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檢測試題

帶上自己所有的夢想,放開一切去努力的拼搏一次。不要讓夢想等待,就算這次失敗也不後悔因爲我們努力過。下面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爲大家整理了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檢測試題,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人教版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檢測試題

  一、(本大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

A.彌(mí)高 慨(kǎi)嘆 獸鋌(tǐng) 義憤填膺(yīng)

B.躊躇(chú) 亢(kàng)奮 浠(xī)水 荒謬(miù)絕倫

C.磐(pán)石 愜(xiá)意 捋(lǚ)鬍子 兀兀(wù)窮年

D.揣(chuǎi)摩 驀(mò)然 既(jì)往 氣衝鬥(dǒu)牛

2.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志趣 楚辭 無暇及此 B.掣友 獨裁 馬革裹屍

C.衰微 苛刻 詩興不作 D.赫然 聰慧 望聞問切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

A.許靜的朗誦字正腔圓,令李老師喜從天降,他立即同意讓許靜參加詩歌朗誦會。

B.這部著作是他長期工作經驗的總結,是他經過反覆修改後處心積慮寫出來的。

C.爲保障遊客權益,使遊客在參差不齊的旅遊信息中不被騙,國家大力整頓了旅遊市場。

D.愚公之所以能感動上天,搬走太行、王屋二山,靠的就是持之以恆的精神。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

A.爲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擁堵,各地紛紛出臺交通管理新措施。

B.這次比賽的獲勝,將決定我們隊能否進入決賽階段。

C.針對“假羊肉”事件,全市公安機關進一步開展嚴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

D.晚年的他,仍然精力充沛,充滿創作激情,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

5.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句子,語序恰當,語意連貫的一組是( )

。 。 。 。才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①爲了與他們論是非、爭黑白,魯迅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動用自己所有的知識儲備,嘔心瀝血

②魯迅是偉大的,他的偉大,至少一半要拜對手所賜

③所以纔有了那一篇篇閃爍着智慧光芒的雜文

④看看他的那些對手吧,胡適、林語堂還有郭沫若,個個都是國家級文人學者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②④①③ D.③②④①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6.對下列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蒙辭以軍中多務(用) B.即更刮目相待(就)

C.蒙乃始就學(於是,就) D.結友而別(而且)

7.下列成語既不出自本文,又與本文無關的一個是( )

A.吳下阿蒙 B.鞠躬盡瘁

C.刮目相待 D.開卷有益

8.下列關於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通過閱讀可知,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別人,對別人的進步應給以肯定。

B.我們沒有必要成爲全才,但要多學習,多掌握一些知識,這是有好處的。

C.魯肅對呂蒙的進步表示驚異,這從正面說明了呂蒙的進步之大。

D.從文段可知,我們不能找種種藉口不學習,只要想努力,肯定會有收穫的。

  二、(本大題共1小題,共4分)

9.請根據課外閱讀的外國名著,補全下面的名人對聯的下聯。(4分)

上聯:搏命運風浪奏出一支支悲壯的樂曲(貝多芬)

下聯:鍊鋼鐵意志 (奧斯特洛夫斯基)

  三、(本大題共10小題,共26分)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3分)

命運加在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將他的靈魂鎖閉在磐石一樣密不通風的“耳聾”之中。這猶如一座不見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不過,“聾”雖然帶來了無可比擬的不幸和煩憂,卻也帶來了與人世的喧囂相隔絕的安靜。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恆”爲伴。

貝多芬留客人在他屋子裏吃簡便的晚餐。在晚餐桌上說起他往昔的許多故事,包括他在童年時跟海頓學習時的生活,包括他爲了餬口指揮鄉村音樂隊的生活……請看一看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在那本大書裏流着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

貝多芬向他的客人敘述最後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形。那次節目是《費黛里奧》。當他站在臺上按着節拍指揮時,聽衆的臉上都有一種奇怪的表情,可是誰也不忍告訴他。演奏告終,全場掌聲雷動。貝多芬什麼也聽不見,很久很久背身站在指揮台上,直到一個女孩拉着他的手向觀衆答謝時,他才緩緩地轉過身來。原來他完全聾了!他永遠不能擔任指揮了!

