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傳讀書心得13篇

我們有一些啓發後,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阿Q正傳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阿Q正傳讀書心得13篇

阿Q正傳讀書心得1

全文讀下,覺得阿Q是個可憐人,可似乎又不值得我們同情。我們社會中有許多人很“阿Q”,他們說得好聽叫知足,知足那是怎樣的精神境界?阿Q打架打不過,就在嘴上贏過他人,可是得到的僅僅是一種精神上的勝利,心中平衡些——所謂的知足。

阿Q欺辱小尼姑,典型欺軟怕硬,以獲取心裏的滿足。阿Q勝的是小尼姑,他似乎覺得自己好光榮。

在作者筆下,“看的人們”“閒人們”“大家”“取笑的人”同是病態,病態有下面4種——自私,虛榮,不管他人,勢力。阿Q以爲革命是爲了自己謀利益的手段,等於造反。像現在,多少人忙忙碌碌,無非是爲了尋求更過的個人利益。這不就是自私心的體現嗎?在人際交往中,同事互相吹噓,朋友互相攀比,這便是虛榮心的`體現。

生活中真的動起手來,打架時,阿Q那樣討饒的人並不多,但是在公共場合起鬨、愛看熱鬧的恐怕不少,這便是不管他人。

社會大流中個體阿Q病態存在於人羣當中,我們將如何將這種阿Q病態改正呢?這就需要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

阿Q正傳讀書心得2

一直久仰阿Q大名,據說他的“精神勝利法”十分“利害”,可就是沒看過原著。恰好最近又學了魯迅先生的一篇課文,再次被他犀利的筆風征服,於是欣然前往圖書館,蒐羅他的書,翻開《狂人日記》,便直奔《阿Q正傳》。

粗略讀了一邊,算是和阿Q打了個招呼,彷彿那個穿着破夾襖,面帶輕蔑走向王胡的阿Q正迎面走來;又彷彿對面鏡子裏,自己的腦袋下長出了阿Q的身子。

在我眼裏阿Q是可悲、可恨、可氣又可笑的人,但他始終不值得人可憐,即使是多於的同情,恐怕失去自尊的他也無法承擔吧。

他悲的是生活在強權的壓迫下,已變得麻木不仁,不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基本人格,甚至把被壓迫,視爲理所當然,最終在“精神勝利法”的幫助下依舊可以活得“飄飄然”。他的可恨之處在於,毫無自知之明,專愛欺負弱小,把他受壓迫的'氣憤轉而發泄到比自己更軟弱、低下的人身上,以獲得精神上的勝利,如調戲小尼姑。然而可氣可笑的是,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最終也還是不知道自己究竟爲何而死,卻在“精神勝利法”的“光環”下,死得“泰然”……

我一直很喜歡用白居易的“文章合爲時而著,詩歌合爲事而作”來形容魯迅先生的文章,但在這裏我暫且拋開他的鍼砭時弊,也拋開阿Q所有的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單從阿Q這個藝術形象看,他最大的“光環”便是他的“精神勝利法”了,而他的可悲、可恨、可氣、可笑的唯一資本也註定是他的“精神勝利法”。

阿Q是那個時代的產物,那個時代縮影和“結晶”,可謂是“時勢造就阿Q”可是一旦阿Q脫離了那個時代,他還是那個阿Q麼?拋開了阿Q所有的政治、歷史、社會等背景,他的“精神勝利法”還有什麼意義可言麼?也許有人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但是作爲一部有着鮮明時代烙印的經典小說,它能跨越那個是帶仍以經典的名義走向今天,這徰說明了他的經典不僅僅停留在他的那個時代,而且還能穿越時空與今人產生新的'共鳴,那我們也理所應當給經典鍍上新的金邊,讓“阿Q精神”在今天添上新的一筆。

