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經典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

葉聖陶的很多作品,都讓人受益匪淺,你都讀過哪些作品,有什麼樣的感悟呢?下面小編爲大家整理推薦了葉聖陶的作品讀後感,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葉聖陶經典作品優秀讀後感心得
  葉聖陶的作品讀後感篇一

《葉聖陶答教師的100封信》,篇幅不多,但細細讀來,讓人受益匪淺,其中 “教育,往簡單裏說,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讓我深有體會。

1958年9月9日,葉聖陶在給江亦多的信中說:“我想教師工作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培養學生具有各種良好的社會習慣。諸如熱愛國家、關心他人的習慣,禮貌誠篤的習慣,虛心自強的習慣,閱讀書寫的習慣,勤勞操作的習慣,求實研索的習慣等等。”

1972年3月22日,葉聖陶在給李業文的信中又說:“依我想,從國小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而教師要完成這個重大任務,自己就得繼續不斷地養成這些良好習慣。”

1973年3月19日,葉聖陶在給李業文的信中再次強調:“當語文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認真(不是馬馬虎虎,粗枝大葉)看書讀書的好習慣。寫東西也一樣,不論寫個紙條,寫封信,寫一篇牆報的文章,都要正確、老實、實事求是,不瞎說,不亂說,不糊里糊塗地說。看書讀書寫東西都是要幹一輩子的事兒,養成了好習慣,不僅是個人的益處,對於社會生活和各項工作也大有益處。假如不養成好習慣,那就反過來,對個人、社會、工作總有或大或小的害處。”

教師工作的根本目的,並不在於傳授某種知識和技能,也不在於追求升學率,而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爲習慣。

曾讀過葉聖陶的《如果我做教師》,其中也說過當每一個家長和教師,都明確教育的目的是爲了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的時候,大家在教育上形成合力就會容易的多。

如何“養成好習慣”呢?葉聖陶告訴大家,一是要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二是要發揮教師的以身示範作用。

葉聖陶說:養成小朋友的`好習慣,我將從最細微最切近的事物入手;但硬是要養成,決不馬虎了事。譬如門窗的開關,我要教他們輕輕的,“砰”的一聲固然要不得,足以擾動人家的心思的“咿呀”聲也不宜發出;直到他們隨時隨地地開關門窗總是輕輕的,才認爲一種好習慣養成了。

葉聖陶說:我認爲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戒學生不要去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

作爲班主任在平常的教育教學中我也特別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結合校園環境建設,佈置教室外牆,班級個性角,讓學生參與設計、參與管理、參與活動,使學生從心靈深處自覺規範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園環境的完美融合。學校在牆壁上張貼名人名言、“學生日常行爲規範”、“國小生守則”等,讓每一面牆壁都發揮出德育的功效。班級也精心佈置德育環境:隊角、學習園地、黑板報、圖書角等,讓學生的品德在耳濡目染中得以養成。

利用晨會、班會和隊會等教育時間,運用多種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如在安全教育活動中,用講故事悟道理,看圖片辯對錯,小知識競賽等等,讓“規則意識”深入孩子的心坎。又例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用餐習慣,與“八禮四儀”中的餐飲之禮相結合,利用品德與生活中《我的生活好習慣》這一單元的主題活動,讓學生在校用餐時先注意觀察每一位同學就餐時的行爲表現,然後讓大家討論交流,在活動中,收集從學生那裏反饋過來的信息並將它們進行分類如:快樂、

煩惱、有趣等,讓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明白就餐應有的行爲禮儀,再結合自己平時生活中各種用餐,如喝喜酒、做客、招待客人等行爲,在交流中學習和養成文明用餐的好習慣。

對學生的習慣養成教育要持之以恆,反覆訓練。剛接班時班級中學生的衛生習慣較差,隨手亂丟紙屑,值日生掃地時拿着掃帚玩耍,垃圾桶周圍一圈垃圾。當天教育後,學生行爲有所變化,但過後照犯。繼續教育,持之以恆,一學年後,我班的衛生也明顯改觀。

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作爲教師如果在培養學生良好習慣上下了功夫,取得了成效,就是做了一件使學生終身受益的事。

  葉聖陶的作品讀後感篇二

生活中,稻草人是用稻草做的,它被插在稻田的中央,用來驅趕叼稻穀的麻雀等。寒假裏,我讀了葉聖陶爺爺寫的《稻草人》。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稻草人不能走,不能說,不能動,和現實生活中似乎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區別。唯一不同的是他有思想,心腸很好,一心想幫助受傷害的人們。

