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感大綱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圍城》讀後感大綱
《圍城》讀後感1

一本好書便是一個奇異的新世界,我在去年夏天陷入了《圍城》的世界裏,然而今年夏天我卻還藏匿在這座城中,我始終被困在這座城裏,我知道這座城並不是屬於我的世界,我想要逃出這座城,並而以錢鍾書的心態來面對這座清晰而模糊的圍城。

讀《圍城》時我便莫名的堅信有一天我會與這本書在精神的世界裏再次邂逅,並彼此留下些東西,譬如以文字的方式留下些我微不足道的感想,然而這些對我是極重要的。

讀完一本書後由心而發的感慨是很真實的,大不同如今的N多讀後感,一副深深的論文腔調往往讓人無言以對的尷尬萬分,這些作者往往做出比寫者更加認真的態度來評估一本作品成敗和與其想要表達的和被表達的,這也往往使寫者忘乎自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寫的是個什麼樣東西,所以這也是極其尷尬的。

真待到想要爲它寫點東西時又不知道該如何去寫,我說這是一本奇書,近代書列中的一朵奇葩,一本具有現實批判性的諷刺小說,作者獨樹一幟的文學思想理念中成就的經典。然而這些都不是我想要說的,對於一本好書當我看完書序時我覺得我想要爲它寫點東西,而知道如何去套用慣常的話,當我筆下留情久至看完這本書時,便會有一種死一般痛苦的失落感,這個世界彷彿在你的冥思中逐漸淪陷,書中的世界正在一步步吞噬現實,對此你難以自拔,你維有儘量的接觸現實並牢牢的佇立在這片充滿現代氣息的土地上努力的去感受生命的存在與被存在性,至此我已無力下筆更談不上做何感想,當你腦海裏那片空白的領域被受侵佔時,你甚至騰不出一縷思緒去考慮它存在的必要與不必要性。

我在這座城裏四處尋覓些被叫做人性的東西,我不知道錢鍾書老先生當年爲此有無沉重的步伐邁向那陌生的地方。我總是在這座城裏百無聊賴的尋覓着,我甚至看到了韓寒的身影,正如我想象中的這座城般清晰而模糊,我不知道他在這裏停留了多久,我甚至害怕他走的太倉促,如同徐悲鴻的再別康橋,他也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然而或許這座城的上空本沒有一片雲彩。

讀《圍城》的感慨便如同天上的雲彩再絢麗再飄蕩,它終究會輕吻大地,終究會最貼近人生的起點,人生便如一座圍城,正如錢鍾書的夫人楊絳女土對《圍城》的感觸之筆:“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罷了。

《圍城》讀後感2

許多人認識錢鍾書,都是從他的大作《圍城》開始的,我也一樣,不同的是,許多人迷上了錢先生語言的“犀利”,而我對錢先生後續的瞭解,也僅限於幾篇短篇,對錢先生的其他大作再也不敢高攀。但就我的才疏學淺,卻忍不住妄加評論。

不明白看《圍城》有什麼益處,書中所塑造的各個人物,方鴻漸、孫柔嘉、趙辛楣、蘇文紈——除了唐曉芙尚有一點可愛之處外,其他人全部都該一棍子打死的,或奸詐、或小器、或無能、或吹噓、或自戀、或淫蕩、或難伺候、或討人嫌,更多的是影響市容環衛的;不知是不是因爲錢先生身上沒有夸人的細胞,貶人的能耐卻大長。這樣的人物設定,從主角到配角到跑龍套的角色,幾乎沒有一個我們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的,讀來何用?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恐怖”片段就是一個胖女人在給孩子抓蝨子,錢先生把她的手指比喻成五條香腸,閱罷在下頭皮發麻,頓時深切體會到洗頭的重要,不知這是否正是錢先生對我們的循循善誘?如果說許多人喜歡錢先生就是因爲我前面提到的語言的“犀利”,那麼在我看來,“犀利”無異於“刻薄”。錢先生的比喻非常夠味,但有些比喻實不得當,比如他竟然能將新人比喻爲扒手,讀者也只能佩服他的勇氣了。

