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圍城》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圍城》讀後感15篇
《圍城》讀後感1

我年齡當好,不大不小,我覺得人生最如意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讀到一本好書,2篇讀後感。而且書的作者每天只寫500字,當年沈從文在北京和老舍住在一起,他倆早晨起來寫小說,上午過去時,老舍8000有餘,沈從文800字不足,就是質量與數量的差距,但我覺的錢鍾書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喜歡拿他那些天馬行空,旁徵博引的諷刺嬉笑世人,這老頭並不壞,但絕對帥!不動筆則已,一動筆則天性大發,聰明外溢,非揮動起批判的武器,發揮"自家的意思"不可。這使錢鍾書根本不能成爲一位專已守殘的經生式的陋儒,而必然地成爲一位神彩飛揚的高明智者的通人。這話說有些高調,我估計他錢老人家聽了有些不好意思,也好把《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地獄使者拿來詢問。你魔鬼到我書房一遊,覺的寒顫,魔鬼說剛在別家辦完喜宴,途中路過你處燈火明亮,見你在寫《管錐編》於是就過來問問,你我一見,不用拘謹可推心置腹的談談,再加上我也是你的讀者,我更是瞭解,他們的命在我手裏。《聖經》中提到過我,你雖然已死,但雖死猶生,然後魔鬼對我說:"我知道他霸氣外露,《傅雷家書》傅雷夫婦提到過他,人家自稱和錢鍾書比,是牆洞裏的小老鼠。你是年輕人,由此覺悟,我必將讓你陽壽延長,但已死的人,必不可活。我汗顏!……聽了後大爲感慨,這個白日夢做的真不錯。

說說《圍城》我慚愧,我有點提年輕人傷心,他們覺得文學晦澀,覺得文學枯燥,都不罵教育從中作梗,不罵有教學沒靈魂,不罵有大學沒大師,不罵有教導員沒教育家。天天《回家的誘惑》,男的帥,女的美,吃飽了沒事幹……

書上說:"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一個男人人生中預見四個女人,四段戀情,一個真心朋友。不愛的愛了,該喜歡的放棄了,婚姻勉強的撮合了,最後殘破的婚姻。自己上大街上散步,大鐘敲了五下……不許語言,深於一切言語,深於一切啼笑。

方鴻漸開始喜歡鮑小姐,鮑小姐人無才,比的是勾住男人的心,蘇文執看的的起色,礙於情面嘴上不說,女人之間相互作勢,發揮肢體和中國旁敲側擊的語言,鞭策餘人,女人的戰鬥爲了男人,男人成了工具,也成的愛物。輕易得手,鮑小姐嫌棄他,下船就把鴻漸給踢了,中國自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說男人的要想管住女人,必須是碩士對付博士,鴻漸雙博士學位,家裏意見對於鴻漸說要娶個學歷比自己低的,蘇小姐學歷太高,玩不過她,鴻漸無奈……去相親,那家女兒嬌小玲瓏,父親是在美國做生意的暴發戶,開口就是:"Hello!Doctor方,鴻漸了在歐洲代慣了,覺得歐洲的法語,英語和美國的英語不通,幼女的父親瞧不起歐洲的貨,覺得美國博士就是要比歐洲博士要強,他覺得美國有黃金,美國的貨好。這暴發戶,發音不是太準"very well"發音好似""Vurry wul".會讀書的人看別人讀的書,便知道這個女人的品味……一大推《西風》《莎士比亞全集》《家庭佈置學》《居里夫人》《我國與民》《亂世佳人》

鴻漸對《怎樣去獲得丈夫而且守住他》特感情去,好像楊柏的《醜柄的中國人》名字吸引人--書上說:"對男人該溫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處留下好印象。"

不知道這個作者出嫁了沒,內容充滿諷刺。

男人選擇一多,變想腳踏兩隻船,乾媽罵鴻漸:"真沒看出來,你這種人也是別人嘴裏你搶我奪的一塊肥肉。"體面上愛着蘇小姐,自己卻愛着蘇小姐的妹妹唐曉芙,最後被拆穿,情以何堪……礙於情面去三閭大學,"政治避難"學校院長高鬆年,善於調製人際關係,正事處理不大,關係第一,提拔鴻漸的死對頭趙興梅。鴻漸又在學校認識比自己小的孫柔嘉,最後結婚,家庭關係,夫妻關係處理不當,自己挽回不了面子,與李梅亭的關係不頂當年。大晚上到孤街上散心,人生悲傷的不成樣子……結了婚想離婚,沒結婚的像結婚。進去想出來,出來想進去。婚姻職業亦是如此……

《圍城》讀後感2

圍者,城也。錢鍾書先生的《圍城》表面看上去寫的只是塵世間的兒女情長,其實是對婚姻的頓悟。方鴻漸,這個出生於中產階級家庭的大公子,從情竇初開,到墜入愛河,再到破城而入,最後想逃脫圍城。整本書都圍繞着方鴻漸的感情變化逐漸展開,揭露了愛情和婚姻對一個人的無窮引力和無盡魔力。

情竇初開。從法國留學歸來途中,方在輪船上邂逅了妖嬈的鮑小姐,從此打開了人生的另一個世界。在鮑小姐的挑逗下,一步一步淪陷。他第一次感受到愛情的美好,他以爲愛情就是如此的純真。可是,鮑小姐卻給了他一個殘酷的教訓,她只是把他當作一個可有可無的旅途夥伴,從沒想過要與他發展成對象,說實在點,他只是鮑小姐眼中的一個情感玩物,只是用來打發旅途空虛寂寞的時光,滿足一下情感需求。一個只是玩笑,一個卻當真了。其實他壓根都沒整明白什麼是愛情,只是出於一種生理直覺,想嚐嚐禁果的味道。

