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太平洋觀後感9篇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環太平洋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環太平洋觀後感9篇

環太平洋觀後感1

暫且不談片面的藝術性,哥兒魔的電影最吸引我的,首先是那種稀奇古怪的瑰麗想象,這種想象包括他創造的奇幻生物,以及他設想的某些場景和道具。據說,每拍一部電影,他自己都會有一本厚厚的手記,裏面畫滿了他腦海中的創意。

在哥兒魔的每部作品中,基本上都有一個集中展示他怪趣(或“怪癖”)的場景——彷彿是託羅爲同好者準備的一場同嗨晚會——最典型的如《地獄男爵2》裏的怪物市場(TrollMarket)。能玩視覺或特效的導演有很多,但自身親力親爲參與設計的卻很少,而這種帶有導演印記的設計感,觀衆終究是能感受得到的,那其實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激情”(Passion)。

對於《環太平洋》中的兩大主角:機甲與怪獸,哥兒魔無疑是有激情的,可以說從小愛到大。在他成長的六、七十年代,墨西哥引進了大量的日本特攝影視作品,在其中泡大的託羅,很小的時候就土法自制了一個哥斯拉特攝道具,這回手握近兩億美元的製作費,還不把怪獸做得精細到極點麼?

環太平洋觀後感2

昨天上完古箏課,我和老爸去福建大劇院電影院看《環太平洋》,這是一部驚險中帶着恐怖的科幻大片,因爲怕裏面的怪獸,我經常要捂住眼睛。對於科幻恐怖片我真是又愛又怕,愛中帶怕,怕中帶愛。以前看《20xx》也有這種感覺。我給《環太平洋》9。9分!怪獸畫的太恐怖啦!有的像翼龍,有的像章魚,它們要不就是恐龍的後代,要不就是水母的後代。

這部片子實際上就說人類要環保衛生,不要亂扔垃圾,因爲怪獸最喜歡的就是骯髒的地方,而且片中最髒的地方就是中國的香港,是怪獸的最愛,這簡直是對香港最大的鄙視,最大的侮辱!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這部片子的第二個主題就是說進化論,怪獸從第一代進化到第六代,人類的機甲也從第一代進化到第五代,人類和怪獸的鬥爭真是連綿不絕,無休無止。聽說導演還想拍續集,這很正常,因爲他們可以進化到N代。

第三,這部電影很明顯地是在炫耀美國和日本,貶低中國,還有俄羅斯。不僅中國和俄羅斯的機甲不堪一擊,一下就被怪獸滅了,太菜了!而美國和日本的機甲卻十分威風,打得怪獸落花流水,美國帥哥和日本美女拯救了人類,拯救了香港!而且,美國的那個將軍十分英勇,和董存瑞炸碉堡一樣,和日本的神風特攻隊一樣,爲了掩護隊友,自殺攻擊怪獸,這部電影把美國軍人吹上了天!《阿凡達》卻是貶低美國軍人的,把美軍比喻成無恥的拆遷隊。所以,《阿凡達》要比《環太平洋》高尚一些,因爲它會自我批評。

環太平洋觀後感3

對不起~一興奮就上綱上線了哈。

我想說的是,越是技術宅向的導演,越應該懂得物盡其用;暴斂天物這種人神共憤的沒品行爲應該屬於某些二貨導演,而不應該是自詡極客達人的哥兒魔。而且,作爲資深宅,自然該懂得宅男們的惡趣味。片中機甲與怪獸的肉搏戰,就算是片中最嗨的香港夜戰,如果“危險流浪者”不亮出那把冷兵器,我還真嗨不起來。主要原因,在於託羅老師的動作設計太單調了,而且沒有懸念,缺乏緊張感。

我們不用要求對戰雙方像中國功夫片那般奇招盡出,而是說能否在符合各自物理設定的情況下,延伸出一些既新穎又理所當然的動作設計來。言語一時難以說清,試舉一例爲證:彼得·傑克遜《金剛》中大戰霸王龍的段落,是個人認爲西方導演在動作編排上的最高成就。小到符合角色生理特徵但又出人意料的動作細節,大到整個場景一波三折的曲折設計,乃至動作連貫起來看的雙方戰略戰術,無不考慮精到,是那種讓人一邊懸着心(緊張)一邊拍大腿(興奮)的設計。《環太平洋》中的香港大戰,就欠缺這樣的火候。託羅可能沒有意料到,他所表現的畫面更多是刺激了觀衆的破壞慾,而非對機甲與怪獸純粹戰鬥的觀賞欲——我個人認爲這兩種感覺有聯繫,但不是一回事。我認爲後者是主要的,前者只是後者的附帶效果。

環太平洋觀後感4

“怪獸來了!”今年暑假上映的《環太平洋》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卻不知這部電影片段的真正含義。看過電影一定知道博士和怪獸通感後說的話:“這些怪獸在恐龍時代來過地球,它們認爲那時地球的環境不易它們生存,現在地球環境不斷遭到人類自己的破壞,特別是一氧化碳增高,它們覺得很合適就開始來地球獵殺食物。”

爲什麼一氧化碳增高?是因爲人類大量排放廢氣。現在排放的廢氣已導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空洞,這就是人類造的孽啊!