貝多芬對客人大聲地說:“聽我心裏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裏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

10.作者將“耳聾”比作了什麼?有什麼表達作用?(2分)

11.如何理解“在那本大書裏流着一條大河,那條大河就是從貝多芬身上流出來,並且加以引申開的”?(2分)

12.第三段末尾連用兩個歎號,有什麼作用?(3分)

13.貝多芬能夠向客人敘述自己最後一次指揮的情形,這表現出他怎樣的精神?(3分)

14.貝多芬爲什麼會說“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裏希望寫出的音樂”?談談你的理解。(3分)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13分)

青城山下憶大千

曹積三

①胡立是張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門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訪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環境很是清幽,有竹,有蘭,草木葳蕤;淡溼而清新的空氣漫延其間。室內陳設挺簡潔,牆上只掛着一幅張大千的立軸山水,透出主人對老師的思念與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們。當我接過茶盞,一股清雅的香氣,悠然飄來。他說,這是青城山的“洞天貢茶”。呷一口,滿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話不謬。遙想當年,張大千拒當漢奸,不受日寇僞職,化裝逃出北平後,獨獨選了青城山,隱居上清宮,足見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師太喜歡青城山嘍!”胡先生話音朗朗,“這兒哦,是他心中的樂園。”

⑤隨他的話語,一個癡情於大自然的畫聖浮現眼前。

⑥每日裏,張大千除了手捧書卷、揮灑丹青,便置身於山野之中,拜望千峯萬仞,細品草木百花。他聽流泉、看飛鳥、拂野竹、望雲海……樂此不疲。他常常佇立於老鬆之下,盼顧遠峯近嵐,久不言聲。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雨後的夜晚,竟身披薄衫,舉步登高,手捋長鬚,瞧那秋月透過丫椏撒下的清輝,與豔陽高照時的婆娑樹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師常說,人間有兩部書,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寫;另一部,則是無字的,爲自然造化。兩部書都要讀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畫自己最熟悉的東西,而且,要用心去畫,才能如登山一樣,一步一層天。”

⑧憶起老師的教誨,胡立感慨系之:“這些至理名言,影響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個專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詣,只畫都江堰和青城山,畫了大約一千幅。”他說着,眼裏泛着淚光,“都江堰,是爹孃生我養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師之處,是識得再生父母之地。這裏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說罷,他展紙,揮毫,爲我畫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⑪“大千師雲遊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來。”胡立的話音裏,有無限的遺憾。

⑫思鄉,是張大千晚年的心結,他曾寫道: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

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歸遲總戀鄉。

⑬讀了,有誰能不爲之動情呢?胡立告訴我,大千師曾託人幾經輾轉將一幅畫作從臺灣送回四川,表達他的思鄉之情。爲防不測,題款的印章,是夜裏,摸着黑,鈐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顛倒了。見到那帶着老師體溫的猩紅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淚水……

⑭胡立先生爲了款待我這位遠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餃子。更讓我驚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獨具風味的“老臘肉”,都是他的手藝,而那滋味鮮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親自挖來的竹筍燒製的。

⑮他一面爲我斟酒,一面說:“大千師在青城山時,經常帶着我去採蘑菇、找野菜、挖竹筍……而且,他樂得上竈,炒的青菜,碧綠如鮮;他做的獅子頭和粉蒸牛肉,與衆不同,嘗過的人無不稱讚。”

⑯胡立彷彿又回到了在大千師身旁的歲月,臉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剛送走來吃飯的客人,大千師對我說,做飯燒菜豈可小覷,這也是藝術。燒不好菜,難成一個懂得滋味的好畫家。所以,從那時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學廚藝。”

