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品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品德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

新課程爲德育課堂注入了活力。我們以先進的教育理念,高漲的熱情投身於教學改革的研究中,使課堂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但在實際的教學中也存在着“形似而神異”的現象,甚至在某些地方也步入了誤區,這些現象值得我們去關注思考。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使自己的教育理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如在《我們的班集體》一課中,我們召開了“我的心裏話”發佈會,事先要求學生蒐集各自的心裏話,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采的,教師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爲重要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又回到生活中去。通過《品德與生活》的教學,通過一系列的生活體驗,生活探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具有學會做人的初步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從而把學生培養成爲自律、自信,有社會責任感的合格公民。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我認爲要紮實的上好這門課程,首先應瞭解《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的性質,它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生活發展的綜合課程。根據學生社會生活範圍不斷擴大的實際,認識瞭解社會生活和品德形成的需要,要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爲主線,將行爲規範,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文化教育等有機的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並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形成基本的道德觀,爲他們的成長奠定基礎。

體驗產生理解,體驗產生情感。體驗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它不僅僅發生在活動的過程中,還會作爲活動的結果而存在,並且作爲活動追求的結果。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它可以分爲直接體驗和模擬體驗。通過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對於實際的真實感受。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正視自己的不足,不斷地積累經驗,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我知道了要上好一節品德課教師要根據內容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獲得親身體驗,提高教學實效;要重視養成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要加強情感教學,充分利用情感推動作用,促進學生認知的內化和良好行爲的形成;更要加強自身修養,要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帶動學生。

這就是我在這門學科的教學實踐後所得,所思,所感。我想:我會朝着我奮鬥的方向,不斷完善自己,把《品德與生活》這門課程很好地用於國小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中。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2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舊教材在知識內容安排上注重於知識體系上的完整性,順序性,對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重視不夠,教學完全按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師以教材爲根本。課堂上以教師爲核心,學生圍着老師轉,檢測評價學生學習手段單一,以考試來定“乾坤”。國中以升重點高中會考爲指揮棒,高中以升大學大學聯考爲指揮棒,這種現象不知還會持續多久。現在教學新改革已經開始,她就象一縷清新的春風吹遍了金都大地。新教材不僅重知識內容安排,更注重了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學習興趣的培養。如六年級第一單元《融入新生活》,不僅讓學生與思想品德交朋友,而且讓學生用思想品德規範自己的言行。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以理寓情,以情導行,激發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熱情,誘導學生髮現:思想品德課就在我們的身邊,思想品德課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學生不僅學得會還學得輕鬆,感受到思想品德課的魅力。聽科學家的故事,看歷史人物,說身邊的現象,培養學生了學習興趣,打破已有的教學模式。新課改新教材新課堂新教法“百花齊放、爭奇鬥豔”。

在新課改過程中我清楚看到:一切剛剛開始,今後的路還很長,現在的教師難當了。我們不能肓目樂觀,肓目追求老師與學生的表面平等,我們的教改任務還很艱鉅,任重而道遠。新的教學改革讓我教育教學觀念徹底改變。要想教好學生就要做到:

1、傾聽學生說,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相機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教學上掌握好“度”及時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強課堂教學的靈活性,用書要源於教材又不拘於教材;要服務於學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尋求規律的教學。這樣,不僅使學生學到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探究規律的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

6、誠實守信,嚴傳身教,教書育人。對學生的“人格行爲”不要過分要求。

總之,教育學生就要從正面解決問題,而不是抱怨。教師與學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教師要愛學生,用心去愛,用行動去愛,對於學生所犯錯誤,不能只批評不教育,要寬容善待,並給他們改正錯誤的機會。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學基本功要過硬,教學業務能力要強,教學水平要高。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具備良好的師德。這樣你就能撐起一藍天,用你的道德行爲染學生,學生就會愛戴你,家長就會信任你,你的教學改革就會成功。

讓我們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志存高遠,科教興國。爲我國教育再次創業貢獻一份力量吧!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3

從事品德與生活教學已有多年,我認爲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四方面的問題:

1、一活用教材:

教材是教師引導學生活動的工具、資源,課堂教學中既不能脫離教材,又不能固守教材,教師應準確理解教材編寫意圖,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學地、有意義的地調整使用教材,提高思品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如課本第4頁介紹自己的家人,只是從家人特定的職業、性格、特長、愛好幾個方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一年級兒童已有知識,經驗較少,教師應在教材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打開思路,舉例說明還有哪些情況屬於性格、愛好、特長,還可以從家人的年齡、長相、生活習慣、家人的願望,自己的感受等各個方面來介紹。又如在講述家人親情故事時,可整合使用第二、三課教材的內容幫助學生開闊思維。

2、注重細節,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在課堂上,關注言行不良表現的學生,及時調動班級和教師的力量幫助他們認識錯誤,認識錯誤造成的嚴重後果,從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時注重培養他們養成儉樸,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紀守法,保護環境的道德行爲習慣,個性心理方面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質,總之,通過這些年的品德課教學,學生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3、恰當處理和學生的關係:

