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爲一名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在國中生物科學的教學中,我認爲最重要的是要緊緊抓住三部分

一、國中生物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爲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爲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爲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爲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爲教學的依賴。我認爲,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爲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三、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爲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爲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爲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以探究、實踐爲核心組織教學。脫離探究、實踐的生物教學不能適應將來新課標的要求,只有經過認真探究、親身實踐,學生的生物能力才能得以切實提高。以探究、實踐爲核心組織教學的基本策略是:(1)從一個實例(或現象)入手,使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分組進行探究。(2)每組學生認真分析實驗現象,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假設,然後提出可行性的設計方案。(3)方案的實施。各小組對設計方案進行分析或實驗,然後小組得出結論。(4)師生共同對各小組結論進行分析,最後探究出結果。在整個探究過程中,鼓勵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但對於整個探究過程選題要量力而行,做到小而實,一定是先發散,後集中。如《生長素髮現》一節的教學,可以窗臺上的植物彎向光源生長,引導學生觀察現象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實施方案→得出結論→交流結果。這樣以探究、實踐爲核心,完全擯棄了老師的講解與分析,將學生推到了課堂主人的地位,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開發學生學習生物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之,多樣性的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高效完成生物學科的學習任務,達成課堂課程目標。活動方式如探究活動、創新活動、實踐活動等。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一、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爲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也就是說,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全面、基礎、科學素養教育,從這一觀點出發,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爲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爲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爲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的準備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的課外知識,例如在講生態環境時做關於生物圈二號計劃的專題講座,在拒絕毒品時會讓學生觀看中國拒絕毒品的宣傳片等。

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作爲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爲教學的依賴。我認爲,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爲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這個學期,上國中一年級3班的生物課。因爲今年起,會考要考生手了,期會考試我們也舉行了考試,現在考試已經結束,面對學生的一些讓人失望的試卷,我陷入了深思:爲什麼會這樣?我絞盡腦汁,百思不得其解。所有的題,甚至是原題都一一做過了,有些題甚至還強調了很多遍,爲什麼最後的結果還是不會?今後該如何做,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成績?基礎知識部分:通過試卷可以看出,基礎知識需要記得的,學生掌握的不好,也許學生基本上都是死記硬背的,且掌握的不紮實,缺少靈活性。錯字多。對策:今後的教學要注意把握全局,從細處入手,對出現錯誤的學生,在其糾正錯誤後要組織針對性的過關。指派組長檢查,引導學生自我訓練。

同時,我們要善於發現問題,讓學生有感悟,獲得一定的經驗。知識的.運用、遷移部分:這是一個讓學生、老師頭痛的問題,學生的理解、分析運用知識的能力太差,有時明明能背下知識,但是卻不會運用,答不到點子上去,這是我一直以來最爲苦惱的事情,在我看來都是非常簡單的問題,但是對學生卻是一頭霧水。如何克服這個困難,解決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

首先,我把學生進行了比較。除了學生自身能力和學習方法外,我找不出什麼其他的原因。其次想到自身的教學方法,長久以來,學生總習慣於先自己討論、交流後,教師再把答案組織成型,然後背下來,要是哪一次沒有組織,學生馬上抗議,不知道背什麼,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給人的感覺好像是雛鳥,張着嘴巴專等着人來喂。一旦考試遇到了稍微變樣的題型,馬上就傻眼了,不知道從何下手。今後注意開闊學生的視野,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課堂上儘量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己組織成答案,以提高學習的能力。

學習態度是決定成績好差的前提條件,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

對試卷中做錯的題目,不能單純歸爲粗心、馬虎所致,其實也有審題不嚴,能力不強方面的問題。

找到了真正的問題所在,也就找到了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不斷髮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

成績不理想的背後,就是問題的暴露,自己必須找出問題所在,立即採取措施,加以補救,如果通過這一次的失敗,能換取下一次的成功,也該心滿意足了。相信只要通過師生不懈的努力,生物知識能力會有所提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生物學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作爲一位生物老師,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和方法來學習生物學,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生物課堂教學是和生活緊密聯繫的一門學科,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能得出很多的結論,所以要求生物老師引導學生學習要聯繫生活,指導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各種現象,組織學生用身邊的例子進行討論,得出結論。

生物教學是靈活的,我們要適時根據課堂的情況科學地把握整個課堂,適當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根據實際情況適度調整組織的學習活動,作到有時、有度和可控。

生物教學要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命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講清生物的各個概念、含義、特性等,理清知識的區別,找出知識的聯繫,打好生物基礎,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充分利用課件、實物等,有時簡單的也可以畫簡筆畫來進行知識的講解,甚至肢體語言也充分利用起來,提高初學者的感性認識和探究興趣,使學生學有所思,充分理解,避免死讀硬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

國中生物新教材學生課堂實驗共37個,這充分體現了生物教學大綱指出的“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克服困難,完成大綱、教材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自己經過三年的國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1、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採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是七年級、二年級學生好奇、好動,對實驗陌生。有的學生認爲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認爲升學不考,學習目的不明確,這些都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醫生對貧血、癌症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於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

