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悲慘世界》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薦】《悲慘世界》讀後感

《悲慘世界》讀後感1

上學期,我讀了《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又一佳作。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麪包,使他在監牢裏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冉阿讓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裏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着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能改了嗎?

在面對貧窮潦倒、世態炎涼時,有的人會向德納第一樣,他們自私、貪婪、卑鄙,在遇到利益的誘惑時,會欺騙甚至迫害他人。這樣的人並不鮮見,他們爲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如汪精衛爲了保全自己,不惜向日本人屈膝,背叛了民族;郴州市委書記爲了自己的貪心,放棄了集體的利益;還有美國爲了石油,對伊拉克悍然發動戰爭……但可喜的是,現實之中,還有另一種人。他們擁有的是光明正大,無己無私,善良的心。就像洪戰輝,他可以稱得上是“愛的使者”,背父求醫,帶妹讀書……他不求回報,他甚至在自己困難的時候去資助別人,他就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繼承者,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人!

《悲慘世界》不僅以細膩的文筆鋪敘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最低階層的人們的生活寫照,也對愛、善與惡進行了描繪。我不禁感慨故事的結尾:

“冉阿讓真的死了嗎?”

“不,他已經用生命豎立起了人們心中屬於善良的豐碑”。

《悲慘世界》讀後感2

電影版《悲慘世界》,來自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據說這部電影拍的時候就很受重視,主要演員都是好萊塢的大牌明星。我看過之後也覺得,這是迄今爲止拍的最好的名著電影。它是以音樂劇的方式展現的,音樂做的也很好聽。

雨果的寫作特點就是將人物的命運設置的極爲悲慘,當讀者的心裏終於承受不住的時候,作者在故事的結尾劃一根火柴,給讀者劃出生的希望。爲此,歌德是不喜歡雨果的,他批評雨果寫的書是違反自然本性的,很不真實,認爲這是邪惡的浪漫。也似乎真的是這樣,整部書賺足了讀者的眼淚,當我們哭的死去活來的時候,覺得生存無望時,作者又給我們一絲曙光,告訴我們再黑暗的生活也值得期待。

在我看來,人生就是如此,悲喜交加。只是我們的人生很長,痛苦或者歡樂,都被時間拉長了,拉的我們不疼不癢。而雨果,將人生所有的痛苦集合在一起,戲劇化的展現了而已。邪惡的浪漫更是談不上,歌德畢竟是貴族出身,不曾經歷過底層人在生活中那些痛苦的掙扎。

其實每次看《悲慘世界》都會有新的發現,比如當整個世界都把冉阿讓踩在腳下的時候,神父一個溫暖的幫助給了冉阿讓重生的動力;比如當芳汀追尋一生的安定與愛情不能實現而慘死的時候,這些美好的希望在她女兒身上實現了;比如將芳汀逼入絕境的恰恰是那些和她一樣貧苦的婦女,往往我們不友善的言語和嘲弄就是一把殺人的刀;比如沙威發現自己的人生觀有錯誤而不能解釋的時候選擇自盡,是不是在預示我們壞的體制終究會走入絕境。

總之,《悲慘世界》不管是電影還是原著都很好看,淒涼高亢的歌劇,震撼人心的原著,人性與人性的對薄,永遠都啓迪人心。

《悲慘世界》讀後感3

“他安息了。他活着,儘管他的命運曲折離奇,他死了,只因爲失去了他的天使。生死由常,就像白天離去夜晚來臨。”他,就是雨果筆下的一個偉大的苦役犯。

他僅僅是因爲偷了一塊麪包,一塊小小的麪包,讓他做了整整十九年的苦役犯,更可憎的是他還被帶上了黃色護照,讓他終身無法自由。他也曾想過要一直錯下去,當個小偷,可是,他被神甫偉大寬容的愛感化了。如果不是神甫,他可能依舊是個小偷,依舊遭受大家的唾罵。但他在神甫給予的愛中,明白了愛,懂得了愛,學會了去施予愛。他無私偉大的愛,終於使那些因爲他從前是個苦役犯而嫌棄他的人真心去感激他。從他的身上,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天使般,充滿愛於偉大的靈魂,一個值得所有人敬佩的靈魂。冉阿讓雖然死了,因爲他的天使----珂賽特,已經找到了她自己的幸福,他也失去了他的珂賽特。但是,他不是痛苦的,他已經爲曾經的過錯贖了罪,也讓很多人得到了他的愛,在那個黑暗的世界留下了他永恆的足跡。