要想處理好這個關係我在平日的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傾聽學生說,做學生的知音。

(2)相信學生能做好,讓學做,獨立思考、獨立說話,教師相機誘導發現,凡是學生能做的不要包辦代替。

(3)放下老師的“架子”和學生交朋友,來一個變位思考,讓學生當“老師

(4)誠實守信,嚴傳身教,教書育人。對學生的“人格行爲”不要過分要求

四、評價要多樣化:

評價對學生樹立信心,體驗成功,促進發展有着重要作用。課堂上除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已,小組等多主體參與評價。多層次多角度去評價所有兒童,鼓勵每一個孩子。

國小思品課的靈活性、多樣性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教學基本功要過硬,教學業務能力要強,教學水平要高。課堂教學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具備良好的師德。這樣你就能撐起一藍天,用你的道德行爲染學生,學生就會愛戴你,家長就會信任你,你的教學改革就會成功。總之我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努力,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4

安全是關係到國小生正常生活和學習乃至生命的重要問題。一向最爲家長和教師們所關心,而有些時候大人會忽略安全問題,甚至大人自己都會發生生命危險,更何況是孩子呢?因此,從小教給他們一些安全生活常識,培養安全意識,學會自我保護是十分必要的。

《遇到危險怎麼辦》這一課正是講的注意安全,是這一單元裏的第三課,我選講的是本課的第二課時。

每一次的教學實踐都讓我有新的收穫,對新課程理念有進一步認識,教育教學觀念得到進一步轉變。這次教學實踐,我在進一步學習新課標,把握好教材的基本特點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獲得體驗,懂得遠離危險,遇到危險如何自救和求助,從而健康安全成長。

一、讓學生充分參與活動,在實踐活動中獲得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的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寓教育於活動之中,突出課程的生活性與活動性。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實踐着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這一基本理念。一是課前的調查、課上的交流活動。課前佈置學生向家長詢問孩子們在哪些地方容易發生危險,發生了危險怎麼辦?在與家長們的聊天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識,同時也可以在網上、電視上、書報刊雜誌上搜集相關內容。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與人交際能力,又使學生懂得安全常識,明白道理的途徑多了,從而培養了學生用眼觀察生活,動口、動手瞭解生活,動腦思考生活的能力。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講解幫助其他同學獲得新知,這種學生教學生的方法,使孩子覺得更加真實可信,更容易接受,增強了學生的安全意識。二是課上的討論、交流、模擬表演活動,學生全員參與,互相交流,不僅積極性高,而且收穫大。尤其是在模擬表演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知識,受到了教育,效果很好。

二、成功運用教材,並對教材進行拓展

教材爲我們提供的只是教學的範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適當的選用和補充教材內容。在這節課中,我覺得自己比較成功地運用了教材,並對教材進行了拓展。表現在:(1)第一部分故事導入。袁媛同學的故事正好是電視中剛剛播出的,大家所熟悉的,一聽便知的真實故事,而不是老師假定的或編造的,可信的同時就更能使聽者警醒:哎呀!我們真應該注意,自己可別發生危險。從而豎起耳朵來認真往下繼續聽,當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想到要這樣做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情境。(2)我在第三部分學生彙報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課前蒐集彙報來的對教材知識進行一個擴充。因爲實際生活中遇到危險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而本課只涉及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所以也更有必要拓展。(3)在最後導行這一環節中也擴充了內容。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5

本節課的基本思路就是從身邊的案例從故事中讓同學們得出啓發,明白生命於我們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我們要珍愛我們的生命。這節課我是分成兩大部分四小部分進行的。

一: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1,要有求生的意志

2要掌握求生的方法策略。

二: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1,對待別人的生命的態度

2,對待自己的生命的態度一個個的故事吸引學生的同時也達到了對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當生命遇到威脅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信念:“活下去”!讓學生明白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生命。每個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們要自我肯定自我尊重。面對殘缺的生命我們更要給予關心幫助更要尊重,善待他人的生命。課堂在相對寬鬆的氛圍中結束。

上完這節課後我感覺有一些收穫但同時也有一些遺憾和不足。

一:課堂上還是我自己講的過多,總是擔心學生們說不好,自己有些越俎代庖,很多應該學生說的東西自己一着急就都說出來了,整堂課還是我在主導,課堂氣氛還是不夠活躍,學生緊張是一方面的原因同時自己的引導沒有到位,沒有把學生們的積極性很好的激發出來。

二:自己沒有能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沒有被激發出來,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不積極。

三:板書過於簡單而且有些潦草不太適合國中學生接受,影響了學生的認知。

四:課堂上留給學生們思考的時間過短,學生思維沒有能夠很好的被啓發開來。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6

