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史記讀後感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史記讀後感1500字(通用8篇)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1

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從黃帝以來的上古傳說,到商周時期的歷史事蹟,再到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不安。時間一共跨越了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因此它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這部書是24史之首,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它又稱《太史公記》,或稱《太史公書》。此書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而且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一個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編織成了世世代代流傳的史記。司馬遷筆下的人物個個都栩栩如生,並且有着鮮明的個性。書中用生動的語言,優美的文字往往讓讀者讀起來愛不釋手,彷彿置身於一個個優美的意境中。隨着情節的起伏,讀者們的心情也會爲之而改變。每個讀書的人都不禁喜着主人公的喜,憂着主人公的憂,感受着主人公的感受。也因爲這輕鬆幽默的語言,緊張刺激的情節,彷彿能夠把讀者帶到了那個遙遠的各個時代,感受着各個時代的背景特色;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的描寫和記敘,都能在在《史記》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

《史記》中有很多的故事表達了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還有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這篇故事,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無私的大英雄,從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形象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地非常的善良,肯爲別人付出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利益。他帶領着人們共同治理了九條河流,從而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這篇文章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最大程度的寫出了人的力量的偉大。我還從趙氏孤兒的故事中,看到裏面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還有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文王和武王。《陳勝吳廣》的故事則是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着奴隸軍推翻了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雖然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還有《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這些故事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還有,我深深地佩服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對與寫這本史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由於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馬遷在耳濡目染下對歷史發生濃厚興趣.一旦遇到問題,司馬遷總會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爲止。如果書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會求教他人或親自實地考察以辨真假。當司馬談罹患重病時,他緊緊握住兒子的手,再三叮嚀他繼承父業。也因此司馬遷痛下決心要完成父親的遺志,編寫史記。後來,雖然司馬遷不幸遭遇了宮刑,然而他克服了宮刑的恥辱,忍辱負重,繼續編寫《史記》,經過了整整16年的不懈努力,才終於完成

《史記》這本傳世千年而被後人讚歎不絕的名著。他的這種不屈不撓,堅持不懈的精神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總之,《史記》在各個方面都是難得的經典,既使我輕鬆愉快地瞭解中國古代歷史,品味其中的興亡成敗,悲歡離合,也讓我由古人古事引發了對現在社會的思考,從而得出人生的經驗和教訓,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文化。讀了《史記》使我受益匪淺,讀書真好。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2

我從國中開始讀《史記》,直到如今,牀頭總還是擺放着這本書,雖然讀了不下五遍,卻仍然覺得,《史記》所蘊含的知識還遠遠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國這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泱泱文明古國裏,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先賢們留給我們浩如煙海的精神財富古文典籍。其中,滿天星辰中,《史記》是最爲璀璨,最熠熠生輝的一顆。細細品讀完《史記》,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羣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稱霸的崢嶸歲月。

《史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通史。書中記述了黃帝以來的傳說,商周的史蹟,春秋戰國時期的動盪。時間跨越三千多年,比較詳細地記述了我國這一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史,是一部偉大的史學鉅著,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寶。

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8年時間,在他60歲時,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史記》思想深邃、氣勢開闊、筆力雄放,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通史方法爲歷代正史開創先河。讀《史記》,使我認識了四面楚歌中,烏江自刎的項羽;生靈塗炭中,起兵反秦的陳勝吳廣;緊急危難中,智勇雙全的藺相如;流亡在外,卻終登皇位的重耳歷史風雲,世間百態,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靈,其中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最爲引人深思。