⑰“你知道大千師是怎麼評價自己的廚藝和畫藝嗎?大千師說,‘我的畫與菜相比,菜,當然在上’。”我聽了,吃驚不小。

⑱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

(選自曹積三的博客,有改動)

15.綜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師傅張大千的哪些影響?(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⑥段畫線句在語言上有什麼特色?請簡要賞析。(3分)

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這句話包含了作者對張大千的哪些情感?(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段引用了張大千的詩,這首詩是怎樣表現他的思鄉之情的?(從內容、技巧兩方面分析)(3分)

海角天涯鬢已霜,揮毫蘸淚寫滄桑。

五洲行遍猶尋勝,萬里歸遲總戀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我”是文章的線索人物,“我”拜訪胡立,胡立先生回憶恩師張大千的諸多往事。

B.張大千告訴胡立,燒不好菜難成一個好畫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學廚藝,最後胡立的廚藝超過了他自己的畫藝。

C.拒當漢奸,不受僞職,隱居青城山,這些可以看出,張大千是個有民族氣節的人。

D.文章第⑤段有承上啓下的作用,“一個癡情於大自然的畫聖浮現眼前”引起下文對張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創作的回憶。

  四、(本大題共1小題,共6分)

20.經典著作是我國的國粹,也是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爲了更好地繼承這筆財富,利民中學七年級(3)班的同學特地舉辦了一次“知人論世讀經典”的交流活動。

(1)在交流活動中大家對“什麼是經典,經典的標準是什麼”這兩個問題討論得很熱烈。有的說經典就是經久不衰的`傳世之作,有的說經典就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這時主持人問你對經典的看法,你會說:

(3分)

(2)在交流會上,同學們還對我國的經典著作進行了一番有價值的解讀。請你仿照他們的解讀,對下面孟子的名言進行解讀。(3分)

例: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

解讀:愛人的人,別人總是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總是尊敬他。你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往往會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你。要想受人敬愛,必須敬愛他人。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孟子•盡心上》

  五、(本大題共1小題,共40分)

21.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紐約公共圖書館前館長、卡耐基基金會總裁瓦頓曾說起他的童年:他出身貧寒,6歲喪母,祖母在伊朗北部山區把他帶大,她曾告訴小瓦頓:“孩子,有兩點你一定要記住:第一是出身,這一點你無法改變;第二是你的人格,而這一點則任你控制,你可以失去你的健康與你的財富,但永遠不要失去你的人格,你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的手裏。”

請以“掌握在自己手裏”爲話題,寫一篇文章,題目自擬。

要求:①除詩歌外,體裁不限。②不少於600字,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人名。③書寫工整規範。

  七年級語文(下) 第三單元檢測題

  參考答案

1.C(“愜意”的“愜”應讀“qiè”。)

2.B(“掣”應爲“摯”。)

3.D[A.“喜從天將”指喜事從天上掉下來,比喻突然遇到意想不到的好事。用在句中與語境不符。B.“處心積慮”指千方百計地盤算(多含貶義)。用在句中與語境不符。C.“參差不齊”的意思是“長短、高低、大小不齊”。用在句中不合適。]

4.D(A項使用了“避免”和“不”進行雙重否定,把所要表達的意思弄反了,不符合語境;B項前面說“比賽的獲勝”,是一種情況,後面說“決定能否進入”,是兩種情況,兩面對一面,前後不搭配;C項成分殘缺,應在“嚴打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後加上“的專項行動”。)

5.C(先找聯繫密切的句子,進行小範圍的句子鏈接。④句中有人稱代詞“他”,肯定在前文中有所指,再看四個分句可以發現,這個“他”一定指“魯迅”,而“魯迅”這個名字在②句中第一次陳述,同時,“對手”在②④這兩個句子中重複出現,根據語言的連貫性,可確定④句一定接在②句後;①句中有個“他們”,瀏覽4個分句後發現,④句中提到三個人,這個“他們”一定指此三人,這樣可斷定①句應排在④句後面。②④①句序確定,這三句綜述了魯迅偉大的原因,③句陳述結果,自然跟在後面。這樣,四個句子的句序可確定爲②④①③。)