有時讀着阿Q,恍然間卻彷彿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陌生又熟悉。小時候,考試一考不好便傷心落淚,每每此時,身爲“前輩”的表姐便主動扮演了心理諮詢師的角色來向我傳授“阿Q精神”:“一次小測驗而已嘛,有什麼大不了?犯不着傷心、傷身,又不是大考。再說了,考都考完了,你傷心也沒用,白白浪費時間而已,還不如下定心去好好複習,找出錯誤與不足爲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你要實在過意不去就想想那些比你考得還差的人,他們不也好好的嗎?也沒像你一樣傷心啊……”聽了表姐的話,再想想考得比自己還差的人,心裏竟也真的平衡些了,也能定下心,平靜地訂正試卷了。

後來長大了些,遇到挫折,我便也將“阿Q精神”活學活用了,心裏再難受也要學會自己安慰自己,學會自己解開心結。難受有何用?傷心又有何用?即使整天愁眉苦臉,日子也一樣要過下去,明天一樣還會來,困難也一樣要面對,用一個好心情面對困難總比垂頭喪氣面對要強,微笑總比滿臉愁容有魅力。於是,勇敢地爬起來,拍拍身上的土,我能笑着站在這塊崎嶇不平的土地上已經很不錯了,我並不比別人缺少什麼,接下來我只要充滿自信地努力去邁開自己的第一步就可以了,這樣一切便柳暗花明變得簡單起來了,於是乎一個樂觀自信的青春少年重新人間。

當然,如果一輩子都像阿Q一樣渾渾噩噩固然不可取,但以適時、適度、適量的“阿Q精神”面對苦難也未嘗不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愛鑽牛角尖,心眼兒真,一直想不通便很可能走上不歸路。這時候,如果能適度、適量、適當地發揮一下“阿Q精神”難得糊塗一把,也許有些悲劇將會改寫結局。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競爭激烈的高壓社會下,也許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種與時俱進的“阿Q精神”吧。

阿Q的牢車在衆人麻木地目送下已漸行漸遠,他單薄的背影猶如一篇秋葉,在我眼中無處一曲別樣的“阿Q精神”後,安然落幕,徒留我一地感嘆……

阿Q正傳讀書心得3

一口氣讀完了魯迅的《阿Q正傳》,因爲中篇小說,並不長,所以騰出一點點課餘時光就能夠把它看完了。

初讀《阿Q正傳》往往會覺得很噁心的,其中的阿Q簡直就是一個丑角,一個人怎樣能夠這樣貌受屈辱卻不反抗的。魯迅先生塑造這樣一個丑角,是用心良苦的,我不明白魯迅先生是懷着怎樣一種悲痛的情緒寫下這些文字的,看到國人病態的心理,雖然在走用文章來喚醒國人的道路,但從魯迅的作品中總是透出光明未來還很遙遠的悲涼。

看完全文,恐怕大家都會對阿Q印象深刻。阿Q是未莊的一個貧苦的小人物,他的地位是如此卑微,連姓名都沒有,只能叫阿Q。阿Q沒有家,只能在土祠住着,生活來源是靠幫大家做短工,他很勤勞,無論讓他幹什麼都行。因爲阿Q處在社會最底層,所以他務必忍受着有錢人的欺負和村裏人的戲弄、侮辱。說到那裏就提到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幾乎每次捱打,他都會用“兒子打老子”的話來安慰自我,以求得精神上的勝利,而當比他弱的人出現時,阿Q又常常用“恃強凌弱”來證明自我的力量。之後革命黨要進城了,阿Q本以爲革命黨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過不去,於是對此深惡痛絕,但之後發現革命黨是造舉人老爺的反,他以爲革命後就能要什麼有什麼了,所以就去革命了,他的革命行動卻是去靜修庵裏胡鬧。阿Q自始至終都處於一種野蠻的壓迫剝削之下,自我也是愚昧麻木的,直到阿Q被送上刑場,他都不能真正覺悟。每當讀到關於阿Q的情節的時候我都很惱火,真是愚昧麻木之至。