這個故事十分感人。稻草人的主人是個年邁的老太太。她的丈夫和兒子都生病去世,老太太因爲傷心過度,她落下了動不動就流眼淚和心痛的毛病。再加上前幾年鬧水災,莊稼收成又不好,老太太乾癟癟的臉上佈滿了歲月的皺紋。這一年,稻子長得很壯實,而且雨水也不太多。眼看今年有好收成,她笑了!可是稻子的天敵——一種灰色的蛾子飛來了。它們在稻葉上安了家,肆無忌憚地下了很多卵。稻草人慌忙地扇扇子,但蛾子們並不把他放在眼裏。稻草人想到主人乾癟的臉,又想到了主人不幸的命運,心裏像刀割一樣。稻草人使勁地扇扇子,可是蛾子們還是繼續放卵,然後從容不迫地飛走了。稻草人多想告訴老太太,可他不會說話,他好傷心……

河裏傳來一陣咳嗽聲,原來河面上停着的小船裏躺着一個病重的孩子。他用輕微的聲音叫媽,可他病得太重了,根本叫不響。他的母親是個漁婦,靠捕魚爲生。孩子口渴急了,喊着要喝茶,但漁船上哪裏有茶呀?婦人只好舀了一碗河水給他喝。婦人捕到一條鯽魚放在桶裏,那桶就在稻草人的腳下。稻草人多想燃燒自己爲孩子燒那條鯽魚補補身子,多想拆開自己給孩子一些溫暖。但他只能一動不動地呆着,他傷心極了……

突然, 沉睡的稻草人被一位婦女的哭聲驚醒了。原來她的丈夫把家裏的錢財全賭光了,最後想把她給賣了。她走投無路,想到了投河自盡。稻草人想去阻止她輕生,可是看着她慢慢地向河中心走去,看着漸漸消失的背影,稻草人卻什麼也做不了。他傷心地哭了……

稻草人多想幫助身邊的人們! 爲了驅趕破壞稻穀的灰蛾, 他使勁拍着自己的身子想告訴老太太, 爲了挽救生病的小孩, 他想變成被子給孩子溫暖, 爲了阻止婦女跳河, 他流盡了眼淚。

最後,稻草人倒了!不是因爲他怕辛苦,而是因爲他的心碎了,像玻璃一樣碎了。於是,稻草人倒下了!

稻草人的精神是多麼崇高!處處、時時爲別人着想!如果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都能這樣,爲別人多着想一點,多獻出自己的一點愛,那麼我相信我們的生活一定會像那首歌唱的那樣:世界將變成美好的春天!

  葉聖陶的作品讀後感篇三

這是葉聖陶先生在北京中華函授學校舉辦的“語文學習講座”第一講的講話。語言樸素明瞭,勸告大家學習語文的殷切之情卻跳出那字的束縛,渲染得滿紙都是。

看到“學習語文很重要”這樣的小標題時,我不僅莞爾,腦海裏閃現幾個問題:大家不知道學習語文重要嗎?爲什麼要強調?

在很多人的理解中,學習語文不外乎讀書寫字,好似並不需要花費很多功夫,能認會寫就行。當然,這不是說語文不重要,關鍵是還有比語文更重要的英語、數、理、化等學科存在,相比之下,語文就不那麼重要了。

那人們爲什麼又認爲英語、數、理、化等學科更重要呢?筆者認爲原因是那些學科考分差距大而影響了短視之人的判斷力。君不見,語文上課聽與不聽,學與不學,最後考試成績一般也會有六七十,而最好的也不過八九十分,這一二十分的差距與兩類學習付出的時間精力比較,簡直不足一提。正如人們經常說的,學與不學“一個樣”。不只是家長和學生,老師中也會有這樣的說法,有的老師天天弄資料,練習題,講得昏天黑地,有的老師把課文邊上邊扔,作業少做,輕鬆自在。一期下來,平均分不超過三分。辛苦的兩眼發直,輕鬆的張口大笑。於是乎,大家認爲“教”與“不教”也就一個樣。

這些一個樣,卻都是表象。一切自以爲然的事情,是因爲你被它慣常的表現矇蔽。只有“褫其華袞”,你纔會看到更深的原因,也纔有改變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