冉阿讓在別人的誤解和惡待中,從不去恨別人,從不去計較,從不以其人之道換治其人之身。而是用他那顆虔誠的心,用他真摯的愛,去給予每一個人愛和感動。認真想想,現實社會中,能做到和他一樣,用愛去對待一切的人,又有幾個呢?沙威探長寧死也不再抓冉阿讓;馬利尤斯因冉阿讓的救命之恩而改變了對他的看法;珂賽特因冉阿讓的收養而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冉阿讓的愛,都得到了回報。現在好多人都因爲周圍人的不理解,而厭倦了世界,討厭所有的人,覺得活着沒意思。我以前就是這樣的。不過,現在我一定不會了,冉阿讓讓我知道,在他施予愛之前,他也只不過是暫時失去了別人的信任和愛而已。他卻沒有迷失方向,靠自己的努力,重新獲得了這些。我相信,我也只是暫時失去了別人的理解而已,我只要也和冉阿讓一樣,用愛去對待這些,就一定能重新獲得理解的,一定!

冉阿讓,他讓我懂得最深的,就是---愛,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偉大的力量。

《悲慘世界》讀後感4

我讀完《悲慘世界》這篇長篇小說後,內心涌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動,它讓我心裏得到一次洗禮,讓對故事主人公肅然起敬。冉阿讓是一個淳樸的普通勞動者,他每天辛苦的工作,但飢餓和貧窮還是試試困擾着他。

有一天,他安耐不住飢餓偷吃了一個麪包,結果被抓入獄。他因惦記家人,四次越獄,卻被加刑至十九年。長期的牢獄生活,養成了他鬱郁叛逆的性格,他開始仇視法律,仇恨這個不公的社會。

出獄後,他沒有住處,幸好得到仁慈的莫里哀主教的幫助。但他卻偷了主教家裏的銀器。主教沒有怪他,反而寬恕了他,放他走了。主教的善良喚醒了冉阿讓,點燃了他對生活的希望。

冉阿讓改頭換面,化名馬德蘭,來到了蒙特勒伊小城。經過多年的打拼,他從一個成功的商人變爲一市之長,成爲富翁的他不忘主教的教誨,熱衷慈善事業,經常幫助貧苦的市民。可冉阿讓慈祥的舉動引起了警察的注意,無奈之下,冉阿讓又回到了監獄。

等他出獄之時,他花費重金幫助了芳汀的私生孤女,明膠珂賽特。後來他帶珂賽特隱居了,做了一位默默無聞的園丁,珂賽特也在他的愛護下慢慢長大,後來與一名青年相戀,找到了她的幸福。可是......,冉阿讓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

冉阿讓的一生是悲慘的,但是他並不在乎,他只是一直用愛來關心人,愛護人。寬恕,是一種美德。寬恕了別人,也是寬恕了自己。讓我們一起放下心中的仇恨吧!

讀完這本書,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因爲現實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委屈,都會有仇恨。我們應該放開胸懷,寬容對人。

讓愛充滿人間,世界纔會變得更加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5

《悲慘世界》是法國大文豪雨果的作品,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冉·阿讓是一個從小失去父母的貧窮孩子,二十多歲因爲偷麪包被關進了監獄,因爲中途逃跑讓他整整在監獄裏呆了19年。出獄後,他偷了留他住宿的教主大人的銀器,但是警察抓捕他的時候教主大人卻幫助了他,教主大人的寬容震撼了他。他發誓要做一個正直的人他開始不求回報的爲貧民做好事、救出在水深火熱中的芳汀女兒、救出了在戰火中的馬裏於斯、還挽救了一直陷害他的沙威,但是他的生活依然簡單、樸實甚至卑微,一直到死去。

故事主人公冉·阿讓在我的印象裏是最深的,在我看來他並不是反面教材而是正面教材,或許大家看來他只不過是個小偷,是個壞人,但是我卻從他的身上學到了一個道理——知錯就改。

在生活中大家難免會犯錯,當犯錯時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道歉、解釋、無所謂……但是在我看來不是這些而是——改正。

藺相如因爲“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爲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爲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爲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這話被廉頗聽到,他向藺相如負荊請罪,最後兩人成了合作伙伴,一起打理趙國。

