講後練的教學模式,做到講、練結合,貫穿教學的始終,使練習隨着講解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使講、練,真正做到了有機結合,學生學習的知識是有效的、實用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和運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5

成正比例的量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中的一個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之後的一個內容,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並初步瞭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徵,並能根據圖象解決有關的簡單問題。

根據教材和內容的特點,我選擇了師生互動,以教師的“引”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去理解成正比例的量這一概念。首先,讓學生弄清什麼叫“兩種相關聯”的量,我引導學生從表格中去發現時間和路程兩種量的變化情況,在變化中發現: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的,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成正比例的兩種量的變化方向性。其次,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考慮:路程隨着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有什麼規律呢?學生看了表之後,發現路程和時間比的比值是一樣的,都是90。這時,教師也舉了一個例子,就是450÷9=50,從反面的例子,讓學生理解相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都是90,從而突破了正比例關係的第二個難點。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會一定。把學生對成正比例量的意義的理解成一系統。由於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這一概念,之後,例2的學習還是讓學生對比着例1來自己理解數量和總價的正比例關係。最後,在兩個例題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成正比例量的意義,把這意義從局部的路程和時間、數量和總價推廣到其他數量之間的關係。

不足之處是在練習方面,學生找不到哪些數量成正比例時應讓學生討論,每個正比例關係都應讓學生互相說一說,這樣或許會懂得更多。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6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例如繪製地圖需要比例知識,在生產和生活還經常用到兩種量之間成正比例關係或反比例關係。比例的知識還是進一步學習中學數學物理,化學等知識的基礎。另外,通過對比例知識的學習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數量關係的認識,使學生初步瞭解一種量是怎樣隨着另一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獲得初步的函數觀念,並利用這些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學好比例這部分內容是很重要的。

一、在學生學過比的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的教學。

教材分兩段,先教學比例的意義,再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並根據這個基本性質教學解比例。我在教學這部分知識的時候,先讓學生自學,上了一節預習課,學生做好學習筆記,包括獲得了哪些知識點;根據自己的理解如何去把知識講授、傳達給其他同學,另外,還要記錄好自己有哪些疑問等等。

二、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

通過一個例子,就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還有一個同學提出了一個問題:在研究比例的基本性質時,爲什麼要兩內項乘兩外項乘,爲什麼不相除,或相加、減呢?通過學生的這些表現,我感受到讓學生去經歷問題產生的過程,教給學生研究問題的方法,科學、研謹地去研究一個問題這方面還是有欠缺,還需要加強訓練。針對這一感覺,我及時給學生補充講解道:這一規律的得出,實際上是一個科學研究的過程,同學們說通過一個事例就能輕易下結論嗎?學生說不應該這樣,那應該怎麼樣呢?學生繼續說:“應多舉幾例子,然後觀察是否都存在這種規律,然後纔可以下結論。”又有一個學生說:“得出結論之後,還應該繼續舉例驗證。”我肯定了學生的這些說法之後,我又繼續解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其實科學家在發現、研究這個規律的時候,是經過了一個反反覆覆,曲曲折折的過程的,他們有可能也試着去除過,試着去相加,或相減過,反覆試驗,才發現兩內項相乘的積和兩外項相乘的積是存在一定規律的,從而得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質。”接着我又給學生總結:“要研究一個結論,經過一個舉例——觀察——得出初步結論——驗證的一個過程,在研究過程中,一條路走不通,就變換不同角度去考慮問題,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但要學習知識結論,更要學會研究問題的方式方法,做到既要“魚”,又要“漁”。”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7

在教學比例尺的過程中,針對課本上出現的兩種問題,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圖上距離求實際距離,另一類是已知比例尺和實際距離求圖上距離。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學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個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針對兩種不同類型的問題,用方程解答,在解設未知數的時候,教材上出現的方法是在設未知數的時候,單位上就出現了不同,以至於學生不知道如何區分,什麼時候該怎麼設。

第二個就是方法的選擇上,其實在這一塊知識上,利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倍比關係,也是一種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讓學生理解這種方法的原理很重要,從學生的課堂和課後情況來看,很多學生其實並沒有從根本上理解這種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樣的畫葫蘆罷了。

根據學生的這一情況,今天又對比例尺的內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實關鍵還是在於學生沒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這是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統一的時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進行解答的時候,如何進行解設只要抓住一個要點:對應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這樣就不用去顧及怎麼設,只要抓住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相同就可以了,怎麼設都是可以解答的。

對於第二個問題,倍比關係的理解,實際還是對於比例尺的理解不夠深。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500000,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500000倍,圖上的1釐米實際是5千米,這就是線段比例尺,在有些問題中利用線段比例尺還會給計算帶來方便。

在學生出現問題之後,針對學生的情況,及時地給學生適當的進行歸納整理,會加強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8

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主動學習。數學活動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讓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經驗出發,經過自己的思考,概括或發現有關數學結論的過程。例如教學《比例的意義和性質》時,我在新授前將設計這樣一段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在我們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圍的長度與身高之比是1:2,將拳頭滾動一週的長度和腳的長度的比是1:1,人腳的長度與身高的比是1:7。當人們瞭解了這些,又掌握了這種神奇的本領後,去買襪子只需要把它繞圈一週就知道何適不合適了,而偵察員就能根據罪犯腳印的長度推測出身高。你想擁有這種本領嗎?這種神奇的本領就是我們這節課所研究的內容,比例的意義和性質。

反思二:

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鼓勵,共同體驗成功的快樂。例如在討論“圓的周長是不是直徑”時,有的學生運用直觀的“看”、“比”或“量”的方法來判斷半圓弧比直徑長,而有的學生卻運用“兩點之間的曲線比線段長”來推理,這是兩種不同水平的思維。最後教師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從具體思維水平又引向抽象邏輯思維水平,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象這樣給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測,在操作中驗證,在交流中發現,在閱讀中理解,使課堂形成多方的互動,多向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不僅僅是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態度、思想、方法,是一種探究的品質,這對他們後續知識的學習將有較大的影響,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反思三:

恰當的放手自學,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在百分數的寫法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展開自學。“想寫哪個百分數,就寫哪個。”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了起來,自學的效果就格外的明顯。這種做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的學習方式。再如:在教學比的各部分名稱時,根據內容簡單,便於自學特點,放手讓學生自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組織者、合作者這一教學理念。

反思四:

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遊戲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新知的興趣,誘發學生情感的孕育。在教學《百分數應用》一課時,我設計遊戲環節,創設把教室中的小組變成銀行的情境,班上的學生自己利用道具錢幣,根據自己的想法(不同本金,不同期限)算出自己到期時所能得到的利息。

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反思例文9

圓柱的體積一課,重點是體積公式的推導。公式導出後,如何進行計算應用。

教學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對推導過程理解有困難,不深入;

2、在計算的過程中,單位名稱用錯,體積單位用面積單位。

3、對於書中所給的立體圖形,認識不到位,不能正確分辨直徑、半徑以及圓柱的高,做題出錯。圓柱的高也可以叫做圓柱的長(個別學生不清楚)突破難點的方法:

1、爲了避免單位名稱的錯誤,可在課前複習中設計單位換算的填空題,辨析題等。例如:1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釐米 100平方釐米=1立方分米。

2、在學生利用學具理解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應放手讓學動手動腦自己解決,但動手之前一定要把任務佈置清楚,讓孩子們自己發現圓柱與長方體各部分之間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公式。

3、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索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突破以往數學學習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的實踐活動和直接經驗,“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發展。國小階段,操作活動是數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