說起刻薄,似乎也有一個人是以“刻薄”著稱的——魯迅。但是由於時代的侷限,錢先生的刻薄較魯迅的刻薄便小家子氣了不少。錢先生的刻薄彷彿不需要有任何人得罪他,只要是他筆下的人物,不管正邪都要被刻薄一番,刻薄就是錢先生的本性。而魯迅就敵我分明,有理有據,需要時信手拈來,不用時揮之即去,刻薄是魯迅的戰鬥工具。

要講錢先生對我們這一代的影響,好像有這麼一個人每天都在喊着“錢鍾書萬歲”的,他好像叫韓寒。現在的韓寒是挺成功的,至少幾本書銷量都能過百萬,但他學習錢先生偏偏走樣,以致那些先讀韓寒再讀錢鍾書的少男少女們懵懂地將錢先生的刻薄引申爲幽默更延長成搞笑,於是一代大師的作品就被當成笑話影響着我們這一代。這當然不是錢先生的錯,但又是誰之過?

文章雖不值錢,紙墨也並不費錢。批了這麼多,並不因爲錢先生教訓的:嫌髒就表示愛潔。

《圍城》讀後感3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纔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學一科愛一科,擁有對學習所執着的精神,有的人頻頻出錯,也很難學習好,他們厭煩唸書,老是覺得別人的成績如何如何好,卻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用心學習過,直到成績單發下來的那一刻,纔回想起來,自己並沒有用心,努力過。只恨世上沒有後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上學情況來說吧,在現實中,我們常常看到有學習好的,也有學習不好的同學。有的同學覺得讀書需要付出努力,長大後纔有機會出人頭地。走上工作崗位後,有的會認爲來的錢不快,看着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着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裏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並不是那麼好混,人際關係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下海經商也沒那麼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裏崩潰時纔想起上學時的種種美好的記憶,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還有那麼多那麼多的好朋友在一起,我們一起歡笑,一起玩耍,一起努力,一起難過。看到這些我不由的想說:同學們,讓我們好好珍惜這些年的學習時光吧,外面的世界要比學校裏複雜幾千幾萬倍。切記,珍惜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因爲,時光從來不等人。

最後,我要用錢鍾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

《圍城》讀後感4

《圍城》對人物的刻畫也堪稱典範,往往三言兩語就把人物性格描繪得活靈活現。哲學家褚慎明自稱與英國哲學家羅素熟識,吹噓“承他瞧得起,請我幫他解答許多問題”,事實上羅素確問過他“什麼時候到英國”,“有什麼計劃”,“茶裏要擱幾塊糖”這一類非他自己不能解答的問題,讀來令人捧腹之餘,又深深感到對此類人絲毫不覺陌生,也許還能回想起自己在某一階段曾做過這樣的人。

歷史系主任韓學愈的假的文憑被方鴻漸當場揭穿後,仍不動聲色,把子虛烏有的克萊登大學煞有介事地稱作“很認真嚴格的學校,雖然知道的人很少——普通學生不容易進”,當場忽悠住了同爲克萊登大學“畢業”的方鴻漸。聯想到此前網絡上鬧得沸沸揚揚的學歷打假事件,可見中國人對學歷證書這一鍍金法寶的不懈追捧,也是數十年如一日的。

而對於中國的大學,錢先生也有一番辛辣的見解:“中國是世界上最提倡科學的國家,沒有旁的國家肯這樣給科學家大官做的。外國科學進步,中國科學家進爵”,“從前大學之道在治國平天下,現在治國平天下在大學之道,還是條坦道大道”。今天總有評論家在振臂高呼,抨擊現行教育制度,教育改革的力度一輪大過一輪,最終卻淪爲形式。問題的根源,錢先生早已一針見血地擺在公衆面前,只是如此“大學之道”“治學之道”已根深蒂固,難以動搖。大衆總在感嘆中國整體科研水平落後,並不是找不到原因,而是要改變這種現狀,殊非易事。

讀《圍城》常常可以找到生活中熟悉的影子,偶爾甚至也能從中照出自己。錢鍾書先生以犀利的筆觸,遊刃有餘地描摹着那個年代知識分子的羣像,戲謔地旁觀着由這羣人上演的劇目。在閱讀時,我們也就能夠暫時上升到作者的高度,冷眼觀察身邊的人,周遭的事,以致靈魂出竅般地審視自我,帶着一種全新的認識,再度回到自己城內或城外的生活。

《圍城》讀後感5

《圍城》是上個世紀40年代出版的一部長篇小說,其作者是學者型作家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裏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完成了小說《圍城》。

“圍城”,蘊涵了什麼呢?

