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瓦爾登湖讀後感(集合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該是最好的需要。那麼,我說,瓦爾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爲“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器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爲字裏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着美麗自然,指導着簡單生活,討伐着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紮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卻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記裏。《吠陀經》裏說道,一切知,具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光裏反應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在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餘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裏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爲代價,那麼試問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爲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淘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是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裏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爲它的靈魂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說還休。

一個人在伐着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吹這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着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罪惡枝椏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裏,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手心裏,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瓦爾登湖讀後感2

步入21世紀,隨着城市與科技的高速發展,環境日趨惡化。往日的新鮮空氣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車的尾氣、工廠的廢氣。有的時候,我真想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呼吸着我們本應該擁有的新鮮空氣,去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寒假裏,美國著名作家羅常常和大自然融爲一體:傾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如樹的沙沙聲,鳥兒快樂的歌亨利。大衛。梭羅的《瓦爾登湖》滿足了我的想法,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書中梭羅用自己的雙手讓自己隱居森林的生活變得樸實而又充實。在瓦爾登湖畔,梭聲,風拂過的'響聲,甚至那碧波盪漾的湖水也有聲音;一邊釣魚一邊思考……

這本書使我非常受益:一個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到底是什麼?有人抱怨買不起房子,梭羅用28美元蓋起了一座使用的小木屋。有人解決不了溫飽,梭羅每週用少量時間種植農作物,既填飽肚子有補貼家用。其實,一個人真正的必需品少之又少,只要通過簡單的勞動就可以輕易獲得。人類雖然在不斷進步,但是一個人生活的必需品卻沒有變化。食物只要填飽肚子,房子只要讓人棲息。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已經有一套三室兩廳的房子了,他爲了更舒適地生活,換一棟別墅,拼命地工作,而忘卻了身邊美好的事物,這不是因小失大嗎?有些人是金錢的奴隸,天天守着它,爲它工作,金錢不成了他的累贅了嗎?這些人在社會中佔了大多數,他們滿足不了自己的慾望,有了還想要。他們一輩子都被慾望指使,生活在種種勞苦與不幸之中,他死後,這些又有什麼用呢?相反,拋開這些名利,脫去這些華麗的外衣,做一個最真實的自己,無憂無慮,盡情地生活,有什麼不好呢?

無知的人們,快點覺醒吧!你現在做的,就是自掘墳墓,拋開名利,去郊外呼吸新鮮空氣,找到最真實自己,讓城市不在被繼續污染,使它變得乾淨而又美好。讓自己丟掉種種負擔,最自由的最自在地生活纔是真!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是梭羅的一部描繪自己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散文集,中間夾雜着他的許多思考,這本書在美國人的心目中是構成美國精神的重要著作。這本書我最推崇的是關於自我的覺醒,去思考找尋人生的意義,而不要再追求物質豐足的道路中迷失了自我。

我同時也不是很喜歡這本書,可能我是自身的品味問題。

第一,我不認同梭羅的自然主義,我認爲自然不可愛,自然不美麗。自然就是自然,美麗與可愛只是你自身的感受,你在城市裏待久了你看鄉村風清月皎;我在鄉村待久了,我覺得城市的高樓大廈壯麗雄奇。高樓大廈,人山人海何嘗不是自然的一部分。

第二,我覺得他的生活實驗很不嚴謹。他可以說出不需要買鹽的那一刻,我就跳過了這一章。還有一個事實是,他不會寫他經常回家拿吃的,他的母親也經常去給他點心,更不提他老去愛默生家蹭飯,所以他的生活實驗不是一個封閉體系,不足爲信。不過生活實驗的正確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對於結論很推崇,即物質的多少不能決定人的幸福與否,這個結論我是肯定的,推論之物質的豐腴也能使人很好的思考不是麼,非要整的慘兮兮?

