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樹》語文教案

一堂課的呈現決定了一個老師一個階段的教學思考即(理念)。當一個教師在上面呈現其教學時,下面教師坐在下面聽、記、想,這個過程,我們中聽課,也叫看課,我覺得更恰當的說法應是感受課。調動了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去跟課、交流、對話。跟臺上的師生交流、對話、(對話包括情感的、思維的、精神的等)哪怕是課堂中帶有一定的情緒色彩的小插曲,也有我們大家在一起共同分享、體會。

《去年的樹》語文教案

所以,我們說,聽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我們那麼多師生在一起交流互動的過程。

《新課標》中有這麼一段話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怎麼把這個理念落實到我們的課堂實踐中?我重點促進師生、自我、生本三種對話方式的生成,努力構建生命的、詩意的課堂,使我們的學生能真正在語文課中詩意地棲居,從而來享受我們的語文課。

  (一)、師生對話在人際中詩意棲居

要使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人關係,就要把師生的教學活動當作不可剝離、相互鎖定的有機整體,它不是學圍繞着教或教圍繞着學的。天體運行中行星與衛星式的關係,也不是一方面與另一方面的平面構成關係,教學過程中師生的內在關係是教學過程創造主體之間的交往。(對話、合作、溝通)關係,這種關係在教學過程的動態生成中得以展開和實現。

教師要善於研究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教師不僅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學習的指導者、學業的評價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他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夥伴,是組織者、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更是學生生命潛能的激勵者,是學生資源的開掘者。要真正的把學生看作一個活生生的學習主體,更重要的是要把學生看作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生成新的教學資源,共同享受的過程。當我們用這樣的理念去調整我們的師生關係的時候,會發現,課堂的人際變得和諧,空氣自由了,學生的心靈放鬆了,情感釋放了,思維活躍了,想象放飛了,生命的課堂構成了。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將不復存在,文本的意義和生命的存在不再分割。師生一起在人際中詩意地棲居,共同享受我們的教學過程。

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環境,把激勵的語言、讚賞的眼神以及有形的獎勵奉獻給他們,激發他們內在的生命熱情和潛能,教師釋放自己的情感,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展現自己的生命存在,學生積極地接納、呼應教師的生命存在,此時師生都是平等存在於課堂中的生命體。教師用自己的生命熱情激發、喚醒學生的潛能,誘導學生的學習情感,從而把學習要求轉變爲學習興趣,在學習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準備好一百頂高帽子給孩子戴,孩子的心是可以利用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孩子好勝、好表現、自信的心理,來創造我們的課堂奇蹟。

  (二)、自我對話在心靈中詩意棲息

現代社會忙忙碌碌,人們過分追求、創造看得見的價值,卻忽視了自己的心靈,我們變得無暇去顧及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的心靈。我們甚至忘了感動。當我們的孩子學會了感動,學會了用眼睛吃東西,用精神來營養自己。那麼看到真,會去追求,看到善,會感動,看到美,想去欣賞,情感就豐滿了,心靈就充實了,趣味就提高了,素養就全面了,人格就健全了。一個大寫的人就形成了。這樣的自我是充實的,厚實的,有魅力、有力量的。是值得我們自己信賴的。這就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大力提倡的人文性。也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學習目標。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在工具與人文孰輕孰重的爭執中搖擺不定。《新課標》中提出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爲我們的語文教學做了最合理的定性。我們的語文課要注重字詞句篇、語修邏文,知識點的落實和聽說讀寫語文能力的培養。但更需要有情、有感、有美、有味。讓我們的語文課能成爲學生心靈的家園、精神的家園。

上這節課的初衷是讀課文時的一種感動,爲小鳥和大樹之間那份帶着淡淡傷感的友情。更爲作者爲我們設下的那麼多的情感空白。小鳥的那份執着與忠貞,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東西。社會不管發展到什麼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情依然是最寶貴的。我決心來演繹這份純潔的友情。我一遍遍地與文本交流對話,一遍遍地在交流中感動自己。因爲我知道,只有先感動了自己,才能在課堂上和學生一起感動。

  (三)生本對話在文本中詩意棲居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我稱之爲與文本的親密接觸,也就是讓學生與文本談戀愛,當然,教師也是文本的戀人,我們談的是三角戀愛。關鍵要找準對話的切入點,激發對話的興趣。

這堂課的'對話流程是這樣展開的:

1、初讀課文,多元對話。(引導學生把自己與文本接觸後的最本原、最原始的,沒有受到過任何影響的感受談出來。)

2、演讀課文,傾心對話。(深入角色,朗讀四組對話,體會角色的情感世界。)

3、引導想象,補充對話。(深入研讀最後一段,想象小鳥的心理活動,昇華情感。)

4、拓展延伸,多向對話。(跳出文本,以讀者的身份審視文本,進行理性思考,引導學生與伐木人、作者進行多向對話,從而產生多元化的理解與感悟。)

通過與文本四次親密接觸,層層深入,步步遞進,使作品潛在的含義、教師所理解的含義和學生所能接受的含義這三者之間的有機融通,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真正成爲學生思維的自由王國而不是教師思想的櫥窗。

1)對話方式多樣化。

學生與文本的主要對話方式是讀、品、悟、議、辯、入。

讀:自由讀、找朋友讀、演讀等多種方法,真正作到以讀激情。

入:一種體驗式的學習方式,通過讓學生換位體驗,把學生帶入課文,文我一體,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換位體驗,這是一種零距離的接觸。這樣,使學生真正把握文本角色情感的脈搏,與角色同步共振。(如兩次引導學生入文,你現在就是那隻小鳥了。)

2)對話結果個性化。

閱讀認知理論認爲,閱讀主體對於文本中的言語,只有在他的信息儲存中能夠找到文本言語具有相似性的信息模塊以後,才能進行相似激活,從而識別文本中的信息。因而即使是閱讀同一文本,也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選擇、相似匹配,進而產生見仁見智的個性化理解。(就像美術中的三原色原理。)新課標語:診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如本文的主題,參考書上是誠信,今天的課,是一元帶多元,確定了一條情感主線:真正的友誼是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的,其餘兩個主題作爲副線而存在

3)對話主題深刻化。

對話式語文教學過程是引發對話主體各自向對方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的過程。在對話者彼此的碰撞與激發中會把對話主題引向深入。我常想:語文教學最終應給學生留下什麼?留下語言、留下情感和精神。深層次的對話應是情感的溝通和精神的共振。爲了凸顯本課的情感主線,我對教材進行了大膽的取捨,使教材爲我所用。變以往的教教材爲用教材。情感目標分三步達成:整體感知、初步體驗

感情朗讀、逐層體驗

拓展延伸、昇華體驗

語文閱讀是最富個性最具魅力的精神創造,也是最自由、最愉悅、最美好的心靈之旅。讓我們共同創造煥發生命活力與潛力的課堂,讓我們的課堂成爲師生課堂生活的詩意棲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