圍城講的不僅僅是婚姻之城,它適用於人生中的每一種境遇。站在城外的人想進來,而呆在城裏的人卻想出來,沒有一個地方是絕對好的,人們想得到什麼,同樣的也會失去什麼。作者就是這樣以其高超的諷刺幽默手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圍城》中描述着主人公方鴻漸的遭遇。

《圍城》,講述了什麼呢?

作者以調侃、幽默和極富諷刺意味的筆觸,營造了時刻流露悲情色彩但充滿喜劇氣氛的故事情節,描繪了一羣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戀愛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糾葛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知識分子猥瑣和灰色的人生,表現了作者對舊中國西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弄。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糾葛下的可憐、痛苦、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當然也有快樂——尷尬餘縫中的快樂,無一不滲透着作者的悲劇意識,使每個稍有點人生酸甜苦辣體驗者亦有同感。

圍城,是感情的墳墓?得到的同時就意味着失去?

古往今來,君不見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纏綿悱惻:衣帶漸寬終不悔,爲伊消得人憔悴;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有在感情圍城中的兩處相思、有在恩愛挽手圍城中的一起慢慢變老、但也有《梁祝》中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蝴蝶雙飛。

圍城內外的生存哲學,永遠是那麼精闢!

《圍城》讀後感6

“冷若冰霜,豔若桃花。”本是一句對文中蘇文紈的評價,但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對蘇小姐的評價,更是本書的靈魂所在。

蘇小姐如此,然而文中其它人物又何嘗不是如此。更甚於書中所述“圍城”也逃不開這八字的短評。

“圍城”看上去冷若冰霜,然而當人們真正品味其中,又何嘗不能豔若桃花?方鴻漸終了一事無成,似乎命運於他冷若冰霜,然而若他在人生任何一處改變態度,誰又能說她的命途不會豔若桃花?

魯迅先生曾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圍城,大抵也是如此。世上本沒有圍城,被困住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圍城。或者可以這麼說,圍城,不過是各人加予自己或他人的枷鎖。

曾有人這樣說:“一個人的記憶就是座城市,時間腐蝕着一切建築,把高樓和道路全部沙化。如果不往前走,終會被沙子掩埋。所以,我們淚流滿面,步步回頭,可是隻能往前走。”沙城,就是一個人的記憶;記憶,也可能變成一個人的圍城。

偶爾可以夢迴沙城,那些建築依舊精美,即使它變成圍城,它也依舊美好,豔若桃花,但那僅僅限於回憶,當我們沉溺其中,整座城市便會開始崩潰,把所有美好通通埋葬,只餘冷若冰霜的圍城。

《圍城》一書以方鴻漸的生活爲主線,講述他如何一步步走向圍城,一步步將命途趨向冰霜般的寒冷境地。誠然於他而言,圍城本就存在。從他最初出國求學不成而弄虛作假開始,他便一步步踏進城中。然而,本可以如桃花般豔美的城,終在他的軟弱與怯懦下冰封千里。

我們沒有權利改變世界,但我們至少可以改變自己。儘管我們無法強大到拒絕走入圍城,但我們至少可以令圍城宛如桃花般優美,而非千里冰原般寒冷。

書中的方鴻漸,其實很可憐,然而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他本有那麼多機會走出冰冷的圍城,給自己一個豔美溫暖的圍城,可他卻都一一放過。