墜入愛河。不巧的是,他在輪船上還結識了富家小姐蘇文紈,一個高傲卻又無法逃脫塵世禁錮的女子。在與蘇的交往中,他似乎又找到了精神寄託,又萌生了對愛情的嚮往。蘇畢竟不是仙女,還是有七情六慾的。在富家公子趙辛楣與方鴻漸之間,她更垂青於方,也不知是出於對趙的排斥,還是對方的欣賞。她對有兩個男子爭着追求她十分滿足,以爲自己有着無窮的魅力,能夠讓異性如此傾倒,她沉醉在自己美好的假想之中,卻不知道方對她並沒有那麼上心。也許,方曾經對蘇動過心,但唐曉芙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狀態,唐讓蘇在方心中的地位開始下墜,漸漸的,方心中只剩下唐。他的腦子裏,心裏,想的都是唐。他覺得自己陷入了無法自拔的愛河,他想永遠在這條純淨的河裏享受與唐的美好愛情。可現實卻再次跟他開了一個玩笑,唐蘇同時將他淘汰出局。那一刻,方嚐到了失戀的味道,他心情十分難過,感覺失去了全世界,看什麼都是一種悲觀的態度,感覺他失去了一切,也被全世界拋棄了。

破城而入。帶着無盡的傷痛和他家庭的糟糕經,他離開了上海這個傷心地。原本是情敵的趙此時卻與他成了好朋友,並決定一起去三閭大學工作。旅途中,方似乎對愛情已經失去了希望,好像看透了凡塵俗世。但孫柔嘉的出現,慢慢的又讓他燃起了希望。原本,方已心灰意冷,想逃避愛情這張魔網,可是事與願違。隨着與孫的漸漸熟悉,他又被圍城困住。在各種機緣巧合的作用下,他們成婚了。他第一次感覺到了幸福的滋味。雖感情路上磕磕絆絆,但這樣的結果他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爲他這時候也成熟了,不再是懵懂無知,衝動的小年輕。他覺得能好好過日子,便足矣。

逃脫圍城。可是,他把婚姻想的實在太簡單了。因爲婚姻是兩個家庭的事,當他回到家,才發現自己家裏弟媳與父母的關係有多糟。而自己家人對柔嘉也頗有成見,他們不滿意柔嘉的家世,認爲他們不般配。然後,柔嘉卻也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安慰,幫他維持好一家人和諧的關係。孫覺得自己受了委屈,認爲方只顧他的父母,而不顧她。所以她也忍受不了,鬥嘴,吵架,已是司空見慣。方感到婚姻給人帶來的痛苦實在難以忍受,他疲於在父母與妻子之間周旋,他感到自己是多麼無助,又是多麼無能,還夾雜着些許無奈。最終,他們的愛情終成幻影,人去樓空,只剩方一人無奈的屈服於婚姻的圍城裏。

這本書裏也揭示了很多人性的殘缺。比如方僞造學歷,自命清高,方的父母的傳統思想,三閭大學同僚之間的勾心鬥角,蘇的心機和小姐氣等等。這告訴我們,做人不能太任性,要無愧於心。方的感情經歷告訴了我們愛情的魔力與殘酷,它可以重塑一個人,也可以摧毀一個人。所以面對愛情,我們應該時刻保持理性的態度,既要勇於去追求,但也不能盲目追求。

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

《圍城》讀後感3

心圍在城中,不知是不知自己被圍困了,還是不願知自己被圍困,抑或是不願走出這困心的圍城。四四方方牆,天空便小了。

方鴻漸,一個留洋回來的僞博士。傳統而封建的朽木爲骨,卻被西方文明刷了層白漆的棟樑之才,上層知識分子。隨着興趣寥寥上幾節課,待錢財花盡了,便揣着一張假的文憑,回鄉光耀門楣。方鴻漸並不笨,有幾分小聰明。他給人印象性子溫和,偶爾會說幾句俏皮話,不惹人厭。做事優柔寡斷,想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長袖善舞之輩。

回國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鋪展開。

起初對方鴻漸並沒什麼好感,與鮑小姐的真實相比,他倒給人分“既想當婊,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鮑小姐行爲不檢點,一面又爲她的調情而興奮。

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鏤空白皮鞋裏露出的塗得鮮紅的指甲。皮膚暗而不黑,豐脣大眼。與鮑小姐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蘇文紈。眉清目秀,白膚薄脣,典型的東方美人。穿着講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攤着一本小說。看着太陽鏡,也難掩面上孤芳自賞的神色。

看着滿船的人,她覺得也只有那方鴻漸配與她說句話。偏偏方鴻漸與她最看不入眼的鮑小姐打得火熱。她既是氣這方鴻漸看上行爲不檢的鮑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幾句冷言冷語諷刺。但是,這裏心有不甘,與下船後方鴻漸的幾分主動,卻發生了化學反應。讓這清高的蘇小姐對他生了情愫。

其實我並不太理解蘇小姐爲什麼會喜歡方鴻漸。但有時候就是那麼巧合,方鴻漸無心一句俏皮話“要奉陪你,就怕沒福氣呀,沒資格呀”,促成了兩人進一步相識。他的話也並無不對,蘇小姐心高氣傲,實在難以接近。但蘇文紈內心依舊渴望愛情,只是被世俗與自身認知所束縛。

方鴻漸在日後的相處中,卻對唐曉芙情有獨鍾。唐曉芙聰明,但不會太過聰明。引人注意,卻不鋒芒畢露。在這摩登的文明社會裏,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蘇文紈這樣的女子,想來多數男子更鐘情唐曉芙吧。錢老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女子的喜愛,最終不讓她和方鴻漸在一起,想必也是爲了將她的美好長存吧。看似柔順的孫柔嘉,用着心思,嫁給了方鴻漸。最後的相處,還不是將自己那點美好摧毀的乾淨。而唐曉芙則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硃砂痣”,在無論多久之後,再被方鴻漸想起,都是錯過的風景。最美的風景總在岔開的另一條路上,最好的人總是錯肩而過的那位。