在司馬遷筆下,有多少英雄以他們的汗與血,情與志來盡忠書寫精忠報國這四個熠熠生輝的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荊軻受命大廈將傾時,壯志未酬咸陽宮;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衛青霍去病漠北決戰,揚大漢雄風。這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史劇,已退色成書頁發黃的史書,窸窣作響。而就是這書頁輕微的翻動之間,那精神的鐘鳴綿延至今。聲聲清晰,聲聲震撼,餘音嫋嫋,激盪心間。錢學森糞土萬戶侯,棄洋歸根,獻身航天;鄧稼先隱姓戈壁灘,嘔心瀝血,新捐國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蒼生皆得飽。《史記》傳遞着那古老、悠揚的鐘聲精忠報國,一首在中華歷史長河中蕩氣迴腸的英雄交響曲。它讓我領悟什麼叫做精忠報國豪情壯志。

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百姓與其團結一心,風餐露宿,而使華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踐臥薪嚐膽,越國百姓與其同甘共苦,奮發圖強,最終雪恥復國,而成諸侯強國。培根道: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

看《史記》就彷彿在作一次足不出戶的歷史旅行,領略了那個時代的一切,回顧了各種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事件。體會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感情。看《史記》就彷彿在讀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生動形象的歷史人物有聲有色的爲你講述他們身上發生的有趣的故事,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在迅速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們的科技越來越先進,我們的生活越來越美好,但是我們依舊需要中華民族聰慧的祖先給我們奠定精神基調。在我們構想宏偉藍圖時,給我們前車之鑑。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傳統與現代的有機結合中找到我們的幸福未來。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3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爲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鉅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爲“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爲“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啓超稱讚這部鉅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司馬遷著《史記》,其史學觀念在於“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司馬遷探求的天人之際,並非承認天的神祕力量反而重視天人之間關係的演變,從而瞭解 “古今之變” 的關鍵,探求出歷史動態發展變化的層面,最終完成“一家之言”。而他的撰述動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司馬遷爲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編訂史書的遺志,完成撰述《史記》的宏願。司馬氏世代爲史官,司馬談一心繼承先人久絕的世業—太史令,重現孔子撰述《春秋》的精神,整理和論述上代歷史。《隋書經籍志》說:“談乃據《左氏春秋》、《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漢武帝元封元年,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爲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爲終生之憾,憂憤而死。他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說:“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餘不得從行,是命也夫!餘死,汝必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司馬遷則回答道:“小子不敏,請悉論先人所次舊聞。”可知司馬遷乃秉承父親的遺志完成史著。而《史記》以《封禪書》爲其八書之一,即見其秉先父之意。

二、司馬遷想繼承《春秋》精神。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書》、《禮》、《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歷下限,撰寫史記。

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周公以來的道統,而且是重視《春秋》的性質,他在《太史公自序》說:“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可見司馬遷對“春秋之義”和“春秋筆法”心儀已久,這是他要承孔子的真意、秉承《春秋》褒貶精神,撰述《史記》。

三、司馬遷要肩負史家職責。據《後漢書百官志》載,“太史令”只是俸祿六百石的小官,職責僅在於管理圖籍,掌管星象天文,最多也只是記錄上代及當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爲“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爲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爲太史的職責說:“且餘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可見他不但要完成太史令的責任,更要盡史學家的職責。

《史記》是一部貫穿古今的通史,此書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敘述了中國古代三千年左右的歷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五十二萬六千五百一十五字。“本紀”是全書提綱,按年月記述帝王的言行政績。“表”用表格來簡列世系、人物和史事。“書”則記述制度發展,涉及禮樂制度、天文兵律、社會經濟、河渠地理等諸方面內容。“世家”記述子孫世襲的王侯封國史蹟。“列傳”是重要人物傳記。其中的本紀和列傳是主體。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4

經過半年來陸續閱讀,我初步讀完了《白話史記》一書,對該書內容有了一些概念性的認識,瞭解了基本結構與梗概。在此,把自己閱讀本書過程中的感受與做法,談幾點想法:

