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示例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後感示例
呼蘭河傳讀後感1

身體與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昨晚一口氣讀完了一本上世紀40年代的著名作家蕭紅寫的書——《呼蘭河傳》。這本書被著名作家矛盾評爲: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圖畫,一串悽婉的歌謠。作者蕭紅用灰色、輕鬆和真實的筆調描繪出了她小時候在祖父家呼蘭河所經歷的種種事情,在蕭紅的筆下,我看到了蕭紅和她那和藹的祖父度過的美好時光,看到偏遠閉塞的生存環境必然帶來小城物質生活的原始落後的生活環境,過着清貧安康的日子卻又擺脫不開封建迷信的影子。

但讓我尤爲深刻的畫面就是:小團圓媳婦的遭遇讓我感到憤怒,一個還處在天真無邪年紀12歲的姑娘被老胡家因封建迷信愚昧無知的行爲活活折磨死了,又是捱打,又是被當衆脫掉衣服,擡入滾燙的熱水中,人們用手按住她的頭,用熱水往頭上澆,這樣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無論是肉體還是精神上,終究扛不住這般折磨,在最青春的年華告別了這“沒人情味”的世界。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下來,還沉浸在這灰色的畫面中。但又反觀我們如今的生活條件和環境,我們應該更加珍惜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更應該學會生活,懂得感恩,內心存留着一份屬於自己的小美好(正如蕭紅和祖父的感情一樣)。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有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有人說書是人類的精神糧食,有人說書是通往成功的一座橋……總而言之,書是我們每個人人生中必不可少的東西,即使三天不吃飯,也不能三天不讀書。

我認爲的好書是能夠讓人們懂得道理的,是能讓人們學到知識的,是一看就能讓人沉迷的。如:《騎鵝旅行記》、《狼王夢》、《草房子》、《呼蘭河傳》……而最讓我動心的就是這本《呼蘭河傳》了。

這本書向我們講述了作者張乃瑩(蕭紅)在呼蘭河城的童年往事、與鄰居的趣事等等。

作者用樸素的筆調,真實而動人的向我們講述了她童年時代東北農村黑暗、落後的社會生活。並且向我們揭示了傳統意識對人們的束搏和危害,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的同情。

這本書共七大章,前四章寫出了呼蘭河城的風景和風俗,後三章描寫了三個人物,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馮歪嘴子這個人物。他的生活環境十分貧苦,即使他遭受着人們的唾棄和諷刺,他的生活態度也並沒有任何改變,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努力活着。

他讓我知道一個道理,不要在意別人的目光,無論別人怎麼罵你、說你都不要去理會,和往常一樣生活,才能堅強的活着。

這本書給我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還使我迷戀,如果你們想看一看作者的家鄉的風景和習俗,就去買來讀一讀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我在暑假裏看了一本小說,名字叫《呼蘭河》傳。作者是明國時期著名女作家蕭紅。與其說是一部小說,倒不如說是一部她自己生活內容的自傳。下面,我慢慢的告訴你們其中的內容。

首先是呼蘭河的樣子,東二街,西二街,寺廟,十字口,大泥坑。大泥坑比較深,下雨時候,雨水落在大泥坑裏,慢慢的水就會溢出來,一直流到牆跟。路人們都是抓着牆走。然後是呼蘭河跳大神跳秧歌等。跳秧歌是在豐收前上下。接着是我和老祖父一起生活的時光。我和祖父一起的時光是快樂的。夏天。我跟祖父在後園,祖父種田,我跟着祖父幫忙。冬天,去不了後園,就在家裏亂翻東西玩。還有祖父讓我天天背古詩。我最喜歡背的古詩是春曉。還有就是小團圓的故事,小團圓是封建社會禮教的受害者,在家裏因爲不聽話,她的婆婆就打她,最後生病了,又用迷信的方法,沒有科學治療,最後她病死了,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這本小說,我看了很久,雖然我有些事情無法理解,但是作者生活描寫了她小時候的快樂生活,讓我向往。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假期,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開始時,我讀了這本書覺得它只是在很直接地描述着蕭紅她家鄉的點點滴滴,甚至有時還會有些瑣碎,而等我再認真地讀時,才感覺到它的特別之處。