其實,不止是阿Q,小說中的其他人物也是作者的諷刺的對象。先說趙太爺父子吧,趙太爺一向瞧不起阿Q,連阿Q姓趙的'權利都給剝奪了,趙太爺三妻四妾,但阿Q向吳媽示好時趙秀才就要用大竹槓打他,不僅僅這樣,之後地保還來壓榨了阿Q酒錢以及定了5個慘無人道的條件,把阿Q的身家剝奪得所剩無幾。趙太爺還製造流言,使阿Q斷了生計。聽說阿Q那兒有便宜貨,平時一向吝嗇的他不惜打破不點燈的傳統並且讓秀才的妻子去找阿Q,聽說阿Q沒貨了,他又換成原先的面孔。聽說阿Q革命了,趙太爺居然也肯叫阿Q爲“老Q”。當革命已成定局,趙秀才也把辮子盤起來,並且花了四塊大洋買了個“銀桃子”使自我成爲革命黨人。趙太爺父子驕橫無理、狡詐、吝嗇、投機,十足個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

王先生時一再欺負阿Q,但當阿Q“中興”歸來時,還在舉人老爺家幫過忙時,王胡肅然,當阿Q用王胡的脖子做講殺革命黨故事的道具時,王胡立刻害怕且再也不敢走近阿Q了。不止他們,幾乎未莊的所有人見到阿Q“中興”歸來時都一改平日嘲笑他的習氣,都對阿Q肅然起敬了。

假洋鬼子也是個典型的形象,他去上過洋學堂、還去了東洋,於是把辮子剪了,穿着西裝,自以爲很了不起,而當回國後發現沒有辮子不利於自我做官時,又去弄了個假辮子來。他還是未莊第一個加入革命黨的人,“已經留到一尺多長的辮子都拆開了披在肩背上”,他就這樣成爲了一個封建與資本主義的扭曲結合體。

全文都是各色各樣的醜主角,這也是我常常不忍心讀魯迅的作品的原因,我最近還看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週年的電影《阿Q正傳》,活生生的阿Q讓人覺得越發噁心。

阿Q正傳讀書心得4

《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後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一位機關幹部受到上級領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裏6767”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存在於所有人心中,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作爲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徵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

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我認爲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爲,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裏,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裏,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爲這裏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

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是當時民衆痛苦生活的縮影。

阿Q正傳讀書心得5

《阿Q正傳》讀完了,阿Q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魯迅先生在文章中所要表達的思想也或多或少進入了我的腦中。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既高傲卻又卑賤。被別人打時,自我安慰想:“是兒子打老子。”阿Q的自我精神療法可謂世間第一。同時,他卻又瞧不起自認爲比自己還低賤的人—————王胡、小D。

阿Q是悲哀的。阿Q並不懶惰,他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女人,有一個家;阿Q想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

有人說阿Q有反抗精神,因爲城裏人鬧革命的時候,阿Q也十分自覺的去參加。有人覺得想阿Q,拿阿Q的行爲去對號入座。

有人說阿Q是個封建思想的集合體,應該被時代所拋棄。有人覺得自己象阿Q,又拿阿Q的行爲去對號入座。

這就是當時人們的想法,魯迅先生的文章深刻的揭示了這一點,他寫的阿Q是成功的,他也是成功的。

我們已經遠離了魯迅的那個年代,阿Q精神的“代入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了別人的.欺辱,口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早將那人罵的狗血噴頭、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內的幹部受到了上級的批評,心中也一定是敢怒不敢言,心中想:“總有一天,你“下”了,老子“上”了,栽到我手裏——————”心中如是想着,便多了一分慰籍。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在現今盛行。

某某學生,看到老師吸菸,而自己卻受到了老師的管制不準吸菸,便覺得這個社會不公平!不平等!

一些成天泡在迪吧、網吧的癮君子,以頹廢爲美?!“這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這樣的社會不如隱於其中!”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精神依然存在,在少年人中。

阿Q正傳讀書心得6

阿Q的精神勝利法在魯迅先生的筆墨“傳揚”之下得以流傳至今。然而,魯迅先生所想要傳揚的不僅僅是這些。其中還有更深刻,更能發人深醒的東西。

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是一個悲劇的人物形象。正如魯迅先生所說,“阿Q不獨是姓名籍貫有些渺茫,連他之前的‘行狀’也渺茫”,阿Q渾渾噩噩地渡過了他的一生。因爲阿Q的人生目的僅僅是活着,他不會去思考怎樣更好地活着。這樣活着,和一個“活死人”又有什麼區別呢?

