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登湖讀後感13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瓦爾登湖讀後感13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第一次在書店看到《瓦爾登湖》這本書時,我還小,大約在念國小五六年級,沉迷的是富有情節的故事小說,對散文式的文章,統統不屑一顧,所以乍一翻看,覺得很是乏味,想也沒想就把它扔回了原處,再說,封面上都是灰塵的書,想必是不值得一讀的吧!

多年後,我上大學了,學校圖書館裏的書可謂琳琅滿目,看着遠比小書店多好幾倍的書,從一個書架移到另一個書架,腳都挪不動,無意間,又看到了這本書,這個時候,我已經知道梭羅是美國的著名作家,哲學家了,大概人就是這麼功利吧,我因此把它帶出了圖書館。

要真正看懂一本好書,是不容易的,欲知其人,須得聽其言,觀其行,而要了解一本書,不僅要了解書的作者,也要了解此書創作時作者所處的境況以及當時大的社會背景。脫離了這些,書爲死物,你既無法深究什麼,也無法獲得更全面的思考。

亨利——大衛——梭羅,美國著名作家,自然主義者,哲學家,改革家,16歲進入哈佛大學學習,其思想受愛默生影響,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梭羅26歲,正是青年意氣風發,雄心勃勃於名利追逐的年紀,可是梭羅卻掙脫了俗世的枷鎖,獨自在瓦爾登湖湖畔建立了一個小木屋,生活中的一切皆爲自給自足,《瓦爾登湖》便是他在湖邊兩年生活裏大小瑣事的記錄和思想的隨筆。

19世紀的美國,被歷史學家們認爲是獨立的美國文化誕生和生長的時期,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愛默生提倡崇尚自然力量和人的自我本真,反對教條主義和形式主義,而梭羅較之而言,注重實際行動,而不僅僅是語言。在他獨居瓦爾登湖畔的日子裏,他用流水式的方法記下了建造木屋的每一筆開銷,除去原木,石頭和沙子,他一共花費了28。125美元,這個花費在物價飛漲的今天來說簡直不可思議,而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其實也同樣難以置信。人們總是說,賺這點錢夠幹什麼呢!於是又繼續拼死拼活的勞動賺錢,等到錢攢夠了,卻發現物價又漲了,只能望洋興嘆罷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2

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這天,一個哈佛大學的28歲的畢業生亨利?梭羅獨自一人來到距康科德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搭一間小木屋,自食其力,開始了他隱居山林的簡樸生活。他自己勞作耕種,不於外界發生任何關係,除了必須的勞動,他的剩餘時間就用來觀察自然,思考問題,分析生活,評斷價值,批判習俗,探求怎樣實實在在的生活,怎樣體驗與經歷有意義的生活。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後,他回到文明世界,爲我們留下了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瓦爾登湖》。

選擇在一個寂寞的黃昏,獨自一人,翻開《瓦爾登湖》。時光如一江春水,在窗下翻書的沙沙聲裏流過,流入瓦爾登湖。讀《瓦爾登湖》,我們可以聽得見蛙聲和鳥啼,看得見湖水的波紋和林中的霧靄,處處蘊含着返璞歸真的美麗。他記錄了觀察與體驗大自然的詳細情況,爲其賦予了通俗的哲學意義,這正是梭羅超越衆人所擁有的一切所在。反觀如今,充斥着追名逐利、物質要求的時代,恐怕難以找到如此沉澱,專心體味生活意義的仙露瓊漿了,讓人們的心靈從沉重的物質中解脫出來,迴歸瓦爾登湖畔那種恬淡、寧靜的狀態,呼吸自由的空氣,體味什麼是真正的生活,那些喚醒了我們沉睡的舊夢。