無論是情感,亦或是生活,當斷則斷。只有果決的做出抉擇,纔不會令記憶的沙城變成冷若冰霜的圍城。

所以,即使我們無力阻攔記憶的沙城變成困住大家的圍城,但我們至少也一定可以做到不讓它變成一座冷若冰霜的圍城。

命運,圍城,究竟會冷若冰霜,還是會豔若桃花?選擇權永遠都在我們自己身上。

《圍城》讀後感7

起初讀起錢老先生的《圍城》這部著作的時候,對我來說還是懵懵懂懂的,但是細細的去品嚼的時候纔會慢慢的去理解其中的一些人生道理。對於其中的一些人物情節和故事,給我的整體感覺就是像電視劇一樣演述着一幕幕婚姻生活,在婚姻現實與理想虛幻兩者之間飄忽不定的穿梭着。

“方鴻漸”這個人物錢老對他的形象刻畫以及性格表現可謂是淋漓精緻。他是一個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對於整篇文章來說更是一個失敗的人,他的失敗是因爲他缺乏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以及精神上破缺的抵抗精神。他就是錢老筆中“圍城”當中的一類人,平庸且徒勞的只會找尋解脫,思想上有了些許解放,但是行動上卻跟不上,最終只會是徒勞無功,在可悲的“圍城”之中永遠地絕望下去,得不到解脫。

“圍城”用的是一個比喻,喻的是“婚姻”,所以常說“婚姻就像是圍城”。方鴻漸等人就是困在這"圍城”當中的人,對於錢老的《圍城》有許許多多的經典語句,譬如:“一個人,到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些等等語句,有的是對於人性的批判,有的就像魯迅先生所寫的阿Q一樣,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以此來滿足自己所達不到的慾望,也表達了作者對於那種實現不了願望,卻在精神上使自己滿足的一種諷刺。對於婚姻來講,沒有用好的態度去看待它,只是好奇的拼命想要進入這“圍城”之中,最後千瘡百孔也逃脫不了。

最後《圍城》寫的是不斷追求與追求後所帶來的不滿足和厭煩,用“圍城”來比喻人類的“圍城”困境,兩者之間在我們的生活中相互交融,相互排斥。其中有歡樂,也有痛苦,

有希望,也有失望,這所有的一切就像是在比喻於我們的人生所事一樣。對於人生上的困境來說,不管是學習上的還是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我們都要以樂觀的、積極的態度去看待,去面對,我想這就是錢老給我們的啓示吧。

《圍城》讀後感8

《圍城》是錢鍾書唯一的長篇小說,於1944年動筆,1946年完成,這是作者在困頓之中“錙銖積累”而成的,楊絳女士說 “(小說)從他熟悉的時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會階層取材。但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節全屬虛構。儘管某幾個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虛烏有;某些情節略具真實,人物卻全是捏造的。”看來,任何偉大的文學作品都是“源於生活,而又高於生活。”

一方面,作者在小說中刻畫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識分子形象。他們遊離於當時的抗日烽火之外,雖然都是留學歸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薰陶,但他們沒有遠大的理想,又缺乏同傳統勢力和思想鬥爭的勇氣,結果甚至無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鴻漸、“冷若冰霜、豔若桃李”的蘇文紈、庸俗貪財的學術騙子李梅亭、柔順之下深藏心機的孫柔嘉作者以機智的幽默和溫情的諷刺,剖析了這羣人的個性與道德上的弱點,揭示了他們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評論《圍城》是“現代的《儒林外史》”。而另一方面,作者通過也對方鴻漸經歷的敘述,傳達出自己對於生活的思考。

雖然小說中描寫的背景是在1937至1939年,離我們現代生活較遠,但通過作者的文筆,我們也看到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百態。作者用辛辣的筆法使讀者忍俊不禁,笑完便會思考,思考我們現代社會中是否也有小書情節的影子,思考我們是否也有思想骯髒的一面

整部小說中最令我難忘的還是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優柔寡斷、禁不起誘惑、無能的人,但同時,他又是小說中除唐曉芙外唯一的好人了。因爲比起其他人,方鴻漸身上還有“知識分子最基本的操守”,但也正是這“最基本的操守”使得方鴻漸在三閭大學遭到排擠。

小說的最後是:“當,當,當,當,當,當”的6聲鐘聲,這飽含深意的結尾我一直都覺得自己無法參透,但我想這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吧!