2、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的方法,規範操作。

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範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範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於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cm);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釐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範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範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着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乾淨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製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瞭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後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製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後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

3、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

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規範操作是進行實驗的基礎,而對實驗現象的認真觀察,是達到實驗的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關鍵。但學生在實驗中往往重視操作,忽視觀察、分析。如在解剖鯽魚的實驗過程中,學生認爲解剖完了,實驗就做完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實驗前編好實驗指導,要求學生預習實驗時準備好硬紙板,在一定的位置寫上鯽魚各器官、系統的名稱。做解剖鯽魚實驗時,先讓學生觀察魚的各種鰭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後,按步驟規範操作解剖,將觀察後的器官,系統解剖放在硬紙板寫好的相應位置上,並在實驗指導的空白處填上相應的結構及功能,教師檢查評分。我在下一節課前5分鐘小測驗,結果181名學生有160名均在90分以上,其餘在80分以上。這樣通過學生動手、動眼、動腦、觀察、分析思維,培養了學生認真的科學態度,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

4、對教材要求掌握、難度大的實驗進行考查。

我在班上進行了實驗考查,如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探究種子成分,鯽魚的解剖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結構後,對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的實驗進行考查,這個實驗既考查了顯微鏡的使用,又考查了臨時裝片的製作,也考查了對細胞結構的認識,爲後面的生物實驗打下基礎。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本節課教師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爲基礎,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激活了學生頭腦中原有的知識,引導學生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作用,進而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科學探究構建生物學概念,領悟科學研究方法,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爲自我建構、自我生成的過程。

本節課的教學,教師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進。例如,增設了心臟的位置、形態、方位的區分;引導學生設計實施了“水灌流心臟的.實驗”;補充了算一算心臟在工作過程中心房和心室的舒張期和收縮期的時間等教學環節。這些教學環節,從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提高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學生進一步探究學習的願望。教師在本節課中恰當地將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進行整合,多次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攻破重點和難點,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整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觀察、傾聽和交流中成爲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參與者,整節課課堂氣氛活躍、融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一、一綱多本下的教學

1、教師教學應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

新課程很大的一個變化就是一個課程標準,多種版本的教材並存,而且各個版本的教材也有着很大的差異。這可以改變過去把課本當成金科玉律,讓學生死記課本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記得98年上海大學聯考有這樣的一道題目:

過度肥胖者的脂肪組織中,佔細胞重量50%以上的物質是

A.蛋白質B.脂肪C.糖類D.水

題目的答案是D、水。這樣命題的依據是因爲課本上有“水在細胞中是最多的”的語句,命題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種科學證據證明答案應該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師的教學中依然堅持錯誤的答案,一個方面因爲高度相信大學聯考題,另一個方面爲了保證考試的時候可以那多拿2分。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從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學重結論、重識記、重應試,輕過程、輕實證、輕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等弊端。一綱多本,大學聯考直接使用某個版本教材的原話直接考查的可能性減少了,這就促使我們教師教學從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轉變,既尊重教材,

題目的答案是D、水。這樣命題的依據是因爲課本上有“水在細胞中是最多的”的語句,命題的立意是考查考生推理的能力。各種科學證據證明答案應該是脂肪,但是在很多教師的教學中依然堅持錯誤的答案,一個方面因爲高度相信大學聯考題,另一個方面爲了保證考試的時候可以那多拿2分。這雖然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從中也可以折射出以往的生物教學重結論、重識記、重應試,輕過程、輕實證、輕生物科學素養培養等弊端。一綱多本,大學聯考直接使用某個版本教材的原話直接考查的可能性減少了,這就促使我們教師教學從以往教教材向使用教材轉變,既尊重教材,又不盲從教材,帶着批判的眼光利用好教材,教材是一個呈遞知識的範本,不是“聖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讓學生不要盲從、迷信權威,要帶着質疑去學習、去接受。對知識要保持一種開放、動態的認識,而不是把它當成封閉的僵化的教條對待。

2、重視生物學的核心概念

不同版本的教材,知識點的組織、語言敘述、編排的理念等都有很大的差別,大學聯考不可能依據教材來考覈,我們如何對待這種差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呢?答案就是抓住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有一些近似戲謔的生物學明言如“事實比想象離奇”、“生物學唯一的規律是:生物學中的概括一律具有例外”正是從側面說明了生命世界的紛繁複雜。由於生物多樣性等原因,生物規律既有普遍性,又又有它的特殊性,生物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概念的發展,概念的發展是認識的進步,理論的更新,觀念的轉變。抓住核心概念的教學就是抓住了高中生物教學學的重點、主幹、提綱,既有利於教師教學的有效性,又可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譬如,免疫的內容以前是放在選修來學習的,現在放在了必修3,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增加對“穩態”這個核心概念的認識。