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讓品德與生活課的課堂充滿笑聲,活動貫穿始終。後來發現並不是每一種課的類型都適合讓學生在動態中學習,或者說教學活動的體現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讓學生全身活動起來,如果能通過某種形式在讓更多人蔘與活動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那纔是有效的教學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在教學《我和小夥伴》一課中,我從整體上對本課進行設計,思路清晰,環節緊湊,學生能夠從各個活動中感受與夥伴交往的快樂,知道與夥伴交往的原則與方法。我認爲其中幾個環節的設計是本課的亮點:

1、介紹小夥伴:教師能夠以範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自己的好朋友,給學生做示範,啓發學生有條理地介紹自己的小夥伴。在這種爭先恐後的氣氛中,教師再鼓勵學生講一講自己和夥伴間發生的有趣、難忘的經歷,回憶體驗與小夥伴交往的快樂就顯得很自然,孩子們有話可說,這對於培養一年級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是很必要的。

2、兒歌補充:形式新穎,通過具體情景的創設,請學生們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把兒歌補充完整,再一次強調夥伴間應該互相幫助。這一教學活動的設計不僅發展學生擴散性思維,同時在遊戲中具體指導了學生的日常行爲,與學生生活聯繫緊密,具有針對性和實踐性。

3、故事明理:恰當的選擇生動有趣的故事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明白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要主動幫助,應該學會包容別人的缺點,懂得這樣的同學才能結交更多小夥伴的道理。

4.遊戲創設:教師有意製造矛盾衝突,創設生活情境,在共同解決“如何選擇遊戲”這一問題時,巧妙的激發鼓勵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明白在與夥伴交往過程中當遇到意見不一致,產生矛盾衝突時應該商量着解決,並遵循少數服從多數、遵守遊戲規則、互相謙讓等原則和方法。

5、交流卡製作:通過互贈交流卡活動,讓學生學會通過合適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祝福、感謝、歉意和願望。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寫出感受,並表現出與夥伴交往的強烈願望。

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如果才能引起學生髮自內心去體會、感悟,真正有所得?所以,在本課中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形式,在與學生的初步交流後,調動起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設疑問供學生做選擇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判斷:當和小夥伴意見不一致時應如何處理?學習怎樣才能與夥伴交往的快樂?並將“聽故事”作爲獎勵講給學生聽,孩子們在沒有任何影響的情況下靜靜體會故事人物中的喜、怒、哀、樂,能夠投入其中去感受,這樣再請學生去交流,去領悟時他們便有話可說,更說出了自己的心理話。雖然遇到了分歧,但孩子們會用自己的語言思維去辨析,這才達到了真正的教育目的。讓學生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去影響身邊的夥伴要比老師單純地講,效果好得多。每一個故事都有它自身想要表達的內容,孩子們會根據自己看待問題角度的不同,從不同側面進行分析,在快樂中主動學習、思考與夥伴交往的正確方式。當孩子們從內心中真正理解了其中的道理後再在進行故事續編活動,就更有意義,故事內容也更活潑,更生動了。這才更好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體現了品德與生活課程的特點。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回憶、生活中的情景等感悟知道什麼時候要說“謝謝”爲什麼要說“謝謝”以及表達謝意的不同形式。

2.使學生通過活動和體驗,知道當接受了別人爲自己提供的服務或幫助後,要表示感謝。

教學重點: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體驗謝謝,感悟謝謝,學會謝謝。

教學準備:

1.動畫片《拔蘿蔔》、教材圖片、歌曲《感謝你》《感恩的心》、詩歌《感謝》等。

2.學生準備卡紙、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孩子們,今天老師能和你們一起上課,看到你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我感覺非常快樂,你們快樂嗎?爲了感謝大家給我帶來的這份快樂,我給大家帶來了一段動畫片《拔蘿蔔》,看的時候可要仔細點,看完以後還要幫助老爺爺呢!

播放動畫片《拔蘿蔔》,生欣賞。

師問:這個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麼多人幫助老爺爺拔出了蘿蔔,可老爺爺忘記對大家說什麼了?教師板書。

師:爲什麼要說謝謝呢?

師:那我們一起去告訴老爺爺吧!老爺爺,你應該對老奶奶、小孫女、小狗、小花貓、小老鼠(說聲謝謝)齊讀課題

二、回憶生活,說聲謝謝

活動一:回憶生活中的謝謝:

1.剛纔咱們送出了本節課的第一份感謝,當別人幫助我們時,我們要說“謝謝”,你在生活中說過謝謝嗎?你在哪些情況下說聲謝謝,給大家講講你的故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板書:得到幫助)

2.剛纔,同學們都談到得到別人的幫助後應該說謝謝,除此之外,還有哪些時候,我們也應該說謝謝呢?(出示大屏幕圖片)你可以認真觀察大屏幕中的圖片,看看他們是誰,在幹什麼?爲什麼要對他們說謝謝,也可以結合生活中你遇到的、觀察到、聽到和想到的說一說。先在小組交流,然後再彙報。

3.學生彙報。(接受別人的服務)(板書:接受服務)

4.師小結:是呀,這一聲輕輕的“謝謝”太神奇了,它使人與人之間多了一份關愛,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尊重。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們,現在請同學們看一看,還有哪些你不認識的人在關心你、幫助你、默默地工作爲你提供服務呢!

