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如何進行直觀教學

進行直觀教學

一年級數學如何進行直觀教學

1、形象的空間變換

空間知識的學習需要具備非常豐富的想象力,空間不容易進行具體解說,只能通過大腦進行實例構造。在教學中,如果教師不能將空間概念轉化爲直觀的生活案例,學生也沒有豐富的想象力,這樣就增加了教學難度。比如在進行體積這一課的教學時,一般情況下,教師會告訴同學物體是具有大小,佔據空間的。但是同學能只能將這句話當做知識點來記憶,並不能活學活用,不能理解它的意義。如果教師以“烏鴉喝水”的案例來創設一個直觀的教學情景,就能將生硬的概念轉換爲鮮活的事例。接下來再引入體積這一概念,學生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2、利用遊戲體驗數學

我們都知道數學比較抽象,如果不經過親身體驗,就很難理解吸收。在我們身邊,有一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生應該勇於嘗試,親身體驗。比如在學習“鏡面對稱”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設計“照鏡子”遊戲。通過兩個人蔘與,一人扮演鏡子,一人扮演照鏡子的人。照鏡子的人做出什麼動作,對應的“鏡子”也要作出相應的動作。同時,還可以進行角色互換,讓雙方都直觀的去感覺。遊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鞏固對於鏡面對稱性質的理解和運用,還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首先,進行實物感知。

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準備好五角星和三角板等實物,在課前將其貼在黑板上。在上課過程中,指出圖形中的角,讓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通過這些實物,將抽象的角具體化;其次,動手操作。教師可以提出要求,讓學生進行操作,比如用紙能否折出幾個大小不同的角?這樣可以強化表象,帶給學生更加直觀的體驗;最後,表象再現。可以讓學生動手畫角,再使用三角板進行測量,將角再次重現,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熟練掌握角的性質,爲後期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運用直觀教學法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直觀教學法中教具應有趣味性

教師要根據國小生的特點,在教學中合理利用各種直觀教具(如錄音、錄像、實物、模型、圖片等),充分展示教學中所需的各種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知識。同時,可利用現代化設備放大關鍵的細微部分。讓學生反覆感知,加深學生對事物的全面認識,從而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完整清晰的表象資料。另外,教師在選擇、製作和使用直觀教具時,不但要注意教具的教育性和適用性,還要儘可能使教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和激發學生的興趣。另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的多樣性、集成性、交互性的特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能力,如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培養學生的歸納、演繹等邏輯推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創新能力等等。

(二)直觀教學法所使用的教具(實物、演示器、圖片等)和學生操作用的學具應注重實用性和統一性

實用性是要求直觀教學中所使用的教具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必須與教材同步,這樣就便於使學生感知與數學知識的聯繫,方便教師的講解,促進表象的轉化。統一性是要求教師所使用的教具與學生所使用的教具應保持一致,避免教師講解與學生接受的脫節,促進學生的積極思考,幫助其理解所學的知識,

(三)直觀教學要把握恰當的時機

教具的演示和學具的操作都要與課堂教學內容及課堂教學實際緊密聯繫,突出直觀性、形象性,達到凝聚注意力、激發興趣、形成表象、把握知識點的目的。該什麼時候用就什麼時候用,防止濫用,這樣才能使直觀教學更好地爲課堂教學服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提升課堂教學效率

一、抓住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國小一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正處在對事物認識的初級階段,他們對周圍的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尤其是在課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讓本來枯燥的數學變得更有趣?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實際運用,懂得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思想注意力合理引導,比如教師在教學“數一數”時,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周圍,讓他們尋找教室中能看到的數,例如同學的個數、桌子的數量等,接着又讓學生打開自己的書包,看看書包裏有哪些東西,有多少種東西。接着可以讓學生打開自己的鉛筆盒,看看鉛筆盒裏有幾支筆,最後讓學生說出那些和自己有關的數字,看誰說得最多,讓學生感知數學,觸摸數學,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玩中學”,提高低年級數學課堂的有效性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還沒有真正從幼兒園童話故事的世界走出來,自覺性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只依靠教師難以掌控課堂。這些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解,而應積極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玩”正是兒童這個年齡階段特有的實踐活動形式,在設計教學環節時,可以結合學習的內容將新知識部分轉化爲形式多樣的“數學小遊戲”,講故事等。

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講故事,學生們往往會靜下來,認認真真聽教師講,甚至當教師講完了故事,學生還沉浸在故事的情節中,小故事給課堂帶來了輕鬆愉快的`氣氛。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時,編一段這樣的小故事:小松鼠特別愛勞動,有一天松鼠媽媽一大早就帶小松鼠來到樹林裏撿松子,松鼠媽媽撿了9個,小松鼠撿了6個。松鼠媽媽想知道一共撿了多少個?用什麼方法計算的呢?小朋友們,你們能幫松鼠媽媽算一算嗎?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積極性很高,誰都想幫助松鼠媽媽。教師及時加以引導,學生很快地學會了20以內數的進位加法。

三、圖文並茂,重視和加強直觀教學

國小一年級的學生對直觀的具體的東西非常感興趣。隨着信息技術進入學校,出現了以計算機爲核心的多媒體信息系統,多媒體系統爲學生描繪出一個豐富多彩的視聽場景,多媒體進入課堂,信息豐富,圖文並茂,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如在教學“10的認識”時,採用故事導入的辦法來創設情境:春季的一天,班上組織0~9這些數字娃去外出遊玩,“9”的數值最大當了組長,所以9很驕傲,眼裏看不起別的數字。它對“0”說,“你個子最小,和我在一起,你太渺小了。”“0”聽了特別傷心,許多數字娃娃非常氣憤,“1”站出來對“9”的說:“你說的不正確,我要是和你看不起的0排列在一起,不是比你大嗎!”“9”聽了滿臉通紅,低下了驕傲的頭,這就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新課:“10的認識。”

實施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開展有效提問教學,使數學提問更加具體化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是教學主體,教師在提問過程中,需要讓學生清楚的瞭解知識,有效提升每一個學生能力,提升數學教學課堂效率。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一般採用直接點名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提問,很多學生知道一些問題不會提問自己放鬆警惕,導致一些學生不願意主動參與課堂的學習,只是去解決提問自己的問題。此種教學方式對於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有十分不利的影響,對於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也十分不利[1]。

爲了能夠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國小數學教師可以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進行提問,多媒體的方式可以更加直觀地將抽象的知識展示給學生,對學生進行提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主動思考問題,有效提升數學教學的效率。例如,在進行空間和圖形的學習中,採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展示給學生相關知識點,對學生進行提問,讓學生了解知識點。通過實踐可知,採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對提問教學十分有效,可以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拓展思維,我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並隨機讓學生回答,此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課堂提問教學的有效率。

二、在課堂教學中採用數學提問方式,深入剖析數學知識概念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對於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發揮着重要作用。在數學教材中可以瞭解到很多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可以通過引導教學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之後通過提問的方式加深學生知識的掌握度,幫助學生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國小階段的學生思維能力還有限,集中力還不強,教師可以運用學生了解的知識進行提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對數學學習充滿自信心。

例如,在對分數加減法的學習過程中,可在課堂教學中採用證書加減法方式引導學生,利用證書加減法相關知識學習分數加減法,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通過實踐可知,學生可以利用其他知識解決分數加減法相關問題,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學效率,提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