第三,我感覺他行文中有股子酸腐味,就是衆人獨醉我獨醒的.調調。我不是這麼覺得的,我覺得勞動人民不是愚昧麻木的,是活色生香,自小我就喜歡聽家裏的女人長輩們在晚飯後家長裏短,我覺得很有意思,可能在梭羅的眼裏這些人是‘再想想這個國家的婦女吧,她們整天忙着給梳妝檯的椅子編織坐墊,對自身的命運完全沒有絲毫的興趣!彷彿她們能夠在浪費時間中永生。’她們在我眼裏都是熠熠生輝,充滿生活的氣息。人類需要梭羅思索生命的意義,也需要辛苦的芸芸衆生創造物質支持梭羅。

以上所有論點都加上了‘我覺得’,因爲這是我自己的拙見。一個人或者一種思想受追捧或者需要被美化,很多時候是因爲這個時代需要他,我只想說梭羅鼓舞我們找尋自我,肯定不希望我們盲信某種思想,望都要在批判中找到自己的思想與生活,因此我覺得人的幸福就是在思考中找到自己路並不斷前行,擁抱世界,擁抱文明。

瓦爾登湖讀後感4

18年,我讀了46本書,在最後幾天,我津津有味的統計並選擇哪些書是最好看的,對自己有影響的,自己最喜歡的……這本書就放在桌邊,我剛隨意的把它從書架上拿下來,還沒顧得上翻開。

19年,元旦,在這個起始的開端,我翻開了這本書,當時剛看完一部吸引人的推理,耗費了大量的腦細胞,所以想換換心情和口味;當時在節假日裏東奔西跑,胡吃海塞,把自己攪得滿身疲憊,所以想坐下休息休息,順便翻翻書。

然後……我不知道時間怎樣過去的,我時常停下來,時常反覆的看一段、反覆的看一頁、反覆的看一個篇章…我突然有點激動,因爲發現自己愛上了這本書,甚至超過了去年一整年46本書的.愛,沒錯!如果讓我從18年的書單中挑出一本最值得推薦的書,我放棄,我只想推薦這一本,19年的第一天,剛剛翻開的這一本————《瓦爾登湖》。

此刻我已經讀了80多頁了,依然是如此喜愛。這是一本思想深邃的書,如果說,這個世界上,能看清生活本質的人少之又少,那麼梭羅,他就算一個。

他在瓦爾登湖畔一個人蓋了個小木屋,一個人生活,一個人思考,他喜愛自然,崇尚儉樸,並享受孤獨。對,就是孤獨,而不是寂寞。寂寞是一羣人的寂寞,總是緊緊相隨,無法逃避,即使你擠在最熱鬧的人羣中,周圍有最嘈雜的聲響。孤獨卻是一種自主的選擇,一種內心豐富,需要獨自靜心的去體會:是一種自己和思想的交流,即使只有一個人,即使周圍寂靜無聲,內心卻充實而滿足。

關於這本書,我感覺不會只有這一篇讀後感,因爲感觸的東西太多。只是,找到了寶貝就總忍不住想分享。我相信不會所有的人都喜歡或者理解這本書,但如果你喜歡尤瓦爾·赫拉利,喜歡他的《人類簡史》、《未來簡史》,你就會喜歡梭羅,喜歡品味他對生活本質的思考。

瓦爾登湖讀後感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的代表作,這部著作也讓瓦爾登湖成爲世界著名景點。打開書本,迎面而來的是一股簡單而又真實的舒適和寧靜,讓人暫時脫離市井迴歸自然,於無聲處徜徉於山水竹木之間。

這部作品記錄的是作者梭羅一個人在瓦爾登湖生活兩年中的所做所想。1845年春天,風華正茂的梭羅放棄了城市浮華的一切,獨自一人走進瓦爾登湖畔的森林深處,建造一座木屋,幾乎不藉助任何現代文明的幫助,完全依靠自力更生和原始交換生活了2年9個月。書中大部分內容是作者生活中的瑣事,他是怎麼在瓦爾登湖畔用木頭建造小屋的,怎麼靠一點點微薄的收入來維持着簡單的生活,怎麼和來訪的過客交流並傾聽窮人們的心聲,怎麼測量湖底深度繪製地圖,怎麼去觀察螞蟻大戰、魚兒游泳。此外還有瓦爾登湖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小鎮的生活。字裏行間流露的是作者心中對瓦爾登湖的愛,對自然萬物的愛,更是超越了浮躁的安靜。

書中總會時不時出現一兩句耐人尋味的話語,應該是作者深思熟慮良久纔想明白的話。這樣的話雖然不多,卻總能在內心深處引起震撼和共鳴。一場柔雨,青草更青。我們的`展望也這樣,當更好的思想注入其中,它便光明起來。、我們天性中最優美的品格,像果實上的霜粉一樣,是隻能輕手輕腳,才得以保存的、一個人如果能堅定自信地朝着他夢想的方向前進,努力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最終他是可以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的。、無論你的生活有多麼低劣平庸,都要面對它好好地過,不要躲避它咒罵它。這些飽含深意的話語總能引發內心深處的思考,帶給我們平靜和力量。他們有着一種啓迪的作用,告訴我們要珍愛這世間的一切,要熱愛生活,要尊重任何生命,包括我們身邊的一片樹葉或是一棵草。