出示各行各業勞動者的圖片。

師小結:

1.的確,在生活中,我們每天都在接受着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服務,他們的服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方便,請不要忘記對他們說聲謝謝。

2.是啊,我們在得到別人的幫助或接受別人的服務後,都應該對他們說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活動二:你得到過感謝嗎?

1.我們經常送出自己的感謝,老師想知道,你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嗎?說說你幫助別人得到感謝的事。

生回答,師適時給予評價。當時你的心情怎樣?

2.我相信同學們做過很多幫助別人的事情,都得到過別人的感謝,心裏感到很快樂,這讓我想到了兩句名言:贈人玫瑰,手有餘香;幫助別人,快樂自己。

3.那有沒有你爲別人做了什麼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

4.學生彙報。師相機問:當時你有什麼感受?

5.師小結:生活中,有的人覺得爲別人做了好事說不說謝謝沒什麼,因爲他們很善良,很大度,,幫助別人快樂自己,他們可以稱得上是活雷鋒,是不求回報的。不過一句簡單的謝謝會使幫助你或爲你服務的人感到更加快樂,所以請不要忘記說聲謝謝。

有時,沒有來得及說出的感謝會讓人終生遺憾的, 有這樣一則真實的故事:“一個山裏孩子考上了大學,卻因家庭貧困上不了學,這時,一位素不相識的外地人給了他無私的援助。他想當面向恩人致謝,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實現這一心願,三年後,他專程按匯款地址找到恩人家,沒想到恩人已在幾天前去世了,臨死前,還給他匯去了最後一筆助學款。

他後悔萬分,悔不該一拖再拖,使這句沒有說出口的“謝謝”成了自己精神上永遠的負擔。他含淚在紙上寫了一萬個“謝謝”,淚流滿面,跪在恩人的墳前,點燃了這一萬個謝謝。

6.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到了什麼?

(忘記說謝謝,是多麼遺憾呀!別人幫助了我,我一定會及時說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活動三:謝謝大行動

1.送出感謝:

①、師:這位同學的話提醒了我,我也有忘記說謝謝的時候,上課前,班主任老師把你們帶到多媒體教室,我還沒有對他說謝謝呢!

②、平時的工作中,我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的關心和幫助,現在我也要對他們說謝謝。

③、同學們,你們有沒忘記對別人說謝謝,你們想對誰說“謝謝” ?(生說)

說出了謝謝,心裏感覺怎樣?

④、師小結:說出了謝謝,心裏感到輕鬆愉快吧,我也有這樣的`感覺,這一聲“謝謝”真是太神了,它能給人帶去感動和快樂。

2.現在老師再給你們一個機會,對於那些爲我們提供幫助或服務的人,你想對他們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製作一份感謝卡,送給你最想感謝的人,寫上你們最想說的話。

3.老師這裏有幾張我學生做的感謝卡,請同學們先看一看。

出示感謝卡,生讀,是適當指導感謝卡的製作(配上你最拿手的圖畫,寫上你最想說的話,這樣你的感謝卡才更美觀。)

4.生製作感謝卡,課件播放歌曲《感恩的心》,教師巡視。

5.展示感謝卡,(誰願意展示你的感謝卡,讀給大家聽一聽)

四人展示,師相機鼓勵

6.謝謝同學們真誠的話語,那麼除了送感謝卡,你還想通過哪些方式表達你的謝意呢?(寫信、去看望他們、給他們表演節目等)

五、總結生活,心存感謝

1.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才能使生活變的更和諧,更美好,讓我們一起學會感謝吧!請全體起立,跟老師一起朗讀《感謝你》

2.課件出示師生合作配樂朗誦詩歌《感謝你》

3.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感謝的話題是永恆的,今後的生活中希望大家用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用真誠的心靈去感受,用誠摯的行動去感謝吧!

教學反思

一、學情分析:現在的孩子多數是獨生子女,倍受寵愛,對他們來說承受太多的愛,容易導致他們的心靈產生愛的麻痹。他們往往認爲所有人對自己的關心、幫助、服務都是理所應當的,習以爲常,不以爲意。對父母都難說一聲“謝謝”,更難對其他給予自己幫助(或服務)的人真心誠意地表達感謝。本課重在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瞭解社會各行各業中爲社會和他人服務而辛勤工作的人,在發現、體驗中有所感悟,激發他們尊重並感謝勞動者(包括身邊的人)的情感。學習參與社會,做有愛心、有感恩之心、有良好文明習慣的人,並以良好的文明行爲回報他人。

二、針對以上分析本節課我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五個活動:

(一)故事導入,引出“謝謝”;

(二)回憶生活,說聲謝謝;

(三)體驗感悟,認識謝謝;

(四)真情放送,表達謝謝;