一、堅持從頭讀起,自始至終讀完全書。

我不善讀文言文,通常只閱讀《白話史記》,需要查閱有關內容的文言表述時,再去閱讀《史記》原文。因爲《白話史記》就是由史記原文譯註而成的。司馬遷歷時十四年寫成的史記130卷,依據史實進程,結構嚴謹,先總後分,逐步記述,要想讀懂它,必須持之以恆,耐心讀下去,直到讀完爲止,不能虎頭蛇尾,只讀“書頭”。我感到,這樣讀書,越讀越清楚,越讀越深入,越讀越有味道,以至達到非讀不可的程度。

二、堅持重點閱讀,力求提綱挈領,再及其餘。

抓讀書重點,首先要了解《史記》內容體系五部分(130卷之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的構成,知道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其次要讀好史記卷一百三十——史太公自序第七十,從中瞭解作者司馬遷撰寫史記的學術背景、創作過程,以及他對史記各卷的最精煉的介紹,這對讀好全書會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此基礎上,讀書的精力,重中之重應當放在仔細讀好第一部分(十二本紀)上。

因爲,一般說來,“本紀”是以帝王爲綱,分國敘事,編年記事,續譜論事,記述了各朝各代乃至全國大事的綱要,形成了統領後面“世家”與“列傳”的主體,其中尤以敘述秦、漢歷史更爲詳實。而作者在後面敘述的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實際上是對十二本紀的續寫,許多在本紀中簡略敘述的人物傳承、事件淵源、歷史演變以及讀者尚未搞清的問題等,在世家和列傳中都有非詳細的交代,都能找到問題所對應的答案。因此,只有把十二本紀讀好讀懂之後,再讀後面各卷就容易看懂了,如能再回頭復讀十二本紀,那就更好理解了。

三、堅持讀書思考,讀記結合,理清頭緒,有所消化。

讀書是學習,讀記更是學習。我讀史記,也屬偶然,僅憑自己的一時熱情而讀,只因自己在讀書或寫作過程中,時常要遇到很多與史記有關的問題,需要應用與求證,苦於沒有系統讀過史記而生搬硬套。另外,人們常用的許多歷史典故、成語故事都出自《史記》,爲此,我便來了興致,下決心閱讀全書,果真有所收穫。起初,不知從何下手,初讀兩卷,一片茫然,看大不懂,也記不住,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心又不甘,遂改變方法,像螞蟻啃骨頭那樣,堅持慢慢讀下去,在書上邊讀邊批註,邊思考,作點讀書筆記,用寫讀書隨記的形式,讀一卷本紀,寫一篇博文在網上發表,讀完本紀部分,先後寫了十二篇讀書隨記,每篇隨記都較好地反映了自己的讀書心得體會

在寫讀書隨記的同時,我還將一些覺得有必要記述的歷史事件,單獨寫成博文加以發表。如:太子駟(秦惠公)爲何要裂死商鞅?替死在孝景帝之手的`御使大夫晁錯;一個更比阿斗扶不起的同裔皇帝劉賀等。又如:當讀到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及至本紀第十二時,發現漢代的帝王中,非劉氏不爲王的世襲情況,也就想到了“張王李趙遍地劉”的古人之言,便設法通過史記記述以及網上搜索,編制了從漢太祖劉煓漢高祖劉幫開始,西漢劉氏十二位皇帝的傳世名冊系統表,同樣也發表在網上,這份傳世表,輩分清晰,簡明厄要,一查便知,一看就懂,便於對照與理解,因爲史書所論及的傳世人物,基本上都名列在這張表上,需要覈對查找時,都可以驥表得知。

作者司馬遷大體與漢武帝劉徹相終始,故史記所記述的是,上起黃帝,下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史實,也就是寫到西漢孝武帝就結束了。至於以後的西漢劉氏皇帝,以及東漢的十二位劉氏皇帝及其朝廷大事,只能從前、後漢演義和其他史書中閱讀得知了。

