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必修一知識點

高中政治必修一是經濟學,是高中政治的入門科目,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簡單的。政治要求背的知識點多,爲了方便同學們學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一起來看看!

高三政治必修一知識點

第一課、神奇的貨幣

1、商品

①含義: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

②必須具備的條件:

A、必須是勞動產品,不是勞動產品不一定是商品。

B、必須用於交換,不用於交換的勞動產品不是商品,交換是商品的基本特徵。

C、凡是商品都有使用價值,但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

D、商品一定離不開流通領域,一旦進入消費領域就成爲消費品,不再是商品。

③商品的兩個基本屬性:

自然屬性——使用價值: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社會屬性——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注:

1、勞動產品不一定有價值,因爲價值是商品特有的屬性。

2、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有價值,因爲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一定是商品。

3、有價值的物品一般有使用價值

☆兩者關係:對立統一

統一:同時存在商品中,商品是兩者的統一體。

對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時擁有兩個屬性。

2、①貨幣產生:偶然物物交換——擴大的p物物交換——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固定在金銀上→貨幣產生。

注:偶然的物物交換不是等價交換。

②貨幣的本質——一般等價物(本質)是商品。

③貨幣的職能:

A、基本職能:流通手段,只需現實貨幣,價值尺度,只需觀念上的貨幣。

B、其它職能:

(1)貯藏手段,足值的貨幣

(2)支付手段,交錢與交換時間不同。例:到銀行取工資。

(3)世界貨幣,指貨幣具有在世界市場充當一般等價物的職能。

3、紙幣:

①紙幣的含義:由國家(或某些地區)發行的,強制使用的價值符號。

②產生:

③職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國家的紙幣還具有世界貨幣的職能)

注:紙幣沒有價值,有使用價值。

④發行:紙幣的發行量必須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爲限度。

通貨膨脹:供小於求;物價上漲,紙幣貶值,物價上漲,購買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銷售困難,經濟秩序混亂。

通貨緊縮:供大於求;物價下降,紙幣升值;物價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人民有好處,但長時間大範圍下降會影響企業生產與投資積極性,使經濟蕭條,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導致市場消費不振,對經濟長遠發展,人民長遠利益不利。

4、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引起的

通貨膨脹: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和量入爲出的財政政策。

通貨緊縮: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發行國債,投資環境設施建設,擴大出口。

5、信用工具:方式:現金結算轉賬結算

信用卡本質:信用憑證。發行:商業銀行優點:方便、安全

支票:本質:支付憑證,種類:轉帳支票、現金支票

6、外匯:含義:是用外幣表示的用於國際間結算的支付手段。

匯率:含義:又稱匯價,是兩種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

影響:本國貨幣升值,利於進口不利出口,

本國貨幣貶值,利於出口不利進口,國內物價上漲

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即對內保持物價總水平穩定,對外保持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穩定,對實現擴大就業,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平衡,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課、多變的價格

1、影響價格的因素:

①影響價格的因素:

各種因素對商品價格的影響,是通過改變該商品的供求關係來實現的。

②供求影響價格。

市場表現:

A、賣方市場:賣方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物以稀爲貴

B、買方市場:買方供過於求,價格下降,貨多不值錢

③價值決定價格:

價格最終是由價值決定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量。

商品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成正比。與社會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④價值規律

Ⅰ內容: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爲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Ⅱ表現形式:商品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則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

⑤價格變動的影響

Ⅰ價格變動對生活的影響必需品和高檔耐用品互補品和代替品

Ⅱ價格變動對生產經營的影響

(1)調節生產規模(2)提高勞動生產率(3)促使企業生產適銷對路的高質量商品

第三課、多彩的消費

1、影響消費的因素居民的收入物價總體水平

(1)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措施:發展經濟,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增加居民收入

居民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繫

(2)商品價格高低,措施:穩定物價,控制物價上漲,這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

2、消費類型:

(1)按產品類型分:有形商品消費和勞務消費。

(2)按交易方式不同:錢貨兩清,貨款消費,租貨消費。

(3)按照消費的目的,生存資料消費,發展資料消費和享受資料消費。

3、消費結構:

(1)消費結構指人們各類消費支出在消費總支出所佔的比重。

(2)特點:不是一成不變,會隨經濟發展,收入變化而變化,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發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順序。