跟隨蕭紅的身影,我彷彿走進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東北一個小城--呼蘭河。那裏的街道是黑色的,那裏的人生也是黑色的,整個小城都沒有半點色彩……那裏的人爲了活着而活着。

那裏的節日在我看來是十分新鮮的,更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封建習俗,也是可笑,居然從來沒有人要去改變。在封建思想,封建禮數下,人們自以爲做出了很多的“善事”,其實事實上是極其殘酷的事情,其中令我最深刻的就是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十二歲的她本來應該是健康活潑、無憂無慮的,而她卻過早地被賣作了童養媳。失去家人的呵護與疼愛已經足夠可憐了,可做了團圓媳婦的她還要拼命的幹活,忍受婆家無端地打罵,甚至以“治病”爲由接受慘不忍睹的折磨,最終慘死……難道這一切就只是因爲她的婆婆的愚昧嗎?這其實是整個呼蘭河的問題。我想,扼殺了她的就是所有呼蘭河人這種消極愚昧和麻木無知的生存態度吧!

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順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這就是作者蕭紅給我們敲響的警鐘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呼蘭河傳》是蕭紅所著的一本著名的小說。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五章小團圓媳婦(童養媳)的故事。在她最初來到老胡家的時候,她只有十二歲。作者是這樣描寫她的“她的頭髮又黑又長,梳着很大的辮子,普通姑娘們的辮子都是在腰間那麼長,而她的辮子竟快到膝間了。她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坐到那兒坐得筆直,走起路來,走得風快。”由此可以看出小團圓媳婦是一個活潑健康的小姑娘。但因爲古代重男輕女的習俗到那時還沒消失,導致小團圓媳婦每天挨八頓打三場罵,很多時候只要她婆婆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打小團圓媳婦,根本不管是不是小團圓媳婦的錯。小團圓媳婦在本應同父母朋友撒嬌玩耍的年齡中,身上已經落下數不清的疤痕。但是鄰居也覺得小團圓媳婦不像個團圓媳婦的樣,該打。

作者通過描寫小團圓媳婦的日常生活和她的`最後結局深刻的反映了舊社會的黑暗及舊社會對婦女的剝削。並從裏到外的體現出作者對於當時社會厭惡和她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呼蘭河傳》是作者全部的童年回憶,它記錄了當時的社會情況,記錄了蕭紅童年的喜怒哀樂。它從一個孩子的角度去反應舊社會的黑暗,成爲了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歷史打造和諧社會的永恆課題。

呼蘭河傳讀後感6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著作,但更像是自傳。她是近代女作家,被譽爲“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我最喜歡“我家的大花園”這章。書中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十分詳細,特別在寫“我”時,把“我”與祖父在園子中栽花、拔草、種菜和鏟地等事寫得詳略得當,描寫細緻。祖父幹什麼,我就幹什麼。這一句話不但能感覺到“我”是祖父的“跟屁蟲”,也能流露出“我”很喜歡祖父。

“我”跟着祖父做農活都是以玩爲主。比如種菜時,祖父是用力把土踩實,而我是隨意踩着玩;鏟地時,祖父是一點一點的鏟,“我”卻是這一下那一下的鏟。祖父也知道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不但沒有打斷“我”,反而繼續讓“我”玩,說明他很理解孩子。

“我”只要在園子裏就不會孤獨,因爲這裏充滿生機,不會被約束,十分自由。累了就靠着一個土堆上休息,想吃什麼就拿什麼吃,農作物想開花就開花,想結果就結果,更能反襯出在這園子裏的自由。