不管是小說裏的主人公冉·阿讓,還是戰國時代的廉頗都是犯了錯,他們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改正自己的錯誤,成爲了我們大家的好典範。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悲慘世界》確實是一本好書!合上書本時的沉重之感,在我至今回想起來,還縈繞在心頭。

《悲慘世界》向讀者們清晰地映現出一個既醜陋又聖潔的人世。說它醜陋,是人性的醜陋,現實的悲哀。說它聖潔,是因爲在這被利慾籠罩的世界,還有許多高尚的'靈魂存在,《悲慘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讓也擁有一個這樣的靈魂,縱使他的靈魂曾經骯髒過。

冉阿讓曾是一名苦役犯,拿着一張黃色身份證出獄,但就因爲這張身份證,街道上的旅館都沒有一間接納他,好不容易找到一個洞,卻是個狗窩,還被一條兇惡的大狼狗趕了出來。後來一位好心的主教收留了他,但他賊心不息,在半夜偷了主角家的銀餐具,但被清晨巡邏的警察抓回主教家。主教非但沒指責冉阿讓,還把一對銀燭臺送了給他,還慈祥得對他說:“我已代天主買了你的靈魂,這對銀燭臺大概值二百法郎,拿去做些對自己好的事。”

主教的舉動驚醒了冉阿讓這個充滿惱恨的靈魂,他在路上一直思索,他感到主教的形象在他心中越漸光明壯大起來,把他卑微的靈魂壓倒了。他走到別的地方,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拋棄了冉阿讓這個被人唾棄的名字,變成了馬德蘭老爹,又變成了馬德蘭市長。在冉阿讓當市長的期間,他曾做了不少好事。有一次還救了曾與他做對的割風老爹。

冉阿讓的一生是悲憐的,是人性冷酷和社會的殘酷造就了他那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他令我明白了:一個人在面對社會的黑暗的時候,不要失去希望,別人太奸詐,你還是要做高尚的人,不是在生活上有錢有勢是高貴,要心裏有一份巨大的財富,樂於奉獻,才稱得上高貴。一個高貴的人,才擁有豐富的人生,總會有人,被你的崇高而感動,你曾經幫助他,他也會再幫助你。如果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他還是永遠都貪不到什麼,貪不到一份敬仰,一份崇高,落得在孤單和指罵中失去自己的人生。

《悲慘世界》給我帶來的收穫千言萬語都講不清,它的內涵實在豐富,足以一生受用!

《悲慘世界》讀後感7

大家都知道世界著名大文豪維克多·雨果的代表作的之一便是這一本《悲慘世界》。週末,我開始閱讀起這本動人心魄、感人至深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冉阿讓爲了不讓姐姐的孩子餓死而偷了一塊麪包,被判了五年徒刑,又因爲四次越獄增加到十九年。當他一無所有的走上社會卻發現自身衣食無着時,一位主教感化了他,讓他決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終於當上了市長,一名大富翁,樂善好施,做了許多善事。還曾爲了不嫁禍於人上法庭承認自身的真實姓名。他舍已救人,在槍林彈雨中救助了他的“女婿”,最後卻在孤寂中走向死亡。

想想我們的生活,和這些人比起來,算是多麼的美好啊!我們曾因爲想得到卻得不到而哭泣,也曾會因爲想做什麼卻不能做而難過,但看看這本書中的冉阿讓、芳汀、“百靈鳥”珂賽特……我們曾受過的所謂的“傷”都算得上什麼?現在有許多人,包括我們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總是會覺得什麼都該是自身的,不應該受到委屈,所有人都應該聽自身的,按照自身的心意去辦,都不曾站在別人的立場想過,但這樣的我們長大後,改怎樣去融入社會呢?所以,請大家從小做起,試着儘自身最大的力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積極地面對一切挫折,不要畏懼。同時,我希望大家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並懂得感恩,感恩這個世界、感恩這個國家、感恩這個社會、感恩在我們身邊不離不棄,愛我們的人……

我只想說,人是不分貴賤的,要保持一顆真、善、美的心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無比美好。