二、要正視生物實驗教學

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新課標重視實驗不僅體現在考綱有20個基礎實驗的上,體現在課本大量的科學史上,更體現在對科學探究能力的明確要求上。實驗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又要增加學生對知識的鮮活認識,破除對知識產生過程的神祕感,不再覺得創造知識是高不可攀的。對實驗教學我們要有一個整體的計劃,不可爲了實驗而實驗。譬如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我們要把它細分成不同的細節,融入20個基礎實驗教學中,要在回顧科學史中讓學生體會科學家的科學思維科學方法,科學史的教學重點不是爲了讓學生記住哪些人在何時做了哪些事。實驗不僅是學習的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學習的手段和策略。以什麼形式開展實驗教學,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考慮。學生動手能力強,可以多以探究的形式,基礎差的可以先學習理論再實驗驗證,學校硬件環境差,可以多做演示實驗。

三、落實新課標的理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面向全體學生,不僅僅是口號

面向全體學生,一方面體現了教育的公平,另一方面是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這要求我們要了解學生,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分層要求,實行有坡度的教學設計,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多種多樣的評價手段,注重不同學生的情緒體驗,分層輔導提優補差,加強學法指導,特別是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了解他們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們閱讀教材(參考書)、如何聽課、如何做好筆記、用好筆記,提高學習效率。

2、行之有效的教學形式

不管是傳統的講授演示教學還是探究式教學都是教學的有效手段,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內容採取不是的形式,對強調知識呈遞的內容我們可以去用講授演示教學,對一些蘊含科學思維科學方法貼近學生實際的可以探究式教學。一些簡單的內容甚至可以用自學輔導法,課後自學法等。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心臟》一節的知識點和難點較多,如何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裏使學生對心臟有充分的認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較合理的教學策略。

1、小組探究,明確心臟的結構 。 根據學習目標所示,設計5個探究方案,學生分成5個組,每組選擇其中一個方案進行探究。每4個人爲一小組,具體探究哺乳動物豬的心臟結構。

2、交流與合作,強化心臟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各組之間在觀察後要進行充分的表達和交流。大家集思廣益,發揮集體智慧,對每一個問題給予合理的解釋,教師要對學生的表達及時總結,避免給學生錯誤的認識。比如學生看到的心臟模式圖和實物在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主動脈和肺動脈容易混淆;對於心臟的結構名稱和所連通的血管,學生可能會找到一些錯誤的規律:心室連通靜脈,心房連通動脈。學生在比較了心室和心房的壁以後,不知道壁的厚薄的意義,教師應該給兩點提示:A、壁越厚,說明肌肉越發達;B、與心房相比,心室的壁厚一些,因爲心房的血液只流向與它相通的心室;左心室的壁比右心室的更厚一些,左心室只有收縮有力,才能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右心室將血液輸送到它很近的肺。從而使學生明白壁的厚薄與輸送的距離有關係。

3、 藉助課件,化解難點 用實物觀察可以清楚地知道心臟的4腔,連通的'血管和壁的厚薄,但對於血液流向,瓣膜作用這樣的問題就有些困難。此時用適當的課件展示,既可以化解難點又避免單純的說教, 在教學工作中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A、學生對於“心臟──輸送血液的泵”這句話的含義理解得不很深刻,此時展示心臟收縮和舒張的動畫,再配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血液在流動,心臟是動力。B、學生在探究兩種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時,教師適時地展示瓣膜工作的動畫,動畫清晰地顯示出房室瓣、動脈瓣的作用,學生根據動畫內容進行歸納,從而化解這節課的一個難點。

4、學會應用,解決實際問題 。 課前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測平靜狀態下和800 m賽跑結束後的心率,並對結果進行分析討論,體現體育鍛煉對心臟的影響。 同時選派幾名學生向醫生請教“心臟爲什麼會在人的一生中不停地跳動”進一步明確心臟的功能。另外,在習題配置時儘量選擇一些聯繫實際的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蒐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5、 鼓勵學生不斷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教師設置了一個探究方案是“你怎樣確定心臟4 腔是否相通”,第4組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你怎樣確定心臟4腔是否相通”,他們想到了很多辦法,比如有的將水通入左心房,看能否從右心房出來;有的用鑷子從左心房探入,看能否穿過右心房,再從左心室探入, 看能否從右心室穿出……教師對學生科學探究的過程給予鼓勵,這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很有益處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經過七年級生物一個學期的教學,我對生物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

一、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

國中生物的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才,而是爲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併爲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基礎。在我的生物教育理念中,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爲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爲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爲中心思想。在課堂教學中,我會多注意選擇與書本知識相關而又貼近生活的例來幫助學生一步步走近生物學。例如:講授生物細胞分裂時,將動物細胞的分裂比作揪面髻,將植物細胞的分裂比作壘牆,以體現二者的區別。總之,豐富學生知識、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生物科學素養是教學理念的中心。