讀罷此書,我腦海中隱隱出現了一個頭戴草帽、短褐穿結、帶月荷鋤的人——陶潛

梭羅和元亮兄竟真有些相似,兩人都因厭惡世俗的追名逐利,厭惡趨炎附勢的污濁世風而隱居,都好自然、樂山水、愛流年,梭羅也曾在瓦爾登湖畔“種豆南山下”,兩人唯一的不同大概就是隱居時間了,梭羅只隱了兩年多,而陶淵明卻是藏了半輩子。

其實不在於時間,時間只是人們想象與虛構的產物罷了。重要的是心,隱居只是一種方式,而在心中留一片“瓦爾登”纔是最具意義的

瓦爾登湖讀後感3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爲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爲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爲中心,輻射到周圍衆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爲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爲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

他認爲,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爲席,以蒼穹爲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裏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涌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着。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瓦爾登湖讀後感4

立秋前後,我讀了這本書。很薄,只有三百多頁,斷續看了三天,把其他正在讀的書都停下了,很有點迫不及待的味道。

今年夏天,北京幾乎就沒怎麼熱過。立秋這幾天,一直在下雨,迫使人取消某些戶外活動

昨晚我去五道口,正是雨最大的時候,一羣人躲在易初蓮花的檐下避雨。人們臉上,大多是焦急、煩躁的表情,也有些人沒有什麼表情,無聊的翻看着自己買的東西。路上沒有什麼人,有傘的和沒傘的人,都在避雨。雖然我有傘,但雨水還是立刻就把我的褲管打溼到膝蓋的位置,鞋也溼透了。我索性就在水裏淌着走,引來幾個賣水果的人好奇的打量。等我辦完了事,正想着要不要也跟大夥一樣,找地方躲躲。這時,雨漸漸停了。

大自然,有時就是這麼氣人。但我心裏很清楚,他並非是跟我作對(我人品還沒差到這份上),他只不過是按照他的想法行事罷了。

回到梭羅這本書。他跟大自然的關係算是很不錯的,但潛水鳥或松鼠有時候還是會愚弄他。或許說愚弄有些過分了,不過是遊戲而已。唯心一點說,同樣一件事,你看它是愚弄就是愚弄,看它是遊戲就是遊戲,看它無所謂,它便不存在。

生活簡單化,或者說簡樸化,是我多年來的想法,並且也是按照這個想法來執行的。雖然很多時候,跟這世界顯得格格不入,但我覺得真的很好,很舒服。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果對於一個人來說精神層面更重要,那麼多少就必須要放棄一些物質層面的東西。或者從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理論角度來說,並非是單純的自制、節慾,而是心靈的淨化使得那些無關緊要的東西自動脫離了視野。“制”、“節”是一種痛苦,“無爲”則就沒有什麼痛苦可言了。一切都是發自內心,自然而然的。

有很多人把美食大餐、漂亮的衣服、大房子、高級車看成是目標,但我沒有,我發自內心的認爲,我不需要這些。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因爲此“樂”非彼“樂”,這世上並非只有那麼幾種快樂的。

我把快樂,建立在內心。

瓦爾登湖讀後感5

在某種程度上說,《瓦爾登湖》就像是康科德地方誌中的動植物篇。誠然,梭羅大半輩子在康科德與瓦爾登湖邊度過,始終致力於觀察與研究飛禽走獸和草木花果,以及一年四季的變化進程。

梭羅不論對紅黑螞蟻大戰,還是對灰背隼、紅松鼠以及獵狐犬等的`描述,總是如此繪聲繪色,如此引人入勝,真能夠說是曠世罕見的華章。

梭羅在本書中用很大篇幅談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草木鳥獸的和諧相處有許多精彩片段。

不但如此,他還主張社會內部各族羣之間和諧相處。自古以來,北美大陸的主人、原住民是各部落的印第安人,歐洲殖民者到達新大陸後不僅僅肆意殘殺無辜的印第安人,使其瀕臨種族滅絕的境況,而且徹底毀掉了悠久的印第安文化與生活方式,還對印第安人持極端歧視的態度。殊不知,梭羅乃是狷介之士,卻反其道而行之。

梭羅在書中談天說地和縱古覽今時,一邊立論公允,痛斥時弊。一邊又提出不少用心性的批評與推薦,其資料十分廣泛,涉及飲食文化、住房建築、生態環境、學校教育、農貿漁獵等。梭羅諸些舉動和言論,引起我的一些思考。

當今中國,到處能夠見到人們侵犯生態環境,環境治理成了社會和諧的一大問題,且不論其它生態物種,就說樹吧!