阿Q一生最大的輝煌就是從城裏回來的那段日子。在那幾天裏,甚至未莊的'趙大爺也對他刮目相看。但這些都不是通過光明正大的手段得到的,這樣說來,阿Q仍是可悲的。他受着強勢的欺負,卻又去欺負其他弱小;他本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卻又去恥笑和他一樣的窮苦百姓;他不知“革命”爲何物,卻又因“革命”而喪了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阿Q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更是那段時期廣大羣衆的典型代表。那是一個正值“改朝換代”的時期,國內清朝的數百幾基業搖搖欲墜,西方卻是在蓬勃地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傳統“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生活已經被打破,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渴望重新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但又不知道從何做起。他們就像是貝克特筆中的戈多,他們在等待着,等待着一個自己不曾瞭解的世界的到來。確切地說,他們選擇了服從命運的安排,不去嘗試,不去努力。

讀完《阿Q正傳》,我深深體會到了魯迅先生寫作這篇小說時的心情。魯迅先生就是那一個時代的引路人,他看到了人民羣衆的痛苦,也看到了他們的希望。魯迅先生奔走相告,企圖告訴每一個人他所看到的世界,渴求給每個人帶來幸福與快樂。魯迅先生恨不得自己立刻變成一根巨大的蠟燭,即使燃燒自己,也要讓每一個人看清前進的道路,讓每一個人重拾前進的信心與勇氣。

阿Q正傳讀書心得7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爲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爲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應該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應該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

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阿Q正傳讀書心得8

自從魯迅先生作了“正傳”,阿Q便名揚華夏,連那些打罵過他、嘲笑過他的人也隨他一起出了名。觀看此文時,心像是泡在五味瓶中。讀阿Q可悲、可笑、可憤、可思、可省。

毋庸置疑,魯迅先生的筆鋒是利的,二十世紀國中國人民的病態在他的筆下暴露無遺,時代鑄成了國民的劣根,在國將不國之時民衆依然沒有醒悟,原因也許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封建制度的侷限性,沒有一個完善的教育體系,導致類如阿Q、王胡此等文盲到處都是;即使是讀過書的,像趙太爺、白舉人這些僞君子,也是憑藉讀書爲一種通往上層社會的手段,大凡是考取功名後,便將所學聖賢之道封存起來,此在也不會用到,剩下的任務便是研究如何搜刮民脂民膏。第二個原因便是當時社會之動盪,列強侵略,政府無作爲,國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還有什麼心思去關心知識,生存都是一個問題。也正是這許多的原因導致國民病態。

觀古思今,也許我們投給阿Q的不應是嘲笑,我們更應該反思,其實只要你仔細回味你會發現你也是一個阿Q,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阿Q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所以勸各位不要笑的太輕鬆。

無獨有偶,現在的一些官員也沾着過去的污濁。不同的是,現在官員是將所學暫時封存起來,因爲在上級視察之時還可用到,依今比古,有過之而無不及,對上奴顏獻媚,對下百般刁難,對上一副小人之態,對下一股惡霸之風。着實令人“敬佩”不已。

“以古爲鏡,可知興亡。”吾輩宜加倍努力,以跳出“其興也渤鄢,其亡也忽焉。”的歷史週期律,一起努力吧!

阿Q正傳讀書心得9

這個夏天真是出奇的熱,沒事幹便倒在牀上,隨手抓過一本書來看——《阿Q正傳》——不久從弟弟家借來的。於是隨便翻開一頁瞧瞧,不久,就被阿Q調戲小尼姑的情節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於是我翻到了第一頁。

我一口氣讀完了它,讀完後心裏久久不能平靜,又覺得可笑,又認爲可悲。同時又佩服魯迅先生的才華。《阿Q正傳》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後的農村爲背景,塑造了一個深受封建主義壓迫和毒害的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暴露出國民的弱點,寫出國人的靈魂。從作品的宇裏行間中,我能體會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同時作者也集中描寫和痛徹批判了阿Q的精神勝利法,也通過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現和悲劇命運,深刻地總結了辛亥革命失敗的教訓。作品在故事情節的展開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深廣的背景和人物的命運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組合得十分成功。

阿Q這一當時國民性格的典型,他臨死前,兩件最遺憾的事情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遊街時,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麼的可笑,更是多麼的可悲呀!