但是對於趙辛楣錯過蘇文紈,我倒並不可惜。趙辛楣是《圍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簡單而真實,單純執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飾對假想情敵的敵意,堅守自己認定的愛情。而後,與方鴻漸難兄難弟相稱,一路相扶相持。他沒有方鴻漸的敏感多疑,沒有李梅亭的算計貪婪,沒有顧爾謙的諂媚逢迎。如果夜訪汪夫人是他的污點,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愛着蘇文紈的執着。他只是想多看看這個與蘇文紈神似的女子,並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閭大學之中,上至校長、下至教授助理,勾心鬥角,弄得學校是烏煙瘴氣。趙辛楣在其中,更顯得過於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沒有曲意逢迎的念頭,更沒有道人是非的雅興。本想來教書、順便治治情傷,但三閭大學實非良地。他的離開,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來,這趙辛楣不知比方鴻漸好多少倍,偏偏蘇文紈不中意。如果蘇文紈一氣之下與趙辛楣結婚,而不是那個曹元朗,她是否不會變成後來那個精明刻薄的曹太太?還是無論嫁了誰,她都是那樣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中的蘇文紈是不是和趙辛楣一直深愛的判若兩人?就像孫柔嘉,就像方鴻漸。

戰火紛飛的年代,變的是戰局,不變的是人心。留洋回來的人受人敬仰,開口都不離西方的思想文化。彷彿中國的東西便是流感,一碰便會傳染。上層知識分子一面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方鴻漸一面勸說父母支持孫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卻走不出女子理應在家相夫教子的念頭。在這個時期,沒有真正治學之人,沒有支持人們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兩方思想的罅隙裏生存,伸手不見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進。可是根骨中的舊觀念,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從家族中、從社會中、從自己內心深處攀伸出來,捂住口鼻,讓人窒息。

想進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圍着城牆,孤獨而絕望。

《圍城》讀後感4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5

我曾夢想過: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牽着最愛的人,在親友的祝福的目光中,一步步走進婚姻的殿堂,我望着心愛的人,他也望着我,眉眼間充滿着無限的柔情和幸福,一句“我願意”,從此走上了幸福的生活。可夢終究是夢,有人計算過,我們這一生中遇到真愛的概率大概是四萬分之一,和相愛的人執手到老的現實比率太小。在青春年少時曾和自己學生時代的戀人不知許下多少諾言,從高中到大學甚至到職場,整個漫長的青春都和他牽扯不斷,以至於都成爲了自己身體裏不可或缺的部分,最後終抵不過一句好聚好散。《致青春》裏阮莞和趙世永便是典型的例子,最後阮莞卻嫁給了一個剛認識不久的男人。不經意間諾言全變成了謊言。爲什麼我們生活在一個連交朋友都需要看興趣愛好、性格三觀的時代,對婚姻的態度卻是隨意的驚人?我們在愛情裏隨意揮霍,卻在婚姻上偷工減料,實屬可悲可嘆。

終其原因,不外是兩大原因。一是:大多數時候,我們結婚的目的不是因爲愛情走到這步,而是我們需要一個人,需要一個人幫我們完成人生清單,需要一個人在我們老的時候陪伴在病房,不至於奮鬥終生到頭卻是一堆白骨無人知。二是:我們無法像張曼玉、李冰冰那樣單身,因爲我們沒有她們那樣傲人的事業,沒有足夠的錢,無法爲老去的身體買單。沒有資本去抵抗那些外在逼婚的壓力,即使有人反抗了,依舊逃脫不出結婚的命運。

試問:在女強人越來越多的這個時代,如果社會的寬容度再大一點,社會的壓力再小一點,結婚的人會不會減少?

正值考試季, 我有一個小比喻,說:婚姻像一場我們必須參加的考試,而且是一道連線題,能夠選擇的就那麼幾個,它不像愛情是個簡答題,任我們自由發揮。於是啊,有人早交了答案。有人卻在拖拖拉拉臨到交卷時間快到了,看到周圍的人越來越少,場外交卷的人在不斷的催促。於是趕緊連蒙帶猜,亂畫幾筆,慌張交卷。走出考場後,還不忘唏噓:總算寫完了。至於結果如何只把它交給命運。當然,也有極個別壓根就沒來考試的異己。沒參加考試的人,終究還是逃脫不了再補考的命運。

我們都是普羅大衆,所以必須選擇普通人的生活,和一個人捆綁在一起,簽訂婚姻這個協議,互相餵養,生兒育女,爲了那麼幾十年的老有所依,爲了那十幾年的風燭殘年,我們付出我們人生中一大半的時光,這樣的代價未免也太過沉重了。《圍城》文中說:“婚姻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逃出去”。我並沒有想衝進去的衝動,因爲我深知婚姻是承諾,是恩情,進入了婚姻愛情便不復存在,它需要兩個人的堅持,更需要懂得愛是什麼!愛情的愛應該是名詞,是大愛,是想對方過得好,尊重對方的選擇,而不是動詞之愛,動詞之愛只是想佔有,暫時的需要,一但不再需要,愛會立即消失,這種愛是自私的,是利己的,在愛而不得的時候會轉化爲怨甚至是恨。在還不懂愛的年紀,我又如何給愛人婚姻的生生承諾!只有懂了名詞之愛,纔會實現儒家所說的齊家,家是基礎。

因此,無論對待愛情或是婚姻,應保持一種理性的態度,對於愛情無需尋找,要等。沈從文說過“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我認爲棋逢對手,勢均力敵的愛情纔會長久穩固,不主動也不被動,既不受傷害也不傷害人,並且你想要的是一個蘋果,而他也恰巧能給你一個蘋果,而不是給你一車香蕉。你是什麼人便會遇到什麼人,你若是厲害的棋手,懂得明哲保身,便也能遇到一個勢均力敵的人,這完全取決於你在未來的日子裏怎麼去做。記住:一個人的日子能活色生香,兩個人的世界才能相得益彰。

《圍城》讀後感6

才明白什麼是緣分,讀現代小說《圍城》有感800字。之前看《圍城》初章時並不覺得有啥意思,本意欲刪,好在堅持,這一堅持,就慢慢地有如磁鐵的正負極一般被吸引了。所以說堅持是一好事,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說剛開始是喜歡,那現在就是介於喜歡和愛之間。今天剛看完了這本書,直至幾秒前,還是越來越深,無法自拔的狀態,而現在已經遂漸清醒。所以時間就是最好的解藥,不過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不說題外話,先來解釋下這個書名吧。“圍城,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正如這書名,充滿文學,而又富有哲理。它即是言情小說,又是文學小說,還是哲學小說,更是諷刺小說。

書中幾處精華:

一,方老(方鴻漸的父親)曾對兒子(方鴻漸)說過一句話:“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作爲當時吸收了外國先進思想的錢鍾書先生(此書作者),肯定是要對此唾之以鼻的,諷刺方老先生的愚腐封建思想。(啊,我也成批判對象了,其實我還是很認同這句話的。備註一下,這句話是引用先人的話,非錢鍾書之親口。)

二,“天下有2種人。譬如有一串葡萄在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引自外國文學)。”書中說:“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棵葡萄都是剩餘中最好的,另一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棵都是剩餘中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留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就是學文學哲理的,能把人忽悠了都不自知。真不愧爲當世才子。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我也是樂觀的人哪!