我們剛剛也做過一份環保調查記錄,也發現了許多污染。我們的中國,霧霾、沙塵暴、酸雨……這些天氣災害都是我們自己貪圖小利,隨隨便便釀成的。現在南部乾旱,農田開裂,農民的飲水都有困難;北部洪澇,農田、房屋被淹,人民的生命、財產都受到威脅。我們爲我們人類侵犯大自然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請大家醒悟吧!我們雖然不能控制大自然,但是我們能控制自己,不要再去侵犯地球,不要再去侵犯大自然,不要再破壞我們唯一生存的環境了!環保說說容易實際難,就像高爾基說的把語言化爲行動,比把行動化爲語言困難得多。但是隻要你付出了,就一定可以化爲現實。大家只要有環保的.夢想,就一定可以去實現,“怪獸永遠沒有機會來地球”。

環太平洋觀後感5

如果哥兒魔對這一題材沒有情懷就算了,明明是有執着的迷戀,卻沒能一嗨到底引發爽爆體驗,何解?

我覺得是託羅老師太認真了,太想將這題材一炮打響了,爲此在一些細枝末節的真實程度上耗費了大量精力,相對忽略了整體橋段編排的趣味性。比如說,片中的戰鬥有些過於突出雙方體型寫實性的“巨”與“重”,卻忽略了人家怪獸既然長那麼大體型、其生理機能必然已能適應那麼大負荷的運動。金剛比一般大猩猩重N倍,卻一樣能做出普通大猩猩那樣迅猛的動作,就是這個道理。而且,正因爲有“巨重”的感官提示在先,如果有能表現出暫時突破體格重量的動作——比如更多翻滾技、騰挪技、遊走技什麼的——那樣的場景纔有出人意料的驚豔效果,而這種“操!這都能玩出來!”的感覺正是讓人爽爆嗨翻的玩意。

此外,我還懷疑,由於投資巨大,哥兒魔有些受制於商業大片遊戲規則。比如對於人類機甲部分過於認真以至於有些沉重,企圖以此激發更多普通觀衆同仇敵愾的情緒。可這種沉重和託羅慣有的怪趣甚至惡趣味——以兩個耍寶科學家及郎·普爾曼飾演的怪獸商人爲代表——是難以兼容的,在我看來,這兩種情緒在片中有些相互抵銷,影響了對本片連貫而整體的觀感。如果放開手腳,純粹按fanboy的模式玩,我們小時候一手拿機甲一手拿怪獸時夢想的各種匪夷所思的戰鬥場景,未始不能實現。

環太平洋觀後感6

聽說最近有美國的科幻大片上映,上網一查原來是金剛狼2和環太平洋,之後我就在思考去看哪一部。

經過深思熟慮的思考,我們還是決定去看環太平洋,雖說兩部電影都是3D的,但是以前看完金剛狼就發現只是打打殺殺,太沒意思了,所以我們決定去看環太平洋,之前看的預告片大體的內容已經知道的差不多了,就是類似奧特曼打怪獸那種類型的科幻片,其中還結合了鋼鐵俠與變形金剛的元素,這部電影值得一看。

我與侄子(他輩分比我小)坐着公交車來到了中心醫院,然後步行去買票,成人八十元,學生四十元,學校沒有校牌只能口頭解釋我是一名學生經過十分鐘的激烈口水戰,賣票的阿姨終於承認我是一名學生,此時離電影開播還有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時間。無奈之下去了商廈裏面的麥當勞坐着玩了一會手機,然後電影就要開播了,穿過馬路到了電影院。

電影開播了,激動的拿起3D眼鏡,帶上才發現演的全是廣告。之後電影終於開始了,首先是男主角的一些獨白,然後故事就開始了。太平洋的海底出現裂縫,類似哥斯拉的怪獸從裏面爬了出來,大肆毀滅城市,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就開始製造大型的武器,類似鋼鐵俠與變形金剛,就是需要一個人控制整個機器人的大腦,但是嚴重的神經壓迫使許多駕駛者喪命,之後又想出了兩人控制的方法,需要兩人進行神經連接,一人控制機器人的大腦左半球,另一個人控制大腦的右半球。