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他毫無真正的精神世界,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爲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阿Q死後,人們的態度各不一樣,有的說:“阿Q是壞人,被槍斃就是證據。”有的說:“槍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的卻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跟了一趟。”這些麻木的語言就是對自認比阿Q高一等的人們對阿Q最後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傳》就像是一個凹透鏡,當時的人們就像是一束光,這束光穿過凹透鏡集聚成了明亮的一點,這一點就是阿Q,他的身上匯聚了所有當時的中國人的東西……

阿Q正傳讀書心得10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好處,它已經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爲世界各地的讀者所欣賞,成爲世界名著,“阿Q”也成爲“世界名人”,直到此刻,阿Q二字還常掛在人們的嘴邊。阿Q的形象如此深入人心,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如此之巨大,究其原因正是《阿Q正傳》成功塑造了阿Q這個鄉下農民的形象,魯迅先生透過這個形象,揭露和批判了二十世紀初舊中國農民身上存在的致使中國長期落後捱打的愚味、軟弱、自私、虛榮、狂妄的劣根性。

阿Q的身上,體現着自負和自卑的兩種極端性格傾向,他是極其卑微的小人物,他生活在末莊的最底層,沒有職業,沒有家,沒有住處,有時窮得只剩一條褲子,甚至連姓名都沒有,只是靠給別人打短工爲生。可是他卻瞧不起末莊所有的人。趙太爺的兒子進了學,阿Q也不以爲然,以爲自我的兒子將來比他闊多了。阿Q還把自我頭上的傷疤作爲高貴的標誌,別人嘲笑他時,便說:“你還不配”。這便是阿Q所代表的中國人的自負心理,極度自負的人往往會朝着極度自卑的方向發展,阿Q爲了逃過別人侮辱,免受皮肉之苦,甘願用自輕自賤來換取別人的同情,從而避免別從的侮辱。如末莊的閒人揪住阿Q的辮子往牆上撞時,他便承認自我是蟲子,這完全喪失了人格和自尊,多麼令人心酸!

阿Q對革命不瞭解,並不懂得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的偉大好處,他投機革命只是爲了謀取個人私利,對別人進行報復,甚至連王胡這樣的同胞也不留了。所以阿Q“參加革命”遭到拒絕後,就想到衙門裏告狀,告別人謀反,好讓他滿門抄斬。阿Q不是真正的革命者,即使阿Q“革命成功”最終也會變成趙太爺那樣的新統治者。

阿Q既軟弱又膽怯。在現實生活中經常受到別人的侮辱,沒有潛力改變現實,無法應對現實,便只好利用精神麻醉法,在想像中麻醉自我,忘記痛苦。當阿Q受了別人侮辱時,十公惱恨,但很快就忘了,他僅有藉着自欺欺人,迅速忘卻惱恨心境才能恢復平和,也僅有這樣才能重新高興起來,阿Q遭別人棍棒的痛打,就是用“忘卻”這一件“祖傳的寶貝”來求得解脫的。

阿Q生活在末莊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夠欺負他,與人打架,他經常是要吃虧,但他常常十分得意,因爲他有一種妙法自愈,別人打自我,就想像成自我的兒子打自我。錢被人搶了,他在憤怒之中打了自我一個耳光,想像成打別人一樣。就是受了再歷害的侮辱,他也會用類似的方法爲自我解脫,從而莫名其妙高興起來。這就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賴以生存的精神基礎。

作爲一個生活的弱者,阿Q無力抗拒黑暗和惡勢力的迫害,喪失了普通人的思維規律,近乎於精神失常。後因趙家遭搶,阿Q被人陷害,一步步走向刑場,他絲毫沒有意識到反抗,爲自我辯白。最終要畫押了,阿Q還擔心自我畫不圓,被人笑話而煩惱。這是多麼的愚昧和悲哀。這是魯迅對病態國民深痛感受的結晶,在魯迅的心中,阿Q是無數麻木愚昧的中國人的代理。