《悲慘世界》讀後感8

淺讀《悲慘世界》,我看到了仁慈善良的卞福卡主教,令人同情的冉阿讓,被男人花言巧語所欺騙的芳汀。

在那個灰暗的時代,女人是毫無地位和自由可言的。純潔善良的芳汀捲入了一個愛情的遊戲,被無情欺騙,爲多羅米埃生下孩子,多羅米埃隨即逃跑,留下芳汀和她幼小的孩子。

爲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她不得不離開巴黎寄養珂賽特,回鄉謀生。我想她在巴黎一定是一個美麗、令人憐惜的人吧。在女人最美好的年華里,成爲一個普通至極的夫人。

禍不單行,她將女兒託付給一對旅館夫妻,在社會的打壓下,德納第夫妻將自己的本性暴露,勒索芳汀的錢,並且對珂賽特並不好。而她在鄉里工作時,被人們發現她有一個孩子便被迫離職。德納第夫婦得寸進尺謊稱珂賽特身患重病。不停的勒索芳汀,芳汀賣掉明媚的金髮,潔白的牙齒,最後淪爲一個娼妓。

恰巧社會對這個單親母親偏見極大,給了她莫大的壓力,她還是一個剛接觸社會的年輕女人,在社會的沉重打擊下,她遇見了冉阿讓,他把芳汀從警局救出,送到醫院,承諾幫助芳汀接回孩子。希望之光終於出現。而冉阿讓這時正處在人生的岔路口,是繼續當市長還是勇敢的承認自己曾經犯下的罪行,讓他不斷猶豫並且這個問題還影響着芳汀日後的生活。

所以,當警察出現在醫院,本就病入膏肓的芳汀,驚嚇過度,當得知冉阿讓即將被逮捕,無法再見到女兒,悲傷之下,命喪黃泉。

若芳汀沒有生下珂賽特,命運是不是會不同。爲什麼芳汀選擇生下珂賽特?女人在那個水深火熱的灰暗社會,必須保持貞潔。她本是專一善良的人,可終究錯付了人。孩子是無辜的,或許是她對多羅米埃僅存的愛吧,亦或許是她心裏最深沉的母愛吧。

《悲慘世界》讀後感9

近來,我讀了一本名著——《悲慘世界》。在書店中“悲慘”二字頓時吸引了我的目光。我心中的好奇令我不由自主地翻開了它。然而當我輕輕合上書時,心中卻充滿了悲哀。

《悲慘世界》的作者是雨果先生。他用生動的描寫讓我們看到了主人公冉阿讓傳奇式的一生。

冉阿讓是一名苦犯。在他服完十九年之久的監禁後,他的靈魂與人品受到了一位主教的昇華。冉阿讓立志重新做人。他幫助、救濟窮人;在當市長期間,不願商馬第平白無故替自己受害,以身頂替;他救出處於水深火熱的孤兒柯賽特;救出在槍林彈雨之中不幸受傷的馬呂斯;他不計前嫌,讓沙威逃離死神的魔掌。他一生都是那麼善良、樸素。最終,他淒涼地死去,令人潸然淚下。

當我把書合上時,腦海中浮現的一幕幕仍是書中令人難以忘懷的片段。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就屬冉阿讓救出沙威那一段。他完全可以一槍讓這個討厭的人上西天,可冉阿讓沒這麼做。他放了他,讓人們看到了她善良的光環。善良總能讓別人爲之感化。因爲善良,冉阿讓在擔任市長時深受市民喜愛;因爲善良,沙威之後沒有對他進行窮追猛打。

善良,也能收穫到許多意想不到。

在英國一個村莊裏,一位農夫在趕往集市的路上發現一個男孩掉進了糞池。他二話不說,立刻把男孩救了上來。兩年後,一位紳士來到了農夫的家,對他感激地說:“謝謝你在兩年前救了我兒子,我該怎麼報答你呢?”這時,農夫的兒子回來了。紳士靈機一動,說:“請允許我把他帶走,我想讓他受到良好的教育來報答你!”幾十年之後,農夫的孩子發現了青黴素。原來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弗萊明!

善良,人生中最富有的財富!

《悲慘世界》讀後感10

每當我走在荒涼的街道上,感受着刺骨的寒冷,我總想到冉阿讓是否已在遙遠的天國之中,看着地上那對幸福的年輕夫婦—馬呂斯與珂賽特呢?