現在的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已經不再有耐心去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在這樣一個快節湊的繁華世界,讀書好像已經沒有了意義。然而,有時停下匆忙的腳步去讀一些書,總是一種幸福,一種享受,一種收穫。

瓦爾登湖是我們每個人心中所向,是我們心中一份脫俗的寧靜,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曾被譽爲“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但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不過是在瓦爾登湖,隻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爲自己營造了一個只屬於自己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己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7

每次讀這本書,我都會有新的發現。這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好書。和梭羅所說的一樣:“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富於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觀看着它的人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我想說的是,讀這本書,也可以衡量自身天性的深度,丈量自己的生活。

記得曾經有人對我說:當我身在顧慮和追逐過多的東西而感到不堪重負、不知所措的情境,去感受梭羅便是能讓我解脫並接受心靈洗禮的最佳方式。在讀完《瓦爾登湖》後,我的心彷彿也成爲了一潭寧靜而深邃的湖,耳畔有海德格爾在說“人,當詩意地棲居”。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着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着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着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着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着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而他從來沒有受過職業培訓,從未婚配,孤獨一生,他不去教堂,不參加選舉,不吃肉,不喝酒,不知曉香菸的作用。他改良的鉛筆完全有希望申請專利,朋友們盛讚他已打開了財富之門,他卻說以後再也不做鉛筆了;作爲哈佛大學的'高材生和愛默生的得意弟子,他本可以成爲美國工程師的領袖,而他卻更願意做一位不顧一切與天合一的草民,一位大自然的藝術家。這也正如愛默生所說:“他不肯爲了任何狹窄的手藝或者職業放棄他在學問和行動上的抱負,他尋求的是一種更廣闊的行業,一種生活的藝術。”

不去討論如果他是個積極的入世者是否能給世界帶來更多的物質財富,因爲他只是選擇了他喜歡的生活方式,選擇了成全作爲一個人的完整性,並在這過程中將永遠寧靜的瓦爾登湖化作了最純淨的眸子,帶領我們去探索和發現生命與生活全新的可能。

瓦爾登湖讀後感8

兩年零兩個月,文明與原始的距離疏遠,喧囂與平靜的對話。.梭羅作爲一個沉思者,獨自隱居在他雙手建造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孤立的貧困生活。蓋房子,蓋房子,種豆子,生活在煙雨中。

他說:我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我想過一種省略生活,面對生活中最根本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不厭其煩地重複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一天虔誠的休息和閱讀。瓦爾登湖非常美麗,早晨昏倒的樹林,四季不同的湖泊,沼澤上低飛的鷹。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了寒冷和炎熱,春天依然不變。若至春與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塵土飛揚的美中,我們開始省略文明人需要鉛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荒涼。原始與文明,隔時間,隔人本質。在那個飲血的時代,人們敬畏和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生歌的時代,人類挑釁和剝削它!這是一張暴露在私慾中的人類猙獰面孔!你侮辱了大地,甚至敢談天堂。梭羅憤怒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還在生長,就像大自然原諒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態度忽略了我們可笑的瘋狂。

大自然的美是迴歸自然後的一種自由。李太白明白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喝完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明白這個道理,傲骨不爲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明白這個道理,不爭世俗與天共生。

孟子說:數魚不入池,魚龜不可勝食。家裏的老人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禮物是古人珍惜的,是我們踐踏的。我們把它當作芥末,將來把它當作珍寶。

大自然是一個貧窮而優雅的智者。安之若素經歷了流離失所的歲月,被戰爭和硝煙消失了,但他仍然爲世界感到驕傲。而我們,要做仁者,善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9

瓦爾登湖已經在枕頭邊過了快一年,卻只翻閱了小半本。它有時候會出現在浴缸邊的木頭架子裏,有時候是在挑窗冰冷的大理石上。無論是夾雜在各種浴液的清香中,還是攀援屋外晦澀的陽光時,都那麼默默,不引人注意。