樹,是我們人類最先的寄託,在樹上吃住行,樹爲我們人類帶給了最根本的家園;樹能如此,那些其它動植物呢?我想它們生態作用必須也很巨大。那人類還要肆無忌憚的去破壞、殺害們呢?

自然給予人類那麼多,人類當予反思,來感恩這地球上最偉大的母親!

瓦爾登湖讀後感6

“《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靜靜地思考”合上《瓦爾登湖》藍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

從這個書上來說,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當梭羅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滿了對瓦爾登湖的愛,對於小屋的愛,對於山林的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愛,以及對於大自然萬物的愛,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羅心中孤寂,一種超越了浮躁,超越了個人榮辱,超越了一切物質的孤寂,其實與其說是孤寂,我到更傾向與說是安靜。在安靜中梭羅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需要的,然後靜靜的寫下他的思想,靜靜的在瓦爾登湖旁度過了三年。所以每次我看到他的文字時,我都能產生一種震撼, 然後靜靜的思考,思考我的人生,我的理想,我的未來。然後一步一步的實現,在那時我才感覺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

瓦爾登湖讀後感7

大自然既能適應我們的長處,也能適應我們的弱點。

——題記

我認爲梭羅在這本書中寫出了他對瓦爾登湖的理解與對人生的思考。梭羅寫了湖邊的森林的濃郁、蒼翠;寫了湖上的鳥叫聲的甜美、高亢;寫了潛水鳥的活潑與調皮,寫了松鼠以及各種動物種種可愛的動作。

我認爲梭羅寫了人們的貧窮不是別人不施捨或政府不救濟,更不是自己在本來的工作上不努力,而是沒有換一個角度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偉大的人用簡單而富裕的方式生活着,並給自己留下閒暇時間,以用來做偉大的事和培養自己偉大的品格。“我沒有看到過更使人振奮的事實了,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使自己有意識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作者用自己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證明了人類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閒暇,人類可以和自然、和動物和平相處,可以生活得簡單卻同樣快樂。

梭羅是崇尚自由的。當他從瓦爾登湖到村鎮中修鞋卻被捕時,可以發現他嚮往的是美利堅的和平與自由。“什麼也不能正當地迫使單純而勇敢的人產生庸俗的傷感”。梭羅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勇敢地面對生活和一切他要正視的東西。並仍能保持自己單純的、自然的、美好的偉大心靈。並且他有着同樣並且他有着同樣生活簡單,在世人看來卑微而粗俗的人作爲訪客,這些訪客在梭羅看來是淵博的、謹慎而智慧的。

梭羅探索着大自然的美妙與歷史,同時從大自然的歷史中探求着人類的歷史。梭羅從中領悟出自然對人類過錯的寬容與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人類在大自然的面前忽然變得那麼渺小!

最後,梭羅提到“不論你的生命如何卑賤,你要面對它、生活它;不要躲避它,更別用惡言咒罵它”。因爲,在梭羅看來,生命永遠沒有想象中的惡劣。

瓦爾登湖讀後感8

我,靜靜地坐在樹林之中,注視着不遠處的那一汪湖泊,明澈而又平靜。岸上一座木屋,樸素而又親切。湖中漂着一葉扁舟,一個人靜靜地划着小船,目光沉靜而寂寞。木漿輕輕一撥,湖面泛起一陣漣漪,那調皮的陽光,在水中跳躍着,跳躍着,跳向遠方……

偶然之中,翻開了一本書,瞬間被作者恬淡寧靜的生活所吸引,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在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