這本《悲慘世界》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目睹一幕幕人間遺憾後寫出的小說。主要講述了冉阿讓在假釋後,隱姓埋名過起了新生活的故事。這本書寫出了人性的美、還有當時社會的黑暗:平民貧困潦倒,警察昏庸無道,監獄關滿了犯人,而那些人卻只是因爲一點小錯而被判了重刑,可見當時的政府是多麼無能啊!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一直有一個觀點:警察一定是正義的化身,而罪犯往往一定是個窮兇極惡的亡命之徒。可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這個觀點是多麼的幼稚可笑!在讀到芳汀馬上要被沙威警官逮捕的時候,我陷入了沉思當中:警察爲什麼一定是好人呢?這世界上當然會有不仁不義的警察啊!只是我們沒有坦然接受這個事實罷了。

我繼續往下讀,讀到冉阿讓不惜冒着生命危險救了沙威那段,我又沉默了,安靜了,思考起來,發現這個世界好像不是大人說得那般如此黑白分明。人可能並不是分得如此之清楚 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這個想法好像太過於片面了,忽略了一個要點:人,是兩面的。或許你平時見到的嚴厲、嚴肅的老師,也會在學生受傷時溫柔地安慰着他,輕輕地爲他抹藥;又或許平日裏像個大冰山一樣高冷的班長,也會在聯歡會上放肆地與大家一起歌唱、跳舞……

總而言之,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凡事不要只看一面。

讀完那本書的夜裏,我夢見了冉阿讓,夢見了珂賽特與馬呂斯,夢見了……我真想對他們說:你們的故事啓發了我們,你們的故事將永遠流傳下去,永遠、永遠……

《悲慘世界》讀後感11

在電視上看了《悲慘世界》的電影,很多感人的細節,與電影畫面交織在一起,深深印在我的腦海中。特別是那位善良的主教大人,冉阿讓偷了他的銀器,被警察押着來到他面前時,他對冉阿讓說:“您爲什麼不說這是我送給您的呢?”就這一句話,改變了冉阿讓的一生。

我那時最愛看的是冉阿讓去領小女孩珂賽特的情節。和我那時差不多大小的小女孩珂賽特,本來那麼漂亮、天真、可愛的孩子,遠離母親,落入火坑,飽受欺凌,陷入那麼悲慘的境地。直到那一晚,冉阿讓出現在珂賽特的世界裏,幫她提水,送她洋娃娃,送她銀幣。他就像天神一樣,給她帶來光明和希望,帶她逃離黑暗,獲得新生。雨果的筆觸是如此生動,我彷彿親臨其境,和珂賽特同悲同喜。那一章讀來令人心酸,卻最終欣慰。

還有冉阿讓帶着珂賽特在黑夜裏逃亡,躲避警察追捕的情節。驚險緊張,讀起來爲他們捏了一把汗,直到他們逃離險境。

當冉阿讓聽說無辜的商馬第伯伯被誤認爲是冉阿讓而將被判罪,那一夜的內心掙扎實在扣人心絃。冉阿讓不是聖人,他也有自私的想法,但當他終於走上法庭自首的那一剎那,沒有一個讀者不爲之動容吧。

因爲對死去的芳汀的承諾,他再度逃亡,救出了珂賽特。從此他成爲了這個孤女唯一的依靠,無論是出於慈悲還是承諾,他給了珂賽特最無私的愛。

始終對小說中這句話印象很深:“主教在冉阿讓心裏喚醒了善的

意義,而珂賽特在他心裏喚醒了愛的意義。”原來一個人需要另一個人的喚醒和拯救。那麼在我們的生命裏,又是否存在這樣的人,喚醒我們心靈中深藏的力量?

讀這部小說,很多地方几乎令人感動得落淚。雨果對人世的疾苦有如此深切的體察,然而他又如此信仰善與愛的力量,相信它們可以拯救世界。

《悲慘世界》讀後感12

《悲慘世界》是荷蘭傑出的浪漫派文學家維克多雨果的經典小說小說集關鍵講了主人公冉阿讓只是爲了更好地一塊吐司麪包判刑了五年監禁,他四次蘋果越獄都失敗了,還被監禁19年,纔可以修復隨意。之後他在秋裏小鎮的神父的具體指導下決策迷途知返,已不做錯事,冉阿讓趕到海賓特涅鎮更名爲馬可蘭,開過一家黑玉節加工廠,變成了一位富人,還當上市長。來一個人被覺得是冉阿讓由於他偷了一個蘋果,因此,他的下身要在牢房裏渡過真實的冉阿讓最終投案自首,隨後第五次蘋果越獄,收留了一個小女孩,女孩兒最終和馬留斯一見鍾情,可是冉阿讓卻遠去了。