(錢鍾書,生於1910年-卒於1998年。19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園,不僅因爲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高到讓同學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讀後感《讀現代小說《圍城》有感800字》。到清華後他的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還在大學期間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式形成。因出衆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作文學天才。)

當時看完這本書時,只覺得嘆息。這是一部悲劇,我相信同看這書的人,無不對書中的人物表示同情、憐憫。我想這樣的悲劇故事肯定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不停翻拍了。(這些問題都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感嘆錢鍾書先生對生活如此看透,他是怎麼寫出這書的?)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婚姻正是因爲摻雜了太多東西,所以變質了。柴米油鹽醋,人情世故禮物,無一不煽風點火。也正如書中所言,剛開始戀愛的兩人,總是收斂着性子,表現自己好的方面,而把壞的方面掩藏起來,戀愛使人盲目。等到結婚了,彼此雙方都毫無顧忌地放開性子了。都說婚姻是相互包容的,這樣背道而馳,豈有不分裂的道理?

喜歡結尾,不是因爲喜歡悲劇,只是太多的喜劇結尾讓人麻木,偶爾來下悲劇,換換鮮。現在在看電視劇版的《圍城》,哈哈。說實在的,還是小說寫得好。電視劇,呵呵,這太老了,1990年,我剛好出生啊,畫面不太高清啊。

我們常說,人即要有外在美,又要有內在美,那《圍城》就是內外兼修。言語幽默而不失優美(也有人說書中話語刻薄),冷嘲暗帶熱諷(用現在的話,罵人不帶髒字)。向已逝的錢鍾書老先生致敬!師範子弟,一向羨慕。

書中某幾處,還是覺得暗淡無光(赴湖南那段),是其不足,但仍不影響其價值。至少這是我看過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是最好,不是最好看。這兩者完全不同)。這書的命運也很坎坷,好在後來文化自由暢通,得以重見天日。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看這書!絕好推薦!國學經典。

《圍城》讀後感7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是圍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爲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城裏人生活一角的窗。

《圍城》文字的經典是向來被人們傳誦的,那些有趣的,擁有諷刺意義的話語使《圍城》更添了一種滄桑與無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經典語句,有時人有再讀一遍的興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錢鍾書先生無疑是一個巨匠,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絕代才子。而在《圍城》中我們讀出了他的無奈,他的無所適從,他的茫然。

方鴻漸是一扇窗,與其說是《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一方鴻漸爲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不如說是方鴻漸領我們看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方鴻漸就是那扇窗,我們正是通過方鴻漸的眼睛看到了圍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鴻漸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他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之一,他也參與到了《圍城》的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面對着一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這就是國難當頭時作爲祖國的希望的熱血青年的行爲嗎?難道祖國的內憂外患只能作爲那些知識分子的敲門磚嗎?難道自私就是這些留學生學到的最大本領嗎?

在方鴻漸的生活中出現過許多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不能不說的一個便是蘇文紈,這個在別人眼中能幹、溫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幹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爲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且是在祖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這種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失望。還有她對於愛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讓我們汗顏。

李梅亭理所當然地成爲了第二個,“僞君子”這個稱號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自私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看點,他優秀的經濟頭腦恐怕和 美國的某位領導有的一拼,這樣的一個人卻成爲了一個優秀的教授無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說中能讓我們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趙辛楣了。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裏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爲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鬆年的虛僞,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爲,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說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對方鴻漸的義氣深重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柔嘉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來他對方鴻漸的情誼是真的。否則也無需對方鴻漸這樣一個沒有靠山,沒有實力,不懂在上流社會奔走的人多次幫助。如果僅僅是爲了看鴻漸的笑話,早該看夠了;如果是爲了多條後路,那鴻漸沒權沒勢更沒財,根本沒什麼好依靠的。

《圍城》裏鉤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說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錢鍾書先生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圍城》讀後感8

假日裏讀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感受頗深,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爲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

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爲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爲自己創造的“圍城”。

我認爲,做人應該有原則,應該用正當的手段去達成自己的目標,如果這個目標現在實現不了,就只能說明你自身還存在着一些問題,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如果目標很大,可能自己無法實現,那也不要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要做事,先學做人,如果一個人連最基本的做人原則都沒有,是不可能成功的。我覺得,一個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學會做人,當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時,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順利,或坎坷,但自己問心無愧,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

這本書寫得也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

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爲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爲奇了。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說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

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

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劉墉說:“我們總以爲世界的溫暖全來自陽光,其實腳下的大地更有着令人驚異的熱力。天沒暖,大地先暖,所以有許多花能鑽出冰雪綻放;人情不暖,大地先暖,所以我們能在塵世做一劑清流。”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爲別人的生活豐富多彩,總想闖進別人的生活之中。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圍城,他們都有着自己的困惑與愁苦。同樣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彩。

《圍城》讀後感9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不大厚,卻也讀了些許日子。在這本書中,錢鍾書先生描述的是1937年左右中國的場景,但在這本書中,我沒有看見先生像一些作家以戰爭失去爲切入口,也不以一些大家善於描寫許多宏大的場面來揭示一個時代的沒落。在這本書中,鍾書先生用一個人一羣人作爲切入點,用幽默的語調揭露了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中西盲目結合帶了的弊端,揭示了一個世紀轉型的掙扎與呻吟。

書名《圍城》似來自蘇小姐的話:“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圍城,圍城,不過圍的是人心。人心不羈則圍城無畔,而誰又能如此。