梭羅1817年出生,在他十六歲時進入哈佛大學就讀,其思想深受愛默生的影響,成爲了當代著名的自然主義者與哲學家,提倡迴歸本心,親近自然。1845年,28歲的梭羅爲了逃離城市的喧鬧,躲避金錢的束縛,隻身來到距小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獨自生活,在自然中找回最初的自己。

漸漸的,我的靈魂沉浸在了這一本寂寞的書中,心情也變得寂寞和寧靜。正如惠特曼所說:“在路易斯安那,我看見了一顆活着的橡樹在生長,它孤獨地站立着,有些青苔從樹枝上垂下來,那裏沒有一個同類,他獨自生長着,發出許多蒼綠黑黝黝的快樂的葉子。”我多希望自己就是一片葉子,與他們相伴爲趣,簡單快樂地生長。

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裏,我們這些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多希望在鋼筋水泥的森林裏找到一汪清澈的湖泊;在汽車的鳴笛與人們的叫喊中傳來歌聲婉轉,溪水淙淙;在渾濁的空氣裏尋找到一寸心靈的靜地。

好在,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走進自然,感受那清風拂過臉頰,陽光跳上肩膀,與蝴蝶一起快樂飛舞的樂趣;暑假來了,我們可以停下腳步,躺在草地上,聽聽那風,看看那雲,數數夜空裏那些頑皮地眨着眼睛的星星。在靜靜的月光裏,深深地呼吸,呼出那城市的煩躁與喧鬧,吸入一份內心的寧靜與恬淡。

合上這本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時,窗外小蟲呢喃,月光如水。

瓦爾登湖讀後感9

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隔閡了文明與原始的距離,橫亙了喧囂與平靜的對話。亨利.梭羅以沉思者的身份,獨自隱居在他雙手搭建的木屋裏,在康橋德城的瓦爾登湖上,過着與世隔絕的清貧生活。建房、開阡陌、種豆,“一蓑煙雨任平生”。

他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爲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瓦爾登湖很美,梭羅樂此不疲重複着單一的事情,釣魚、烘焙蛋糕、接受訪客;一天虔誠勞動休憩、閱讀。瓦爾登湖很美,晨昏下變幻的樹林,四季迥異的湖面,沼澤上低飛的鷹隼。那是青春女神赫柏經過的伊甸園,即使經歷凜冽、炎熱,仍不變春天漫溯的蹁躚。“若至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在纖塵不染的美中,我們開始“省察”文明人需要鉛色冰冷的物質世界。

“文明人走過的足跡,只留下一片荒涼。”原始與文明,隔了時間,隔了人本質的遷途。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人們敬畏它,愛護它;但在這個日日笙歌的年代,人類挑釁它、剝削它!這是一張在私慾中暴露的人類猙獰的面孔!“你侮辱着大地,居然還敢議論天堂。”梭羅憤懣地說,但儘管如此,瓦爾登湖仍在生長着,如同大自然寬恕了我們無節制的打擊,以強者的姿態,漠視了我們可笑的癲狂。

大自然的美是一種本返璞歸真後的自由。李太白懂這個道理,仕途失意流連祖國山河,一壺酒飲盡蜀道廬山白帝城;陶潛懂這個道理,傲骨不爲三鬥米折腰,隱居“中無雜樹,芳草鮮美”的桃花源;周莊懂這個道理,論魚夢蝶逍遙遊,不爭世俗與天共生與物爲一。

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家中的長者說“靠山吃山,吃山養山。”自然的饋贈,是古人珍惜的,乃我們踐踏的,我們視如草芥的,將來人們視如珍寶。