4、消費觀。從衆心理、求異心理、攀比心理、求實心理。

5、消費原則:

量入爲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綜合

探究:金錢的重要性:

從起源看,貨幣是商品交換長期發展的產物,

從本質上看,它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從職能上看,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兩個基本職能,

從在社會初級階段,仍然存在着商品一定意義上,金錢是財富的象徵,各種經濟活動都離不開金錢。正確的金錢觀:

要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2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生產、勞動與經營

第四課、生產與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

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1、生產與消費

分配與交換是生產與消費的橋樑和紐帶

(1)生產決定消費(對象、方式、質量和水平)爲消費創造動力。

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2)消費反作用於生產: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經濟發展、對生產起着導向作用,一個新的消費熱點的出現,往往能帶動一個新產業的出現和成長;爲生產創造出新的勞動力,提高勞動力的質量,提高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消費是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的最終目的與動力

2、生產力

(1)必要性:①解決主要矛盾②社會主義本質要求③體現社會主義的有優越性④增強綜合國力⑤提高我國國際地位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⑦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趕超發達國家(2)如何發展:①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②必須通過改革,調整生產關係中與生產力不相適應的部分,調整上層建築中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的部分。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要通過改革,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基本制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③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④加快科技發展,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

3、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生產資料公有制

國有經濟:國有經濟國民經濟的支柱,掌握國民經濟的命脈,在國民經濟中起主導作用

(主導作用——國有經濟,主體地位——公有制地位)

(1)公有制主體地位:

1、主要體現:

①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就全國而言)

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控制力上,即體現在控制國民經濟發展方向,控制經濟運行的整體態勢,控制重要稀缺資源的能力上。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

2、爲什麼堅持公有制爲主體:①現行的經濟制度,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②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③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增強綜合國力,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3、怎麼增強:①深化國有制公司制股份制改革②健全現代企業制度③優化國有經濟佈局和結構,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推進集體企業改革,發展多種形式的集體經濟、合作經濟。)

第五課、企業與勞動者

1、企業——市場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國民經濟的細胞。在我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外資企業等多種所有制企業並存,共同構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國有企業發揮主導作用目的:盈利,本質:經濟組織

2、公司制——是現代企業主要的典型的組織形式。公司本質:以營利爲目的的企業法人。

(1)組織形式: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各自特點:(看書)

(2)組織機構。決策機構(股東大會、董事會)、執行機構(總經理)和監督機構(監事會)。

(3)優點:有獨立法人地位、有限責任制度和科學管理結構

(4)公司經營成功的因素。

①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

②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

③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企業形象是企業的產品、服務在社會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評價和認同。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是企業的一種無形資產。公司是否誠信經營,關係到企業的成敗。

(5)企業兼併和破產(看書)

3、勞動和就業

(1)勞動和就業的重要性。

①勞動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源泉。光榮屬於勞動者。

②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勞動者謀生的重要手段,對整個社會生產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③就業使得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生產出社會所需要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④勞動者通過就業取得報酬,從而獲得生活來源,使社會勞動力能夠不斷再生產

⑤勞動者的就業,有利於其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

(2)我國的就業形勢——嚴峻(看書)

(3)如何緩解就業壓力

①黨和政府:從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出發,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

②勞動者: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

Ⅰ自主擇業觀。根據個人的興趣、專長和條件,自主決定幹什麼。

Ⅱ競爭就業觀。要通過勞動力市場競爭來實現自主擇業。

Ⅲ平等就業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Ⅳ多種方式就業觀。Ⅴ整體擇業觀。符合社會需要。

4、維護勞動者權益

(1)實現和維護勞動者權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要求。

(2)我國勞動法規定了勞動者享有的權利。這些權利是保障勞動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調動和發揮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之成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主力軍的保證。

(3)原因、具體權利(看書)、做法

(4)勞動者享受權利,是以履行勞動者義務爲前提的。自覺地履行勞動者的義務,是獲得權利、維護權益的基礎。

(5)勞動者要增強權利意識和法律意識。當權益受到侵害時,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進行維權,是每個勞動者的正確選擇。

