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羊與灰鷹》讀後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黑羊與灰鷹》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黑羊與灰鷹》讀後感

當自由市場和全球化帶來的民族獨特性價值迅速腐朽,所謂公平競爭因爲參與者生產要素並不同,總有一方覺得不公平,而內部分贓不均,加速了質疑,每個國家每個民族每個個體都會爲“我是誰?”“誰讓我過的不好?”“我該與誰同行?”而驚醒。自由主義是象牙塔的嬌花,是厭氧細菌,見到空氣就死亡,只能被人內心祕密信仰。每個國家面對的是同樣的問題:如何在與其他國家保持關係的同時保住國家和民族精神和利益,多民族國家要辨認少數民族是與國家站在一起還是與他們那跨國的信仰團體站在一起。從來沒有人民的戰爭正義的戰爭,都是野心家煽動,賭徒投身,人民喪命。郭德綱說得好,寧做太平犬。

韋斯特認爲德國對南斯拉夫有不好的影響,認爲過多的看重入侵的西方文明使得南斯拉夫人喪失了對周圍的真實和樸實的存在的欣賞。

關於治療,克羅地亞的醫生不會更多的干涉病人的正常的愛好,而是會提供豐富的食物滿足他們。而西方的醫生則會提供一些去掉很多東西的食物。“他們是給生活加入好的東西,而西方是減少生活中壞的東西”。兩種文明的差異,其實也是一種價值的認定方式的差異。南斯拉夫式的文明至少是主動的判斷去追求好的,而西方是被動的,去掉錯誤的,不好的。顯得更加虛無。另外,韋斯特在這本書裏的'表現,其實很像《遮蔽的天空》裏主角的那種心態,在陷入西方的無力之後,去東方的神祕原始之處的追尋。

對薩拉熱窩謀殺案的訪尋和討論異乎尋常的迷人,顯示出了流傳在外的材料的不確定性,也破除了這件事情的重要性,因爲展露了其中的種種荒謬,從行事荒唐的費迪南大公,到草率的行程,到潦草的暗殺安排,哪怕是到了最後被迫夜間到達車站的葬禮的混亂和棺木落入湖中的匪夷所思,無不揭示着這件影響世界的暗殺事件一如巴爾幹地區的情勢一樣的複雜性。而對兩名主犯生平和審問以及相關家人的之間的互動的記述則暗示了一如康斯坦丁指出的:這件事情的必然發生,也許不是這些人。可以看出歷史轉折點的發生是偶然和必然的混合體。

作者對奧匈帝國以及德國對斯拉夫人民族特性的腐蝕有較多的不滿。而且她在嘗試展示的是不同於西歐文化的斯拉夫人羣中也存在一些秩序,而那些秩序如果不經來自外來強權的干涉,則不會展露出比現在展現出的更多的不合理和苦難。比如她猜想波斯尼亞家庭中女性的被奴役,可能是一種表演,以期督促男性在外積極工作供養家庭,因此在這樣的傳統中的女性也展示了一些自由,畢竟這種表演是一種權衡和選擇。而自私的外來文明,潦草的強加一些不完整的文化,破壞了本地文化中的平衡,爲當地人帶來了割裂。

這本書的可貴在於,韋斯特深刻理解英國文化爲代表的西歐文明的同時,試圖在向讀者展示歐洲的複雜性、歷史的複雜性。她不會滿足於中庸的結論,寧願給出一些基於個人觀念和觀察的看法。我想正是這種開放和無畏的坦誠態度,使得她在一次次的旅行中都會得到刺激和滿足,而且會質疑被公認可靠的作者的書籍中的記錄,而不至於發出與雷蒙阿隆對於出行到日本(可能是,還是其他什麼國家)的感慨:與他之前在書中的體驗相同。

對英雄主義的冷眼旁觀,對個人真實生活的着墨,其實目的在於消解一些偉大意義。可能巴爾幹地區或者說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很多廣泛瀰漫在非權貴階層的悲慘,是人們錯寄了人生意義於宏大敘事所致,在那些所謂的大事件中消磨了自己財富、精力和意義。可是在一個消解了宏大意義的西歐,一個作者對巴爾幹持久的走訪和探究,不正是這種古老的東西的魅力麼?正如雷蒙阿隆指出的“知識分子的鴉片”,不管是德國起源俄國光大的那種,還是德國在二戰中失卻的那種,或者是基督、天主、伊斯蘭,在層層迷霧中以鮮血生命與同胞與鄰人相爭鬥的平民,往往不知道上層之間的妥協和出賣。所以戰爭成就的到底是誰的榮耀,而平民要依靠什麼而生而活?如果民族性定義了人羣,而爲民族性而犧牲就是一種光榮。

作者在老塞爾維亞感受到了成爲黑羊的誘惑,爲他人而犧牲之誘惑,死於正義的誘惑。在正確面前選擇死亡,與因爲相信來世的彌賽亞而壓制此生的慾望有點同源的感覺。當一個信仰者纔會在生命囂張,因爲它只有此生,它會盡情揮霍,不惋惜不懊悔,沒有道德負擔。

這本巨大瑣碎的書具有又不具有可讀性,巴爾幹地區的歷史就像其他很多地方的歷史一樣,充滿了不確定性,而認知到這種不確定性的存在並且證明它,可能是韋斯特之行之寫的一件偉績。作爲一個在巴爾幹行走嗅到了大戰火藥的人,彷彿是神話中的預言家,感覺到了力量也感覺到了無力,這也許就是世世代代有良心的知識分子的宿命吧。而破除了種種舊的迷惑人的“鴉片”之後又看到了近在咫尺的分崩離析的卡珊德拉們,又該往何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