這本書太寂寞,使我不敢沉入到那湖邊的風聲中,不敢張望那松樹小屋下的蔭涼。梭羅在那裏想要尋找到的生命思考,關於永恆,關於生之意義,關於經濟,科技發展,新聞內容之類攀附於物質的追求的鄙夷----於我是有水中月般迷幻的魔力,而現實卻赤裸裸得提醒自己是一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倚靠現代物質文明生存的女子。空有一腔自命不凡,實則一無是處。在精神的虛空和物質的虛空間無奈徘徊又徘徊。

是寂寞在蔓延。

從精神到物質的寂寞。從物質到精神的寂寞。

窘於交流的人,大多喜歡獨自思量。梭羅的寂寞因爲充滿了他的個人智慧顯得優遊。他獨自的倘佯,從經濟學角度分析用腳度量大地的旅行更爲節約,無論時間精力。在他的行走中,體會自然給予的神力。寂寞在他的觀察和思考裏充盈並變得很有質感,閃爍美的光輝。

我羨慕這樣的寂寞。獨自漫步在美麗的景色裏也曾經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從什麼時候開始被丟掉了呢?那些用眼睛,用鼻子,用皮膚感知的季節變換,那些突然涌入內心的對自然的膜拜,那些空無一物卻活潑潑思考的日子,那些從現實建樹上沒有任何意義的快樂,隨着什麼都不見了呢?

無法拒絕的物質,又無法融合到追求物質中,是很多人感受痛苦的本源吧。

比如穿過那片森林販賣各地物資的商人們,他們是有確定的商業目標,有追求的商業利潤值。在這些數字的指導下,生活也應該是充實忙碌的。無論在梭羅看來,那些人如何脫離了智慧追求無盡的愚蠢。人只有一生,把這一生充滿就是快樂的。也許用虛空的思慮,也許用有形的物質。

寂寞來源於無法沉默在虛空的思慮也無法追逐進棱角分明的名利場。

我終將一直寂寞。無論有沒有《瓦爾登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梭羅之所以去瓦爾登湖住兩年,並不是對純樸天然的嚮往,對於他來說,那不過是一次實驗,想知道自給自足的生活到底會是怎樣的,這就像寫“冬天的湖”那章,他好奇湖水有多深,但並沒有聽其他人的猜測,而是要自己去試驗一下,於是作者想辦法去把湖深測出來,並通過這個測算方式來得出一些普遍規律。

哲學家總是對身邊的一切感到好奇。現在我們的需求都太容易被滿足,有什麼不明白,直接百度就可以了;想要些什麼,萬能的淘寶基本都能滿足我們。這就有問題了,我們的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沒辦法得到提升。我們好聰明,什麼都被告知了,只要記性好,基本上有什麼問題我們都能找到答案,只要有資本,基本上想要什麼就能擁有什麼。不過事實上,在我們知識提高的同時,我們的能力也提高了嗎?如果真遇到困難時,我們有能力自己獨立面對嗎?這些都很難說。

如今的教育,起碼是我們這一輩人的教育,缺乏對動手能力的要求,學習成績被看得過高。一直覺得爸爸媽媽是萬能的,家裏的水電、木工、裁衣及各類生活問題,爸爸媽媽都能解決。他們那輩人什麼都得靠自己,房子是自己建的,每塊磚頭裏都有自己的汗水在。他們的知識都是直接從勞動中所得,然後又應用於生活當中。我們獲得知識不就是爲了生活得更好麼,然而如今的教育並沒有這樣的生活實踐,多少大學生畢業了,依然不懂如何做飯、如何洗衣服,家電壞了也不知去哪修,更不用說如何做木工、如何建房子。

不過生活能力方面,不能全說教育的.不是,每個人的成長都終都要靠自己。是不是我們太懶了,太依靠現成的事物了。做菜,我們可以選擇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種花,我們可以選擇種子、盆栽;此時想到國小一篇關於漁跟魚的文章,標題忘記了,文章意思大概是技術與成品你更想要哪個。其實那些道理我們早就懂了,就是不會應用。如果我們會做菜,那想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會建房子,可以根據自己的喜歡去建自己喜歡的。多好呀!都說自己做的東西吃起來那才叫一個幸福與成就!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當一本書清新的空氣滲透腦海,恰如月光下的倒影寂寞環繞,那又是一種戰鬥,戰鬥在塵世中的寂寞自然裏。