我也真想有個這樣的大花園啊。我也像文中的“我”一樣,在園子裏無拘無束的玩耍,同時我也想有一個瞭解孩子,很有慈愛感的祖父。

呼蘭河傳讀後感7

暑假裏,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呼蘭河傳》,讀着讀着,我彷彿被蕭紅帶回了呼蘭河,彷彿看到了胡家無緣無故地打小團圓媳婦,彷彿看到了雲遊真人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騙錢,彷彿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兒瞎擺弄,又彷彿看到了小團圓媳婦在滾燙的熱水中的掙扎……與其說小團圓媳婦是被燙死的,還不如說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說街中的大坑吧!人們和家畜不管在晴天還是雨天都會遭殃,這個坑淹死過豬,淹死過貓、狗、雞、鴨,甚至有人掉進裏面也很難出來。遇到這種情況,大家的第一個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麼?但是他們的想法卻五花八門——什麼拆牆讓路啦,種樹攀爬啦,但就是沒有想到這個最簡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經說過:“呼蘭河傳裏的人物都像最低級的植物似的。只要極少的水分、土壤和陽光就能夠生存了,磨官馮歪嘴子是他們中生命力最強的一個——強的使人不禁想讚美他。”這本書不但形象生動,還有一定的諷刺意義,希望你有時間也去看看。

呼蘭河傳讀後感8

這幾天,我連續讀了一本書——《呼蘭河傳》,這本書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卑瑣,落後的生活和愚昧的精神。

本書作者是民國時期的四大才女之一,30年代的文學洛神——蕭紅。

在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中,有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小團圓媳婦是封建愚昧思想與惡俗的犧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錢買來的童養媳。初進家門是一個"臉長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孩子,後來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醫,雲遊直入等不同人不斷折磨,摧殘,最終離開了人世。

多好的一個姑娘啊!那健康,活潑,天真可愛的女孩去哪兒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對,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跳大神的鬼話,親手一步一步地將這姑娘送上黃泉之路,使12歲的女孩子永永遠遠地合上了眼。看到這,我多麼想衝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憐的團圓媳婦,讓她不在飽受痛苦。可是——我,不能!爲什麼人們只顧看,他們怎麼這麼沒人性呢?這便是他們的愚昧!

還有馮歪嘴子,他是生活中的強者,不合理社會的抗爭者。在封建思想意識濃重的小城中,他勇敢地和王大姑娘戀愛。他任憑人們奚落,平靜地生活着。他愛着自己的孩子,體貼妻子,當他的妻子生下第二個孩子不久死後,他沒有絕望,仍然堅強地活着。他身上閃耀着魯迅先生所讚頌過得戰鬥的韌性精神。

《呼蘭河傳》告示我們:不能愚昧的迷信和自私的心理。

呼蘭河傳讀後感9

今天我抱着一種。平靜心情讀完了《呼蘭河傳》。

作者寫呼蘭河轉的時候,寫出了那種自己家鄉很貧困,荒涼的那種場景。

本書中的主要神物有三位,分別是作者的祖父,團圓媳婦和馮歪嘴子。

首先要說要主人物是祖父,祖父給了作者最溫暖的回憶。這是因爲祖父有孩子一般的天真爛漫,也有老人的寬厚溫暖。她陪着幼年的作者在後花園裏玩耍,做一些大人看似無聊,孩子卻覺得有趣的遊戲。祖父不管家事,整天閒散着。

隨後要講的主要人物是團圓媳婦兒,團圓媳婦兒是一個命運悲慘的女孩,由於貧窮,12歲就到一戶人家當童養媳。原本開朗天真的女孩在婆家人的折磨下,在迷信思想到了折磨下,在人們冷漠的目光中走完了短暫的一生。

然後要講的主要人物是馮歪嘴子,馮歪嘴子是一個賣豆腐的窮人,因爲貧窮娶不上媳婦。後來和大院裏的王大姐生下兩個孩子,因爲沒有辦正式的婚姻手續,受盡了人們的嘲笑。妻子在困苦中離世,他只好艱難地撫養兩個孩子,但不論生活多麼窮苦,他都沒有放棄希望。

在《呼蘭河傳》中,蕭紅把童年時代無意識的回憶像穿珍珠一樣穿在一起,掛在讀者眼前。書寫着他對幼時溫暖的回憶,慰藉自己孤獨悲苦的心靈。同時,作品又表達了對當時國民盲目愚昧,麻木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