《圍城》讀後感9

《圍城》堪稱中國近代小說中的經典,這本書主要講的是方鴻漸在歐洲遊學後,回到中國後發生的事。方鴻漸,書本的主人公,方鴻漸在歐洲遊學期間,遊手好閒,荒廢學業,混了幾年後,什麼收穫也沒有,方鴻漸爲了給家人一個交待,就從騙子手裏購買了虛構的“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的文憑,並隨海外學成的學生回國。

在回來的船上被留學生鮑小姐欺騙感情。同時也遇見了大學同學蘇文紈。在他到達上海後,在死去的未婚妻父親周先生開辦的銀行裏任職。此時,方鴻漸獲得了大學同學蘇文紈的喜愛,但又與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一見鍾情,整日在蘇文紈、唐曉芙二人之間,並且在那段期間結識了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也被趙辛楣當做情敵,後來,在方鴻漸最終與蘇文紈、唐曉芙二人感情結束後,蘇文紈嫁給了詩人曹元朗,而趙辛楣也明白方鴻漸並非其情敵,從此與方鴻漸成爲了好友。那時方鴻漸也逐漸與周家不和。

抗戰開始後,方鴻漸逃難至上海的租界。在趙辛楣的引薦下,與趙辛楣、孫柔嘉、顧爾謙、李梅亭幾人同赴位於內地的三閭大學任教。在三閭大學裏上自校長、訓導長、各系主任,下至職員、學生、甚至還有家屬,都捲入了一場又一場的糾紛,排擠,競爭,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競相逐鹿的舞臺,由於方鴻漸性格等方面的弱點,陷入了複雜的人際糾紛當中。後與孫柔嘉訂婚,並離開三閭大學回到上海。在趙辛楣的幫助下,方鴻漸在一家報館任職,與孫柔嘉結婚。在結婚後,方鴻漸夫婦與方家、孫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並激化。

方鴻漸在報社工作,薪水很低,於是打算應趙辛楣邀請去重慶謀職。這時孫柔嘉請她姑母給方鴻漸找了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方鴻漸覺得孫柔嘉和她姑母在貶損自己的人格,動手打了孫柔嘉,孫柔嘉憤然離家而走。方鴻漸回到空蕩蕩的家裏,心裏一片茫然無措,小說在一陣老式自鳴鐘的聲音“當、當……”中結束。

《圍城》一書中作者用幽默的文筆使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說,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但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常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使人讀起來通俗易懂。

《圍城》讀後感10

前段時間,我翻了下讀書時候的書籍,看到了《圍城》《愛的教育》等,於是我又拿起了《圍城》看了一遍。感觸和那時候又有不同。

小時候會跟着作者的筆跡,跟隨作者的想法去感悟這個文章的意境,但是現在更多的是自己的感觸。錢鍾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而我覺着圍城處處存在,任何人都會有面對圍城的時候,只是沒有那麼深刻的認識,不會如錢鍾書那樣將這種感覺以文字表達出來。

我有2個侄女就相差2歲,當小侄女在喝藥的時候,大侄女總認爲小侄女在吃的要比她的好吃,但是大人總不給她吃,總是推掉大人給他的零食,要吃小侄女的藥。吃藥就是那個圍城,圍城裏的小侄女不喜歡吃這個藥,圍城外的大侄女想吃這個藥。

我們工作也經常會有這個情況發生。例如倉庫的倉管員。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倉管員是很輕鬆的活,只要管理庫存就好,但是這個管庫存也是一個技術活。首先要會電腦的基本操作;其次要和車間不同的員工打交道,如果發生流程不清楚或者無法溝通的還要找領導解決;再次要和供應商物流溝通,協商好卸貨事宜和到貨時間;最後纔是倉庫庫存的管理和整理。