迴歸自然的純潔,迴歸淡泊的境界。寂寞的書有寂寞的讀法,僅有心真的靜下來的時候,才能真正的領悟。細品《瓦爾登湖》除去那躁動的灰塵,披上那自然的清新。

“水能性淡爲吾友,竹能心虛即我師。”這恰似這坐落在康科德的小木屋,梭羅就是在那裏進行了兩年兩個月又兩天的獨居生活。他記錄從春到冬的這一輪的風景,他的'超驗主義實踐建立了一種與現代物質生活日益豐富對立的簡樸方式,還原生活的原始狀態。他將自我放在一個杳無人煙的地方,他擁有的僅有一個簡陋的小木屋,一張小小的牀,一張普通的書桌和一些零落的稿紙,僅僅僅有簡單的陳設,僅僅只是他執着的信念,僅僅憑藉着人對自然的慾望和熱愛,他,完成了這偉大的實踐,完成了這對自然的追求,完成了這本傑作,這不得不讓後人稱他爲“自然隨筆的創始者”。

在對世事的牴觸中,在對大自然的滿心歡喜時,作者筆下的每個物體,都被賦於了生命的脈膊,就如《詩經》中的“靄靄停雲,濛濛時雨”一樣,即使雲雨也有了各自的喜怒哀樂,作者自然沉醉其中。

淡泊是一種至高的境界,古往今來多少人去追求,但又有幾人能成功梭羅就是一個偉大的實踐者。

上帝沒有賦予任何人任何權力,自然自有它的公道。你,生來未帶一草一木,死後又不帶走一縷一線。奴隸的生涯終究是由失望壘成的城堡,有的甚至是由絕望築成的荒墓,與其這樣,爲何不摒棄這些浮躁,還靈魂一份通透,迴歸自然的寧靜呢設想一下,當你應對這博大的自然,它給予你的是新鮮的空氣,甜美的果實,突然間,你是否感覺自我成爲了天真浪漫的孩童,不知疲憊地奔逐在它的懷抱裏。

梭羅用自我的一生去詮釋什麼是淡泊。他的思想如一個個亮麗的水晶,感召着世人的心,讓人沉浸,心靈正被一點一點洗滌,靈魂正被一點一點安靜。

那裏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那裏是最寧靜的地方。以前有那麼美麗的湖畔,那麼完美的生活,而此刻,這些都已化作一葉扁舟,飄在人們的心河裏……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並純粹地因深陷梭羅的世界而沉迷:他,始終聆聽着自然的聲音。始終穿梭於行行親身耕作的豆田,耐心地鬆土、施肥;始終光着腳投入地細數瓦爾登湖畔第一片落葉的脈絡;始終戴着草帽爬到樹上去找老鷹或松鼠的窩;時常夾着舊樂譜來採集植物標本而樂此不疲;時常頂着最燦爛的星空,靜靜觀察、深深呼吸、沉沉思考…

世人往往缺少冒險精神和信仰,所以他們忙於買賣經營,過着奴隸般的日子。” 我常常驚異於梭羅描繪自然的能力,語言精妙絕倫,卻毫無矯揉造作的嫌疑,字字句句都讓人被他對自然發出的由衷讚歎吸引,並有種立刻不帶分文,不攜行囊地向自然狂奔的衝動。一抹晨光可以讓他傾情謳歌歐若拉女神,一滴露珠可以讓他看到青草的真情,他可以煞有介事地拿着放大鏡匍匐在草地上當一場蟻羣搏鬥的.熱忱的看客,爲其中受傷的敗將扼腕,並致像悼念英雄一樣致以敬意。

有些書適合無聊的時候讀,有些書適合睡覺前讀,有些書適合每個感興趣的人讀,但《瓦爾登湖》卻並非如此,壞的書各有各的不好,而好書卻大致相同。當你懷着功利的目的想從書中找對你有幫助的東西,當你只是爲打發無聊時光而漫不經心的翻閱,當你把它們當作難題一樣刻苦鑽研,你既得不到樂趣,也無法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

“我願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盡生活的精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的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 ,再簡單。”我們的生活本該就這麼簡單。

每一本好書都是聖經,值得我們以最虔誠的姿態去閱讀。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我翻開借來的這本《瓦爾登湖》,帶着一絲好奇,走進了瓦爾登湖旁的寧靜生活。