(五)總結昇華,心存謝謝。

這些活動都是在深入瞭解學生興趣、需要、體驗和能力基礎上設計出的活動方案,這些“活動” 力求很好地爲實現“目標”服務,增強活動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在故事導入,引出謝謝這一環節,我用孩子們喜歡的童話故事引入,童話故事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在故事中設置懸念,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而且引發了他們的思考,使得課題在孩子們的交流中很自然的引出。

2.在回憶生活,說聲謝謝這一環節,我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親身經歷入手,引導學生梳理往事,學會觀察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服務、鼓勵和關愛,讓學生感到在接受別人幫助和服務後需要說聲“謝謝

3.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個環節,我主要拋出兩個問題,“你得到過別人

的感謝嗎?和有沒有爲別人做了什麼而沒有得到感謝的時候呢?”學生通過回憶自己生活中的事例,體驗到得到別人的感謝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同時也懂得了幫助別人不一定要得到什麼,提高了人的文明素養。並且通過一個真實感人的故事告訴學生說謝謝的重要性。

4.在真情放送,表達謝謝這一環節,我注意了學科整合,把用於美術課製作感謝卡用在品德課上來抒發情感,將美術課與本堂課聯繫起來。孩子們真實的情感在美麗的卡片上盡情揮灑,表達的謝意更加細膩、感人。最後我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師生合作配樂朗誦《感謝》,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美的薰陶,懂得感謝是一種美德,學會謝謝,心中有愛,世界才更加美好,更和諧。

5.在挖掘課堂資源方面,我靈活運用教材,如文本中的圖片,並且蒐集了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圖片,還配上了有關感謝的歌曲和詩歌,這樣既能活躍課堂,又能讓學生體驗、感悟、學會謝謝。我還特別注重課堂生成的資源,把自己的在課堂的親身經歷,對班級老師把學生帶到多媒體教室上課忘記謝謝補上謝謝。對小組長幫忙分發卡片忘記說謝謝,也補上謝謝。從而影響了學生,當學生說忘了對自己班的同學說謝謝時,我馬上給他機會,叫他主動補上謝謝。把握好這些課堂生成的資源,對課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6.針對三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採用孩子們樂於和適於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設計了提前留心觀察、小組合作交流、創設情境發現、做感謝卡、詩朗誦等多種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去自主探究,撥動他們的情感之弦。使學生獲得直接的感受和情感體驗。讓學生從“動心”到“動情”再到準備“行動”,發自內心地表達自己深情的話語。

7.三年級的孩子是低年級剛到中年級的第一年,他們的注意力的時間還不長久,所以也要注重課堂的組織教學,所以在課的始終,我用小組競賽的手段調動孩子們發言的積極性,在課的結束,也有總結獎勵。

存在的問題:

1.《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2.教學時感情投入不夠,缺少教學激情。一節成功的課首先肯定是教師要能在教學時自己打動自己,特別是品社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教師如果不能百分之百感情投入,不能打動感染自己,也很難打動感染學生。思想教育的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我覺得我這節課,課堂氣氛不夠活躍,參與不積極主動,影響了我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後在這方面一定要注意改正。

3.在製作感謝卡時,我只定格在一張感謝卡,所以學生也定式思維,大多都只寫給父母,思路不廣,所以在這裏邊聽音樂,邊製作時,可循環播放幾張給各行各業勞動者的感謝卡,這樣就開拓了學生的思路。

4.學生如果能在一定的情境中去感受體驗,效果就更理想。如在體驗感悟,認識謝謝這一環節讓學生把生活在現,學生的感謝就更加深刻。

5.教學評價較單一,學生的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起來。這個得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的學習,總結,提高。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8

在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中我體會到,尊重學生,是我們老師必備的道德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友好的對待他們,理解和信任他們,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多和他們交流,多鼓勵和表揚他們,要尊重他們,寬容他們的過失,當學生有不足時,多給予鼓勵和讚美,對學生精心呵護,尊重學生人格、善待、寬容、理解每一個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在學校裏比在家裏還要幸福得多,老師就像媽媽一樣關心、愛護他們,感受到學校生活的開心和幸福,讓他們在學校裏開開心心的學,快快樂樂的學。

現行品德與社會教材力求讓學生與教材文本對話,讓學生在參與調查、訪問過程中發展認知和情感,要實現這一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應當把握好以下四點:

1、找準切入點。

2、抓好興趣點。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抓好興趣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慾望,讓學生在一個寬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就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了。

3、注重知識點。課程標準儘管對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知識的掌握和學習仍然是《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要學習目標。

4、挖掘出德育點。思想品德教育是《品德與社會》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品德與社會》課的指導思想就是指導學生的思想,規範學生的行爲。教師在組織以社會知識爲主的課文學習時,應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點,結合課程與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品德教育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9