二、把“死知識”變爲“興趣生活”。

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爲“興趣生活”,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爲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爲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爲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作爲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

由於是首次使用北師大版的教材,對教材瞭解研究不夠,使我這一學期的教學走了一些彎路。比如在講光合作用這一節時,課時的安排就很讓我頭疼。核心內容當然是光合作用的反應式,但是對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的確需要一番統籌和安排。課後我對教學思路做了一番整理,覺得還是以光合作用的反應視爲主線來安排要好一些。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說又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爲教學的'依賴。我認爲,作爲一名教師的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還要緊扣課程標準。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哪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

四、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貫穿探究式活動。

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絕對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其他的解釋。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爲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爲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在今後的教學中作爲老師,我要盡力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本課選自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章第一節,教學時間爲一課時。

A、背景分析

一、學習任務分析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作爲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其核心是使學生體會到水是綠色植物生存的必需條件,並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驗探究、資料分析、技能訓練等活動過程使學生得到多種能力的綜合訓練,爲學生接下來的學生奠定基礎。因此,我把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

☆教學重點

1、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利用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能力

☆突出重點的方法

通過實驗探究、數據解析、具體情境分析等形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中分析、對比,從而認識到水對植物生活的重要性,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多項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分析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二、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已經在日常生活中通過經驗形成了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感性認識,也感受到過植物器官中蘊含着的水分,這些經驗和體會是本節課學習很好的鋪墊。學生在國小學習的一些數學知識和自然知識也爲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從心理特點上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性情活躍,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慾望,喜歡動手,善於發現,因此,我在課堂中設計了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活動,是學生在樂學好思的課堂氛圍中求知。

但七年級的學生畢竟年齡較小,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還不是很強,所以,我把本節課的難點確定爲:

☆教學難點:

嘗試解讀數據的技能訓練

☆突破難點的方法:

通過單個的小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國小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生物學問題,同時通過同學們彼此提出問題來解讀隱藏的知識,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科學探究精神,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

B教學目標設計

根據《課程標準》,生物學科在課程上要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和經驗以及科學、科技發展的現實,強調學生經驗、學科知識和社會發展的整合,我結合本節內容和學生實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試驗、數據分析,說明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的原因

2、舉例說出水對植物分佈的影響

3、嘗試解讀數據的方法

(二)技能目標

1、通過“植物體內是否含有水”的探究實驗,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培養學生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2、通過學生收集、分析資料,培養學生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嘗試解讀數據,培養學生處理數據信息的能力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目標

1、關愛綠色植物,理解生物圈中人與綠色植物的和諧發展

2、增強熱愛家鄉、立志建設家鄉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3、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

C.課堂結構設計

在本節的教學中,我力求按照情景體驗,認知生成實際應用,能力錘鍊的教學順序來安排教學過程。以學生的生物學探究活動爲主線,以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爲核心,引導學生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討論分析的學習方法完成學習,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問題意識。在此基礎上,我制定了以下教學方法:設計活動自主探究,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採用計算機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爲此,我把本節課的課堂結構設計如下: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自主探索,初步體驗

植物生活需要水的原因

解析數據,提升認識

實情分析,完善認知

資料分析,歸納特點

水影響植物的分佈

關注家鄉,形成感知

技能訓練鏈接生產,錘鍊技能

總結感悟,延伸認知

實踐活動,學以致用

D.教學媒體設計

1、教具學具的準備

1)教師:乾燥的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燒杯、散水桶,花卉2盆

2)學生:直尺、筆,練習本;植物各部分材料;調查寧夏水資源分佈情況和寧夏植被類型

2、多媒體課件

△素材準備

1)植物各部分含水量的主要數據表

2)小麥生長髮育期需水量數據

3)與本課相關的圖片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展示數據,文字和圖片方便、高效,信息量大,學生樂於接受,在教學上可以幫助學生獲得更多的直接體驗。

E、教學評價設計

1、注重對學生活動的評價

從參與程度,合作意識,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評價。

評價的形式採取的是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的身體語言評價和口語評價也適時用在評價的過程中,多采用鼓勵性的評價思維。

2、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理解

應當更多的關注學生對本節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3、恰當採用激勵與批評手段對學生進行評價

激勵與批評是學生興趣的生長劑,是學生積極性的催化劑,適當的評價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獨特想法,良好表現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對不良表現則應及時糾正,幫助學生良性發展。

F.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課堂實錄片段一)

設計:通過展示費俊龍和聶海勝從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引導學生分析水與生物的關係,進而讓學生談談身邊植物需要水的實例,自然引入課題。

設計意圖:心理活動和認知環境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通過觀察費俊龍和聶海勝從飛船上拍攝的地球照片,在培養愛國主義情操的同時,宏觀上讓學生認識是水造就了地球上絢麗多彩的生物世界。接着學生根據經驗舉出綠色植物需要水的一些實際例子,貼近生活,自然而然引入課題。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自主探究、初步體驗(課堂實錄片段二)