圍城裏的倉管員感覺工作很繁瑣,車間員工只要手工操作,不需要那麼多的溝通和電腦操作,心理滿是羨慕,而圍城外的車間員工則認爲圍城裏的倉管員坐在辦公室要比它們在車間工作輕鬆和舒適。其實這個是相對的,倉管員付出的更多是腦力,而車間員工付出更多的是自己的勞力,所以工作性質不同,所要承擔的工作責任也不同。

其實,那個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自己給自己建的一個藉口。別人的家庭、別人的工作、別人的成就,那都是別人努力給自己爭取來的,在圍城外的你怎麼可能瞭解別人的那些付出;而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失敗,那都是自己作的,在圍城裏的你怎麼可能瞭解圍城外的人的努力。所以圍城根本不存在,只是爲了你自己用來區分和隔離他人的藉口。一切只是你希望自己活成什麼樣子而已。爲了讓自己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必須要有付出,沒有付出你永遠是被圍城隔着的人,無論你是圍城裏還是圍城外。

自己的人生不是靠想象的,是靠實踐的,不要在羨慕和嚮往中浪費自己的人生,應該用實踐來實現自己的人生。

《圍城》讀後感11

讀書筆記是大家平時在讀書時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內容鑑賞,探討主題,評論人物,評品語言或者讀後感記下來,也可以摘抄下你感興趣的精美語句,語段,詞語。下面是小編精心爲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摘抄感悟,希望對大家有所啓發和幫助。 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爲他的有趣源自一位智者對人性的洞察與調。人這種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人生處境實質上的尷尬與窘迫,人對此的渾然不知、洋洋自得,或者者雖有所知卻也無奈,偶爾也被它深深刺痛,作家於此有深刻的洞察,調即觸到痛處又有某中寬容理解,如果讀進去的話-----這太容易了,在哈哈大笑或含笑、訕笑之時,你會歎爲觀止,會驚異於作家何以竟能做到這一步。

小說中三閭大學的學生不好對付,方鴻漸省悟天下古往今來的這個瞧不起那個,“沒有學生要瞧不起想生時那樣利害”,“眼光準確的可怕”,讚美未必盡然,但毀罵“簡直至公至確,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審的餘地”。

《圍城》給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人生,又怎樣用所有作家都必得使用的文字來表述自己的“觀”和“感”的。《圍城》的魅力是雙重的;一是生活本身被作家展現出來的,一是作家展現出自身的。

小說的魅力就在於這種既睿智超拔又親切入人性洞察,在於對此富有個性的智慧傳達。小說中的嘲弄與幽默,寫人的心態與外貌,語言簡潔明快,決不濫情。

圍在城中的人想突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說到幽默,自然是這部小說的顯着特色和最迷人之處。它來自洞見、智慧、學識、才華,以及一種觀賞的情趣,處處禁不住那自己洞若觀火的人性中的確存在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

小說前半部分的那些吃飯鬥嘴、爭風吃醋,調意味是最濃了;而當我們看到三閭大學,辛辣的諷刺味則突出些;小說後半,芳鴻漸回到上海,往日的朋友或冤家都以星散,他的才氣也就減了,更多的是謀生艱難。

讀了錢着,包括那些學術着作,尤其是讀了這本《圍城》,你會覺得自己周圍的一切,包括自身,包括自己原來頗爲熱衷的一些東西,都增添了不小的戲劇色彩。

《圍城》讀後感12

《圍城》確實是鼎鼎有名,之前隨大流瞎讀一通,也不知自己讀的大概是什麼,模糊記得幾句錢老先生的俏皮話,閒來無事再來翻看,果然經過社會毒打以後感覺全然不同了,驚異老先生於對生活內核的把握,我們不過全然是凡人罷了,生活就是毫無意義的瑣碎與吵鬧。