本文只說些個人的閱讀方法,對作者的文法與寫作技巧,不作評論,更不敢對本書枉加評說。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5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開創了我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任務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對醜惡現象的揭露,顯示了中華民族嫉惡如仇的精神品質,如其中的大禹治水,表現了一個爲民造福的大英雄,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塑造中,可以看出他的心非常善良,肯爲別人付出。他治理了九條河流,爲人民立下了豐功偉績,也體現了勞動人民改變大自然的雄心壯志。我還從趙氏孤兒,塑造了忠臣程嬰和公孫杵同奸臣屠岸賈鬥志鬥勇的故事。讓我們感動於忠誠、善良、正義;鄙視邪惡,痛恨不忠不義。其中的《武王滅紂》通過文王和武王用他們的仁義、善良爲民造福,讓百姓安居樂業,和紂王的殘暴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他們。《陳勝吳廣》的故事謳歌了我國古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農民起義,陳勝吳廣帶領奴隸推翻秦朝的暴政。陳勝從起義到犧牲只有6個月,然而他點燃的反秦之火越燒越旺。《飛將軍李廣》寫的是飛將軍李廣愛兵如子抵抗匈奴進犯,保衛國土,立下了赫赫戰功,受到人民的愛戴……

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受了別人無法忍受的奇恥大辱,受到了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但他還是完成了《史記》,實現了自我生命的最高價值,啓發和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學大師,被魯迅評價是“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

翻看《史記》,不知怎麼,心中有一種感動,仿若穿越時空的界限,將那些在歷史上投下或多或少身影的人,投到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見那個時代的殘血夕陽……

兩千多年前,一個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後,忍辱負重,以心靈和血肉之軀,完成了一部偉大的史學著作。此後的幾千年裏,這部偉大的著作,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又如一座高聳的豐碑,屹立在中國文學和歷史的長河之中,這個文人就是司馬遷,而這部無與倫比的史學著作就是《史記》。

司馬遷原是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史官,和其他人一樣,讀過萬卷書,行過萬里路。然而命運的捉弄,使得他飽受了身心上的折磨,備受屈辱。但值得讚歎的是,在那般惡劣的境況下,司馬遷爲了完成《史記》,忍辱奮進,付出了超出常人的數倍心血,終於出色的完成了作爲一個史學家最頂尖的傑作——《史記》。單憑這一點,我就由衷地敬佩司馬遷先生,他的執着,他的毅力,他的韌性,也和他的作品同樣受人景仰。

在閱讀《史記》之時,有如穿越時空,遙望古老中國的風雨。而能夠有這樣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主要憑藉着司馬遷在《史記》裏傾注了豐厚的情感,融入了對英雄的謳歌,也有對封建帝王的批判,使它充滿了強烈的愛憎之情。本來一個史學家記述歷史,只要求客觀的,公正的記述,不要求抒發情感。然而讀着《史記》,你會很容易的跟着司馬遷的思緒,爲那些淚滿襟的悲劇英雄感動,惋惜;又爲那些奸佞的小人憤慨,汗顏。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史記》中有其他史學家想都不敢想,寫都不敢寫的內容——對開國皇帝劉邦和當朝皇帝漢武帝的揭露及批判。記錄當朝皇帝的歷史已經是一些史學家不敢恭維的事了,更何況是去揭露他的一些負面的事蹟,這很容易就會招致殺身之禍。然而《史記》卻完完整整的將他們一一收入書中,犀利,深刻地把他們內心的隱祕剖析得十分清楚,讓我看到了最最真實的朝代,絕不帶半點阿諛奉承之味。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啊。這也許正是《史記》爲何如此珍貴的原因所在。

所以讀像《史記》這類的經典史學著作,首先要學會領悟人生,領悟社會,領悟的越深刻,越能通過《史記》去體會司馬遷的心理感受,以及他對人生,對社會的看法。這也正是我讀《史記》之時,最大的收穫所在。

