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篇讀後感

本書內容飽含哲學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並充滿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學的魅力,融理性與激情一體,筆調清新自然,內含睿智深刻,雖然是上個世紀的作品,今日讀來,這些散文作品依然觸動人的心絃,因爲我們都是熱愛生活之人,希望尋求人生的真諦,嚮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8篇讀後感

國平的散文不是時下流行的“休閒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別於近年來比較有影響力的餘秋雨散文。作爲一個哲學家,他作的是那種探索人生之謎、追索生活價值和意義的哲理散文。他關懷的是當前人們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狀況。在這個日趨實利的時代,這種探索顯得有些“不識時務”。從這個意義上說,國平是孤獨的。然而,他卻是博愛的,追索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已經成爲他難解難分的情侶,他在追索中體驗着並與讀者分享着人生的樂趣和心靈的欣慰。

國平說他的孤獨“帶着如此濃烈的愛意,愛着田野裏的花朵、小草、樹木和河流。”在本書中,他懷着對生活的深深愛意,談生活、談人生境界。他認爲一個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現實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隨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獨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會建築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現實生活之中,還應有獨立自主的精神家園。失去精神價值的生活,縱然轟轟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種空虛和無聊的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都應該有一個自足的精神世界。這是一個安全的場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貴的'寶物,任何災禍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誡人們,不要讓瑣屑的生活淹沒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園,一個人擁有了精神家園,他就擁有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國平對死亡的探討情有獨鍾,因爲死亡和人生的意義緊密相連,或者這與他曾痛失愛女有一定的關係吧,所謂“未知死,焉知生”應即時如此。對生命的思考,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尋求,全出於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生。人總有一死,無論經歷多少喧譁與騷動,有過多少光榮與夢想,結局總要走向寂頁。他認爲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會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頭來一場空的虛名浮利了,因爲他感嘆“我們短暫的生命過於擁擠,,我們把太多的光陰拋灑在繁忙的工場和喧鬧的市常”一個人思考過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邊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會形成一種豁達的胸懷。”

他尋求愛的智慧,他認爲愛情基於幻想,而愛的魅力在於“永遠未完成”,每當愛完成了的時候,愛就終結了。她談幸福,他說幸福是愛心的充實,是一種活的有意義的鮮明感受。他侃侃而論的是人生各種生活形態和情感世界。杜周國平,讓人感覺是心靈與心靈的對話,是一種人生境界與另一種人生境界的挑戰。那些充滿睿智和哲理的雋永內涵,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詩語的句子,都深深的觸動讀者的靈魂,都使讀者不禁的思考自我境遇,關懷自我靈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實國平所追求的就是對有限生命的超越。

超越現實生活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審美態度。《守望的距離》也是談審美的書。審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審美並不僅僅止於欣賞自然或藝術,而是以一種更開闊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態度,是以自己的理想塗抹生活和周圍世界的結果。一位西方哲人說過:一個人只要肯有審美的人生態度,那麼他從茅棚中和從宮殿中看日落,其實感受是一樣的。只要用審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會變得更美好。

其實,《守望的距離》這本書適合放在牀頭,許多時候深夜醒來,信手翻翻,許多事情都豁然開朗。其實,人生際遇的大多喜怒哀樂都可以歸結爲哲學問題。學哲學的,像國平,看人生百態,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掙扎。讀着國平以一個哲人的眼光對人生、家庭、愛情、婚姻、性、甚至孩子的透視,我陡然間尋到了靈魂的歸屬,儘管我還是一個沒有婚姻沒有孩子的在校學生。讀國平的書,讓我*了哲人的思想變得清澈,*了對生活新的理解變得輕鬆……

國平將這本集子命名爲“守望的距離”,正表明精神家園的守望需要恰當的距離。以守望的態度來面對人生,面對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種期待,而這種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實、是不浮躁、是寧靜、是信心十足。

我要做一個守望者,守望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