大自然是貧匱而風雅的智者,安之若素走過顛沛流離的歲月,被戰火、硝煙泯滅了模樣,卻依舊笑傲人間。而我們,要做仁者,仁慈寬厚對待環境,才能永存。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隨感其一今日初次拜讀梭羅的著作《瓦爾登湖》,時間所限只閱讀了經濟篇的前一部分,作了一些摘錄。讀來對於梭羅的初步印象是:一個超然物外,對於物質生活無所貪念,有點類似於陶淵明和阮籍的感覺。同時又是一個有些”猖狂“的人,很高傲、自信,又放蕩不羈,有自己的信念和追求,不畏於與世俗作對。同時又可以很純粹,真誠。

“我的鄰居視爲好的那些東西,我靈魂深處卻相信大部分是壞的,要是我還對什麼事感到後悔,那大概就是我的循規蹈矩了。是什麼魔鬼迷住我的心竅,讓我的行爲這麼規矩?老年人,你可能會說出你能夠說出來的最聰明的話——你已經活了七十年了,也有過某種榮譽,可我卻聽到一個不可抗拒的聲音,要我不去遵循你所說的那一套。一代人放棄另一代人的事業,就像離開擱淺的船一樣。”

“我在這個星球上已經生活了約莫三十年,還從未聽到過我的長輩給我哪怕是隻言片語有價值的或誠懇的忠告。他們從未告訴過我什麼東西,也許無法告訴我什麼中肯的東西。面前擺着的是生活,對我來說是一場在很大程度上未曾體驗過的實驗;儘管老一輩人對此有過切身的體驗,但於我並無助益。要是我擁有什麼我自認爲有價值的經驗的話,那我確信我的前輩導師們對此連提也沒有提過。”

上面兩段裏,梭羅認爲老一輩人的經驗對於我們後輩來說並無多大裨益,甚至是無用的。似乎有些絕對了。

確實,長輩也是有差別的,有的人年華老去,只是徒增了幾道皺紋罷了,素質和思想覺悟並未有所進步,卻倚老賣老,對年輕人指責呵斥,用自認爲正確的經驗強加給年輕人,近乎專制地統領着下一輩的人生。

但我也覺得或許不能這麼絕對,因爲還是有很多長者、前輩的修爲遠高於我們這些年輕人的。比爾蓋茨、巴菲特、孔子、孟子的話就沒有一點道理和指導意義嗎?也許我們需要的是辨別正確與否的能力,並在人生閱歷的增長中去選擇和確立人生的信條,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爲己所用。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其實讀這本書,是被其封面上的宣傳文字所吸引,“一本清新的純美文字書,一本優秀的人生哲理書,一本豐富的人文知識書”這是因爲這句話,也正是因爲想從此書中獲得這些清新的文字,優秀的人生哲理以及人文知識,才選擇讀這本書。在讀此書之前,我先大概瞭解了一下該書作者梭羅的人生歷程及寫作背景。對這本書有了更多的瞭解。

該書中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作者自己獨自一人,幽居於瓦爾登湖畔的人生感悟,也許正是由於四周的一切都是如此的乾淨純潔,原生態的情景給作者帶來的是人性聖潔的體悟。在經濟社會,紛擾複雜且污濁的社會中,尋找內心靈魂的一片淨土,使靈魂得到寄託找到歸宿。

該書中,作者通過對現實環境和生活的感悟講出了很多具有人生哲理的優美語句,這都讓人銘記在心無法忘懷。文中有一段是這樣說的“我們天性中最優秀的品質,好似水果外皮的粉霜,只有精心加以呵護才能保得住。可是,我們不管是對待自己也好,還是對待別人也好,都缺失如此溫情柔意。”“公衆輿論只是一個軟弱無力的暴君”某些句子看起來,也許對於讀者來說只是一閃而過,或許稍加流行一點你胡發現她是被人們忽視的美麗風景。而這就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寶藏,去體味書中的真諦,吸取營養。從而提升自己。

從該書中,我瞭解到的,不敢說自己體悟到,因爲這本身不是知道了就能夠做到的,還需要很多的生活積澱來承載。讀此書,跟隨作者的筆墨,可以尋到作者那篇寧靜的心,就像身臨其境的感受瓦爾登湖帶來的超脫塵世的解脫,和心靈的釋放。無所謂有多少優美的語句在其中,透過書所獲得的完美潔淨的體驗這本身才是最珍貴的。當然通過本書學到本多細緻入微的描繪手法,對於學習新聞專業的我們來說,自然是錦上添花的事。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我們久久生活在世俗的繁亂之中,時間久了自然就會產生厭倦感,可是生活在大自然中就不一樣,大自然永遠是我們最忠實的夥伴!