安息至永生,是經歷了時間所遺留的,那些人,那些事,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在歷史長河的邊緣,無論這裏曾多麼洶涌,多麼絢爛,我都無法涉足,去改變命運的輪跡,但他們的靈魂在時間中得到永恆,他們將化爲炎黃子孫心中亙古的傳說。 一切皆已過,英雄也有江水這歸處,在歷史的長河留下自己的影子,也許這也是一種榮耀吧。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亂世不滅的光華。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6

春申君——智與昏的集合

他,出人也,名歇,姓黃氏,招攬門客三千餘人,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爲“戰國四公子”,曾任楚相。曾以辯才出使秦國,並上書秦王說明秦楚兩國友善相處的優勢;他以命相抵,將入質於秦的楚國太子設計送回,其忠心、膽識可嘉。他就是春申君,本名黃歇,中國戰國時期楚國公室大臣,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在讀完《史記》的《春申君列傳》後,我認爲春申君這一生可分爲兩個時期:智,昏。他出使秦國,以口才和智慧分析了其中利弊,使秦王改變主意,不攻打楚國,保住了自己國家的安全。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聰慧和極棒的口才。在入秦國爲質時,因楚王得病,聰慧的黃歇鋌而走險設計將太子送回楚國,他以命相抵,見他的勇敢,同時也爲他的主動深感佩服。在這一時期,黃歇把自己的口才與智慧體現的淋漓盡致,不禁讓人讚賞、感嘆。

親王放了他,黃歇回到楚國,幾個月後楚王便駕崩了,太子繼位。在這一時期黃歇的“昏”便體現出來。

貪心是一把刀,他最終還是被金錢、權利這些所謂的富貴矇蔽了雙眼,紅顏禍水這一詞讓我真正領教到了它的威力。趙國李園及他的妹妹出現在黃歇面前,李園因知道楚王無子,便決定將其妹獻給楚王,自身已被權勢吸引,導致忘了初心的黃歇採納了李園的建議,將懷有他孩子的女人送入宮中,王去世後,黃歇被奸人李園所害,死在了他的手中。正所謂: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助一人奔向光明的大門,不要被一時的“富貴”所吸引,勿忘初心,身爲春申君的黃歇正是迷戀它們,才導致這樣的結果.細細想來當年的春申君勸秦王放棄攻楚,是多麼一個能分析局勢,能言善辯的人;後來設計太子回國,自已獨自面對生死,又是一個多麼智勇雙全,有擔當,忠心不二的人。可惜卻聽信奸人所言被殺害,果真是世事無常。

正所謂:“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原來的他在利弊之間權衡的很完美,就在一念之間,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場,可見人言可畏,心中要有桿秤,來衡量是非對錯。

窗體頂端秦始皇———強大卻不懂仁政

秦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其建立者秦始皇也是歷史上第一個以“皇帝”自稱的帝王。然而,秦始皇逝世後,這個空前強大的封建王朝就被農民起義的洶涌波濤沖毀了。

秦始皇廣納賢才,任用賢才,他採用正確的謀略,奮發努力,終於兼併六國,實現了大一統。由此可見,秦始皇嬴政的謀略,聰明才智和知人善用。

他統一錢幣,統一度量衡,對後世影響深遠,他制定了中央集權,刑法等一系列管理國家的法令,“無規矩不成方圓”正是在他的治理下,是秦國日益強大,但是由於他殘酷的刑法,使有些利於推動社會發展的政策並未起到作用,他焚書坑儒,將人活埋的做法摧殘了文化,使許多推崇儒家學說的人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這種做法加快了秦朝的滅亡速度,同時也再次證實了,人無完人,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正是他這種殘酷的做法使得後世對他難以評價。秦能掃蕩六國,完成統一是因爲指揮者指揮得當,軍事力量強大,而且六國之間各爲其利,不同團結,就如同一盤散沙,彼此之間缺少信任,容易擊破。秦始皇身邊更有賢才輔佐,才能使國家逐漸發展。