阿Q正傳讀書心得11

初識魯迅的時候是在今年語文書的一篇文章《少年閏土》,一開始,我並不怎麼欣賞他。

後來,媽媽給我買了一本《魯迅兒童文學選集》,因爲對阿Q這個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傳》是我讀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傳》的字裏行間都刻有他的情緒和對社會的滿腔悲傖。

阿Q是辛亥革命前後生活在江南未莊的流一浪一僱農。阿Q深受剝削、壓迫和凌一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並且養成自卑自賤自欺自輕自一慰的惡習,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來發泄被人欺壓之氣,以讓自己獲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這樣惡習是基於他所生活的環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見到不會說話的人他便罵,見到力氣小的人他便打。與王胡打架打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經伸出頭來等待了。

對小D,則是揚起了拳頭向小D擺出了一副挑戰的態度,對沒有抵抗力的尼姑則動手動腳。阿Q臨死之前感到最遺憾的兩件事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的不圓。二是遊街時,沒能唱出幾句戲來。

這兩件遺憾的事是多麼的可笑啊,又是多麼的可悲。這絕對不是臨死前的`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阿Q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死了也沒辦法上天。因爲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軀殼,他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多他一個少他一個都沒有關係。

阿Q死後,人們對阿Q的死態度各不一樣,有人說:“阿Q是壞人,被一槍一斃就是有力的證據。”有人說:“一槍一斃沒有殺頭好看。”還有人說:“遊了那麼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跑了一趟。”這些語言就是人們對阿Q的“臨死祝福”。

阿Q正傳讀書心得12

再次讀它,好象已不會佩服阿Q的“精神勝利法”了,他是矛盾的,雖然他遊手好閒,但他始終是農民,他骨子裏是質樸的,不過他有點愚蠢罷了,還有點膽卻,他不敢面對自己被壓迫的悲慘,就說服自己,在幻想中滿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徵是中國一般封建農村裏普通農民所沒有的。即瞧不起城裏人,又瞧不起鄉下人;從自尊自大到自輕自賤,又從自輕自賤到自尊自大,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這樣典型環境裏典型的性格。

阿Q原來認爲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與他爲難,一向表示“深惡痛絕”。現在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居然這樣害怕,未莊的人居然這樣慌張,便不免對革命“神往”起來。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和“精神勝利”不同,阿Q這個時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現實的根據:向來驕橫霸道的趙太爺換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聲叫“老Q”;趙白眼也改口稱他“Q哥”,想從他這裏探聽“革命黨的口風”。

但這有點被壓迫者的報復思想,阿Q對革命並不瞭解。當封建地主篡奪了革命的果實,扼殺了農民的.要求時,阿Q還只是阿Q,留給他的是悲慘的結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農民急切的要求地位,而革命不深入農民是無法成功的。

阿Q正傳讀書心得13

《阿Q正傳》主要講了阿Q由於自身的缺點與生活並不寬裕,經常被別人欺負。他吃了虧後並不難過,自言自語來安慰自己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經自己一安慰,阿Q就像贏家一樣高興地走了,繼續過他那快樂的生活去了

生活中,人總有力所不能及的時候,總有無奈的時候,關鍵是有沒有樂觀地面對無奈和及時安慰自己,這就是阿Q精神所提倡的。不要爲無法改變的無奈而難受持久,否則會誤了今後成功的喜悅。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聽過《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吃葡萄》這個故事,大家都笑話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有多少人能哈哈一笑後反思狐狸這種樂觀的心態?如果它不是這樣安慰自己,非要吃到葡萄不可,相信第二天人們會在葡萄園外會看到一隻力竭而亡的.狐狸的。就說我吧,別看我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土裏長的、水裏遊得能吃都吃,卻因爲過敏體質而對羊肉敬而遠之。每當與別人一起去吃火鍋時,看別人把羊肉串吃的吧嗒吧嗒響時,我眼巴巴看着別人手中的羊肉串,心裏很羨慕,口水都要滴到碗裏了,那無奈感覺就像強大的獅子被蚊子叮死了一樣。

看完這本書後,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我也會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羊肉串有什麼好吃的?還吃上火,白送我也不要讓我們不妨學學阿Q,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中的無奈,相信你會受益匪淺。