之前有看到各種批評什麼方鴻漸的不學無術、軟弱無能,孫嘉柔的心機與騙術……還有自認方鴻漸的,我最早也是盯着文中的種種人物,深爲不恥,逐漸再想自己就是那個懦弱、不學無術、空想的方鴻漸,再仔細想,我哪裏比得上方鴻漸呢,論家庭人家是地主家庭,祖上也是詩書之家;論才學,人家在那個年代就留洋多年,會多種語言;論職業,回來也是去哪裏都能拿得出手,不說多麼天才,總能應承起來……我哪裏能比得上一點點呢,文中種種人物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點,也是趁此爲文中人物申辯一下,批評前不妨先自我剖析一下。文中韓學愈與方鴻漸一樣的“學歷”,卻能擔任歷史系主任做教授,是他能力比方鴻漸要強嗎?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是我們靠自己努力得來嗎?機緣巧合不過是是社會的寵兒罷了。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吶,我們碌碌一生,不過終日奔波,間雜着瑣碎的生活的吵鬧與甜蜜。借用盧梭的話“人是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爲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這枷鎖與圍城倒有異曲同工之妙,圍城圍住的怕遠不止愛情與婚姻吧,圍住的更是我們的人生吧,能夠突破圍城與枷鎖去審視自己人生的人,像偶爾劃過天空的流星一樣稀有。我們要麼從來不去想,要麼安慰自己人生本來從來如此,要麼轉移重點到批評人家的毛病,卻實實在在很少去扛起鎬頭,去鑿開圍住自己的城或是打破自己的枷鎖,當然,果真去做的話也不見得能鑿開或是打碎,難融於社會倒是一定的了。

《圍城》讀後感13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圍城》講述的是主人公方鴻漸從生活安逸的海外留學生活到歸國在上海點金銀行謀事、與蘇文紈和唐曉芙發生情感糾葛後再趕赴內地三閭大學當副教授,然後與孫柔嘉結婚、輾轉到上海,最後又離開去了重慶的故事。

有人說,《圍城》寫的就是婚姻似圍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也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但在我看來,裏面的圍城不止一個,婚姻生活只是其中的一個。大圍城套小圍城,小圍城裏再套圍城,人生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圍城組成。

譬如方鴻漸的大家庭裏妯娌之間的明爭暗鬥、封建迂腐的繁文縟節,正是方鴻漸一直想要逃出來的一個圍城;再譬如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期間所看見教授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更是一座佈滿機關的圍城,幸而最後方鴻漸衝了出來。但是,突破圍城的同時,他又步入了另一個圍城——與孫柔嘉結婚。他就這樣無休止地入城、出城,就好像陷入了一個死循環,無法得到解脫。

《圍城》中的現象,在我們現在生活中也很常見。很多人都遇到過許多圍城並深陷其中,想要逃脫,卻誤打誤撞地進了另一個圍城,既不甘於困在圍城之中,又找不到出去的路,便只能鬱鬱寡歡,哀嘆人生,悔恨當初。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許多瑣碎的事,而這些卻常常弄得人焦頭爛額。可這就是生活。都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然而現實卻是,詩和遠方只是理想化生活裏的,大多數人的生活裏更多的都是眼前的苟且罷了。

無論生活有多糟糕,無論命運待我們多不公平,我們都應好好過日子,纔不枉此生。曾經看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人的一生就這麼長,總不能因爲怕會死,就不活了吧。”同樣的,人的一生就這一次,總不能因爲過得不好就不過了吧?所以,在我看來,與其在其中煎熬,還不如靜靜地享受生活。

既然生活的本身便是一道圍城,那我們就知足長樂,好好珍惜眼前的東西,不要再爲所錯過和失去的東西而懊悔,而應努力做到在往後的日子中把握住自己想要的。

《圍城》讀後感14

讀完《圍城》,感觸很深。書中有話:圍在圍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也早有聽過類似的話,但形容的淺顯,絕沒有如此深刻。

這本書真真正正是“讀”完的,每逢對白,都要把自己安在人物角色上,附上角色的靈魂,將對話讀出聲,感受角色的情緒,時而亢奮,時而憤恨,情緒全然處於被動地位,被故事走向牽制。讀到李梅亭,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臉,讀到趙辛楣,君子坦蕩蕩、浩然正氣等詞馬上跳出來成爲標籤,跟隨着人物性格進行的人物對話,語氣聲調都要有所區別,讀到方鴻漸與孫小姐吵架時恨不能拍桌子大喝一聲以從氣勢上優先取勝,但是現實中又一壁將它作爲反向的範例,認爲婚姻中這樣的拌嘴是萬萬不可的,單是氣來是不怕的,就怕是要傷了心。