環太平洋觀後感7

比如說機甲與怪物的區分度,各有特色應該是這類影片追求的境界;而之前發佈的一系列設計圖,也證明託羅先生的確有這樣的野心。可是,電影中我們卻沒有看到足夠鮮明的特色。從怪獸方面說,如果他們不是一個一個上來、而是扎堆上,我估計很難把他們逐個區分開來,影片對於不同怪獸的作戰方式缺乏獨到精心的設計,特別是肉搏戰時,分別以猩猩和蜥蜴爲設計模仿對象的怪獸,是否該有不同的搏擊模式?除了個別場景(如三叉尾巴與飛天巨翼),片中出現的怪獸給人的印象是面目模糊、缺乏個性。

最可惜的是機甲,按理說最應該有個性、而且也應該最容易表現出個性的,最後也沒能讓人覺得有多不同。片中出現的俄、美、中、澳四國機甲,分別代表四代不同的設計理念,在動能及武器裝備上也存在差異;然而在實際戰鬥中,它們的區別可不是那麼明顯。“危險流浪者”號是英雄機甲,需要更多出場機會可以理解,但哥兒魔也未免讓它有太多逞能的機會了,特別是在與最先進的五代機型(澳大利亞的“尤里卡突襲者”)同場作戰時,無論是動能還是法寶,都壓過了後者。大哥,如果前期設計的系統差異最後表現不出來,那還費那麼個勁設計幹啥呢?如果英雄最終靠頑強或智慧取勝,可以理解;但讓本來無法突破硬件設置的機甲也像“燃燒小宇宙”一樣突然無敵,還真接受不了。這讓研究過前期資料、且爲哥兒魔能如此細緻考慮而欣慰的影迷們,有一種受傷的感覺。

環太平洋觀後感8

這幾天,我看了一部動人心絃的電影——《環太平洋》。這部電影精彩,刺激,非常好看。

這個故事講的是20xx年11月發生的一件重大事件——一隻怪獸由太平洋海底的一個洞穴中出現,接着攻擊了城市。有三座城市毀滅於旦。自從這一次遭受到巨型怪獸的攻擊後,此後數十年間,不斷有怪獸從海底的未知世界冒出,攻擊洛杉磯等太平洋沿海城市。怪獸的數量和種類越來越多,攻擊次數也越來越頻繁,破壞程度越來越嚴重,人類世界籠罩在死亡與恐懼的陰影下。爲了保住城市,人們決定製造出自己的怪獸——機甲戰士。每個機甲戰士必須由兩名人類技師操控。機甲裝備有厚重的鐵甲與最先進的攻擊武器。經過長時間的戰鬥,怪獸終於被消滅,用來傳送怪獸的缺口也被炸燬,世界又恢復了和平。

我最喜歡本片的主人翁:羅利。當他的哥哥亞希(機甲戰士副駕駛)被怪獸殺死時,他憤怒極了,開啓能量大炮把怪獸轟死,自己一人駕駛機甲來到淺灘;當麻子沉溺在記憶中迷失神智,準備發射大炮炸燬基地時,是他奮不顧身闖進麻子的記憶裏,用盡了一切辦法,終於將她喚醒,同時也阻止了一場災難發生;影片要結束時,他們進入缺口,爲了不讓麻子受到傷害,他先讓麻子坐救生艙逃了出去,自己卻留在機甲裏引爆炸彈,要知道那隨時可能送命。羅利是個偉大的人。

看了這部電影,我認爲我們也應該像羅利一樣,有着不服輸的精神,努力爲保護自己的家園而“戰”!

環太平洋觀後感9

說到底,哥兒魔在本片中所表現的,還是好萊塢電影自早期西部片一脈相承下來的“簡單化”動作模式,機甲與怪獸打架的方式,不過牛仔們那種“打一拳,晃一晃,再打一拳,撲倒”模式的翻版。現實中的打架的確不像咱們功夫片那種注重招式往來拆解,但對《環太平洋》這樣的奇觀電影而言,希望它在動作上也有奇妙展現,應該不算過分的要求。

對哥兒魔而言,這種要求尤其不算過分,因爲他過往作品中已經有不少很嗨的動作橋段,比如《地獄男爵》中克焰人(KarlRuprecht Kroenen)的袖劍與拐劍,《地獄男爵2》中Nuada王子的雙刀與長槍,都是不輸於港式功夫的令人叫絕的動作設計。即使拿託羅鍾情的、相對不那麼靈動的墨西哥式摔跤來說,也有N多肉搏絕技可借鑑,像片中這般傻大個似地互掄拳頭,實在不是那麼geeky。

除開動作設計本身,對於爽爆的動作片而言,不同動作場景之間,還得有個累進疊加效應,也即前一個動作場景應當印發對下一個場景更高的期待、而最終的場景又真能達到期望的高度。《環太平洋》在香港夜戰達到一個高峯後,後面就亂了套。最後的海底大戰,無論從視覺刺激、還是情緒感染力來說,都乏善可陳,成爲一個讓人頗爲泄氣的反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