梭羅先生常常是與孤獨相伴的,他也認爲沒有比孤獨更好的伴兒了。拿着一把斧頭,摒棄其餘的一切,果斷決然的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畔,創造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沒有房子,就自己動手搭建房子。餓了,就自己燒火烤麪包。花一整天的時間靜坐,看日出,看日落,慢慢的感受時間的流逝,這是一種孤獨,也是一種自由自在的獨特浪漫。

“我不希望我的'手比所需要的忙的更多”,一個人的命運取決於自己的思想,堅守本心,不在這個燈紅酒綠的世界迷茫,才能獲得寧靜的人生。多少人想過一段自由自在的生活,這樣的夢想想來不是很簡單嗎?可是,所謂的責任,所謂的名利,一直在羈絆着我們。於是我們日復一日的進行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多麼希望有機會能像梭羅一樣尋個地方,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

停下吧,快節奏的人們,讀一讀《瓦爾登湖》,去感受那種寧靜生活,給心靈一份恬淡,給夢想一個重生。

《瓦爾登湖》的讀後感11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資料豐富,好處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裏行間都洋溢着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着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着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務必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瓦爾登湖》曾被譽爲“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那時,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辦法來使自我獲得最高的權力和更多的金錢。而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一位智者,拿起了斧頭,路入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開荒種地,春種秋收。他遠離塵囂,懷着一顆嚮往自然的人,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

剛開始讀時,這一個個的故事情節讓我感到枯燥乏味,讀了幾頁我就萌發出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的:“《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可是我在媽媽的逼迫下,我還是堅持讀了下來,只覺得越來越深遠,越讀越絢爛多彩。

而梭羅的這種生活方式只可是是在瓦爾登湖,隻身幽居長達兩年的時間。他獨自一人伐木,建造了一個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捕獵、耕耘、寫作,爲自我營造了一個只屬於自我的田園。

他提倡簡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粗茶淡飯或節衣縮食,而是想要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僅有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與探索。孤獨創造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心中的呼喊。我想,這真理應當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吧。

而這也體現不了,現代生活給人了供給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是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而我們,卻是用冷酷的手段想要征服自然。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卻又給自我埋下了一個生態陷阱,所以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我的無奈。我們的節奏太快了,以至於我們在悠閒中停不住來欣賞美麗的自然,審視自我內心深處的心靈皈依。

《瓦爾登湖》是一本寧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它是寂寞、恬靜與智慧的結合。瓦爾登湖,梭羅的湖。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隨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讀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時間所限只閱讀了經濟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錄。讀來對於梭羅的初步印象是:一個超然物外,對於物質生活無所貪念,有點類似於陶淵明和阮籍的感覺。同時又是一個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蕩不羈,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於與世俗作對。同時又可以很純粹,真誠。

“我的鄰居視爲好的那些東西,我靈魂深處卻相信大部分是壞的,要是我還對什麼事感到後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規蹈矩了。是什麼魔鬼迷住我的心竅,讓我的行爲這麼規矩?老年人,你可能會說出你能夠說出來的最聰明的話——你已經活了七十年了,也有過某種榮譽,可我卻聽到一個不可抗拒的聲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說的那一套。一代人放棄另一代人的事業,就像離開擱淺的船一樣。”

“我在這個星球上已經生活了約莫三十年,還從未聽到過我的長輩給我哪怕是隻言片語有價值的或誠懇的忠告。他們從未告訴過我什麼東西,也許無法告訴我什麼中肯的東西。面前擺着的是生活,對我來說是一場在很大程度上未曾體驗過的'實驗;儘管老一輩人對此有過切身的體驗,但於我並無助益。要是我擁有什麼我自認爲有價值的經驗的話,那我確信我的前輩導師們對此連提也沒有提過。”

上面兩段裏,梭羅認爲老一輩人的經驗對於我們後輩來說並無多大裨益,甚至是無用的。似乎有些絕對了。

確實,長輩也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年華老去,只是徒增了幾道皺紋罷了,素質和思想覺悟並未有所進步,卻倚老賣老,對年輕人指責呵斥,用自認爲正確的經驗強加給年輕人,近乎專制地統領着下一輩的人生。

但我也覺得或許不能這麼絕對,因爲還是有很多長者、前輩的修爲遠高於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話就沒有一點道理和指導意義嗎?也許我們需要的是辨別正確與否的能力,並在人生閱歷的增長中去選擇和確立人生的信條,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爲己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