書中褚慎明講:“不管它鳥籠罷,圍城罷,想我這樣一切超脫的人是不怕圍困的。”可我們皆知這位褚先生囿於名利,困於虛妄。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人們似乎也永遠也逃不盡那無窮的羈絆,陷入一座座圍城。

感情是一座圍城,走出了鮑小姐的風情,卻又逐漸迎來了蘇小姐的溫言軟語,唐小姐的機智可愛。方漸鴻在這一座座城中夾縫求生,苦不堪言。曾以婚姻爲美,可當與孫柔嘉結合,卻又困於瑣事,責任,情感。事業也是一座圍城,三閭書院中,我們可以窺得一角。爾虞我詐,爭名奪利,正像描述文中高鬆年的言語:他沒演話劇,是話劇的不幸,而是演員們的大幸。人們帶着面具面對世界,帶久了,粘連在臉上,再難拿下。方家父母也是一座圍城,城裏框着自家的兒女與他人。掌城的是封建與落後二者。“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由此觀之。你踏出一座城,卻又入了另一座城。出了三閭書院,又面臨着社會的強迫,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一座座城。看似瀟灑的趙辛楣卻也逃不出婚姻的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真實如斯。書外的人觀書裏城城矗立,自覺逍遙,但書外的人同樣深陷圍城。真實的社會更是如此。職場,情場上的勾心鬥角比之《圍城》更爲激烈,兇狠。藝術源於生活卻又高於生活,如此皆然。

書中主人公方漸鴻遊手好閒,認爲博士頭銜毫無作用,可爲了哄住父親與老丈人,買了個博士文憑。“這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作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的一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蓋起來。自己沒有文憑,好像精神上赤條條的,沒有包裹。”由此看見中外碰撞中對於西洋文化的推崇和對一紙證書的過於追求。20世紀初,爲了挽救腐朽的國家,很多國內知識分子主張引進西方的思想來促進中國的變革。可在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很多人對此句的錯誤認識。張先生一口中洋混雜的言語使我們啼笑皆非,引的是個舊俗未見精妙的思想。同時講洋話的張先生,卻在上海打仗最緊急時,在家唸咒。張先生的妻子也信佛,天天念十遍“白衣觀世音咒”渴求借此來保佑中國軍人打勝仗。腐朽仍在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骨子裏蔓延。

在人類的歷史上,有些人是通透的,他們看穿一個時代背後的真實與虛妄。他們彷彿是一種強大特異的生命,有着無窮無盡的創造。在昏暗的世界裏如驚天霹靂他們在這大時代裏,既嘲諷他人,又嘲諷自己,是探求,是佯狂,是迷茫,他們生的一對利眼,一雙利耳,去混沌,去描摹。鍾先生也不外乎於此。

“大家一擁而上,那股蠻勁兒證明中國大有衝鋒敢死之士,只沒上前線去。”

“因爲其他科目早已洋氣撲鼻,只有國文好像是國貨土產,還需要外國招牌,方可維持地位,正像中國官吏,商人在本國剝削來的,要換外匯,才能保持國幣的原來價格。”

這裏之摘了一小部分,卻已間的一個時代的混沌。

話至這裏,也只有以錢鍾書先生在本書的最後一句作結。

“這個時代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10

剛剛讀完錢鍾書的《圍城》,不由得想起被譽爲它姊妹篇的——楊絳的《洗澡》。

這兩部書有着鮮明的共同點的:都是以舊時期知識分子的愛情爲主線,表現一個時代的人們面對生活,事業,婚戀等的徘徊困惑,淋漓刻畫人性中的卑劣,懦弱,虛僞,淳樸。

而行文卻是完全不同的。

一個筆調辛辣,幽默中飽含諷刺。圍城中的人想突進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止於婚姻,對人生,對萬事的一個矛盾而寫實的理兒。

一個運籌溫婉,平實中攝人心魄。人的思想,價值觀,利益觀,靠寫或背上幾個條文就可以如洗澡一樣,洗去污垢,清白而統一嗎?當然不會。

錢鍾書的這部小說,妙處在於,節節引人入勝,妙喻迭出,時而讓人忍俊不禁,時而拍案稱奇。辛辣幽默的語言基調,讓人不禁暗歎,如此利嘴,誰人在其面前不會節節敗退。隨便揀出幾段,皆會讓人感嘆其奇妙無窮的想象力——

“五官平淡得像一把熱毛巾擦臉就可以抹而去之的。”

“心裏彷彿黑牢裏的禁錮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剛劃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沒看清的一片又劃回到黑暗裏。”

“鴻漸昨晚沒睡好,今天又累了,鄰室雖然絃歌交作,睡眠漆黑一團,當頭罩下來,他一忽睡到天明,覺得身體裏纖屑蜷伏的疲憊,都給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皺紋摺痕經過烙鐵一樣。”

《洗澡》中,妙喻雖不多,平實的白描,卻將人物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那時,那情,那景的溫度隨着文字浸入讀者內心,千迂百轉,經年累月,仍低低不肯散去。

“她一人坐着看書——其實她只是對着書本發呆。因爲總有個影子浮上書面,掩蓋了字句,驅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轉成原形。”

“彥成悽然說:你的話,我句句都記着。

姚宓沒有回答。她低垂的睫毛裏,流下兩道細淚,揹着昏暗的燈光隱約可見。她緊抿着嘴點了點頭,想說什麼,沒說出來,等彥成出門,就緩緩把門關上。”

拋開其他主題且不談。兩部書中愛情這根主線,情感的份量,在我看來,卻是有極大差別的。

《圍城》中,方鴻漸的愛情是激情式的。

遇到唐曉芙的一刻,他便迷戀上了她。是外貌?是聰慧?說不清道不明。然而,陰差陽錯的誤會,方鴻漸的優柔曖昧,以及唐曉芙對愛情的唯美主義: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着我——促成了兩人的分手。