秦始皇辛苦打下的天下卻被秦二世毀於一旦,人們並不服從他,他身邊的趙高更是胡作非爲,胡亂諫言,秦二世愚蠢殘酷,才容易相信他。他命人再建阿房宮,繁重的工作量引起了人們的不滿,國家內部不互相團結,再加上農民起義,更是人人自危,亂作一團。秦二世與趙高合謀篡權的詳細經過和極端殘虐,腐朽,生動的揭露出一個昏庸暴君和一個陰謀家的醜惡嘴臉,令人痛恨。

爲君者,要以“仁政”治天下,關注民情,民意,要有謀略並善於用人;爲臣者,要盡力輔佐國君,助國家日益增強,國泰民安。無論何時都應保持初心,要有理智,不要一得志便得意忘形。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7

在悠長的古代文學史中,我們並不缺乏具精神原創性的大師。孔孟、老莊、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曹雪芹……他們的名字足以與日月同輝,彪炳千古。然而在當下的教育中,這樣一些凝聚着民族精神源泉的大家卻日益離我們遠去,除經院中的學者、教授們閱讀、研究外,已是鮮有人問津。真正的大師不只是來“宴大賓”,傳統文化需要普及,需要“平民化”。這對於精神缺鈣的一代,顯得尤其必要。新課標的提出恰逢其時地爲弘揚傳統文化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新課標規定:高中階段選修課必須佔有相當的比重。這一規定使我們暫且可以從大學聯考的陰影中走出來,堂而皇之走進大師,閱讀經典。

從這種意義上說,《史記》就是一座先秦時期的圖書館,它詳盡地記載着那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法律、醫學、天文學等的成就,窺一斑可見全豹。而較之先秦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許多的優越性。首先,語言的淺顯。司馬遷將書面語與漢代生動的口語糅合在一起,開創了一種新的語言風貌,清新,樸拙,更淺顯,更口語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與接受。其次,情節的奇特。清人袁枚說:“史遷敘事,有明知其不確,而貪其所聞新異,以助己之文章,則通篇以幻忽之語序之,使人得其意於言外,讀史者不可不知也。”(《隨園隨筆》)生性“愛奇”的司馬遷在敘史時,仍不忘著上荒誕一筆。《五宗世家》記載臨江王劉榮被其父漢景帝謀害,後“(劉榮)葬蘭田,燕數萬銜土置冢上”。《史記》中類似這樣的浪漫主義筆法還有很多,垓下之圍、趙氏孤兒等故事皆絕妙之極,傳爲美談。在二十四史中,《史記》是最富文學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歷史故事集、歷史小說集,其情節的曲折、生動與學生的審美興趣不謀而合。最後,體例上的相對獨立性。《史記》一百三十篇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互爲經緯,貫通全書。但同時,每一篇又相對獨立,有鮮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它猶如一篇篇情節曲折的短篇小說,又如一首首耐人尋味的精美詩篇,讀者自可從中任選一篇率性而讀,並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對不具備充裕的閱讀時間的中學生,這無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它們同樣是中華民族文化與精神的載體,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獨鍾於《史記》,卻是與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當下的閱讀現狀、我們的教育理念等分不開的。

