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 蘇軾的詩作。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下面小編爲大家搜索整理了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希望對國小語文課文學習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藉助註釋、字典弄請詞句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句的意境,明白古詩闡述的道理。

4、 學會觀察的方法,樂於把觀察所得表達出來。

 教學重點、難點:

1、體會作者觀察的方法,想象詩中描繪的景象。

2、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並聯系生活從中獲得啓示

  教學過程:

 一、複習《望廬山瀑布》,理解詩題

1、導語: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4篇寫景的文章,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一首寫景的'古詩,所寫的地點是廬山。

一年級時,我們已經學了李白的《望廬山瀑布》,大家一起來背誦。

今天,我們學習另一首寫廬山的古詩??詩人蘇軾所寫的《題西林壁》

2、板書詩題,讀詩題。

3、藉助註釋,理解詩題。

 二.吟讀詩句,理解詩意

1、 聽錄音範讀,畫出詩的節奏。

2、自由讀詩,讀準字音,把握吟詩的節奏。

3、指明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4、藉助前預習,先在四人小組中互相說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5、指名學生解釋詩句。

6、齊讀古詩。

 三、深入學習詩歌

1、四人小組讀古詩,互糾錯誤。思考:這首詩中哪一部分是寫詩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寫作者的感受的?(前兩句是寫詩人看到的,後兩句寫感受。)

2、男生讀一二句,女生讀三四句。

思考:詩人觀察的角度有哪些?

題幹:詩人觀察的角度有:

選項:1、從正面看和側面看

2、從遠處看和近處看

3、站在高處俯瞰、站在低處仰視

4、以上角度都有

3、上學期,我們學過《畫楊桃》這篇課文,你還記得其中老師說的話嗎?(看的角度不同,楊桃的樣子就不同。有時候看起來真像五角星。)

同樣作者從不同的角度看廬山,也看到不同的廬山。下面是老師收集到的一些廬山的圖片(出示廬山的圖片)。

4、

題幹:你認爲作者看到這樣多角度的廬山是通過怎樣的觀察?

選項:1、一次仔細的觀察

2、多次仔細的觀察

5、師引導:這首詩所寫的廬山就像一個千面人,從不同的角度看,它便展現出不同的姿態。蘇軾這樣多次、多角度地觀察廬山,爲什麼還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引導:廬山的美、味道永遠領略不盡的,局部的美並不是廬山的全部)

6、師:要想看清廬山的真正面目就要走出廬山全面地看它。

廬山的外表像個藝術家,幻化出各種美妙的姿勢,廬山的內心像個哲學家,它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怎樣看?

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7、引導學生理解後兩句詩所闡述的道理

題幹:“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兩句詩所說明的道理與下面哪句話相近?

選項:1、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2、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3、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8、聯繫現實談談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師: 在你讀過的哪些故事或在你身邊發生的哪些事是讓你明白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問題的?

生自由說。

9、男女生比賽讀古詩。

  四、背誦古詩

1、同桌互背

2、指名個人背

3、會背的起來背。

 五、拓展小練筆

寫寫學詩的心得:學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北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峯, 角度不同

遠近/高低/各不同。 實寫 效果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客觀、全面

只緣/身在/此山中。 明理 地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