設計:學生設計實驗一起動手找一<《《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找植物體內的水分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是爲了讓學生體驗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織成份,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意識,無意識創造能力,合作精神。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實則非常必要,它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主動參與,真切地感悟和體會到“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不是教師的說教,而是科學實驗的結果。

2、解析數據,提升認識

設計:出示科學家有關植物含水量的統計數據,請學生分析數據所反應的信息,結合剛纔的探究,從而得出“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成分”這一結論

設計意圖:當學生自己實驗的基礎上,再讀科學家的實驗數據,不僅有強列的認同感也更容易解析數據背後的科學內涵,爲得出“水是植物體的重要組織成分”,因此植物的生活離不開水,這一結論奠定基礎。

3、實情分析,完善認識(課堂實錄片段三)

活動一:學生觀察缺水植物,診斷病症,並與足水植物對照,得出水可以保持植物直立的姿態這一結論。

活動二:模擬施肥,讓學生討論該怎樣做,得出無機鹽只有溶於水才能被根吸收並進一步運輸到其他器官這一結論。

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較抽象,所以利用課件讓學生觀察,結合國小自然課的知識淺談,教師再加以講述,幫助學生形成認知。

設計意圖:紙上得來終覺淺,因此利用實際情景,具體分析,得出結論,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習積極性,又能加深印象,使知識的呈現鮮活生活、有血有肉。

4、資料分析,探究特點(課堂實錄片段四)

設計:課件出示一組不同地域植被分佈情況的圖片和相關文字信息,請學生討論分析這些信息反映了什麼問題?進而得出水影響植物分佈這一結論。再讓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寧夏當地水資源和植被分佈情況,幫助學生了解家鄉。

設計意圖:提供圖文資料,讓學生分析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索,同時培養學生處理生物科學信息的能力。讓學生課前查閱寧夏當地水資源植被分佈情況,既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又增強了建設家鄉的主人翁責任感。

(三)鏈接生產,錘鍊技能(課堂實錄片段五)

設計:利用小麥不同生長期需水量的實驗數據(課本中的技能訓練)我結合課本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依次完成,這三個任務分別是:

任務一:將文中信息用表格等形式表示出來。

任務二:將表格反應的信息轉化成問題,提問你班裏的好朋友。

任務三:根據表格中信息向當地農民提出科學灌溉的建議。

設計意圖:知識是爲生產服務的,解讀實驗數據是在生活和生產中經常遇到的,掌握正確的解讀方法能更好地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在這裏,我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利用了國小學習過的統計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比較容易體會成功的喜悅,同時對作品交流時的自評和他評鍛鍊了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任務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善於發現的科學素養和提出問題的意識。任務三則是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學生略動腦筋就能解決,同時在其中滲透節水教育。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覺得學有所用,並且在不同的設計和答案中,品嚐成功的喜悅,從而更樂學。

(四)課堂小結與拓展延伸(課堂實錄片段六)

設計: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有哪些收穫和感悟?或者有什麼疑問?提出來我們共同討論。

活動方式:同桌對講,代表發言,教師歸納。

設計意圖:學生自己小結,活躍了課堂氣氛,強化了重點,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說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維,帶着問題離開課堂,課後繼續探索,實現知識的延伸。

(五)課後實踐活動

設計:我給學生布置了兩個課後實踐活動:

1、爲生活在你身邊的植物及時澆水

2、創作或收集有關節約用水的公益廣告,併爲你周圍的'人做宣傳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用行動體現“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的理論認知,引領學生樹立節水意識,宣傳節水理念。

(六)結束

設計:用兩幅漫畫愉快結束本節課

NO1:小水滴爲植物澆水

NO2:冬天了,小水滴給水管保暖

設計意節課,圖:輕鬆、愉快中結束本再次倡導節約用水,愛我家園。

G.板書設計

保持直立姿態

無機鹽溶於水才

能被吸收和運輸

用於蒸騰作用和

光合作用

是植物的重要成分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影響植物分佈

課後反思

一、本節課成功的地方:

1、倡導探究性學習培養個性的生成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之一,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列爲內容標準的十大主題的第一主題,本節教學我以學生現有經驗和親身體驗爲切入點,爲學生創設了探究活動的情境,幫助學生建構充滿個性的思維空間。

探究植物體中的水分這一探究活動利用常見的菊花、西紅柿、樹葉、綠豆種子等實驗材料以學生分組的形式進行自主探究,最後全班交流結果。教師沒有規定具體的實驗方法,也沒有限定探究步驟,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學生利用經驗展示了他們個性化的創造,有的用擠壓法取水,有的用鹽使細胞中的水分滲出,有的用烘烤法取水。本探究活動看似簡單,但非常有效,它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即時創造,主動參與,探究過程充滿童趣,也得到真切的體會"植物體內的確含有水"。這種領悟來自於自己的實踐與探索,比單純老師的說教更生動。