6.D(“而”連接前後兩個動作,不譯。)

7.B(“鞠躬盡瘁”與諸葛亮有關,出自《出師表》。)

8.C(通過魯肅的反應來表現呂蒙,是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

9.寫下一頁頁輝煌的篇章(結構上注意上下對應,內容上要注意人物的事蹟。)

10.比作密不通風的磐石和不見天日的囚室。生動形象地表明瞭耳聾帶給貝多芬的極大不幸。(分析選文第一段第一句,找出比喻句的喻體,這個比喻讓我們看到了貝多芬的“耳聾”之嚴重,表明了他的不幸。)

11.羅曼•羅蘭受貝多芬精神的感召,刻畫了一位與貝多芬經歷相似的文學人物,成就了一部著作。(書中的人物克里斯朵夫與貝多芬有相似的經歷,他們都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對命運的挑戰。他們身上都有一種不屈的頑強精神。克里斯朵夫形象的創造源於貝多芬精神的感召,像貝多芬身上流出的精神之河。)

12.觀衆看到貝多芬指揮不正常而表現出驚訝。(表達一種感嘆和驚訝。)

13.能坦然、鎮定地面對生活中的痛苦和不幸,具有豁達、樂觀、勇敢的精神。(最後一次指揮是不成功的,甚至令人目瞪口呆的,然而他毫不避諱,表現出一種坦然的心態和樂觀的精神。)

14.貝多芬以他的整個的生命和熱情從事音樂創作,音樂在貝多芬的筆下和心裏,已經成爲生命的象徵,而樂隊只能奏出有聲的音符,卻不能完美傳達心靈的律動和生命的節奏,即貝多芬心裏的音樂。(“在一分鐘裏”寫出的音樂,只是寫在紙上的一個個音符,貝多芬對音樂的熱情和他心裏的音樂是無法奏出的。)

15.癡情於大自然,學習廚藝,熱愛家鄉。(本題考查對信息的提取與概括能力。本題的答題點在第⑤~⑰段中,第⑤~⑧段寫胡立先生受張大千影響,癡情於大自然;第⑨~⑬段寫胡立先生受張大千影響,熱愛家鄉;第⑭~⑰段寫胡立先生受張大千影響,學習廚藝。

16.語言凝練文雅。運用對偶的修辭手法,簡練地傳達出張大千對大自然的癡情,以及他觀察的認真,描摹的細緻。(“眉間掛風去,指尖捻畫來”上下句字數相同,詞性相對,運用了對偶的修辭手法,通過這句對偶,再結合第⑥段內容,作者簡練地寫出了張大千對大自然的癡情和熱愛以及對自然觀察描摹的細緻認真。)

17.仰慕張大千對大自然的癡情,感慨張大千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驚訝張大千的廚藝高於畫藝。(本題考查對句子蘊含情感的分析能力。“張大千畢竟是張大千”一句在全文的結尾,“分析作者的情感”應該從全文的角度去思考。全文寫了與張大千有關的三件事情:對大自然的癡情,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張大千的廚藝高於畫藝。作者對張大千的情感是仰慕、感慨、驚訝,從文中的語句“一個癡情於大自然的畫聖浮現眼前”“感慨系之”“吃驚不小”可歸納出。)

18.內容:刻畫了一個鬢髮斑白,揮毫作畫時熱淚漣漣,遠在天涯,心裏卻總戀着家鄉的遊子形象。技巧:“萬里歸遲總戀鄉”運用直接抒情的手法,抒發詩人對家鄉的思戀。(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詩歌抒情手法的賞析能力。題幹中明確要求從內容、技巧兩個方面分析詩歌表現出的思鄉之情,因此要分別進行賞析。內容上,主要是對詩句的理解與翻譯;技巧上,從“總戀鄉”可看出詩人運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19.B(本題考查對信息的篩選能力。B項,“胡立的廚藝超過了自己的畫藝”錯,原文中是說“張大千的廚藝超過了畫藝”,這是典型的“張冠李戴”。)