分手後的方鴻漸心痛得不能自己。這種激情燃燒後的痛,將他的心與骨焚得幾乎成了空殼。這種痛,如一把利刃,剖開皮肉,血淋淋地疼着。

而治療這種痛,時間則是一劑最好的良藥。

以至於最後,方鴻漸在與柔嘉婚後的瑣碎碰撞中,感覺從前的鮑小姐,蘇小紈,唐曉芙,那些往事,如夢一般。

《洗澡》中,許彥成的愛是溫情式的。

見到姚宓的一刻,他只感覺這女孩子不一般。鎮定,從容,明理,有着與年紀不相當的沉穩。還有,樸素寬大的青衫下,偶爾掩蓋不住的天真頑皮。

隨着彼此的瞭解,時間的推移,這一切,使許彥成無法遏止的愛上了她。

姚宓的愛,是一株鐵樹,遇到許彥成後,才爲之花開。

這樣的女子,除非不愛,愛了,便癡得如飛蛾撲火,將一世的情感,頃了進去。即使,表面上故作沉靜得如潭水般。

何其芳曾說:在你的眼睛裏我找到了童年的夢,如在秋天的園子裏,找到了遲暮的花……這種愛,如初見這個句子時般,讓人欣喜與感動。

然而,各自的揹負的責任與義務,社會對情理的侷限,使他們最終手也沒碰一下,便選擇彼此遠離。

因爲愛,所以懂得;因爲愛,所以珍惜;因爲愛,所以沉默;因爲愛,所以離開。

這種愛所生成的痛,如一根長長的鏽花針直直刺透心臟,那疼,滴着血,是隱隱的,切切的,任時間如何變遷,也揮之不去,抹不之滅。雖然,那傷口,是無法看見的。

其實,這世上的愛情,無非不是分爲大致的兩類:

一類是,那五官平淡得用熱毛巾擦臉,便可抹而去之的。

另一類,驅之不散,拂之不去,像水面上的影子,打碎了又抖呀抖的轉成原形……

《圍城》讀後感11

頭一回讀《圍城》是八年級,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喜歡的是金庸。

第二回讀《圍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爲覺得節奏太慢,不過就這麼迷迷糊糊的還倒也讀下來了。

這是第三回讀。好像還真發現他的高處了:恕我直言,自《圍城》以後的中國大陸的小說沒有能超過他的。

先講一個故事:說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爲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爲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爲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老師說: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裏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並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並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爲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爲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爲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爲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爲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爲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譭、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在人羣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爲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說“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纔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着發的那番先旅行後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於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鍾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爲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爲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爲何?因爲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爲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12

錢鍾書先生寫此書,爲何取之名爲“圍城”,也許,是取之於蘇文紈說的一句話,“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痛並快樂着。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作爲主角的方鴻漸,海外留學歸來,“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頭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面對父親和丈人的壓力,良心和虛榮心在掙扎,希望在充斥着愚昧的小人物時代裏當個大人物,但又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從他買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踏入了自己設下的無形的圍城中。他努力地想衝出圍城,卻又在無形中撞入了另外一個圍城。在三閭大學任教中,領略了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表面仁義但內心吝嗇的李梅亭,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鬆年,溫柔中暗含計謀的孫柔嘉等等。在勾心鬥角的“城”中,方鴻漸感覺到自己壓抑的呼吸,以爲離開了三閭大學,就可以得到解脫,但最終也免不了衝進了家庭矛盾這座圍城。

在《圍城》一書中,無論是庸俗無爲的方鴻漸,還是聰明才智的蘇文紈,或許是機靈美麗的唐曉芙,思慮周密的孫柔嘉,他們始終都逃不出婚姻這一厚重的圍城。蘇文紈以爲自己能夠掌握方鴻漸的城堡,最後才知道自己一直是個門外人;方鴻漸和唐曉芙曾經都以爲彼此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愛巢,可是最後都因爲彼此間的誤解和懦弱,被迫關上了自己的大門;千方百計想和方鴻漸結婚的孫柔嘉,以爲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踏進他的城堡,卻發現自己一直都只在門外徘徊。方鴻漸身邊有太多太多的圍城了:父母有逃不出封建思想的圍城,丈人有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留學生有逃不出虛榮的圍城……也許,這一切一切都像那個“每小時只慢7分鐘”的祖傳老鍾,充滿無奈與蒼涼,時間落伍中無意地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學習生活,做人處事,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我們都被一座座厚厚的圍城所包圍,永遠都逃不出生活給你的束縛和壓力,只能在無奈地徘徊着,走出一個門,可是你發現你也正在走入另一個門。即使我們有千萬個不願意,但是,生活並不由我們來選擇。複雜的社會裏,到處暗藏殺機,閃着刀光劍影,名和利侵佔了人們的生活,妒忌和仇恨腐蝕着人們的靈魂,彷彿污濁的空氣就這樣吞沒了我們的生命。於是,我們拼命掙扎,努力反抗,希望有一天可以衝出圍城,吮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但是,面對無盡的城門,我們的勇氣是那麼的渺小。生活本無出口,當你不斷地在奔跑,試圖找到那一縷清純的陽光,最後筋疲力盡時,你纔會發現,其實你一直都在原地。如果你始終固執地想衝出圍城,那麼,就意味着你只能愚昧地在原地等待滅亡到生命最後的最後,就意味着你將失去生命中的價值。

只要我們活着,那我們就註定要被困於圍城之中。既然我們不能,也不可能逾越這樣的圍城,那爲什麼我們不好好地在裏面尋找屬於我們的生活意義呢?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充斥着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的黑暗城堡。當代社會,處處存在競爭,存在蠻橫的權力,爲了謀取一個職位,一個權力而不擇手段,背叛愛情,出賣友情,甚至扼殺親情。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洋溢着溫馨幸福的.親情,真誠信任的友情和純潔美麗的愛情的陽光之城。我們用沙記錄彼此之間的恩怨,用石刻錄互相之間的感激,在這裏,陌生的心會因爲信任而團結,會因爲愛而美麗。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一座可以共同經歷喜怒哀樂,共同分享甜酸苦辣的圍城。在這裏,每一次的成功和失敗,每一次的快樂和憂愁,都將構成生活中的一種色彩。當我們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當我們面對黑暗不再因爲恐懼而驚慌失措,當我們享受快樂不會得意忘形時,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壓力和束縛,而是人人嚮往的快樂和幸福。我們再也不會固執地想離開它,即使來來回回還是回到生命的原點,但我們畢竟笑過,哭過,探索過黑暗,也享受過陽光。這難道不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嗎?生活就像一面鏡子,面對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照出人性的醜惡和美麗,當醜惡被善美同化了,那麼,圍城之牆也將隨之消失。生活,就像一座圍城,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痛並快樂着!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一書當中作者以兩個親戚的形象爲原型:一個志大才疏,常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常自吹自唱。在此基礎上再加上自己的經歷,構造了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但有趣的事,作者的經歷由於方鴻漸的經歷大不相同:同是留學,但方鴻漸卻是在國外聊以度日,最後弄了個假的文憑,回國後還要被人嘲笑;回到上海後,未婚妻已經去世了,要住在岳父家裏,在岳父的銀行謀事,寄人籬下;愛情來了,但去得也像來時那樣迅速,彷彿一切都只是一場夢;偶然中和辛楣成了患難之交,到了三閭大學後卻又要分道揚鑣;難得的婚姻在回到上海又有遭遇失敗,一切都好像沒有了終點。