2、關注學生成長,樹立安全意識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學科,如何讓學生在實驗中得到學習的樂趣而又防止意外發生是課堂上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在學生進行實驗探究之前以“安全小問題”的形式提醒學生樹立安全意識,保證了學生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3、多種評價方式,師生和諧發展

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多元化有利於促進學習者快速領悟,達到更好。本節課我讓學生做課堂主人,自我評價,互相評價,彼此取長補短,即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又能使其理性思維充分發展。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也很豐富。不是簡單的“好”、“你真棒”等機械化詞語,而是一個眼神,一次微笑,一個動作(輕輕的摸摸頭等)都在給學生默默的鼓勵,讓學生愉快的認同學習。

4、充分開發課程資源,鍛鍊學生綜合素質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是鍛鍊學生多種能力,培養學生素質,我參考課本中的技能訓練,對其進行開發利用,針對小麥生長期的需水量,設計了三個任務要求學生完成。“任務一”要求學生用數學統計知識生動、直觀、形象的處理實際數據,實現了課程的整合;“任務二”要求學生挖掘信息,提出問題,愛因斯坦說過"《《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強烈的問題意識是科學探究的基礎,因此,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不斷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而向好朋友提問的活動形式也極好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任務三”是提出科學灌溉建議,目的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引領學生樹立科學研究是爲生產服務的意識。

5、課程中貫穿節水意識培養學生主人翁責任感

我結合本地區的實際,適時地插入寧夏水資源狀況的分析資料,使學生自覺樹立節水意識,培養了未來社會人的責任感,使命感。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不再是空話、套話,而真正賦予了血肉和靈魂,使它豐滿、鮮活起來。

6、暢談收穫與感悟提出新問題

以學生彙報來小結本節課內容,使課堂中始終保持輕鬆、活躍、和諧的學習氛圍;接着“你還想知道哪些問題”結束本節課內容,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充滿激情的求知態度,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遺憾和不足

教學中沒有及時挖掘學生回答問題時出現的閃光點,而是採取了迴避或一帶而過的方式說明教師爲了完成自己預設的目標,在教學中更多的考慮了自己,沒有本着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理念進行教學。

教師的指示性語言過少,比如:在談到酒精燈的使用時,有些注意事項學生沒有回答出來,教師也沒有及時指出,容易留下隱患,這是必須要警惕的。

評析

本節課的亮點:

1、學生的探究活動,設計新穎獨特,不拘泥與形式、模式,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發揮,如實驗材料小組同學自由選擇,探究方式自行設計,讓學生在盡乎玩耍的過程中,憑經驗完成了探究任務。課堂實際授課中,看到學生思維積極、活躍,實驗方式多種多樣,但卻都圍繞主題,達到了探究效果。這對生物課中類似本節比較簡單的知識,給教師在處理探究性教學時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2、本節內容比較簡單,教師在處理時也充分顯示了駕馭教材的能力,僅以知識爲載體,注重的是學生技能目標和情感目標的培養,這體現在以科學家得到的一組數據爲例,設計了三個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任務串,即由知識目標過渡到技能目標最終達成情感目標,這一環節的處理不僅培養了學生圖文、圖表轉換能力、還培養了學生識圖、析圖、作圖、用表的能力,最終的落角點卻是珍惜水資源,關愛我們生存的家園,關愛人類自己。在潤物細無聲中達成了三維教學目標。

3、本節課的反饋小結處理也很有特色,讓學生根據本節課的所獲,設計問題,自己指定班裏的同學來回答,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有問的、有答的、還有提出疑義進行補充的、甚至有對問題該提不該提、提得好不好進行評說的。下課了很多同學還在爭論着。這些自評、生評、師評、他評的過程都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表現性評價,是發展性評價理念的具體運用。

4、對安全使用酒精燈的提示,顯示了教師注重以人爲本,關愛生命理念的體現。在學生小組探究、討論問題時,教師的語言是‘我們小組派代表來回答’,看得出學生對當這個“代表”還是很積極、很自豪的。這些鼓勵語言的恰當使用,給聽課者的感受是:親愛的老師又回到了學生們中間。

本節課值得商榷之處:

1、學生的思維火花給激發了出來,回答出了許多很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在注意傾聽學生這方面做得還有欠缺,表現在與自己課堂預設不符合時,就忽略了學生,不感放手,有爲了完成教學目標急於求在的感覺。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只有不斷充實自己的知識視野,多進行教學反思,纔會增加教學的機智,更快提高教學的技藝。

2、有時爲了課的簡潔,中間過渡語言的省略,使得問題交待不夠明確,影響了課的流暢。《《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說課稿及反思、評析》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生物學作爲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紮實嚴謹,聯繫實際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

糊感。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繫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實例,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實例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置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一、《生態系統》

鄧雲:這堂課上下來,給我的感覺有如下幾點:①學生的潛力很大,給他們一點空間,就會讓你刮目相看;②優美的課件,精心的設計,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③注意重點的當堂掌握。”