錢鍾書先生的文字直擊內心,人物細節的刻畫太到位了,人心的黑暗面曝光在一層黃紙之上,書中人物的小動作和壞心思讓人討厭的牙癢癢,恨不能鑽進書中揭穿他面具顯露出其真面目來,使他無處遁形。在此之外也反省了自己。有時常想,生而爲人,許多的小心思隨着人情世故逐漸長成,依附着每個個體形成了自私的本質,無私便成爲了人們捨棄本質中自私程度的量詞,人生來本就自私,那麼捨棄的多了,我們稱它爲無私,捨棄的少了,就稱爲自私,這本也無可厚非,畢竟也總有雞湯來問,你不就是爲自己而活嗎?講到這裏就多說兩句,有時覺得自己是個無私的人,有時覺得自己又好像很自私,偶爾覺得自私很好,認爲自私的人活得快樂,又要鄙夷自己,你這想法真是自私,自私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屬性,卻總被拿來當做貶義詞。說回正題,讀完這篇,討厭起人類的自私本性來,這幾天談話做事,都要剋制。無論如何,還是想做一個坦蕩蕩的小女子。這是圍城叫我學會的,我應當感謝。

不論從哪方面講《圍城》都是本很好的書,也是一本不應該只讀一遍的書,過段時間,一定會再拜讀一遍,可能到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圍城》讀後感15

圍城,不過兩個字,寥寥十六筆畫,卻道盡了世間衆多虛化事物的本質。不指我們現在正在被揮霍的青春年華,是指從青春蓬勃的少女蛻變成成熟穩重的母親,從懵懂無知的底層人民昇華成手握大權的大臣,從刻苦勤勞的擦汗農工轉變成坐擁億萬錢財的繁榮世家。

民國,世事紛亂。時代王朝的更替,大牌世家沒落的院邸,垮掉的招牌,參天大樹下的枯草,長黴的木牀角,污穢的碗盆,不復亮麗的心。

文中衆多人物的穿插出現,有些甚至僅僅曇花一現,充分體現了世事無常,人心險惡。縱然有趙辛楣這樣掏心掏肺的兄弟,但我們也不可忘了前因後果。人和人的交心,概是一同經歷了一件事,令人猜不到結局的事。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莫不如此,方鴻漸從未想過捲入這場“紅顏錯愛”的戲中。人生如戲,他戀着局外人,偏生這戲中紅顏對他產生了惺惺相惜的情愫。

有些事嘗試了才後悔,只可惜這世上沒有後悔藥可以食。一顆心被傷了後,再怎麼癒合完好,也會在雨天隱隱作痛,那塊疤,一旦被揭開,便露出了裏面血肉模糊的真相。

方鴻漸,孫柔嘉,這對夫婦,算不得有情人,被姻緣神牽錯了紅線。

說到孫柔嘉,倒也要說說那個偏遠的學校。方鴻漸第一份像樣的職業,倒也算搭了趙辛楣一把手。雖說學院不大,校長也是個滿腦油水的人,但好歹是得到了教師這個蠻崇高的職業,也算歪打正着。

戰爭買來的學位,這一切讓方鴻漸惶恐不安,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個副教授。那個年代,學生對教授很是尊敬愛戴,但是對於教授以下的職位,有絲不尊師重道的滋味。雖說最後瀟灑地離開,還帶了個小媳婦,但他是否安於眼前,未看到未來的光景。文章寫的是世俗小事,寫出了濃濃的鄉火味。

女人妒心是很大的,方鴻漸一直在友情親情愛情間權衡,偶爾還要跟官場扯上點關係,人生如戲,最終,他算是輸了罷。

很多事情要嘗試過纔有發言權,有句話很多人都聽過,卻抵擋不了自己的好奇心和堅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自尊心而後悔,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就單指婚姻,不知道有多少紅顏日日爲夫垂淚,夜夜爲夫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