《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就是一個鄙棄功名,討厭上流社會,追求自然的人。因此他獨自在瓦爾登湖待了5年,開始了神仙般的生活。

他在這裏固然貧窮,可他每天耕種很快樂。雖然沒有人與他交談,但是它有許多的動物夥伴。他雖然要拼命地種莊稼,但他過得很充實很快樂。他可以在上午種田,在下午看書或去勘測山川與河流,還可以採摘山中的野果,與小動物親密接觸。這種無人打擾的生活是多麼的令人嚮往啊!沒有城市的燈紅酒綠,沒有上流社會的腐臭味,這兒的空氣都瀰漫着自由的氣息。我們僅僅在匆匆的生活着,爲了什麼?爲了錢?可在森林中根本不需要錢。我們有時甚至忽視了很多美好的東西,可我們卻將它賤賣了,它們變得一文不值。

與此同時,我發現作者梭羅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活得很真實,不畏強權,他會在任何場合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感受。遇到那些攀附他的人,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回絕他們,令他們難堪。

其實,我倒是十分欣賞他的性格,那麼的桀驁不馴,那樣的真實。恐怕現在沒有幾個人能像他這樣了。

他熱愛自然,熱愛故鄉的一草一木勝過愛自己的生命。

美麗的自然,我們只有真正遠離喧囂,才能走近她,感受她的氣息與活力。不過,現在或許我們永遠都感受不到了。難道還有哪一片森林是完整的嗎?由於人類的介入,她變得殘缺不全甚至是狼藉斑斑。我們,是我們,都是人類毀壞了她的容顏,使她變得“喜怒無常”。是了,我們永遠也無法貼近她了,是了……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蘇東坡有言:”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張琴,一壺酒,一溪雲。”梭羅在《瓦爾登湖》寫道:“我想飲更深的水,想去繁星鋪底的天河垂釣。”《瓦爾登湖》以思想的斧鑿打穿現實的銅牆鐵壁,爲我們的生活打開一扇窗,他無心勸導他人,只真誠地給我們讀者拋出一個憑窗遙望的機會。

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壓縮了地理空間和心靈疆域,喧譁浮躁的風沙早已彌蓋了心靈的沉靜。梭羅掙脫時空的藩籬,將身心遠離塵囂,追求在自然的安謐中尋找一種本真的生存狀態,找尋一種更詩意的生活方式。“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裏,他以自然爲友,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他崇尚自然,樂於湖水、森林和飛鳥,閒來或在船上吹笛,或在湖邊垂釣。

《瓦爾登湖》已出版一百六十多年,而今時代鉅變,社會發展迅速,人類世界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繁華髮達無所不在。然而,瓦爾登湖在今天仍未被人們所遺忘。初讀時不知其中詩意的添補,正如徐遲所說,“在繁忙的白晝讀它,有時會將信將疑,覺得它並沒有什麼好處,直到黃昏,心情漸漸寂寞和恬靜下來,才覺得‘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動我衷腸’,而到夜深萬籟俱寂之時,就更爲之神往了。”梭羅是一棵樹,超脫人世,卻在瓦爾登湖的夕陽下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們都要努力去找尋並堅守內心深處所熱愛的生活,終有一天,你歷遍的山河會全然化作塵埃,當塵埃已鋪滿你的目光之外,再也看不見海,願你也停不下來,心裏那泓湖水還在,“那裏風清月朗,湖光十色,那裏日暮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