對於方鴻漸而言,經歷過的苦與累,別人對他的嘲諷與怠慢,都磨光了他剛留學歸來時的才氣。在與唐小姐還沒有開始便結束的戀愛中,鴻漸受盡了失戀的折磨,同時也讓他看清了周經理兩夫妻的小人之心:一邊說着鴻漸是個不可多得的好女婿,若是將來鴻漸結婚了,一定要讓那女孩做自己的乾女兒,在知道鴻漸戀愛後,對鴻漸的態度卻變得越來越差,似乎鴻漸對不住他們已死的女兒。如此態度上的變化,難怪最後會鬧翻。當鴻漸收到三閭大學的電報後,即準備動身到三閭大學任職教授,路上與趙辛楣成了莫逆之交,揭示了他人生中的另一半——孫柔嘉。即使在三閭大學的生活並不愉快,也在那裏與辛楣分道揚鑣,最後回到上海更是受盡了氣,與柔嘉的婚姻生活也不盡人意,但這就是圍城,一切都在重複着,沒有結束的一天。

對於方鴻漸,我佩服他的才氣,小說的上半部分中充分顯露了他的口才和餘人打交道時的圓滑。後來的生活遭遇使他受盡委屈,本應是左右逢源的留洋學生,卻被生活逼的脾氣暴躁,也已收回了自己的婚姻與事業,令人可悲可嘆。

蘇小姐可以說是一位巾幗英雄,若是說鴻漸的學位是可以亂真金的黃銅,那麼蘇小姐的學位就是24K的足金。無論是修養還是學識,這位蘇小姐在小說的前半部分都代表了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形象,有學問,家世好,人長得也漂亮,就是年紀大了點。

蘇小姐喜歡鴻漸,這從一開始就表現出來了。她不喜歡看見鴻漸老是和同船的鮑小姐在一起,在鴻漸與鮑小姐在一起時她對鴻漸是冷淡的,等到鮑小姐在香港一下船,她便與鴻漸變得友好,事事爲鴻漸着想。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明天,他替蘇小姐搬帆布椅子,有了些力,襯衫上迸脫兩個鈕子,蘇小姐笑他‘小胖子’叫他回頭把襯衫換下來交給他頂鈕子。”

回到上海後兩人便分道揚鑣,過了好久纔再次來往。當鴻漸主動去拜訪蘇小姐的時候,蘇小姐對她的態度異常冷淡,那一次鴻漸碰到了蘇小姐當時的未婚夫趙辛楣。蘇小姐在辛楣面前說鴻漸的好話,惹得辛楣嫉妒,從此兩人便結下了樑子。鴻漸也在那裏認識了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這個令他愛的痛苦的女人。後來的一段日子裏,蘇小姐與鴻漸的來往愈來愈頻繁,終於有一天,蘇小姐向鴻漸表明了愛意。鴻漸當時傻了眼,好久才恢復過來。隔天他在寄去的信裏表明了決絕之意。蘇小姐心灰意冷,與曹元朗結了婚。一年後,他們在香港再次相遇,蘇小姐已變成了勢利之人。

蘇小姐縱使學位高,家世好,但她身上卻有女人普遍擁有的嫉妒心理。在她與鴻漸來往時,她也千方百計阻止自己的表妹與鴻漸見面。在鴻漸向她表明自己已經心有所屬時,她又到曉芙那裏抹黑鴻漸,最終致使兩人的戀情告終。加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在一個充斥著名利的世界中生存,使她變得勢利,也看不起人。蘇文執也是可憐,自己的人生在她的嫉妒心和慾望的驅使下扭曲變形,也不只是活該還是可悲。

《圍城》讀後感14

十六歲時,在高中語文老師的推薦下,我第一次翻開《圍城》。那時,自己對扉頁上"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的題字似懂非懂,對主人公方鴻漸求學、戀愛、求職以及結婚的故事也覺得索然無味,反而書中錢鍾書式的幽默卻讓我忍俊不禁。

譬如,在方鴻漸回國的遊船上,有位穿着暴露的鮑小姐,被船上的中國留學生稱爲:真理,因爲"真理都是赤裸裸的",但由於鮑小姐並非一絲不掛,所以修正爲:局部的真理。錢鍾書先生用這種近乎嘲諷的語氣,既表達了對當時部分中國留學生崇洋媚外行爲的不滿,又讓讀者在閱讀時會心一笑,又不覺粗俗刻薄,文學的魅力大抵如此。

又如,對於西菜館裏不合胃口的飯菜他這樣寫道,"上來的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潛伏在水裏;除醋以外,麪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我想,若是錢鍾書先生活到現在,大約也會因爲這些令人捧腹的"段子"而成爲時下流行的一位"網紅"吧。