本課我以三個環節呈現,首先通過談話調查,瞭解知道自己的生日、爸爸媽媽的生日和爺爺奶奶的生日數量,然後進行對比,讓學生髮現,知道自己生日的很多,而知道爺爺奶奶生日的卻是少之又少,我想通過這個對比讓學生知道自己對爺爺奶奶的瞭解真是太少了,而學生也知道了這一點。

接下來我以教材爲例,讓學生小組分析爺爺奶奶的心思,在我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不光分析了我給他們的幾個場景,還想到了爺爺奶奶還有在很多很多想法和行爲與年輕人不同,並分析了原因,真正達到了爺爺奶奶的心思我知道。但是理解老人的心思,不是我們知道了這幾幅圖就能體會的,於是,我找到了中央電視臺的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來讓同學們體會一下老人的孤獨。這時,班裏的有些孩子的眼睛就已經紅了,我馬上即使發問:孩子,這個短片讓你想到了什麼?孩子說想到了自己的姥姥每天的孤獨和寂寞,自己還不理解他,同學們也隨着他的心情和傾訴沉默了。有個孩子提到每次長輩來電話還不願意接,正好我馬上就出示了教材的另一個畫面,大家來說說明明做的對不對?如果你是明明的姥姥你會怎麼做?學生換位思考後,又進一步理解了老人的想法。

隨後,我飽含感情的朗讀了一首詩《孩子,當你還很小的時候》,由於我的感情流露,也想到自家老人的辛苦,我的情緒也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同學,孩子們泣不成聲,我趁熱打鐵,讓孩子們製作了小心卡,把自己想對爺爺奶奶說的話都寫在孝心卡上,孩子們通過這節課,真的是有好多話想說,巡視一圈,我發現每個同學都寫了好多好多心裏話,並且發自內心的說了“對不起”,讓想這樣就激發起了學生的愧疚,並且知道了以後應該怎樣對待爺爺奶奶讓他們高興。

回顧本節課,我覺得達到了預先的效果,讓學生能夠發自內心的,深切的感受到了爺爺奶奶的辛苦,並知道了從現在開始應該怎麼對待長輩。我能感受到孩子的傾訴時發自內心的,我相信他們會在今後的生活中會對長輩很好,會是個非常孝順的孩子。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0

5月30日虞校聽了我的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內容是第12課《可愛的家鄉人》。

課始我便用講解加討論的方式讓孩子們明白“家鄉人”這一概念的外延是變化的:一個村一個鄉的是家鄉人,一個市的是家鄉人,在外地求學碰到同一省就是碰到家鄉人。嘿!一個小傢伙按奈不住了,還沒舉手站起來就說,同一個國家的也是家鄉人,如果在國外碰到就算啦……真不錯!

雖然課前做了一些佈置:讓他們收集家鄉名人、身邊可愛人之例,也的確有些孩子如此完成了,但課堂上教學資源仍顯匱乏,所以也未能營造出那種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的氛圍來。

在讀“家鄉美麗的傳說”時,不謀而合竟有三個孩子都質疑“既然濟公和尚法力無邊,爲什麼不直接把飛來峯搬走呢?”倏地有三五人搶着作答,有的回答還頗有幾分道理,搬到另一處去另一處不也要遭殃嗎?……最終我沒有作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說實話,我也無法作答),只是大加讚賞了這三個提問的孩子,還有那三五個搶着作答的孩子,前者和後者都是邊看書邊思考的孩子,告訴他們“善於思考”對於學任何一門科、做任何一件事都很重要。我想,此刻答案的正確與否已索然無味,我們需要咀嚼品嚐的是這一份難能可貴的學習品質。

“我是小小家鄉人”本來是要激發學生的小主人翁意識的,但課堂上顯然很“冷清”,近乎冷場了,一方面有客觀原因——30分鐘的鈴聲響了,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孩子們主人翁意識的薄弱。

家鄉是可愛的,家鄉人也是可愛的,帶領孩子們發現真善美是我——一個教師的本意。從教近十年還是第一次執教《品德與社會》,教材資源的開發真的不那麼得心應手,有時面對着書上一頁僅兩三幅圖、兩三句話甚是苦惱,但沒有捷徑只有摸索。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1

本單元旨在引導學生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使他們對生活、學習充滿熱情,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與小動物》這一課的內容集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爲一體,教材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小動物爲切入點,將學生帶入“動物世界”,感受小動物的可愛,生命的可貴。以正確的科學觀引導學生要珍愛動物,熱愛大自然,以激起學生的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上了這一課後,對於自己的教學我作了一些反思,我在設計這一課時努力體現《義務教育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生活性、開放性和活動性。希望能將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感興趣的題材上;鼓勵學生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希望孩子能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根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知識要求和行爲要求,我從知行兩方面制定出本課教學目標,目標完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上,緊緊圍繞“激發學生珍愛動物、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增強生命意識和環保意識。”展開教學,藉助形象生動的課件,調動學生的一系列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瞭解到許多有關動物方面的知識,樹立起要愛護動物、和動物做朋友的情感願望。這樣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本課教學分爲“遊戲導入——我和動物交朋友——活動總結”三大部分,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次清楚,目的明確。通過製作“動物明星卡”及開展“動物知識競賽”活動,使學生增長了許多有關動物方面的知識。通過“我和動物交朋友”這一環節,有效地增強了學生愛護和保護動物的情感。

[片斷]:“我們是朋友”

師:今天老師還帶來了一些人與動物朋友相處的畫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配樂欣賞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圖片)

師:喜歡這些圖片嗎?爲什麼?