在短短八年的創作

生涯中,作者蕭紅給了幾乎60萬字的文學財富,但他死後,留給後人的是一副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委婉的歌謠,一篇敘述詩。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人的生命的堅強與生存的不息掙扎。馮歪嘴子死了老婆後帶着兩個孩子,一個四五歲,一個剛生下來。那個剛生不來就沒孃的孩子竟然沒像人們意想中的死去而是“會笑了,會拍手了,會搖頭了。”蕭紅筆下有屬於女性本能的對生命的愛。

在呼蘭河傳中血濃於水的親情描述。作品裏並不是沒有對親情,對愛,對人性的善的一面的描述。第二章,第三節野臺子戲裏對親情的描述非常傳神。在作者的記憶中童年的園子是多麼美啊“花園裏,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

這美麗的後花園,熱熱鬧鬧,紅黃藍綠,一點都不遜色於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加上那給過她以無比慈愛與疼愛的祖父,童年的生活應該是快樂的,但作者的筆鋒忽地迴轉到現在了在跳大神會分外熱鬧的鼓聲中,作者體會到的卻是”滿天星光,滿屋月亮,人生何如,爲什麼這麼悲涼。人生爲了什麼,纔有這樣淒涼的夜。“在美麗的放河燈的夜晚,”真是人生何世,會有這樣好的景況“時,作者心中卻是無由的來了空虛,”那河燈,到底是要漂到哪裏的呢?“

童年最美好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通過文字挽留快樂,來抵擋悲傷,以悲傷作爲生活本體的快樂。這種悲傷是無以名狀的在我們每次看到這些快樂的事時,想到這些快樂的事已經流逝。”悲涼之霧,遍披華林“。當一朵花開時,作者同時看到了花的凋零,當她盡情描寫花的豔麗的同時,展現給我們的同樣是花的枯萎,與虛無一樣是生命的悲美。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寒假裏,我讀了一本名叫《呼蘭河傳》的書,這本書是作家蕭紅在生命末期於香港完成的小說。這本書描寫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東北小鎮呼蘭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平凡、卑瑣、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

讀了《呼蘭河傳》後,我才知道。書中的小團圓媳婦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裏,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裏,婆婆打她是爲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在鄰居們的眼裏,婆婆打她爲的是讓團圓媳婦變得更懂事。沒過多久就被熱水燙死、冷水凍死了。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爲了她用了那麼多的錢,使了那麼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

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時光總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顆善良、熱情、奮進的心來好好珍惜、感受這如花的大好時光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這個暑假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它讓我瞭解到了作者小時候的快樂和小鎮上的人與景的美。

這本書的第一章節寫的內容,讓我感覺到呼蘭河的冷。從地裂了,水缸被凍破了,讓我有一種涼絲絲的寒意滲入我的骨髓。天冷的時候是灰色的,鎮上的人們幾乎是不會出門的,馬兒也都待在家裏防寒。它還讓我瞭解到呼蘭河鎮上的淒涼景象,它只有兩條大道,一條是從南到北,另一條是由東到西,只有在十字路口處,才能看到最繁華的景象,也集中了全城的精華。

第二章主要講解了小鎮上的一些節目,例如:跳大神,扭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這些節目讓我對其充滿了好奇,想去親自感受一下那裏的風俗人情與熱鬧的氣息。

第三章作者說了他最喜歡的兩個地方:家裏的花園和儲藏室。花園是他夏天最愛去的地方,儲藏室是他冬天最愛去的地方。我知道了作者的童年是非常快樂的 ,一年四季都有玩的地方。

第六章介紹了古怪的二伯,你要是買了花生桃之類的東西不給他吃,他會罵你,你如果給他吃,他卻不吃讓給我們。二伯還不允許別人喊他的乳名,只有祖父可以。

《呼蘭河傳》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作者童年時的快樂,小鎮上人們的歡樂,鄰居之間的快樂與憂傷。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它是一篇敘事詩,是一幅多彩的風土畫,是一串悽婉的歌謠。”著名的文學家矛盾這樣評價過《呼蘭河傳》這本書。最近,我也認真地品味了這本書,不由得嘖嘖讚歎。