我認爲這個地方最感人至深,有一位馬倌被壓在車下。有一個人說我明白荷蘭有一個人能獨自一人頂起牛車。沙威筆直盯住他的雙眼說那個是土倫牢房的因涉嫌哪些突然聽見這句話馬德蘭市長的臉越來越一些慘白,馬德蘭市長將頭擡起來,悽然的淡淡笑道,便俯下半身鑽入底盤,她試了2次都沒取得成功,大夥兒如何勸她也不出去。車輛依然在漸漸地往凹陷,她痛楚地閉上眼,把嘴脣閉緊成一個一字,這個時候車輛忽然動了,漸漸地的從泥潭拖出來,馬德蘭市長的人,仁慈協作,好事兒做究竟的心態很非常值得大家學習培訓,有一次見到一個小男孩由於頑皮被卡內,夜裏大家都睡了僅有我還在散散步,小男孩的目光看見希望我救他,我瞄了他一眼就離開了,並且對他幹了個鬼臉,小男孩,心寒無比,禁不住痛哭起來,kay,夜色茫茫誰可以聽到呢,第二天早晨我起來去那裏吃,小男孩,早已出來,小男孩,狠狠地緊抱母親,隨後不斷謝謝他,我一看原來是小黃小黃看到我講您好小旋,你瞭解這一小男孩怎麼啦嗎,我的臉像煮熟了一樣熱。我垂頭喪氣的跑了之後我再遇到這類事,我一定會想起悲慘世界裏的冉阿讓,而且幫助別人。

這篇小說集告知大家,爲人處世要誠信。善解人意助人爲樂,英勇而堅毅,一諾千金溫柔有愛心充滿激情,品行端正看待感情堅負。

《悲慘世界》讀後感13

最近,由於受到音樂劇《悲慘世界》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畫的影響,我決定閱讀一下原著。於是我翻開了書本

主角冉阿讓是個位於社會底層的人,別說可以腰纏萬貫,就連溫飽也難以滿足。他由於弟弟飢餓不堪,偷了一塊麪包而坐牢。出獄後,他非常仇視社會。但當主教卞福舒告訴他不該氣餒,並慷慨地招待他時。冉阿讓決定做個好人,於是他改頭換面,棄保潛逃。經過十幾年的打拼,最終成爲了市長。他不僅幫助下崗人員回覆就職,還幫助了窮困潦倒的婦女方婷撫養孩子珂賽特。珂賽特也長大了,她與革命主義者馬呂斯結爲夫妻,這喚起了冉阿讓參加革命的決心,最後他們得以勝利,人民也獲得了溫飽的生活。

看完了這本書後我感慨萬千一個在高尚之人的眼裏看來也許喪盡天良的冉阿讓卻是一個樂於助人的人物。但在我心裏他確實很高尚。他爲了溫飽纔去偷食物,所以他也只是一個被逼得喪失理智的底層人物;他爲了成爲一個好人才棄保潛逃,說明他不願就這樣墮落下去。冉阿讓是個好人,但他的好微不足道,就像蜜蜂爲了人類採蜜一樣。

而書中還有一個個性鮮明的角色旅店老闆德納第。他是個很虛僞的人,外表很善良,內心卻非常醜惡:他不僅在婦女方婷不知情的情況下和妻子一起虐待珂賽特。他和冉阿讓善良的內心相反。如果說冉阿讓代表着人性的陽光面,那麼德納第就代表着人性的陰暗面。

德納第和冉阿讓的不同告訴了我們,在別人眼中高尚的人也許並不善良,只有像冉阿讓那樣內心善良純潔的人才稱得上高尚。

作者通過冉阿讓還告訴了我們:仇視社會是沒用的,只有靠愛和改革才能使人人公平。

我發現,這本書也告訴了我我們身邊有很多的人在默默的付出,就像冉阿讓一樣。

只要懂得付出,你就是高尚的。無論你屬於弱勢羣體還是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高尚之人,不分地位。