生:喜歡,因爲這些動物真可愛。

生:因爲有了動物,真快樂。

生:我想說我們與動物是好朋友。

生:我想說……

師:是啊,動物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不光是照片上的這些人喜歡,全世界的人們都非常喜歡,和它們生活在一起快樂又親密!這都是些幸運的動物,因爲他們有人疼,有人愛。可是有一些動物朋友生活的並不快樂。(教師播放課件動畫“我是一隻小小鳥”。動畫講述了一隻小鳥生活在樹林裏,要經常面對“歹徒”的槍殺,又因人類的亂砍亂伐而無家可歸,在風雨中小鳥無處可躲,被淋溼的小鳥只能到殘破的水泥管中躲雨,瑟瑟發抖。小鳥多想回家,它想家,看着自己的家被無辜毀掉,小鳥淚水直流;下雪了,小鳥凍暈在地裏……悽婉的畫面再加上扣人心絃的歌聲,小鳥的悲慘遭遇緊抓住了每個學生和聽課老師的心。諾大的課堂裏悄然無聲,許多學生的眼裏已經充滿了淚花,所有的人都在體會、思考……)

師:小朋友,看了這些你的心情怎樣?如果你就是那隻可憐的小鳥,你現在最想說什麼?

生:(哽咽)這隻小鳥真可憐。

生:我很想幫助它,讓它快樂點。

生:如果我是小鳥,我想說求求人們給我一個家吧!

生:我想說人們別再亂砍樹了,救救我吧!

生:我真害怕,誰能幫助我!

生:我們也有生命。

……

[感觸]:本環節是這節課的高潮部分,在分析學生心理活動的基礎上,合理地運用教學素材——錄象和動畫,給學生視覺、心靈上的刺激,師生一起走過了從喜到悲的心路歷程。“喜”讓學生體會到人與動物是朋友,和諧相處多快樂!“悲”使學生知道了現在還有許多小動物正遭受人類的傷害,它們急需我們的保護。這環節的情感體驗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動畫《我是一隻小小鳥》那震撼心靈的畫面和略帶悲傷的音樂成功地渲染、營造了課堂氛圍,不僅感動了學生,而且感動了在場所有的人,自然地引發了學生愛護動物、保護動物的真情。從學生的表情、眼神、語言看,他們的體驗是深刻的,發自內心的,必將會影響他們今後很長的人生路程。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2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爲基礎,以培養品德良好、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爲目標的活動型綜合課程。教材從兒童生活和社會實際切入,注重兒童在真實生活中的感受,體驗、探究、交流和領悟,主張結合具體生活實例,讓兒童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以培養兒童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情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努力創設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充滿樂趣的活動中啓發道德自覺,避免生硬說教就能獲得良好教學效果。本節課的教學中我體現以下四個特點:

一、品德教學的生活化。迴歸生活是品德課程的核心理念。“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課堂”。教學中,我從兒童的生活出發,選擇生活中的例子,設計生活化的活動。

二、努力體現品德教學的“活動化”。課程標準將該課程定義爲活動型綜合課程,即教學活動應該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爲主。教材中設計的情境對話、人物旁白、提示語以及大量的空白都在引發兒童活動,讓兒童在活動中進行積極的自我教育。實現兒童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發展目標。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兩次體驗活動,力求課堂教學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接軌,使學生感受到殘疾人生活的難處,從而能調身處地地爲他們着想,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們。一開始,我讓學生蒙上眼睛從教室一角到另一角拿東西,活動中學生初步體會到作爲盲人找尋事物是多麼不容易,學生進一步想象:如果我們蒙上眼睛放學後獨自回家結果會是怎樣?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失去光明是多麼痛苦。接着讓學生體驗肢殘人單手穿衣的感受,學生在實踐中感受到特別無助。通過這兩種角度體驗活動,學生真實地感到殘疾人生活是多麼不容易,而此時幫幫殘疾人就成爲學生髮自內心的呼喚。相信,我一道德品質也會在學生以後的生活中逐步養成。

三、努力體現品德教學的開放性。新課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節課教材中只安排了“他們不容易”和“我能爲你做什麼”?兩部分內容。我在鑽研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對教材進行了合理整合,努力構建一個生活化、活動化的課堂,以期待關心幫助殘疾人能成爲我們每一個應有的美德。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給予學生直觀感覺,教學效果很好。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3