如今,二十六歲的我在單位職工書屋中,偶然翻到《圍城》,重新再讀,才發現書中蘊含了很多爲人處世的道理,其中最爲記憶深刻的,有以下三點。

保持人性的善良,以柔和的眼光看待世界。方鴻漸和趙辛楣等一行去三閭大學赴任的途中,因旅費不夠要到吉安領取銀行匯款,但銀行要求有保人。多方周旋後,孫柔嘉找到了婦女協會的一位女同志幫忙。領到錢後,幾人聊起這件事,趙辛楣說:"……鴻漸,你看那位女同志長得真醜,喝了酒更嚇得死人,居然也有男人愛她。"鴻漸說:"我知道她難看,可是因爲她是我們的恩人,我不忍細看她。對於醜人,細看是一種殘忍——除非他是壞人,你要懲罰他。"對於醜人不細看不是歧視,而是人文關懷一種方式,意即不要差別化對待他們。就像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侏儒,如果你用異樣的目光去探詢,那麼對他而言無異於是一種傷害。平和對待他人,保持互相尊重,世界也許不能報之以歌,但至少也會溫柔以待。

珍惜同甘共苦的友人,享受純真友誼帶來的快樂。錢鍾書先生說,旅行最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行。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性必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我深以爲然,朋友之間除了三觀相合、志趣相投,還應是在困境中相互扶持、不離不棄的堅強後盾。如何分辨,我相信時間和困境會一一過濾,而留到最後的摯友,只需珍而重之即可。

保持求知若渴的狀態,明白知足常樂的含義。方鴻漸在出國"學成歸來"後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從點金銀行的小職員到三閭大學的副教授,再到華美新聞社工作人員,三次工作都是依靠旁人關係獲得,三次也因旁人干係而失業。求學時不用心,工作時不盡心,好高騖遠,一心鑽營,等到回首,才知一切已是枉然。無獨有偶,孫柔嘉權衡利弊後,認爲方鴻漸是她周圍最適合的結婚對象,爲此想方設法地想要嫁給他。結婚後也因自身家庭環境的影響變得敏感和自卑,覺得方鴻漸心中還想念着以前的白月光,導致夫妻不和、爭吵不斷。

合罷《圍城》,心中思緒萬千。

到如今,纔讀懂"圍城"指向的,是整個人生。事業如此,婚姻如此,生活亦如此。我們朝思暮想的東西有許多,得不到時、心心念念,得到之後、意興闌珊。求不得苦,求得也是苦。如何破解這一困境,我想應當是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力,常懷知足感恩之心,在思考和行動中走出自己的人生圍城。

《圍城》讀後感15

很多讀者都會認爲《圍城》是作者錢鍾書的自傳,他們都試圖從《圍城》中探尋錢老的人生之路。

楊絳先生對此作出了迴應。

雖然《圍城》刻畫的並非完全真人真事,但在讀者心《圍城》早已經成爲錢老所生活時代的縮影。

《圍城》到底是何深意,不同的人對此有不同的見解,而我也有些淺薄的理解,我片面的認爲,錢老的一部《圍城》就是他所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級的風土人情,這份意境錢老只願將其圍於自己的內心,對於這份感情,他又是看得異常珍貴,所以錢老將這份感情圍於“城市”在這座城市中,錢老並不希望只有美存在,或許他所希望的是能真正的保留這份“美”。

這樣的理解,我本來是根據錢老寫《圍城》時的北京和幾首叫《古意》的詩體會出來的,所以我謂之片面見解。

《圍城》中的人物頗多,雖然大都都是作者捏造出來的,但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仍另我們折服。

方鴻漸是小說的核心人物,他志大才疏,總是吹牛不打草稿,錢老總是從他的心中看事品人,讓讀者在正確認識方鴻漸的同時,也能看到那個社會的齷齪,當我們對方鴻漸產生憐憫之心時,也爲那樣的社會找出了一點善意。

方鴻漸的父親或許是作者最難描繪的一個人物吧,據楊絳先生說,此人與錢老父親確實有幾分相象,更有幾分象錢老的叔父。

對於這樣一個封建家長形象,錢老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他的嚴厲,又從側面刻畫了一個慈父的形象。

而方鴻漸卻也真的糟蹋了父親這份真切的愛。

孫柔嘉是個在性格上與方鴻漸極其對立的人,她雖不是美女,也毫無興趣愛好,但她受過高等教育,民主心理很是嚴重,她與方鴻漸的喜結良緣成了她最大的成功,也成了她最大的失敗。

就是這樣一個無所事事的女子便成了《圍城》中最爲失敗的女子。

而她恰好嫁予方鴻漸,俗話說的好:“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定有一個偉大的女性”,所以說方鴻漸的失敗好象是命中註定的,方鴻漸對她的忌憚,即使我們產生憐憫之心,又更加的瞧不起方鴻漸。

在方鴻漸心裏,除了妻子孫柔嘉,鮑小姐與蘇小姐也佔了一席之地,據楊絳先生說,方鴻漸受了鮑小姐的引誘,而鮑魚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鮑,正因爲這樣,鮑小姐在讀者心理並非是個完美的女子,蘇小姐的才華橫溢更是爲自己的不完美壓了軸。

我以爲《圍城》真的不是個完美“伊甸園”。

《圍城》中的人物很多,從他(她)們的人生歷程和結局來看,沒有一個人能稱得上是成功人士。

我在品讀《圍城》的同時,也“看”到了現實生活,尋找着理想未來。

我猛地屏住呼吸,因爲我感到周圍的空氣中瀰漫着縷縷惆悵。

“心如紅杏專春鬧,眼似黃梅詐雨晴”明知錢老只是爲了寄託當時羈居淪陷區的悵惘情緒,而偏偏想到的是十多年的學習生活,這十多年的學習生活不正符合這句詩的意境嗎?忐忑不安十幾年,即將迎來的就是美好的明天。

錢老與十七歲的我比起來有着更豐富的人生閱歷,而我,只能把錢老的話引入我的生活,去詮釋那隻屬於我自己的見解,不符之處,當然多如繁星了。

錢老所描繪的社會是不能讓廣大人民羣衆所接受的。

畢竟世道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今的中國社會已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20xx年的中國迎來了世界矚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這場國際盛會正預示着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富強。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奏響時,當那首《我和你》在我們耳邊響起時,當那20xx張笑臉伴着動人的音樂呈現在我們眼前時,當李寧點燃主火炬時,我真想唱起那句“我和你,心連心,相聚在北京”。

是的,當今世界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需要理解,包容和合作,讓我們一同宏揚奧林匹克精神,共創世界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