蔡春祥:關於生態系統的內容,很有趣,卻有有些不好理解——學生的理解能力還遠遠沒有達到較高水平,很多問題只能從描述現象入手,從具體事例入手,但未解之謎又太多,隨便講到某一個知識、舉一個事例,馬上就能引發學生一大堆的問題。可對於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問題,又不能吝嗇時間,必須通過舉例、引導、比喻等方式,給孩子們一個答案。假如不允許學生提問題,不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把突然想到的問題憋在心裏,學生的那種急切顯而易見,如同給燃燒正旺的火苗澆冷水,會讓學生逐漸失去對知識的興趣,更容易喪失探求的慾望。所以,我認爲教學進度與學生實際情況必須結合,不可一刀切。

吳韶兵:本節教學內容多,新概念多,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出了挑戰,所以我認爲這節課的重點放在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學生對食物鏈的連接比較感興趣,可以以食物鏈爲每個知識點的連接點,讓每個知識點通過食物鏈來相聯繫。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意義,很多學生不能理解,可以通過一些動畫來加深他們的印象。比如課件中可以設計某種捕食者增加後,被捕者會減少,但這種情況並不會持久發生,要讓他們瞭解,最好有一個動態的動畫。

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鄧雲:對於各種生態系統的介紹可以略講,但關於保護生物圈的意識同學們還是很薄弱,建議在這方面多安排些事例,圖片,讓同學們的保護環境意識更加深刻。

吳韶兵:這節課只單純地介紹各生態系統會比較沉悶,就把兩個相似的生態系統作比較,從它們的不同點而說明它們的特點,再加上這一課時內容比較簡單,也安排了一些關於我們和生態系統受到哪些傷害,我們應該如何保護生態系統的討論,同學們反應激烈。

三、《練習使用顯微鏡》

鄧雲:該節內容是學生實驗能力的基礎訓練,非常重要。練習顯微鏡的規範操作,瞭解顯微鏡的基本結構和原理,是後面兩節內容的基礎操作。因此讓學生動手操作練習,從而較熟練的掌握,是本節內容的重點。建議用兩個課時完成。

蔡春祥:由於實驗室只有兩個,平行班級較多,肯定會產生衝突。因此建議部分班級調整到晚自習到實驗室操作。以後的學習中還會用到顯微鏡,所以在開始就要強調規範操作,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四、《細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鄧雲:因爲這一課的內容比較難,課時比較緊張,但還是儘量讓學生做關於本課題的練習,鞏固知識,這樣才能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上安排先學習物質是由什麼組成的再學習細胞裏面有什麼物質,我覺得這樣安排連貫性不大,學生也很難一下子理解物質由分子、原子構成,然後又一下子變成有機物,無機物,所以我覺得讓學生認識細胞中的物質,從而歸納出物質可分爲有機物,無機物,再把有機物、無機物總結起來它們都是由分子、原子構成的。

蔡春祥: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學案

姓名:班級:

我做主

1.給花澆水時,有害物質一般不能進入到植物細胞內,是因爲細胞內有控制物質進出的結構,它是()

A細胞膜B細胞質C細胞壁D細胞液

2.動植物體內均有的能量轉換器是()

A細胞膜B細胞質C葉綠體D線粒體

3.在細胞中能夠氧化分解糖類,釋放能量的結構是()

A葉綠體B細胞膜C線粒體D細胞核

4.人體的口腔上皮細胞不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

A沒有細胞壁B細胞太小C位於口腔內D沒有葉綠體

我來判斷

1.生物維持生命僅僅需要氧氣。()

2.我們可以把線粒體比做細胞內的“動力工廠”。()

3.細胞中的物質都是自己製造的。()

我會用

臨牀上常給危重病人吸養和點滴葡萄糖,請你用有關細胞的知識解釋爲什麼要這麼做。

課堂延伸

線粒體是動、植物細胞中都有的一種能量轉換器。但在不同細胞中的分佈數量卻有很大差別,如,運動員的肌細胞中線粒體的數量多於少運動的人;飛翔鳥類的胸肌細胞中線粒體的數量多於不飛翔的鳥類。請說明線粒體的細胞中具有這種分佈特點的原因,由此說明細胞結構與功能具有怎樣的關係?