我講授了《吃穿住話古今(二)》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認識到了建築的地域特點,瞭解了我國的服飾文化,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在教學中,我注重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們很喜歡,他們在表演中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我很關注學困生,爲他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問題,同學們勇敢地舉起了自己的手,孩子們嘗試到了成功的喜悅,他們笑得是那樣開心。我們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他們要多表揚、少批評,讓他們多在學習中找到一些樂趣。

不足:

1。 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 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關注學困生,應爲他們設計一些問題,爭取讓孩子們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多查閱資料,爭取使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一些。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4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臺,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爲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爲引導者,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說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課程改革後教學不僅僅侷限於課堂內的教與學,而是體現在課前任務、課堂的活動、課後的延續和知識的連續這樣一個完整過程。強調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從班集體中的小事入手,緊抓集體中常見的不良現象。本冊教學的主題是“家鄉”,在上課之前我事先要求學生蒐集有關我們渠縣的文化、風土人情,以便於活動的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提升學生在集體中與人交流、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學生通過查資料、問父母、問同學等途徑認識瞭解我們的家鄉——渠縣。在課堂上同學們能滔滔不絕的講解宕渠文化、渠縣黃花,有的同學還講到漢闕遺址。

《品德與社會》作爲人們綜合性的學科,主要將學生置身於社會生活中,認識社會了解社會,同時形成良好的習慣品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讓學生走進歷史,在認識祖國輝煌歷史的基礎上,瞭解祖國遭受屈辱和人民頑強抗爭,進一步增進愛國主義情感。 但有的時候我還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學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學思路還不夠開闊,沒有多渠道收集資料、信息,課堂上貼近學生的生活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學習,加強理論修養,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讓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國小品德教學反思15

經驗是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和總結的。對教師而言,在教學活動中對各個問題的兩面都加以認真地分析和總結,纔有助於自己揚長避短,不斷提高。在我執教完“講衛生的好孩子”一課後,感到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下面簡單地談談自己對本課的認識和體會。

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了以下幾點:

1、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根據教學大綱對本課的知識要求和行爲要求,我從知行兩方面制定出本課教學目標,目標完整,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課堂上,緊緊圍繞“怎樣做講衛生的好孩子”展開教學,藉助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調動學生的一系列感官參與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懂得哪些是講衛生的行爲習慣,樹立起要做講衛生的好孩子的情感願望。這樣,有效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2、理解學生、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學生是老師的勞動對象,但他們也是一羣活潑的生命物,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在教學中,如何處理好師生間的關係將直接影響教學過程的順利開展。課堂上,我始終以飽滿的熱情,親切的微笑面對孩子,語言自然流暢。我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對學生回答欠佳處,不責備,不急躁,而是鼓勵、引導他們說好。“親其師、信其道”,我努力以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孩子,使他們積極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充分發揮孩子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壓力,輕鬆愉悅。我注重訓練要面向全體學生,我給每個孩子充分發言的機會,一隻只小手如雨後春筍一般頻頻舉起,躍躍欲試,讓我感到他們正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來,更激發了我的教學熱情。據統計,本節課學生的發言率達95%以上。對於坐在教室各個角落的孩子,他們往往容易被老師忽略,但我在教學中,沒有忽視這些不起眼的角落,給了這些孩子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師的期待中,同學的鼓勵中,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就更激勵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我注重對學生的鼓勵,每一次精彩的回答,我都給予充分地肯定。他們在課堂上誇獎的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及時用自制的“蛋蛋書籤”予以獎勵,同時提出對每個孩子的殷切希望。使學生在讚揚聲中樹立做講衛生的好孩子的願望。

3、教與學結合,課堂教學中積極嘗試啓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在全教會精神的指引下,本課的學文明理,我讓學生看完蛋蛋的>故事以後,說說自己知道了什麼,鼓勵學生當小老師,大膽地幫助蛋蛋改正不衛生的習慣,這有力地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達到了自我教育、互相幫助的目的。辨析導行中,讓學生進行自誇和自我批評,樹立榜樣。對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讓學生學會自我教育的機會,老師較好地處理了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關係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

4、課堂教學結構合理,教學手段先進。本課教學分爲“看故事導入——明理導行——評價總結”三大部分,每個環節緊緊相扣,層次清晰。多媒體課件的引入,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完成。如形象生動的小故事,朗朗上口的兒歌,

輕快活潑的音樂和舞蹈,讓學生在愉快的活動中明確了講衛生的內涵,逐漸樹立起講衛生的願望,使思品教學的思想性與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時間合理,有效地保證了教學任務順利完成。

同時也看到,作爲一名教師,從事思品教學的時間尚短,還處在學習探索階段。因此,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改進。如還應加強對教材深度和廣度的鑽研,教學的形式還需不斷的創新,使之更有利於思品課的教學。這些將在今後的教育實踐中不斷學習、總結、提高。

總之,這節思品課,既有體現思品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創新之處,同時也反映了自身尚需努力改進的地方。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虛心聽取同行教師的意見、建議,刻苦磨練,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使自己成爲一名全面的思品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