第六課投資理財的選擇

各種投資方式

(1)儲蓄存款——便捷儲蓄機構—商業銀行(以利潤爲目的,以國家控股銀行爲主體)存款業務——基礎業務貸款業務——主體業務結算業務

(2)股票——高風險、高回報

(3)債券——穩健{國債金融債券企業債券}

(4)規避風險——保險{人身保險、財產保險}

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收入與分配

第七課、個人收入的分配

1、爲什幺實行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1)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決定分配方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公有制爲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地就此實行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2)按勞分配的性質: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爲什麼實行個人消費品按勞分配(看書)

現實經濟條件決定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對以往幾千年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

3、多種分配製度並存按生產要素分配:土地、資本、技術、勞動、管理

4、公平:

(1)表現:收入分配的相對公平

(2)如何保證收入分配的公平:

①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②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③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控制收入差距,防止兩極分化)

5、處理好社會公平的關係:效率和公平並重:

效率和公平具有一致性

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

公平是效率的保證

6、如何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福幫後富

第八課、國家收入的分配

1、財政: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國家預算,國家決算

2、財政的作用:

國家財政是促進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

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

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

(措施: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拉動經濟

緊縮性財政政策: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定物價

3、財政收入:(1)稅收收入: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最重要來源

(2)利潤收入(3)債務收入(4)其他收入

4、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

經濟發展(經濟發展:對財政收入的印象是基礎性的:二者是根與葉、源與流的關係)和分配政策

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係: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餘,財政赤字(財政收入與支出的關係)

例:財政赤字:財政支出大於財政收入的部分

5、稅收

特點:強制性、無償性、固定性

稅種: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

意義:(1)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2)國家的興旺發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繳納的各種稅收爲基礎的。

(3)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6、違反稅法:偷稅、漏稅、欠稅、抗稅

3高中政治必修一知識點總結: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第九課、走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市場配置資源

(1)計劃和市場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兩種基本手段。

市場經濟:市場起基礎性作用。

PA:看不見的手:市場看得見的手:宏觀調控

(2)市場秩序

誠實守信:現代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誠信缺失會導致市場秩序混亂,坑蒙拐騙盛行,進而導致投資不足,交易萎縮、經濟衰落、形成以道德爲支撐,法律爲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市場秩序的治本之策。

措施:切實加強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

(3)侷限性:

自發性(追求經濟利益,污染、造假等)、盲目性、滯後性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基本特徵:①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②以共同富裕爲根本目標③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2)宏觀調控: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輔)

第十課、科學發展觀和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

1、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經濟目標:

(1)現階段:低水平的、不完全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2)本世紀頭20年目標: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人民享有更民主權利、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爲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全面小康社會的特點: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

(3)經濟建設新要求:(看書)

①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

③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就業、社保、收入分配、消除絕對貧困)

④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⑤小康社會的建設同實現現代化進程一樣,是一種不平衡的發展過程(先富帶後富)

2、科學發展觀

(1)第一要義是發展,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發展

(2)核心:以人爲本

(3)基本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

(4)根本方法:統籌兼顧

3、怎樣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1)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2)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

(3)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三架馬車)

(4)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問題)

(5)加強能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6)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東北重振、中部崛起、東北率先)

第十一課、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

1、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影響: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資本全球化

2、跨國公司:爲經濟全球化的載體,

意義:跨國公司通過其全球化的生產經營方式大大促進了資金、技術、人力、商品等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推動了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

3、影響:(具體看書)

(1)經濟全球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從而推動世界範圍內的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國生產力的的發展,爲各國經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2)現階段,經濟全球化實質上是以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爲主導的。發達國家具有經濟和科技上的優勢,掌握這推動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現代信息技術,主導者世界市場的發展,左右着國家經濟的“遊戲規則”。這種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發展更加不平衡。

(3)經濟全球化是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繫在一起。一個國家的經濟波動可能殃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尤其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風險全球化)

(4)對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全球化一是柄雙刃劍,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應當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完全正確的,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4、對外開放

(1)世界貿易組織:①三大世界經濟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組織②基本原則:最重要非歧視原則{1最惠國待遇原則2國民待遇原則}

注:經濟全球化趨勢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推動我國必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兩股巨大的力量

5、爲了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1)對外開放基本格局: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

(2)對外開放意義: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新形勢下我國對外開放的決策: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

(4)發展的根本基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

(5)走出去的含義:通過到境外投資辦廠、對外承包工程與勞務輸出等各種形式,與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技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