《呼蘭河傳》是作者蕭紅的回憶錄。她用孩子的角度記敘了她自由的童年,以及呼蘭河這個小鎮的各種事。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來寫,但是,都能看出作者對祖父和菜園子的喜愛及對當時封建社會的絕望。

《呼蘭河傳》裏寫的最大的是祖父的菜園子。這裏,用了許多擬人的手法把動物、植物都寫得栩栩如生,同時也特別突出“自由”的意思。看着“祖父種菜,我就種菜……”“玉米想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願意長到天上去,也沒人管……”等句子,心裏不覺“看”到了一些場景“菜園子很大很大,到處種滿了植物,青一大片,黃一大片……哇,真令人大開眼界呀!院子裏的昆蟲也不少,東邊幾隻蝴蝶,西邊幾個螞蚱,整個園子都活了。”看到那些句子,聯想到那些畫面,我不禁羨慕起蕭紅來了。

但是,可怕的封建社會,很少有像蕭紅那樣擁有幸福的生活,更多的是可怕與淒涼。《呼蘭河傳》中也寫了不少可怕的生活及對封建時代的痛恨,主要寫了:“有一家人娶了小團圓媳婦,然後把她折磨死了。我看後,一下子覺得可怕,畢竟,一個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麼的可伶、可悲的。我想,封建社會中,這樣的事情舉不勝數吧。

《呼蘭河傳》是一本好書,是一本值得後人去研究的書,希望大家有機會都能好好地讀一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假如有一天,只有一縷陽光灑向人間,那這縷陽光一定是樂觀,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認識了馮歪嘴子,我似乎突然懂了許多……

馮歪嘴子是個樂觀向上,敢於打破封建傳統的人。儘管他生活艱難,一到冬天,磨房裏連面袋子都蓋不得,瓦盆都像座小冰山。但是,他仍然過得很幸福;儘管他整天面對別人的流言蜚語,說三道四和排擠誹謗,但是,他仍然好好地活着;儘管他的女人去世了,但是他並沒有一蹶不振,而是鎮定下來,爲了生命的延續,他一步步走向光明。馮歪嘴子就是這樣,心無旁騖地行使着做人的權利。其中,令我最感動的片段就是當他的女人去世了這段,人們越用絕望的眼光看他,他就越用實際行動想讓看熱鬧的人感到失望,在艱難的生活中,馮歪嘴子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着一切,照樣活得自由自在,一如既往地擔負着他那份責任。

想想自己,在考試失利時,總是覺得這門學科沒學好,而不是找出錯誤的原因,對症下藥。被人誤解時,我總是很苦惱,傷心甚至生氣,而不是一笑而過,覺得人與人之間有誤解是常有的事,對自己說聲:“沒關係!”樂觀地面對它。

只要擁有了樂觀,那還有什麼可怕的呢?樂觀能讓困擾越跑越遠,樂觀可以改變黑暗世界,樂觀能創造光明的未來……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這個假期我讀老師指定讀物:《呼蘭河傳》。我剛開始讀的時候,我只是覺得作者寫的只是生活中的小事。這讓我覺得十分無聊。但是後來我用心,去細細品味,我發現整個《呼蘭河傳》就像是一杯咖啡。雖然一口喝下去,你只嚐到了苦澀,但是後味還是一絲絲甜的。

我隨着作者的筆鋒,走入了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東北一個封建落後的小城--呼蘭河。那是作者“蕭紅”的故鄉。它承載了作者童年的記憶。在那裏的街道是熱鬧的,但那兒的人生卻是灰色的,甚至整個社會都沒有一絲色彩……那裏的人們是爲了活着而活着,有些甚至是爲了死去而活着。就這樣作者用獨特的兒童角度寫了《呼蘭河傳》。

那裏的“盛舉”對“我”來說是新鮮的,但對“我”卻是荒唐可笑的,然而那祖祖輩輩代代相傳下來的封建習俗卻從沒有人想過去改變,在封建思想的驅使下,人們做出了很多自以爲“積德”的事兒,然而事實卻是十分殘酷。所以我想可怕的封建迷信、可怕的麻木不仁、可怕的“順其自然、可怕的不反抗,這都是《呼蘭河傳》對某同類人的警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