《悲慘世界》讀後感14

《悲慘世界》這部世界名著靜靜地躺在我的牀頭,每天晚上,我都要翻開它,細細地品上一番。

讀着這部名著,我心中像打翻了一瓶五味醋,酸甜苦辣鹹一起涌上心頭。我對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不幸的遭遇深感同情;對他爲了讓外甥填飽肚皮而鋌而走險,伸出黑手偷取麪包而毀了自己的前程而深感惋惜;對他因此而服了十九年苦役而抱不平;對他出獄後遇到一個慈祥善良的神父而深感慶幸。可是,他那不光彩的歷史使他在社會上處處碰壁,總是被人拒於千里之外。

從冉阿讓的身上,我看到的不僅僅是他那顆善良的心,也看到了他因爲一時糊塗而蒙上了不永遠無法抹去的陰影。他讓我知道了什麼叫一失足成千古恨,讓我懂得了我們國小生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千萬不能因爲一時的糊塗而幹蠢事,毀了自己美好的未來,毀了自己幸福的家園,讓親人痛苦,讓自己無法自拔。

每次看完《悲慘世界》,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靜,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那些在電視上看到的囚犯後悔的目光,絕望的背影。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一失足成千古恨。本來,他們可以有一個幸福的家,有光輝的前途,可就是因爲他們一時錯誤的念頭,就毀了他們的一生,給家庭、社會都帶來了傷害。想到這,我就又一次不自覺地想起了一個人,他是我爸爸以前的一個朋友。他曾經犯過一次錯,在監獄裏服役許多年,後來,刑滿釋放。大家都以爲從此他會改過自新,可是他毫無悔改之意,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把他老婆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六萬元錢全拿出去賭個精光。從此,親朋好友都不再信任他,不再幫助他,他再次跌落了痛苦的深淵。

從書中冉阿讓的身上,從現實生活中的反面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很多,也學到了很多。我明白了,我們做人處事一定要謹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正義感,千萬不能做那些害人害己害社會的壞事,因爲那樣只會害了自己,更會害了自己的親人!

《悲慘世界》,讓我受益匪淺,他已成爲我百看不厭的最愛。

《悲慘世界》讀後感15

窮人冉阿讓因爲偷了個麪包,被投入監獄;紡織女工芳汀爲養活私生女,被黑店主敲詐到賣掉頭髮直至病死;芳汀的女兒珂賽特在黑店累死累活,還要付“生活費”,這就是法國文豪雨果筆下的悲慘世界!

在這個悲慘世界裏,一個人無論想做好人還是壞人,都不可得。冉阿讓反覆被抓入獄、立功釋放、再次入獄就是明證。第一次出獄後,他偷了神父的銀燭臺,又被抓住了。神父大慈大悲,反而把剩下的銀餐具打包送給他。此舉既讓他脫離牢獄之災,同時感化了他的靈魂。

冉阿讓改名進入海濱小城,進過奮鬥,不但發家致富,還當選爲市長,把小城建設得繁華無比。可警探沙威陰魂不散,死死地盯着他。一天,馬車傾倒,車伕割風老頭危在旦夕。冉阿讓無奈之下出手擡起了馬車救人,卻讓沙威懷疑他就是做過苦役的老囚犯。接着外地有人冒名冉阿讓偷竊被抓。冉阿讓毅然挺身而出,解救了無辜,再次入獄。

隨後,囚犯冉阿讓在輪船桅杆上救了水手,並藉機落水逃脫。因爲他要去解救芳汀的女兒珂賽特。芳汀沒能等到見女兒最後一面,溘然長逝。冉阿讓和芳汀成爲一對父女,隱居巴黎。巴黎街頭革命爆發,冉阿讓爲了救女兒女婿,彈無虛發,大顯神威,還兩次釋放了死對頭沙威。沙威陷於人情與職責無法自拔,投水自殺。

冉阿讓眼見女兒有了好的歸宿,終於病倒,結束了他多災多難而傳奇的一生。回望主人公冉阿讓的一生,當他一味忍讓時,只能老實地待在監獄裏,或做苦役。但當他忍無可忍,大展伸手時,就煥發出奪目的光彩,甚至一度當過市長,治理一方,比很多當政者都強。因爲他是爲官一任,造福一方。

和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芳汀珂賽特母女。她們對惡勢力一再忍讓,不知反擊,結果越活越慘。正如歌曲所唱的:

“因爲我們一再忍讓,人家驕氣日盛!”

悲慘世界其實是壞制度和爛好人共同造成的。一旦被欺凌的人和麻木觀望的大多數人覺醒,一起行動起來,世界就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換了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