吳韶兵:讓學生根據探究課題而討論時學生討論激烈,但是會出現一些與本課堂無關的問題,必須引導學生進入本課題的討論中,不要過多地關注其他問題,控制好課堂時間。

五、《細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蔡春祥: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回答。我在38班上課時,學生圍繞克隆羊曾經提出很多問題,這節課就只上到克隆羊,教學進度滯後,但學生卻感到收穫非常大,受到了很大觸動。“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每位老師有科學探究的意識,每節課都會很精彩。

吳韶兵:本節課重在讓學生理解細胞核、染色體、DNA、基因的關係,並且能夠舉例說出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控制的。這節課的內容不多,但要想讓學生對前面四個知識點能有一個深度的理解,這節課並不容易上,因爲學生之前也有些關於DNA,基因的知識,但並不理解這幾種物質的關係,所以我覺得可不按照書本的順序安排課堂教學,而是先介紹細胞中貯存遺傳物質的是細胞核,然後再介紹每種生物中都有不同數量的染色體,而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的,其中DNA是遺傳物質的載體,基因是DNA上的片段。這樣的順序學生更易於理解遺傳物質的關係。最後把前面的知識總結出:細胞是物質,能量,信息的統一體。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本學期我擔任高一生物課教學的同時,還教授七年級(23)(24)兩個班的生物課。對於這兩個班學生的活潑程度,我早有耳聞。面對着天真活潑的面孔,我一直琢磨着如何激發學生對生物課的愛好。上了幾堂課後,我逐漸發現這兩個班同學的知識面比較廣,他們瞭解的生活知識也比較多,他們很願意積極思考生活中的問題。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教學,我總結了講授七年級生物課的基本有效的方法。

(1)生動活潑的導入,是一堂成功生物課的要害。只有成功地將學生活潑好動的天性引入到課堂,才能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愛好。因此,每堂生物課我都要精心預備生活小常識,科技小故事或精美的'生物圖片,來引導學生積極地進入課堂。

(2)在講課時,一定要把課本上的語言轉化成通俗的生活語言,這樣同學們會感覺到生物課教學就是一位大哥哥在和他們平等地交流生活中的生物常識。

(3)豐富的肢體語言完全可以豐富七年級生物教學的課堂,讓學生們不會感到呆板和枯燥,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表演,提高課堂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4)生物課的講授不要離開七年級學生的生活,以他們感愛好問題和生活常識設疑同時配以圖像動畫,讓他們在生物課上學到生活常識,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同時可以擴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他們的生活主人翁意識。

(5)七年級生物課教學一定要突出強調重點。由於年齡的原因,七年級學生學習主動性尚未完全建立,作爲老師一定要幫助他們找到學習重點難點並督促他們理解把握。

本人在教學上是一位新手,希望各位同仁多多指教,本人願虛心接受。<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一、《致同學們》

吳韶兵: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爲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鄧雲: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爲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可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蔡春祥: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爲對課本和老師介紹的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生物的特徵》

鄧雲:課本的標題下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觀察”的,過去我對這些內容沒有單獨處理過,而是感覺這些方法可以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辨認各種生物時,所用到的就是“觀察”,但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再進一步強調注意事項。仔細研究教材、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有必要首先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對於以後進行“觀察”,以及最後總結科學探究的幾種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單獨作爲一個問題來解決。

蔡春祥:首先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自由的說出自己認識的生物和非生物,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羅列出很多,在看似遊戲中,實際上是給學生傳達一種信息——用我的標準來判斷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而我的標準是什麼,當時並沒有說,等每個人都說了自己認識的生物或者非生物之後,再綜合起來分析衆多的生物的特徵,更有利於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吳韶兵:受課後練習的啓發的,我設計了一個“考考你”環節,既是對“生物的特徵”的鞏固,也是一個拓展練習。儘管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基本掌握,但實際應用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對於能夠生長的如鐘乳石,能夠運動的如海浪,有時把握不準,所以,課本後面給出了兩道練習題,一個是判斷“機器人在彈鋼琴”、“鐘乳石在漫漫長大”是不是生物,說明理由;一個是一段關於“珊瑚”的文字介紹和由此引發的問題。

三、《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蔡、吳、鄧:有的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爲調查的主要目的。戶外活動時紀律不好管,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調查到生物種類雖然多,但事後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因此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四、《生物圈》

鄧雲: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爲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着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容易激活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

五、《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吳韶兵:這節課上下來讓我興奮不已,因爲學生的積極參與總讓我驚喜不已,每談到一個問題。學生就爭先恐後的要回答,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是緣於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由於鼠婦不好找,建議將鼠婦換成蚯蚓,進行實驗。

蔡春祥:這節課的內容從知識點來看,就是搞清楚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就可以了,全文不過400字;從能力培養來說,這節課有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但要進行探究實驗,必須先搞清楚什麼探究實驗的目的基本要求,漫無目的的到了實驗室肯定不行。所以,最好單獨拿出一節課交給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鄧雲:課本中這麼少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向外延伸的地方,可以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能力,可以在分析這些關係中慢慢領悟生物界的和諧以平衡,爲後面將要學習的生態平衡、食物鏈、食物網等打下基礎,讓學生感受到簡單的生活現象背後是多麼豐富、有趣的知識。這樣想來,視野就變得開闊,思路打開了通道。但另一方面,緊緊依靠老師距離講解,學生則是被動的參與,學生被老師牽着鼻子走,短暫的興趣和印象都會有,但不宜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纔是目的,因此,整個課堂還是以學生的活動爲主,讓學生盡情展示、充分舉例進行分析,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學習的參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