接下來就是怎麼讀,也就是怎麼教的問題了。回顧我們以往的文言文教學,逐字逐句地串講,把文學作品肢解成一個個實詞、虛詞和一串串特殊句式。於是《鴻門宴》等精彩的篇章就在逐段分解、串講中,喪失了它的靈魂,遠離了閱讀的本質。文學是人學,文學教育的宗旨在於提高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對生命的感悟,今天我們緬懷歷史,更主要的是要從中“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確立自己的價值觀。黃帝湯武所以興,桀紂二世所以崩的治世之道;盛極一世的秦始皇臨終竟與鮑魚爲伍的慘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史記》不僅爲我們展現了從黃帝到漢武帝這三千多年的歷史舞臺,同時也是我們瞭解當今社會的一個小窗口,它對我們今天的治人治國仍頗多啓迪。其三,掌握一點讀書、做學問的方法。《史記》的完成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與司馬遷個人的努力分不開。司馬遷十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世本》等古代典籍,後又受業於今文學派大師董仲舒、古文學派大師孔安國。通過多方的學習,司馬遷掌握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知識,成爲一名融貫古今的大學者。二十歲以後,司馬遷離開家鄉,壯遊全國,前後十幾年間,足跡遍及大江南北。這,不是純粹的遊山玩水,而是以訪尋歷史文化遺蹟,收集歷史資料爲目的的學術田野工作。每到一處,他都認真細緻地向當地人民瞭解情況,實地考察,確保其著作的真實性。“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是司馬遷在學術工作上的真實寫照,這兩點對於今天的高中生來說,尤其重要。

史記讀後感1500字 篇8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名叫《史記》,它記錄了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魯迅稱其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它同時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塊瑰寶。

《史記》的作者是司馬遷,他是西漢史學家、文學家。從小就到處遊學,領略過無數的祖國風光,同時一直編寫着《史記》。後來司馬遷遭受腐刑,在出獄後完成了這部著作。

翻開這本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歷史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文章詳略得當,細節描寫十分到位,給讀者身臨其境的感覺。在這麼多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藺相如的兩個故事——《完璧歸趙》和《將相和》。

《完璧歸趙》和《將相和》講述的是:秦王派人送信表示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取換取趙王獲得的一塊玉璧。於是趙王就召來羣臣商量此事,趙王說:“我們趙國弱小,如果答應他,他很可能不交出十五座城;如不答應他,只怕秦國來攻打我們。”派誰護送寶璧前去與秦王交涉也沒有決定。一位大臣向趙王推薦了藺相如,並說明了原因。後來趙王和藺相如說明了此事,藺相如表示願意前去護送寶璧,並說:“如果秦國給了趙國城池,玉璧就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給,那麼玉璧我會安全地還給您。”到了秦國後,藺相如和秦王正面交鋒,用他的勇敢和機智將玉璧完好無損地還了回來,也沒有得罪秦國。後來他在秦王和趙王的見面會上又立了功,被封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爲此廉頗很不服氣,並揚言要羞辱藺相如。於是藺相如就對他退避三舍。別人問其原因,他說:“別的國家之所以不敢攻打我國,是因爲有我們二人在。如果我們爭鬥起來,必定會讓別的國家鑽了空子,我是爲了國家着想。”廉頗得知此事後自愧不如,揹着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從此二人成爲生死之交。這兩則故事讓我佩服藺相如的有勇有謀,將國家的利益放在最高,更讓我認識到只有寬容待人團結一致才能走向成功。

《史記》這本書讓我瞭解中華歷史的博大精深,增長了知識,讓我們一起來讀《史記》,瞭解中國歷史吧!

今年暑假,我讀了《史記》,深深地愛上了這本書,書中許多歷史故事給了我啓迪,歷史人物給我教育。

其中關於項羽的故事,我印象很深。“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的精神。但是,當我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內容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他是一個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間就能殺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觀看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爲他不注重文化學習,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爲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已經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都會成爲絆腳石。

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經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爲劉邦所用,最後把自己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的才智也給浪費了。要麼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呀,可項羽偏偏痛失良機,要麼中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開他,在憂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徹底失去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蓋世,卻只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呀!其實,一個成功的歷史人物要想取得成功,《史記》已告訴我們:他必須愛人民,以天下爲已任,心中裝着國家和人民,才能深受人民的愛戴。只有這樣,他纔有可能成功。

同樣,作爲國小生,應該以史爲鑑,向歷史中成功人物學習,要有遠大的理想,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從小努力學習,長大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回報社會,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