20.(1)示例:經典是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作品只有經得住歷史的考驗,被廣大求知者認可才能稱爲“經典”。(結合客觀實際談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2)仰起頭來看看覺得自己對天無愧,低下頭去想想覺得自己無愧於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問心無愧。(回答問題前先要分析“示例”中“解讀”的格式,經過分析後得出答題思路:先直譯所給的名言,然後再說出自己從名言中明白的道理。)

21.思路點撥:這道作文題給我們提供了相對廣闊的思維空間,寫作時可以充分地展開聯想和想象,可以自由地選材、立意,除了根據材料的提示,把作文主題確定爲“人格掌握在自己手裏”外,寫“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情緒掌握在自己手裏”“機遇掌握在自己手裏”“幸福掌握在自己手裏”“成功掌握在自己手裏”“時間掌握在自己手裏”“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裏”,等等,都是切題的。

寫作時容易出現的問題有:(1)不注意審視話題和把握題目內涵,大談“人格”的價值或只談“命運”“機遇”等,並未涉及“掌握在自己手裏”,以致偏離話題;(2)所選的是容易受客觀條件限制的內容(如天災人禍),卻硬說它“掌握在自己手裏”,顯得牽強附會,缺少說服力;(3)主旨是“掌握在自己手裏”,但在行文中沒有突出自己主觀努力的重要性。

例文:

貝多芬告訴我……

無數次駐足,無數次籌備,我實在不願去窺探您耳聾後最初的心境,也不願撩起那段我認爲是痛苦無比的記憶……

於是,我只是悄悄地諦聽,諦聽您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第九交響曲》;只是默默地品味,品味《名人傳》上有關您的文字。但是,您卻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您似乎看到了我的不解,於是,告訴我……

您雖然患有耳疾,卻擁有音樂——這是一個可以讓您的思想、情感任意奔馳的海洋。您在這片浩渺無垠的海洋中遨遊,擷取晶瑩的浪花,於是,一曲《第九交響曲》橫空出世了。它的出現,似乎孕育着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轟動,您也獲得了釋放,將音樂掌握在自己手裏。

您雖然生活貧困、悲苦,卻有一顆高昂的頭顱。永遠都無法忘懷,那次您與歌德在大街上漫步,忽然遇到一支貴族隊伍,歌德脫帽致禮,而您卻站立在那兒,讓那些貴族向您致禮!您可知道,這一舉動震撼了多少人的心扉?不向權貴低頭,您將自己的人格,永遠掌握在自己手裏。

您雖然失去了一切“歡樂”,但您卻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歡樂。您以一個失去歡樂而創造歡樂者的身份告訴我: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我懂了!

創造命運的不是上帝,而是自己。很多時候,我們都不得不面對許多災難,於是,我們常常怨天尤人,慨嘆上蒼的不公,現在想想那實在沒有必要,因爲我們自己纔是命運的締造者:

我們無法左右天氣,卻可以改變心情;

我們無法改變上蒼給我們的“厚禮”,卻可以調整自己的處世態度;

我們無法決定生命的長度,卻可以拓展生命的寬度;

我們無法改變出身,卻可以控制人格……

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直面坎坷的從容和身爲萬物之靈的睿智去把持自己,駕好自己的人生之船。

點評:“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這是一個把握不好就容易落入俗套的命題,但本文寫出了大氣,寫出了才情,寫出了令人蕩氣迴腸的底蘊。首先,文章以貝多芬這位命途多舛的音樂巨人的一生作爲詮釋話題的唯一材料,足見作者的慧眼與匠心。其次,主體部分分層闡述,談貝多芬因爲直麪人生、貧賤不移、播撒歡樂,所以他牢牢地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條理清晰,分析準確而深刻,內容厚實而有新意。文末以一組排比句,精當地概括了面對命運的挑戰時應具有的態度,可謂直抒時代強者之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